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报告

天大研究院研究员 伍俊飞 2020-06-26 在香港反修例风波中,有几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各界人士。一场没有公开领导者的动乱为何能够长期持续?这场社会动乱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黑暴分子特别针对讲普通话的大陆人?如果我们从新部落主义的视角来审视,就能找到答案并加深对变迁中香港社会的认识。 在香港反修例风波中,有几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各界人士。首先,一场没有公开领导者的动乱为何能够长期持续?其次,这场社会动乱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第三,为什么黑暴分子特别针对讲普通话的大陆人?这几个问题其实也涉及西方人常常对香港社会提出的疑问:为什么大量获得香港永久居留权、在法律上具备“香港人”身份的大陆人不被香港社会尤其是政界视为“真香港人”?如果我们从新部落主义的视角来审视这些问题,就能找到答案并加深对变迁中香港社会的认识。超越个体主义的新部落社会新部落是指在特定的实际或虚拟空间,通过排外的亲密社区交往,不断强化共同自我情绪的社会群体。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马菲索利(Michel Maffesoli)是第一位提出“新部落主义”概念的学者。他认为,由于个体主义和市场理性主义的主宰,温馨的友谊和紧密的社区纽带在大众社会成为稀有品,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现代大众社会普遍瓦解,人类社会将回首历史,从遥远的过去寻找提升生活品质和情趣的组织原则,超越原子化的个体主义,建构新部落社会。许多后现代主义者认为,随着个体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家庭、工作机构、生产领域、消费领域中传统社会关系正在持续瓦解。马菲索利则以不同的眼光观察到,后现代社会的特定时空里面,大量的小规模社会群体正在崛起。他以“新部落”这个概念来解释社会中的去个体化现象。新部落具有流动性大、周期性聚散的特点,成员常年一窝蜂地集合,也一窝蜂地散开,而且经常在不同部落之间游移。后现代社会区别于理性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从个体主义走向小圈子主义,个体自然的社会性大为增强,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呈几何级数增长。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个体的社会环境,使个体的社会联系不再局限于地域,而是在虚拟空间中拥有海量的交往机会。这些机会不仅来自于其它个体,更来自于无数微型、小型虚拟社区即部落。这些虚拟部落帮助个体摆脱孤立状态,为个体的角色多元化提供了条件,可以让个体方便地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丰富和趣味化人生经验,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标志。新部落让个体的自由表现欲望和对团体归属的自然渴求实现了对立统一。非理性的新部落社会新部落主义是逆全球化的产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互联网科技、4G和5G通讯、资本自由流动等弱化了民族国家的边界,但是正如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所言,经济理性主义驱动的全球化加深了贫富分化,使大多数人陷入相对贫困,而且加剧了文明的冲突,他们转而倾向于回到能够满足自己原始欲望和使自己感到舒适的小圈子,只关心自己的生活乐趣和感性生活质量,对宏大的社会问题采取了漠视态度,这就催生了一个个新部落。全球化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活型态,地理意义上的社区越来越缺乏志同道合者,人们反而在虚拟的网络上找到与自己有相同感触的人群。传统的社区被信息时代超越地域概念的网络社区取代,人们在新型社区中找到自我认同与社群归属感,这是当今世界社会运动的新特征和新模式。这些社群包括情感连结的趣味社群、共创利益的互助社群、感同身受的价值观社群等。在这些网络社群中,趣味社群最具后现代的特性。趣味社群属于低物质欲望、希望享受高品质生活的人群,渴望在社会关系中表现自我,同时与他人分享经验和快乐。他们不关心宏大叙事,不重视理性思考和论述,更重视生活情境、美好家居、活在当下、建设本土。这种社会发展趋势,代表着理性化的社会正在向情绪化社会过渡。趣味社群的粘合剂是成员之间共同的自我情绪,他们都是基于类似的冲动,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自愿加入社区。新部落主义的本质是非理性的,所以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活力。群体的团结依靠成员的归属感,而后现代的新部落,其高度归属感来源于近乎夸张的超自然情绪表达甚至属灵支持。成员对此的共同体验就可以把部落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情绪体验是新部落重要的形成因素和融入机制。它可以制造深度沉浸或者集体狂欢,在成员间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带动共同议题。在后现代社会,非理性的情绪甚至刺激能够得到鼓励,有效地促成并巩固社会建构。香港旧有部落形态香港总体上没有发生内地经过的历次革命运动,又是一个长期被英国殖民政府治理的移民社会,因此部落社会的色彩比较浓重。严格意义上讲,部落是一个政治单位,不过在现代社会中,它主要呈现为一个社会和经济单位。传统的部落基本上以血缘为基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族联合而成,是为促进成员团结而组成的政治和社会单位。传统部落成员大多来自于同一种族、氏族、居住地,拥有相同的宗教、文化、历史、语言等,在政治上有统一的领导,但是缺乏中央集权。