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October 5, 2010

天大研究院 2010-10-05 后金融危机时期,单纯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面临被替代的局面,中国将切实加快“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积极、全方位推动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率最大化。 2010年9月7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贸发会议第二届世界投资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为中国未来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继续扩大对外投资、吸引优质外资,改善投资环境,并一如既往扶助发展中国家指明了方向,凸显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大国志向和责任。 为世界经济复苏做积极贡献 习近平演讲开门见山点明,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正经历艰难复苏,复苏基础不牢固、进程不平稳,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中国在世界经济复苏中应做积极贡献,途经如下: 第一,按照通行的国际经济规则扩大市场准入。这预示着中国将在严格把关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宽进口贸易的限制条件,更大力度向世界开放中国市场。这可能会涉及拓宽产品进口种类、降低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等措施,从而增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透明度。对中国来说,按照国际经济规则可以为本土企业带来健康的竞争环境,通过外力促使本土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素。对国际企业来说,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有利于其争取商机,进军中国广大市场或扩大在华贸易规模。因此,一句“扩大市场准入”暗藏广阔机遇和前景。 第二,推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这是第一点的自然衍生。扩大市场准入本身就是推进贸易自由化必然步骤之一。敞开国门只是贸易自由化第一步,贸易自由化的主旨是让中国更深程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逐步形成在自身生产力较高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并与其他国家互通有无,从而减低整体贸易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准入和贸易自由化将引导更大规模的外资进入中国。而“投资便利化”是扩大外国直接投资和吸引优质外资的保障。 第三,加快经济发展转变方式。如果说“扩大市场准入、推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体现了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积极态度,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便是中国发展经济的内生动力。这一思路与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的讲话一脉相承。后金融海啸时期,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应对金融海啸的临时措施,而是把握时机、进行产业升级的长远战略。因为,一旦扩大市场准入、贸易自由并便利国际投资,过去主要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便不能应对国际竞争。以珠三角外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群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位置,虽然产业规模大,创造就业机会多,但是经济附加值小。这种增长方式是工业化时期的必经之路,但并非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过去的亚洲四小龙、日本等国家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但之后迅速转型,以维持经济长期发展。中国若不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方式,则会继续处于国际生产链的低端位置,那么开放国际市场只能为本土产业带来更大冲击。因此,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本土企业科技含量,逐渐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之路,是未来中国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内生动力。 第四,扩大国内需求,增加居民消费。“消费”、“投资”和“出口”向来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统计显示,2009年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为52.5%。中国人口超过13亿。13亿人的内需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是长远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暗示着中央政府未来或许出台一揽子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和居民消费结构。目前,中央政府已经显示出调控房地产市场、改善医疗和教育基本保障的决心,未来若继续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在调整居民财富分配结构上,相关政策将继续发挥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五,坚持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是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三个重要原则。“主动性”意味着中国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根据具体国情和发展战略作出的调整,目的是达到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而非针对特定国家双边贸易失衡,被动调整。“可控性”意味着中国会把人民币汇率调整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其中包括:(1)汇率波动幅度可控,以防止中国出口产品成本大幅波动,从而对出口造成负面影响;(2)以中国自身需求为主,而非针对特定国家贸易压力或需求。“渐进性”意味着人民币汇率调整会与企业结构调整同步,以帮助企业消化人民币汇率浮动带来的影响,同时为企业产业升级带来动力和压力,以保持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总体竞争力。特别重要的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一篮子货币为参考,并非单一针对美元进行调整。这是因为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贸易伙伴呈多元化态势:2010年前五个月,中国的前五位贸易伙伴分别为欧盟(16.3%)、美国(12.9%)、东盟(10.1%)、日本(9.4%)、香港(7.5%)。美国在其中只占12.9%。因此将人民币与单一货币挂钩,不适应贸易投资多元化需求。如此货币政策务实、稳妥,且原则坚定,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坚强后盾。 可见,习近平提出的中国在世界经济复苏中角色地位的几项举措环环向扣、缺一不可。进一步开放市场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基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开放型”经济必须以强大的内需市场为支撑,同时稳步推进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动力。