2010年9月7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贸发会议第二届世界投资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为中国未来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继续扩大对外投资、吸引优质外资,改善投资环境,并一如既往扶助发展中国家指明了方向,凸显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大国志向和责任。
为世界经济复苏做积极贡献
习近平演讲开门见山点明,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正经历艰难复苏,复苏基础不牢固、进程不平稳,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中国在世界经济复苏中应做积极贡献,途经如下:
第一,按照通行的国际经济规则扩大市场准入。这预示着中国将在严格把关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宽进口贸易的限制条件,更大力度向世界开放中国市场。这可能会涉及拓宽产品进口种类、降低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等措施,从而增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透明度。对中国来说,按照国际经济规则可以为本土企业带来健康的竞争环境,通过外力促使本土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素。对国际企业来说,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有利于其争取商机,进军中国广大市场或扩大在华贸易规模。因此,一句“扩大市场准入”暗藏广阔机遇和前景。
第二,推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这是第一点的自然衍生。扩大市场准入本身就是推进贸易自由化必然步骤之一。敞开国门只是贸易自由化第一步,贸易自由化的主旨是让中国更深程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逐步形成在自身生产力较高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并与其他国家互通有无,从而减低整体贸易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准入和贸易自由化将引导更大规模的外资进入中国。而“投资便利化”是扩大外国直接投资和吸引优质外资的保障。
第三,加快经济发展转变方式。如果说“扩大市场准入、推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体现了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积极态度,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便是中国发展经济的内生动力。这一思路与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的讲话一脉相承。后金融海啸时期,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应对金融海啸的临时措施,而是把握时机、进行产业升级的长远战略。因为,一旦扩大市场准入、贸易自由并便利国际投资,过去主要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便不能应对国际竞争。以珠三角外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群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位置,虽然产业规模大,创造就业机会多,但是经济附加值小。这种增长方式是工业化时期的必经之路,但并非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过去的亚洲四小龙、日本等国家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但之后迅速转型,以维持经济长期发展。中国若不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方式,则会继续处于国际生产链的低端位置,那么开放国际市场只能为本土产业带来更大冲击。因此,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本土企业科技含量,逐渐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之路,是未来中国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内生动力。
第四,扩大国内需求,增加居民消费。“消费”、“投资”和“出口”向来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统计显示,2009年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为52.5%。中国人口超过13亿。13亿人的内需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是长远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暗示着中央政府未来或许出台一揽子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和居民消费结构。目前,中央政府已经显示出调控房地产市场、改善医疗和教育基本保障的决心,未来若继续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在调整居民财富分配结构上,相关政策将继续发挥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五,坚持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是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三个重要原则。“主动性”意味着中国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根据具体国情和发展战略作出的调整,目的是达到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而非针对特定国家双边贸易失衡,被动调整。“可控性”意味着中国会把人民币汇率调整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其中包括:(1)汇率波动幅度可控,以防止中国出口产品成本大幅波动,从而对出口造成负面影响;(2)以中国自身需求为主,而非针对特定国家贸易压力或需求。“渐进性”意味着人民币汇率调整会与企业结构调整同步,以帮助企业消化人民币汇率浮动带来的影响,同时为企业产业升级带来动力和压力,以保持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总体竞争力。特别重要的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一篮子货币为参考,并非单一针对美元进行调整。这是因为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贸易伙伴呈多元化态势:2010年前五个月,中国的前五位贸易伙伴分别为欧盟(16.3%)、美国(12.9%)、东盟(10.1%)、日本(9.4%)、香港(7.5%)。美国在其中只占12.9%。因此将人民币与单一货币挂钩,不适应贸易投资多元化需求。如此货币政策务实、稳妥,且原则坚定,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坚强后盾。
可见,习近平提出的中国在世界经济复苏中角色地位的几项举措环环向扣、缺一不可。进一步开放市场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基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开放型”经济必须以强大的内需市场为支撑,同时稳步推进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动力。只有几项措施兼备,中国才能平稳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并为世界经济复苏贡献一己之力。
发展全方位的“开放型”经济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发展开放型经济、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此处的“开放型”经济十分引人注目。改革开放初期,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成为中国首批探索“外向型”经济的地区。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改变“内向型”经济模式、探索同国际接轨经验的初步阶段。如何让中国的产品走出国门是“外向型”经济的重中之重。三十余年来,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代表的中国“外向型”经济逐步发展为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互动的经济形态。改革开放的硕果表明,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为中国引进大量外资,使中国实现了经济起飞,中国也在三十余年的时间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加工基地之一,使“中国制造”闻名于世。在中国资本稀缺、技术和设备发展程度低、劳动力过剩且廉价的改革开放初期,外向型经济使中国顺利加入国际生产链条,并逐步发展到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GDP贡献很大。
但是,外向型经济也有自身的缺点。由于出口加工性产业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很大。由于处于生产链末端,一旦国际需求紧缩,出口加工型经济将会受到巨大冲击。这也是为何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迫使珠三角思索产业升级之路。