现代部落与传统部落类似,但其功能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和经济领域。自港英时代起,香港政客与商人形成了紧密同盟,超级富豪全面影响香港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事务,这种状态在回归之后并无改变。商人阶层几乎在各方面影响香港市民的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香港的政治和经济结构。英国人统治香港的时候,商人阶层被政府权力压制,回归之后,中央对香港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商人阶层在政治上迅速坐大,打破了政府与商界的权力平衡,形成一种类似于地产霸权的政商关系。这种结构催生出一种适合现代社会的部落体制。它就像一个大染缸,让所有市民深陷其中,知其腐而不自觉,更不能自拔。特殊利益集团在香港建立了一个“垂直关系链”,根据部落按血缘和等级分配原则,构建了一个政商共治、剥夺中产与基层的政治结构。该利益集团维护和促进家族的商业利益,阻挠科创企业的发展,拒绝市民的各种诉求,包括释放土地建公营房屋、提高最低工资、实行标准工时、实现全民退保等。这一落后的体制必然招致大众的反对,而政府的应对之策就是拿出巨额公帑,收买和安抚那些有影响力的分子,借助这些“大声公”压制上班族和基层的怒火。该利益集团与西方国家有着亲密感情和利益交叉,与西方保持良好关系是其家族家庭利益所在,因此私相授受是香港商界和官僚系统保持对西方影响力的方式。由于部落成员没有民族国家意识,不强调以民族主义来完成政治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因此他们更容易接纳外国人的生活方式,也愿意与外国人分享资源和利益。新部落推动香港本土化从新部落主义的视角观察香港的本土化运动,我们可以理解其深层次原因。超越传统英式个体主义后形成的小圈子,加上非理性的生活情趣追求,导致大量香港人对所在新部落的忠诚度远远高于对民族国家的认同,经常把本土利益与国家利益对立起来。对民族国家的否定导致新部落的认同聚焦在本土情绪或利益上,如此这些港人既无法拥有全局性的视野,也部分丧失个体的独立性。他们行动的驱动力更多来源于本土目标和议题,并以后现代主义的行事方式来表达。香港社会的激进分子在反修例风波中强调本土权利。他们反对中资企业以香港为平台推进海外扩张,反对中央对港实施全面管治权。比起参与这些国家大事,他们更关心街边的蔬菜店、咖啡馆、餐馆,还有社区的健身房、图书馆、公园等等。这些诉求缩短了香港个体主义文化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社区里面的人们亲如“手足”。反修例风波中激进分子之间狭隘的团结互助精神得到提升。新部落概念不同于传统人类学意义上的部落,但是两者显著的相同点是非契约性的私人交往关系。它不同于工作关系、法律关系,强调亲情、感情纽带、一致对外和内部团结。在街头暴乱中,“手足”之间互帮互助,团结一致地排挤甚至殴打讲普通话的大陆人。抱团、互助和排外成为反修例“手足”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加强了“手足”之间的亲密联系,提升了本土归属感。黄色经济圈是在反修例风波中由部分文人发动的经济本土化运动。它成为香港反对派用来打击中资、扩大自身经济影响力的武器。黄色经济圈的本质是反中共、反大陆、支持本土的商业部落,是本地商家排挤中资竞争对手、扩大利润的一种操作方法。本地小商家一直受到本地大商家和中资企业的冲击,而黄色经济圈则以血缘、本土、相同价值观的名义来拉近自身与顾客的距离,也实现与本地财阀的利益和解。这种出现在基层水平的利益再分配,扩大了本地财阀在基层的联系,实现了垂直结构在不同等级上的横向延伸,巩固了既有的等级秩序,形成小商家与财阀的部落联盟。新部落凸显部分港人的面具人格新部落主义的视角有助于我们认识反修例风波中黑暴分子甚至普通示威者的蒙面行为。新部落行为,无论小圈子活动,抑或基于原始欲望的非理性生活方式,都与香港社会台面上的现代性规范不相容,于是黑暴分子和许多普通示威者都不以真实面目示人,纷纷以面罩、口罩蒙面,目的是隐藏身份,避免极端行为给自己的工作和公开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这在世界社会运动中确实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新部落概念超越了传统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之争,成员可以用面具来应对台上台下不同场景。戴上面具的社会成员,没有否定个体主义,但是又在戴上面具后在小圈子里进行欲望驱动的角色扮演,与圈内人建立一种亲密社会关系,排挤圈外人,获得一种私密的集体性情感满足。社会成员可以有不同的面具,而戴上哪一种面具取决于不同的社会场景。在某些场合,个人会隐藏真实的自我,戴上与特定群体共同情绪相称的面具,并且根据这个面具的逻辑去扮演社会角色。如果真实的自我情绪与某个特定群体的共同情绪契合,形成强大的集体驱动力,那么个体就会高度认同这一群体,轻松愉快地融入其中,完成从个体到部落成员的转换过程。一些香港政府官员和公务员显露新部落特征,呈现明显的面具人格。他们在西方人面前说和做是一套,普遍展示符合现代性的规范;在中联办、港澳办官员面前说和做是一套,一般展示对“一国”的支持;而对圈内则又是另一套,基本沿用历史上传统部落的交往方式。通过面具的保护,在香港的新部落中,君子协定或者口头协议具有约束力,并被广泛接受,导致香港的政策制定过程类似于中东阿拉伯王室与商人之间在台下的讨价还价。在香港和中东阿拉伯社会,我们发现部落与现代性可以良好共存,其主要的手段就是面具化治理。它以部落治理的方式,容纳多元文化,并巧妙地在不同文化圈之间设立防火墙。这种设计引入了具有强大自生长力量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特殊利益集团创造巨额财富。当西方游客穿行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之间,无法想象这里其实就是一个新型部落社会。因势利导,瓦解新部落传统部落的消亡源于阶级的出现、阶级斗争的发展以及作为治理冲突工具的国家机器的诞生。若要破除新部落的影响,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历史经验仍然值得借鉴。在阶级调和成为香港社会发展的基本共识后,我们能推出的政策只有发动国家机器,落实和加强中央权力。