只有几项措施兼备,中国才能平稳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并为世界经济复苏贡献一己之力。 发展全方位的“开放型”经济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发展开放型经济、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此处的“开放型”经济十分引人注目。改革开放初期,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成为中国首批探索“外向型”经济的地区。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改变“内向型”经济模式、探索同国际接轨经验的初步阶段。如何让中国的产品走出国门是“外向型”经济的重中之重。三十余年来,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代表的中国“外向型”经济逐步发展为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互动的经济形态。改革开放的硕果表明,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为中国引进大量外资,使中国实现了经济起飞,中国也在三十余年的时间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加工基地之一,使“中国制造”闻名于世。在中国资本稀缺、技术和设备发展程度低、劳动力过剩且廉价的改革开放初期,外向型经济使中国顺利加入国际生产链条,并逐步发展到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GDP贡献很大。 但是,外向型经济也有自身的缺点。由于出口加工性产业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很大。由于处于生产链末端,一旦国际需求紧缩,出口加工型经济将会受到巨大冲击。这也是为何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迫使珠三角思索产业升级之路。 “开放型经济”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时已经备受关注,十七大报告中两次提到开放型经济,强调“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要求“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后金融危机时期,单纯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面临被替代的局面,习近平此时强调“开放型”经济,提出“把握对外开放的阶段性特点”,可谓恰到时机。 “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虽然具备面向国际的开放特点,但二者有显著不同。“外向型”经济是单纯以出口为导向。“开放型”经济则积极、全方位推动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率最大化。“开放型”经济在制度安排上要实现:贸易自由、金融自由、投资自由和物流自由。 如上所述,习近平在阐释中国对世界经济做积极贡献中,指出了中国政府对自由贸易的努力方向。金融自由可以从正在展开的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有所体现。物流自由可以体现在中国大力度全国范围修建高铁。在此次世界投资论坛,习近平详细论述了中国在投资自由方面将展开的一系列举措。 第一,招商引资、择优选资,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习近平指出,在“开放型”经济中,不仅引资的“量”重要,“质”更重要。持续吸引外资不仅为国家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资金,而且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宝贵的经验以及国际化人才”。在资金进入中国的同时,先进的国际管理经验、技术以及优质的人才都会伴随资金进入中国。习近平同时指出,“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这意味着,大量的外资正持续进入中国市场,因而中国无需担忧外资在“量”上的供给,各种外资却需要面对在进入中国市场时的竞争。中国会“择优选资”,这也提示外资需要考量并提升自身质量、潜质才能优先进入中国市场。 第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传统对外投资方式重“量”,而不会太强调投资合作方式。习近平指出,将来要“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以及“培育发展中国的跨公司”,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加强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规范发展对外劳务合作,积极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这都是具有长远眼光的投资新举措。而这种投资方式正是优质跨国外资在中国的经营方式。这种方式之下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是一种双向优化过程,会增强整体资产回报率。 第三,改善投资环境。这是能否成功吸引优质外资的关键所在。面对有些外资抱怨、批评中国投资环境有待改善的情况,习近平承诺中国会大力营造成熟、有保障的法律环境、市场环境和经营环境。 在法律环境上,习近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种提法点明法治成为内在于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也表明习近平营造公开透明法律环境的决心和魄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及中国加入世贸以来,事实证明,中国在不断地完善外资法律保障,增加决策透明度、规范行政行为,及时发布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准入标准、行业动态等信息。这是中国已经做的,也是未来会继续坚持的方向。 在市场环境上,习近平指出,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就是公平竞争。而“中国政府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是覆盖中国境内所有企业的,也是适用于依法在中国设立的一切外商投资企业的。”这意味着,依法在中国设立的外商将享有“国民待遇”,同本土企业在公平、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中展开竞争。这种承诺意义非凡,也展示了中国的大国气度,习近平把对外资的“国民待遇”称为“广泛开展合作条件下的开放式创新”。而对于涉及政府资金的采购和建设项目,内外资企业在竞标上享有平等待遇。2009年数据已经证明,外资在有关机电产品的国际招标中,中标数占项目总数的55.4%。这给投资中国的外资吃了“定心丸”,有外媒甚至对中国此番大刀阔斧的承诺表示吃惊。习近平的演讲传达的信息是:中国政府正在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营建优质市场环境。 在经营环境上,保护知识产权是外资最为关注的议题。习近平表示中国政府已经“把保护知识产权提升为国家战略”。事实证明,中国政府正在用实际行动规范产权保护条例,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并积极完善市场体系。习近平指出,2006至2010年,中国连续五年实行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中国政府在不断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行动上成果显著。2008年,中国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作为指导保护知识产权行动的方针要领。在列举既有成果的同时,习近平指出中国今后还会一如既往加大力度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并以开放的态度,诚意邀请投资人一同监督中国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和行动。...