“开放型经济”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时已经备受关注,十七大报告中两次提到开放型经济,强调“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要求“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后金融危机时期,单纯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面临被替代的局面,习近平此时强调“开放型”经济,提出“把握对外开放的阶段性特点”,可谓恰到时机。
“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虽然具备面向国际的开放特点,但二者有显著不同。“外向型”经济是单纯以出口为导向。“开放型”经济则积极、全方位推动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率最大化。“开放型”经济在制度安排上要实现:贸易自由、金融自由、投资自由和物流自由。
如上所述,习近平在阐释中国对世界经济做积极贡献中,指出了中国政府对自由贸易的努力方向。金融自由可以从正在展开的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有所体现。物流自由可以体现在中国大力度全国范围修建高铁。在此次世界投资论坛,习近平详细论述了中国在投资自由方面将展开的一系列举措。
第一,招商引资、择优选资,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习近平指出,在“开放型”经济中,不仅引资的“量”重要,“质”更重要。持续吸引外资不仅为国家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资金,而且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宝贵的经验以及国际化人才”。在资金进入中国的同时,先进的国际管理经验、技术以及优质的人才都会伴随资金进入中国。习近平同时指出,“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这意味着,大量的外资正持续进入中国市场,因而中国无需担忧外资在“量”上的供给,各种外资却需要面对在进入中国市场时的竞争。中国会“择优选资”,这也提示外资需要考量并提升自身质量、潜质才能优先进入中国市场。
第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传统对外投资方式重“量”,而不会太强调投资合作方式。习近平指出,将来要“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以及“培育发展中国的跨公司”,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加强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规范发展对外劳务合作,积极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这都是具有长远眼光的投资新举措。而这种投资方式正是优质跨国外资在中国的经营方式。这种方式之下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是一种双向优化过程,会增强整体资产回报率。
第三,改善投资环境。这是能否成功吸引优质外资的关键所在。面对有些外资抱怨、批评中国投资环境有待改善的情况,习近平承诺中国会大力营造成熟、有保障的法律环境、市场环境和经营环境。
在法律环境上,习近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种提法点明法治成为内在于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也表明习近平营造公开透明法律环境的决心和魄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及中国加入世贸以来,事实证明,中国在不断地完善外资法律保障,增加决策透明度、规范行政行为,及时发布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准入标准、行业动态等信息。这是中国已经做的,也是未来会继续坚持的方向。
在市场环境上,习近平指出,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就是公平竞争。而“中国政府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是覆盖中国境内所有企业的,也是适用于依法在中国设立的一切外商投资企业的。”这意味着,依法在中国设立的外商将享有“国民待遇”,同本土企业在公平、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中展开竞争。这种承诺意义非凡,也展示了中国的大国气度,习近平把对外资的“国民待遇”称为“广泛开展合作条件下的开放式创新”。而对于涉及政府资金的采购和建设项目,内外资企业在竞标上享有平等待遇。2009年数据已经证明,外资在有关机电产品的国际招标中,中标数占项目总数的55.4%。这给投资中国的外资吃了“定心丸”,有外媒甚至对中国此番大刀阔斧的承诺表示吃惊。习近平的演讲传达的信息是:中国政府正在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营建优质市场环境。
在经营环境上,保护知识产权是外资最为关注的议题。习近平表示中国政府已经“把保护知识产权提升为国家战略”。事实证明,中国政府正在用实际行动规范产权保护条例,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并积极完善市场体系。习近平指出,2006至2010年,中国连续五年实行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中国政府在不断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行动上成果显著。2008年,中国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作为指导保护知识产权行动的方针要领。在列举既有成果的同时,习近平指出中国今后还会一如既往加大力度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并以开放的态度,诚意邀请投资人一同监督中国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和行动。
第四,利用外资调整国内经济格局,发展全方位的“开放型”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呈现出结构性非均衡特征。2004年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东、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85.93%、 11.02%和2.88%。可见,绝大多数外资依然集中在中国东部地区。而外资分布不均会扩大地区收入差距。基于此,习近平提出要积极“引导外资向中西部转移和增加投资,鼓励外商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其中包含两个信息。一是习近平希望将外资引入欠发展的中西部地区,增加该地区的资本投入量;二则暗示着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高度发展的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可以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中西部,从而实现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升级换代。这样,目前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会因此转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东盟地区,中国仍然保有“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同时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也可以借机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等转移。如此对外资因势利导,可以实现中国产业代际的轮替发展。这既为欠发展的中西部引入资金,使中西部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业化第一波,也使得已经高度发展的东南沿海地区进入高端绿色发展之路,同时有助于中国实现哥本哈根会议承诺的低能耗指标。如是战略,一箭三雕。
第五,习近平指出,中国在推进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会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国际关怀,也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以一贯之的不称霸政策。中国绝不会在自身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进行掠夺式发展;既不掠夺自然,也不掠夺经济发展落后于自己的国家。习近平列举了中国过去在帮穷帮困上做的种种努力,如向国际货币资金组织捐赠500亿美元,专用于不发达国家;设立中国-东盟投资基金,向该地域国家提供信贷支持;向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提供信贷支持;向非洲国家提供信贷支持等。未来,中国企业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地深化“南南合作”,以诚挚态度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经济实力。
综上所述,习近平在联合国贸发会议第二届世界投资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明确了中国未来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之路的方向。中国将切实改变单一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盘活并优化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未来的中国将以优厚的投资环境吸引优质外资,并导向外资实现中西部发展战略,实现东南沿海的产业升级,并在“走出去”的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经济状况,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做经济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