首先,通过建立和落实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牢牢树立中央在香港的权威,打破部落割据的局面。回归20多年来,香港社会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中央权力虚弱。香港地方政府没能履行自己的职责,迟迟未能就涉及国家安全的《基本法》第23条立法。根据英国思想家霍布斯的理论,秩序先于民主,安全先于选举,只有一个强大的利维坦即中央政权,才能保护全体人民不受无法无天的暴徒袭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就香港的国家安全问题实施立法,这是树立中央权威、重建香港社会秩序的重大步骤。然而,魔鬼在于细节,人大常委会在制定细则时,宜在香港派驻隶属中央的国安干警、法官、检察官,这样中央的权威才不会被本地部落架空和虚化。其次,采纳“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原则,考虑社群人口比例,鼓励自由竞争,适当掺沙子,突出行政、立法和司法等公权力的代表性,杜绝部落垄断权力的腐败政风。香港是一个多元移民社会,人口结构比较复杂。据香港政府统计,自回归以来,截至2018年底,已有约150万名内地人在香港生活,占香港人口的20%。除此之外,香港有8%非华裔人口,主要来自东南亚、南亚和欧美日。由于部落对权力的绝对控制,香港的权力和利益分配基本上以家族、派系、地域、方言划线,亲疏有别,拉帮结派,占山为王。在粤语方言社群之外,香港还有大量爱国爱港、埋头苦干、敢于担当、胸有惊雷、腹藏良谋的优秀人才,受制于不合理的部落藩篱,无法进入香港的权力核心。香港宜以贯彻落实国安法为契机,消除用人的部落痼疾,广开进贤之路,放眼所有社群,唯贤是举,让各类治世能人都能脱颖而出,投入到香港蝶变重生、再次腾飞的事业中来。第三,普及中文标准语,以此为载体根除新部落党同伐异、排挤大陆人的不当做法。部落化的方言,被成员用来展示和行使社会与政治权力。人口占多数的部落往往通过神圣化、政治化自己的方言来垄断资源和权力。只要使用方言的部落掌控了某个地方政治决策的权力,操国家标准语人群照样遭到歧视和排挤。从中央与地方关系来看,方言的强势代表中央权力弱,标准语的强势代表中央权力强。语言的主导地位,并非源于标准语或方言本身的优劣,而取决于央地权力博弈的结果。在现代民族国家,标准语之所以成为标准语,就在于中央拥有强大的权力,并且有意志在地方展示和落实自己的权力,让地方通过语言的取舍来表示服从。在香港回归之后,中央没有明确要求本地政府落实普通话和简体字在政府、立法、司法、教育等领域的官方主流地位。这一政策的恶果在反修例活动中得到彰显,许多操普通话的游客被殴打和攻击,而中央的权力在反对派甚至建制派那里被藐视。普通话没有成为香港的主流官方语言,导致教育界不但难以通过简体字去客观认识内地,反而充斥着来自英文教育和文化领域的仇华反华内容。公务员事务局法定语文事务部、律政司双语法制委员会、教育局下辖语常会,应尽早规定所有香港政府公文、司法和立法文件以及学校相关教材必须全部有国家标准语版本,真正落实《基本法》规定的“两文三语”。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盛九元 2020-05-14 2020年台湾地区“大选”是两岸关系发展中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对台湾政治走向、两岸关系走向有着重要影响。 2020年台湾地区“大选”是两岸关系发展中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对台湾政治走向、两岸关系走向有着重要影响。2020年台湾选举的相关情势分析严格地讲,此次韩国瑜的得票情况与2016年朱立伦基本相同,韩所增加的7%选票大多数来自原先宋楚瑜流失的选票。相关数据也呈现出台湾政治格局的新特点:1.依台“中选会”统计,本次选举人数超过1,931万人,其中首投族118万,18-40岁的新世代选民总数有677万,成为最大的投票群体。2.蔡英文的得票率是57.13%,得票数8,170,186票,达到台湾地区领导人自选举以来得票数的历史最高点(1996年李登辉581万票,得票率为54%;2008年马英九765万,得票率为58.45%)。3.从基本盘上看,国民党应有45%的支持率,民进党约55%,但韩得票率仅38.6%,即使加上亲民党也仅42.86%,未达到基本盘,可见中间选民(知识蓝、经济蓝仍未归队,尤其是“郭粉”)没有支持韩国瑜。4.从区域分布看,尽管国民党执政县市达到15个,但在此次选举中仅新竹县、苗栗县、金门县、连江县、澎湖县、花莲县、台东县(七县市中除新竹县外,均为台湾“老少边穷”地方)的得票超过蔡英文,在六大都市区韩国瑜的得票数均低于蔡英文。5.此次选举打破了两个规律,一是在现任地区领导人谋求连任的2004年和2012年,蓝绿阵营候选人的胜负差都低于6%,而此次却扩大至15%,甚至远超民进党的预期;二是一般来讲,“九合一”选举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大选”,但此次却显示出“钟摆效应”,其变动成因尚待相关选举数据全部公布后再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上述数字显示出台湾政治与社会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因此,对台湾民意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需要进一步提升,以便更加精准地掌握两岸关系发展走向,有效推进实现和平统一的进程。选举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此次选举是两岸关系发展中具有重要分水岭意义的事件,有三个重要的意涵:一是在新世代的政治参与高涨情况下,台湾政治生态中“绿大于蓝”的格局仍在持续扩大,这是对台工作必须面对的新形势。二是台湾民众对“被统一”的恐惧感已经成为压倒经济、民生因素的深层次心理诉求,再加上民进党一系列的政策操作(包括“国安五法”、“反渗透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修订”等),导致民众的“芒果干”意识急剧上升,成为此次选举最大的变数。三是台湾民众对于与大陆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有相应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反台独”可以获得积极的支持,但“促统一”的政策实施却难以获得有效回应,因此“反独”和“促统”之间需要有相应的分际和区隔,从而使对台政策更有针对性。