天大研究院 2010-10-05 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投资论坛主旨演讲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以开放促发展的决心,阐述了中国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想脉络、战略重点,引起全球广泛关注。展望未来,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必然呈现全新的格局,为中国的繁荣,为世界经济蓬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届世界投资论坛于今年9月6日至9日在中国厦门举行,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世界投资论坛由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起,每两年一届,旨在加强投资领域的国际合作,促进国际投资,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今届以“投资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吸引了近10位国家元首、30个国家的部长级官员以及世界各国逾千名商界精英参加。在这一国际性论坛,习近平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以开放促发展的决心,阐述了中国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想脉络、战略重点,引起全球广泛关注。 继续发展开放型经济不动摇 第二届世界投资论坛召开之际,正值中国高调庆祝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在这个大背景下,习近平对中国开放战略的总结和宣示,其意义更显得重大而深远。 1980年8月下旬,中国率先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建立经济特区,同年10月,厦门经济特区成立。兴办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决策”,更是中国对外经济开放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30年来,经济特区创造了“中国奇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田。 9月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庆典致辞中高度评价深圳的发展成就:“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习近平在世界投资论坛的主旨演讲与胡锦涛的讲话遥相呼应。演讲一开始他即以“充满活力”来形容今日之厦门经济特区。习指出:“厦门经济特区建立30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见证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正确性,诠释了广泛吸引外资、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性。” 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之际,胡锦涛和习近平先后在深圳和厦门参加公开活动,显示着在当前的改革开放攻坚阶段,中国最高层立足于经济特区,回答世界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摒除杂音,向世界发出了坚定不移的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明确信号。 胡主席在致辞中总结了深圳经济特区30年发展的宝贵经验,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任务,寄语深圳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胡主席的讲话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继续推进改革的决心,习近平的主旨发言与胡锦涛在深圳的讲话一脉相承,更侧重于中国继续推进开放的决心。习指出,“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发展开放型经济、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中国的发展是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是对过去30年的经验总结。今后“中国将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继续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惠民生”。这是对中国未来坚持开放的承诺。 开放是中国对世界的积极贡献 在这次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多次提到“互利共赢”这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反复强调中国过去30多年“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是互利共赢的。”谈到中国未来将拓宽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习也指出,是“为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和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作出新贡献”。 伴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程,西方部分媒体上的杂音始终不断。一方面欧美跨国企业不断加大对华投资,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没有放下偏见,视中国为“国际贸易的麻烦制造者”,或指责中国造成全球贸易不平衡,或指责中国抢走了欧美劳工的饭碗。特别是肇端自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明为代表,美国媒体和经济学界出现了一股思潮,把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起因归咎于中国,指责中国大量出口造成了全球贸易不平衡,为2008年的金融海啸埋下祸根。 在这样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下,习在演讲中强调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互利”、“共赢”、“普惠”,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过去30多年的对外开放,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繁荣富裕,本身已是对世界经济做出的重要贡献,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事实上,正是中国经济迅速回稳和保持较快增长,拉动世界经济缓慢走向复苏。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实现进口10056亿美元,全年贸易顺差减少了1020亿美元;2010年前7个月,中国实现进口7666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47.2%,贸易顺差同比减少226亿美元。这有力的证明,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为欧美国家以及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创造了大量需求,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强劲增长动力。习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的开放“也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积极贡献”,是恰如其分的论断。 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成功能够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与稳定。”2007年底国际货币基金会(IMF)发布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达11.2%,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对全球贡献最大的国家。”经济学家更预计,今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超过美国。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当欧美各国以各种形式不断对中国采取贸易制裁或反倾销指控,中国依旧坚持开放战略,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并通过提供信贷支持、减免债务和关税等各种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经济发展实力,以减少金融危机的冲击,带动他们走出经济谷底,这都显示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积极贡献,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承担,也展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和大国责任。 给予国民待遇让外企融入中国经济 习在演讲中向广大外商投资企业承诺,中国继续从法律环境、市场环境和经营环境三个方面来营造更加开放、更加优化的投资环境。演讲中的两个政策宣示,令西方商界和媒体尤为瞩目。一个是“自主创新”政策“适用于依法在中国设立的一切外商投资企业”,另一个是政府采购项目“让内外资企业及其产品享受平等的待遇”。这两个政策宣示的核心,是让外商投资企业享受“享受一视同仁的平等国民待遇”。 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统计,2009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95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投资东道国。但是,与此同时,外国商会、西方媒体近期就中国投资环境问题提出诸多批评,“抱怨越来越大”。这种现象看似矛盾,深入分析,却能从中反映出中国投资环境的进步。从改革开放之初外商的不满集中于中国基础设施等硬件的不足,到九十年代末批评转向中国的投资软环境,如今则对自主创新产品认定问题、政府采购项目意见最大。由外商的投诉、批评内容的变迁,可以看到的是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提升,可以看到外资企业正一步步融入中国经济。 外资企业之所以对自主创新产品认定问题、政府采购项目多有批评和怨言,其核心是外资企业能否享受“国民待遇”,能否在中国市场与内资企业平等竞争。习在演讲中对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的政策宣示,标志着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真正把在华外资企业作为中国企业,使外资企业享受“平等国民待遇”。其目的在于让外资企业更好地融入中国经济,这种融入是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相结合的。习把这一战略概括为“把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同转变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加快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二战之后,不论是日本还是亚洲四小龙,都是属于出口导向的开放型经济体,依靠向欧美出口带动经济起飞。过去30年,中国的对外开放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代表,同样是以出口为导向,通过引进外资,输出商品,来参与国际分工。但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不仅需要调整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过去那种利用低廉劳工成本参与国际分工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也必须改变。 因此,中国未来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必然是把利用外资与自身的经济发展,包括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和以往不同,中国未来更重视择优选资,不再是在中国沿海地区的“黄金海岸”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通过各种政策手段鼓励和引导外资,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转移。习在演讲中以“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勾勒出未来中国开放的新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