从另一角度看,台湾内部“斗”、“乱”与“衰”的总体态势也没有改变。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台湾内部的政治斗争会进一步加剧。可以预见,民进党会挟当选的民意继续采取各种措施彻底“斗垮”国民党,进一步限制和“消灭”统派力量,由于国民党基本盘仍保持稳定,这种排除异己的做法延续和扩大必然会加剧台湾社会内部的争斗和冲突。2.台湾整体发展的“乱”和“衰”态势没有改变。此次选举的主轴没有落在民生和台湾社会经济应有的发展方向上,而是仍以“统独”之争为核心展开。在缺乏强有力对手的情况下,选后民进党内部的派系之争、权力之争会进一步加剧,台湾社会经济发展中“乱”与“衰”的态势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扭转。针对上述情况,对台工作需要破除三个误区:一是坚决杜绝“和平统一无望论”,“和平统一”是长期性的目标,不能因为选举结果出乎意料而动摇。二是对国民党的走向仍要保持关注,切忌国民党“崩溃论”,不要忽视国民党作为“反台独”重要力量的影响力。三是克服对台政策“无效论”的观点,对台工作是整体性工作,涉及台湾各层面、各领域,而选举则受到各种主客观甚至偶然因素的影响,两者的性质和任务并不完全重叠。可以说,如果不是对台湾人民工作有了一定成效,台湾社会对“被统一”的担忧不会如此强烈。因此,现阶段的重点是化解台湾民众的疑虑,不应单单着眼于台湾选举这个单一因素而“因噎废食”。选后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走势分析此次选举,民进党以超过自身预期的结果胜选,这对台湾社会与政局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今后将大体呈现出以下的走势:1.存在民进党长期执政的可能性。由于基本盘的扩大和接班态势明显(赖清德与郑文灿),再加上新世代对所谓的主权和民主价值的关注度提升,除非国民党在两岸论述与培养新生代方面出现大幅度的改善与调整,否则很可能不得不面对民进党长期执政的局面。2.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的危险性和挑衅性加大。从目前情况看,维持两岸低度交流、确保台海和平是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核心目标。从蔡选后的公开讲话可以看出,她对于政绩、改革目标和两岸事务处理的方向把握和执政能力有了更大的信心。可以研判,蔡英文在两岸政策上将沿“中华民国台湾”的方向继续延伸,以“不设任何前提”的“平等对话”作为处理两岸问题的“平衡阀”,“中华民国台湾”将成为大陆必须面对的政治挑战。3.国民党遏制“台独”的能力和意愿有所弱化。由于选举惨败,国民党内部路线和权力斗争会更加激烈,中生代接班难以避免。由于中生代缺乏完整的大中国教育,对于“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地位并不认同,整体两岸政策与民进党趋同即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坚持台湾前途应由2,300万人决定,台湾应有相应的国际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国民党作为“反台独”政党的力量必将有所弱化。4.美国打“台湾牌”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选后,蓬佩奥在贺电中已经表明台湾要配合美国“印太战略”的要求,希望藉此将台湾更好地绑在美国的“战车”上。疫情的发生将使美国更多地考虑加大打“台湾牌”的力度。另一方面,台湾也极力“倚美抗中”,为“台独”争取更多的利益和空间。可以预期,随着民进党的权力稳固和美国遏制中国大陆的战略需求,美方将加大“以台制中”的力度,将台湾视为遏制大陆崛起最重要支点(在很大程度上已超过美国对盟国的需求)。为此,美国一方面会加大对台湾的支持,尤其是在军事、法律、民主价值等方面,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法案将相继出台,而“台北法案”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已;另一方面会不断要求两岸进行“不设前提”的和平对话,从而将“不统不独”、“日渐远离统一”格局长期化、常态化。5.两岸经济“脱钩”会有进一步的发展。选后,台湾在经济上“去中国化”的举措会进一步加强,包括积极参与CPTPP的谈判、全面推动TIFA协商与台美的FTA谈判、加大“新南向”实施力度,这些在经济上的选边态势会进一步强化,相关企业的“脱中”进程会加快。此外,台湾当局的“反融合”举措也会进一步强化,以限制大陆对台湾的所谓“渗透”,包括“台胞居住证”申领、“公职人员赴大陆交流”、“两岸机构的机制化交流”等,而疫情发生后相关举措会进一步增强。思考与建议面对两岸关系的新情势和台湾政局的变化,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1.2讲话”的核心内涵为指导,进一步围绕着“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实施,合理有序、把握节奏,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向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具体建议包括:1.关注国民党的未来发展。尽管现阶段的发展严重受挫,但作为“反台独”的政党,国民党仍是“反台独”的有效支点,因此,必须关注国民党的发展,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继续保持与国民党的合作。2.坚持“没有交流合作就没有维持和平的可能”的政策基调。在维持台海问题上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斗争思维”,以斗争取得台海局势稳定和两岸关系的发展,而非“为稳定而稳定、为和平而和平”。为此,可以“没有两岸交流合作就没有维持和平的可能”为诉求,划定红线,震慑民进党,避免“台独”升级,为做台湾民众工作创造有利条件。3.在重点的时间节点上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态势和路径进行明确宣示。针对台湾“大选”的实际情况和蔡英文的“5.20”,建议由中央对2020年对台工作总体框架进行规划,明确两岸关系的基本路径和发展方向,坚持“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推进和实施,强调以“两制的包容性增强一国的凝聚力”,坚持以“一国两制”作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最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台政策框架和两岸交流合作的制度安排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边泉水 2020-05-11 研究实现经济增长翻番目标的结果显示,在一季度经济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翻番目标所需要的政策刺激力度非常大,代价过大。为此,建议适当下调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进行一定力度的政策刺激,稳定就业和保证主要小康目标的完成。 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1-2月消费、投资以及工业增加值同比均负向加深,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13.5%(前值5.7%),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24.5%(前值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20.5%(前值8.0%),超出市场预期。由此看来,一季度GDP增长为负的概率显著上升。为此,基于一季度经济增长分别作0%、-2%、-4%三种情形假设,研究实现经济增长翻番目标,未来经济增速需要达到多少,并讨论为达到这样的目标,财政和货币政策将如何发力等问题。结果显示,在一季度经济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翻番目标所需要的政策刺激力度非常大,代价过大。为此,建议适当下调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进行一定力度的政策刺激,稳定就业和保证主要小康目标的完成。经济增长如何表现才能实现翻番若一季度实际GDP增速分别是0%、-2%、-4%,则下半年增速需要分别达到8%、9%、10%以上,才能完成翻番目标。据测算,若2020年Q1和Q2的经济增长分别为0%和5%,则Q3和Q4需达到8.0%和8.4%才能完成全年经济增长5.6%的目标;若2020年Q1和Q2的经济增长分别是-2%和4.8%,则Q3和Q4需达到8.8%和9.4%;若2020年Q1和Q2的经济增长分别是-4%和4.5%,则Q3和Q4更需要达到9.7%和10.4%的水平才能完成翻番。由此可见,如果一季度经济负增长,想实现翻番目标,后续需要拉动经济的量是巨大的。消费方面,三种情形下,一季度社零消费当季同比将由2019年Q4的7.7%分别下降至-0.08%、-2.69%和-5.30%,而在下半年可能分别要达到10%、12%以及13%才能匹配相应的经济增长速度。社零消费约占最终消费支出85%左右,而最终消费支出占支出核算的GDP54%左右,根据消费对一季度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0%(历史上Q1均值为70%,由于本次疫情对消费冲击较大,因此调低贡献率为60%),计算得到,若实际GDP同比由6%降至0%,社零消费将由7.7%降至-0.08%,后续需要达到10%以上,才能满足8%的经济增长要求;若实际GDP同比降至-2%,社零将降至-2.69%,后续需要升至12%以上;若实际GDP同比-4%,消费将降至-5.30%,后续需要升至13%的水平。投资方面,三种情形下,Q1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将分别下降至-1%、-3.09%和-5.19%,下半年累计增速需要升至4.8%。固定资产投资占最终资本形成总额的180%(原因在于固定资产投资当中还包含了土地购置费等),而最终资本形成约占GDP总值的45%,根据一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值约为29%(一般而言,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量的贡献率在一季度较少,后三个季度较多,分别是29%、43%、44%和39%),计算得到,若实际GDP同比一季度由6%降至0%,固定资产投资将由5.4%降至-1%,下半年整体增速需要达到4.8%;若实际GDP同比降至-2%,固定资产投资将降至         -3.09%,下半年需要达到4.8%的水平;若实际GDP同比降至-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将降至-5.19%,后续仍需升至4.8%的水平(这里没有考虑不同情形下土地购置费可能的变化情况,统一核减了一个恒定的百分比)。考虑到房地产(受政策、周期风险和房地产泡沫等因素约束)和制造业(受资本回报率低迷、海外疫情冲击外需等约束)难以有明显的起色,今年最主要的工具仍是基建,新基建可能有较大弹性,但传统基建仍是稳增长的基石。房地产泡沫、政策(房只住不炒的意愿)以及房地产本身的周期性风险导致房地产增速本身不可持续,疫情冲击下,除非政策刺激地产需求侧,否则难以大幅拉动地产投资。今年房地产政策可以在供给端发力,即房企的融资端有所放开,放松融资,增加土地供应以保证大小房企能够在疫情冲击下存活,保证开工、施工,稳定经济增长。不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很难有大幅起色,因此增速的设定应以稳为主。制造业方面,我国制造业和全球产业链联系较为紧密,可以看到出口和制造业同比较为吻合,制造业受到外需影响较为严重。海外疫情大概率将拖累全球二季度甚至三季度经济增长,从而对我国制造业造成冲击。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增速为3.1%,处于较低位置,今年在海内外疫情的影响下依然难有较大改善,因此对于制造业的设定是回落。最终三大投资中只能靠基建投资相应地拉升固定资产投资而达到要求。最终测算,在三种假设情形下,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将分别升至11%、13%和14%才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的目标。财政货币如何加码才能保证翻番目标实现三种情形下,财政政策如何发力才能稳定增长、实现翻番目标?根据测算,财政乘数为0.3,若广义财政支出增加1万亿,实际GDP同比约增加0.3%,折合实际GDP值2,600亿元。首先假设现有财政政策不刺激,那么在第一种假设情形下,全年实际GDP同比为4%(0%、4%、5.8%、5.8%),要达到目标需要财政额外再增加5.3万亿,其中赤字率需提高至5%,且在广义财政中专项债需再增加1万亿,而PSL、国开债等需再增加2.3万亿。第二种假设情形下,GDP全年同比是3.6%   (-2%、3.8%、5.8%、5.8%),要达到目标需要财政额外增加6.7万亿,其中赤字率提高至6%,广义财政需再增加3.7万亿。第三种假设情形下,GDP全年增速是3.1%(-4%、3.5%、5.8%、5.8%),要达到目标财政赤字率需要上调至7%,在广义财政工具中,专项债再增加1.2万亿,PSL、国开债等再增发3.1万亿。整体来看,无论哪一种情形,如果一季度经济增长为负,想实现翻番目标所要承受的财政压力都是巨大的。三种情形下,货币如何扩张才能完成增长目标?计算货币乘数为0.35,若M2增加1万亿,实际GDP同比约增加0.35%,折合实际GDP值3,100亿元。在现有货币政策不刺激的情况下,第一种情形(全年实际GDP同比4%),M2需要额外再增加4.5万亿,全年新增20.4万亿,M2同比为10.3%,对应社融全年新增33万亿,存量余额同比为13.2%;第二种情形(全年实际GDP同比为3.6%),M2需要额外再增加5.7万亿,全年新增21.6万亿,M2同比达到10.9%,对应社融全年新增35万亿,余额同比达到14%;第三种情形(全年实际GDP同比3.1%),M2需额外再增加7.1万亿,全年新增23.1万亿,M2同比达到11.6%,对应社融全年新增37.5万亿,余额同比达到14.9%。整体来看,一季度增长为负的话,为达成翻番目标,货币政策的量级需要非常大,而这种大幅宽松可能导致通胀、房价泡沫等问题。全年增速目标可向下调整,工作重心转向稳就业一、全年实现翻番难度非常大,经济增长目标应向下调整。如果一季度经济增长为负,叠加海外疫情使得全球步入衰退的可能性上升,外需也将严重拖累国内经济增长。简单测算,若一季度实际GDP增速分别是0%、-2%、-4%,则需要下半年分别达到8%、9%、10%以上,才能完成翻番目标。分项来看,消费当季同比需要由-0.08%升至10%、12%以及13%,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需要升至4.8%左右,当季同比的升幅可能更大,因此消费和投资的涨幅都是非常大的,现阶段制造业受到外需冲击,而房地产投资受到内部约束,只能单靠基建拉升。据测算,0%的经济增长情形下,后续基建累计同比需要升至11.8%;-2%的经济增长情形下,后续基建需要拉至13%;-4%的经济增长情形下,后续基建需要拉至14.5%,确实非常艰难。财政和货币政策需要双发力,其中财政可能需要将赤字率由3%上调至5-7%,除此之外广义财政还需要再支出3-4万亿,而货币方面,M2需要额外再增加4-7万亿,全年M2新增20-23万亿,对应社融全年增加33-37.5万亿,才能达到目标。这对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压力都是十分巨大的。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速在6%-6.5%之间,依靠财政和货币政策强刺激获取更高的增速可能引致通胀、房地产泡沫、杠杆率攀升和债务等风险问题出现,也与前几年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方向相左。同样,海外疫情使全球经济步入衰退的可能性也非常高,部分海外机构已将美国全年经济增长预测调为负值,二、三季度程度还将加深,因此外需下滑也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综上所述,要实现经济增长翻番目标难度非常大,而将经济增长目标向下调整,并把工作重点放在稳就业、促消费、扶持中小微企业等可能是性价比更高的政策选择。二、即使一季度经济增长下滑较大,财政货币政策仍需要发力,后三个季度经济增长仍有可能保持在6%左右,除非外需显著恶化。二季度增长可能略低于6%,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全国复工、生产、消费和投资等仍然不能像去年同期一样满负荷运行,人们依然会担心输入病例或者二次感染;第二,外需对我国进出口和制造业的压制严重,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增长步入衰退的可能性非常大。即使我国能够在二季度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直至结束,外需这块的影响仍无法忽视;第三,一季度失业率可能增加,失业人员无法获得薪水对于二季度消费也形成了拖累。所以,基本上二季度经济增长很难超过去年水平。三四季度增长在6%-7%之间。为应对疫情,主要的宽松政策出台,包括减税降费、降准降息、发行专项债拉动基建、促进消费等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将体现在下半年,因此下半年在国内疫情影响基本消除后,经济增速可能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整体来看,后三个季度经济增长有望保持在6%左右的水平,而这仍需财政和货币政策温和发力,例如赤字率上调至3.5%,专项债新增3.5万亿,PSL新增8,000亿,新增社融达到27-30万亿,新增M2达到17-18.8万亿。三、今年经济工作重心转向稳就业,但压力同样较大。虽然放弃经济增长翻番目标,但稳就业带来的压力同样较大。预计今年新增就业人口可能在1,300-1,500万人之间,这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作为保证。按照目前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5%的经济增速能够解决1,200万人左右的就业问题。因此,需要出台一些针对性政策稳就业,例如向内深挖部分就业弹性系数较高的行业给予重点支持和补贴;增加本科生扩招、鼓励继续深造、延迟进入就业市场;扶持更多的小微企业,维持就业机会;通过拉动基建和制造业、促进消费等增加农民工就业机会。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王正 2020-05-04 国民党主席补选揭晓,48岁的江启臣以68.8%得票率成为国民党主席。鉴于江启臣曾留学美国以及出自本土派系背景,加上江启臣在选前选后对“九二共识”的各种负面表态,预料江启臣将走一条“亲美、联日、和中”的路线,国共两党的互信和交往势将受到冲击。 国民党主席补选于3月7日揭晓,48岁的江启臣以68.8%得票率击败前副主席郝龙斌,成为国民党迁台以来史上最年轻的党主席,这被视为国民党“世代交替”的开始,可以预见中壮派未来将企图全面争抢接班。学者出身、曾任新闻局长和立委的江启臣,更加重视在互联网时代对议题攻防的快速反应,以弥补国民党与民进党对垒中最大的技术短板。鉴于江启臣曾留学美国以及出自本土派系的背景,加上江启臣在选前选后对“九二共识”的各种负面表态,预料江启臣将走一条“亲美、联日、和中”的路线,国共两党的互信和交往势将受到冲击。此次补选党主席的任期只到2021年5月20日,前后仅有一年两个月,不论在党务改革、两岸路线还是选战布局方面,江启臣注定将只能是一个“看守党主席”,但在此期间国民党政策路线和组织结构的转变需要密切观察。背景关系与人事布局解读和预判江启臣的人事布局、党务改革和政策路线,可以从江启臣的出身背景、从政经历和关系网络进行分析。江启臣就任党主席后公布首批人事任命,布局均与其过去的背景经历和关系网络十分密切,同时也与其党务改革路线紧密相关。江启臣出身自台中地方望族,其祖父江水源在台中丰原东阳里担任过42年的里长,其叔公江秋桂曾任丰原市农会理事长,其堂叔江春男曾任陈水扁时期的“国安会副秘书长”,家族横跨蓝绿两党,直接影响江启臣的本土意识。江启臣的岳父刘盛良是其从政之路上的另一位重要支持者,他在新北市新店区长期经营房地产,并先后担任议员和立委。刘盛良是台湾政坛有名的“地产王”,在任职立委时财产申报是存款、土地、保险、房贷“四冠王”,当时仅名下土地便有159笔,掌握多家地产建设公司,资金充沛的刘盛良使江启臣从政粮草供给无虞。刘盛良还担任全台的“警消公教暨退休人员联合会”理事长,为江启臣争取黄复兴党员和警消公教党员的支持提供直接的助力。刘盛良家族与朱立伦团队和新北市党部系统关系良好,刘盛良的儿子刘哲彰目前便担任新北市议员。江启臣在正式参选党主席补选前曾拜会朱立伦,两人会谈后朱立伦确定不参选而江启臣确定参选,因此估计两人之间达成合作协议,江启臣很可能会支持朱立伦明年正式参选党主席,并进而帮助朱立伦角逐2024年大位,从而换取个人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上升台阶。江启臣于2015年底号召国民党中生代立委成立党团次团体“透明新联机”,成员包括蒋万安、林为洲、颜宽恒、马文君、许淑华、王惠美、杨镇浯、李彦秀、林丽蝉、柯志恩、许毓仁等,而他则在“透明新联机”的力挺下于2018年至2019年上半年成功当选党团总召,彼时已展现出国民党中生代次团共主之象,这些中生代立委同僚俨然是江启臣最可以托付和并肩作战的政治盟友。在江启臣当选党主席之前,国民党立委党团总召选举中,代表中生代的林为洲胜出,而背后由郝龙斌等传统力量支持的郑丽文则落败。接下来党团总召和书记长分别由力挺江启臣的林为洲和蒋万安担任,可见从党部到党团,江启臣主导的立委中生代联盟已全面出线。此外,连胜文是江启臣另一个重要的中生代政治盟友。正是在确认连胜文承诺协助他解决党内十分棘手的财务问题后,江启臣才决定出来角逐党主席。此次江启臣参选得到连胜文的全力支持,江启臣预计将任命连胜文出任智库董事长,此举有助于江启臣获得连战系统的政经人脉支持。在党主席补选期间江启臣便积极争取韩国瑜的支持。当前韩国瑜正面临重大危机,罢免案成案几成定局,未来三个月全力协助韩国瑜度过罢免难关是江启臣上任后面对的最大考验。在人事布局上,江启臣安排与韩国瑜关系紧密的台南市党部主委谢龙介担任兼任副秘书长,另一位兼任副秘书长颜宽恒也是韩国瑜竞选总部负责中部地区的副执行长,可见江启臣的人事布局中对韩国瑜力量和南部派系的高度重视。党务改革江启臣在参选期间提出“KMT Redesign”(国民党重设计)的理念,提出包括“组织扁平化、沟通网络化、服务数字化、经营在地化、视野国际化”等五大面向的政见。在就任主席当天发表讲话时,江启臣提出“世代合作、内造化、数字化”等三大改革方向。过去国民党在各种议题攻防上经常处于被动局面,面对民进党和绿营的攻击经常无法及时反应,中央党部各单位、智库、党团乃至执政时期的行政部门之间沟通不及时顺畅,经常错过议题攻防的时机,因此江启臣把建立“议题快速反应机制”作为党务改革的重中之重。为了强化横向协调及提高决策效率,江启臣在政见发表会和主持首次中常会时均表示要采取“集体领导制”并组建“11人决策平台”,由党主席、秘书长、重要党务主管、立院党团总召和书记长、青年中常委、三名地方县市长和民代代表、两名中常委代表等共同组成,目的是让国民党在应对各种事件和政治攻防时能够更加快速一致,避免过去国民党给人总是感觉不接地气、反应过慢的问题。江启臣对党务改革的另一项重点则是年轻化。虽然江启臣口头称要推动“世代传承、世代融合”,缓解资深大老、党工和党员的疑虑,但由于国民党当前40岁和30岁以下的党员分别占比不到3%和1%,吸收大量年轻党员、培养新生代人才是江启臣势必推动的方向。此次国民党主席补选结果显示,掌握国民党合格党员票源四分之一的黄复兴党部至少有过半党员将票投给江启臣,由此可见国民党内基层人心思变,皆盼国民党能够年轻化和世代交棒。由于青年团由革命实践研究院领导,因此江启臣据传将选择具有与网络世代青年对话能力、熟悉“空战”、敢与网络乡民呛声的罗智强出任革命实践研究院院长。由此可见,江启臣企图将国民党的数字化、战斗化、年轻化三项目标环环相扣,未来党团立委、革命实践研究院、数字营销科技长三者之间将形成国民党网络数字战斗三角。“亲美、联日、和中”路线江启臣的意识型态和政策方向是“亲美、联日、和中”路线,这与其过往经历直接相关。江启臣多年的留美经历使其与美国政学两界建立了紧密联系。2018至2019年江启臣曾三次访美,一次是以“立法院台美国会议员联谊会”成员名义赴美访问,另一次是在九合一地方选举后应“台美关系研究中心”之邀赴美,还有一次是在台中市长初选期间赴美拜访国务院和国安会,短短两年之内三次赴美访问,频率和层级之高,在国民党内政治人物中,除朱立伦外无出其右。江启臣从2018年开始便力主国民党要重新恢复驻美代表处,此次党主席选举中江启臣再次提出这项主张,同时也提出要同时建立与日本的沟通窗口,想必这在其党主席任内很快就会落地。江启臣任用其政治大学外交系同学、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副院长黄奎博为兼任副秘书长,据传黄奎博有可能同时兼任大陆事务部主任,同时分管国民党对美事务和大陆事务。黄奎博是国民党内中生代学者中的佼佼者,曾以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奖学金赴美留学,学术生涯积累了丰厚的美国学界和智库关系。江启臣任用黄奎博,表面上是同时向美陆两方传达善意,似乎兼顾平衡之效,但黄奎博与大陆关系远不及其与美国关系之深,如此可见江启臣重视经营对美关系势必远超对陆关系,甚至某方面对陆关系仅是做出表面姿态而已。江启臣在两岸政策方面最受争议的便是对“九二共识”的态度,他在此次党主席补选的政见发表会中,公开主张“九二共识”“有点旧了”,表示“去年反送中事件,还有至今当前正在爆发的疫情,都体现了中共极权、威权的管控,已经成为了风险的温床,这些事件都导致台湾民众对中共当局的疑虑,连带冲击到‘九二共识’的接受度”。由于江启臣否定“九二共识”,再加上此前在香港反修例风波期间他与台北市议员徐弘庭共同在台北公开与香港众志秘书长黄之锋、香港立法会议员朱凯迪、社运人士岑敖晖等“港独”人士见面,引发大陆高层对江启臣的强烈不满和疑虑,因而在江启臣当选国民党主席之后,中共中央一直没有照往例致送贺电。在台湾民意加速绿化的氛围下,江启臣显然意图剥去“九二共识”的印记,这一方面出于与民进党争夺民意的考虑,另一方面也反映其个人政治意识形态,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向美国输诚表忠。台湾政治的实质是蓝绿两党分别争抢做美国的代理人,江启臣很可能是继马英九、朱立伦之后,美国重点栽培扶持的未来代理人人选,熟悉对美关系的江启臣完全认识到,只有调整两岸论述,他和国民党才能重获美国的全力支持,如此美国才会放心让台湾政权在民进党和国民党之间轮替。随着党内不同力量之间的角力、党外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及美国方面对江启臣的明示暗示,未来江启臣和国民党将会在否定和不否定、修改和不修改“九二共识”与“一中各表”之间来回摇摆。如此将不能完全排除最终国民党通过修改党纲、改变“九二共识”两岸论述的可能性。倘若这个情景成真,届时国共关系和两岸关系势必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大震荡。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刘澜昌 2020-04-24 新冠肺炎发生以来,香港特区政府应对基本合格,大体上控制住疫情的传播管道,尚无大规模社区爆发。对于疫情带来的次生性经济和民生问题,港府的应对也中规中矩。可惜的是,港府没有展示更大的胆识和魄力,将危机转化为新的发展机遇。 新冠肺炎发生以来,香港特区政府应对基本合格,大体上控制住疫情的传播管道,尚无大规模社区爆发,而发生的个案也远低于同类城市以及非典时期的香港。对于疫情带来的次生性经济和民生问题,港府的应对也中规中矩。可惜的是,港府没有展示更大的胆识和魄力,将危机转化为新的发展机遇。疫情在去年暴乱之后接踵而来,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房屋问题重新浮现,政府应该喊出“开工、开工、再开工”的口号,在开发土地及建造公营房屋这个关键点上着力,既纾解失业压力,又缓释社会基层尤其是青年人因“上楼难”和“置业难”而长期积累的强烈怨气,从而把应对疫情和化解香港社会的结构性矛盾结合起来。派糖不如兴建公屋2019年发生黑色暴乱后,港府本来应该学习“六七事件”后英国殖民政府实行的十年建屋计划,推出类似震撼性的举措,重新提高施政威信。然而,一遇到土地房屋问题,特区政府主要官员就手软,顾虑重重,新财政预算案发表前后主要官员对此都没有太多谈及。2020-21年度《财政预算案》公布多项派糖方案,包括向18岁或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发放一万港元现金;宽减薪俸税和个人入息课税;宽免住宅物业全年差饷等,涉及900多亿元。预算案还推出12项“撑企业、保就业”措施,包括特惠低息贷款、宽减百分百利得税等,共计183亿元。也就是说,政府在抗疫临时措施上立马就花了过千亿元。至于土地房屋问题,预算案只是寥寥几笔带过。政府希望“明日大屿”的几亿港元拨款早日通过,以及“会尽快争取拨款开展龙鼓滩填海计划及重新规划屯门西的研究,共涉及约440公顷土地,以发展工业及住宅等用途”。这些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举措。面对解开香港当下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的关键钥匙,港府怎能这样掉以轻心呢?特区政府去年不恰当地推出修例案,被境内外强大的反对势力抓住机会,掀起一系列合法与暴力抗争,使香港一直陷于管治危机之中,政府的威信跌入回归以来历届政府的最低位。故此,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不派糖是过不了关的。然而,如果香港有一个强势政府,尽管坐拥近万亿的财政储备,其实还是不应该采取如此下策。现在将本可专门建设几项重大工程而有良好社会效益的资源分散使用了,等于将钱撒进了大海。虽然某些经济学家说,派钱可以刺激疫中及疫后消费,但实际上香港绝大多数市民不缺这点零花钱,派糖消费的效益远不如集中做大型基建投资。派糖只是一个政治决策而不是经济决策,得来的掌声只是临时的,失去投资时机则可能带来无尽遗憾。港府恰恰就是缺乏新的产业政策,缺乏大手笔的土地房屋政策。港府面临多方面挑战香港遭到多重不利因素叠加打击,未来经济形势恶劣,这已是社会各界共识。第一,黑色骚乱已使香港去年下半年出现负增长,财政年度更是十多年来首次出现赤字。香港在世界经济自由度指数排行榜上25年来首次失去全球首位,最新排名跌至次席。第二,新冠疫情持续,外国输入接踵而来,对本港经济的打击比2003年非典时更为严重,多个行业的中小企业正承受生意断崖式下跌的压力,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各方预料经济恢复也比2003年困难得多。第三,最新失业率已恶化至3.7%,创下逾九年来的最高纪录,其中与消费及旅游相关行业的失业率升至6.1%,为十年来新高,预计仍会持续攀升。香港总就业人数从2018年底的387.26万人,降至去年9至11月的383.06万人,锐减4.2万人,加上每个月新增逾3,300就业人口,估计去年首十个月流失了逾7.5万个就业机会。在因多重因素造成的经济衰退期,这批失业人口难以在短期内找到养家糊口的机会,失业很可能长期化。最可怕的是,不断攀升的失业率造成各种社会问题,与仍在继续的暴乱及9月立法会选战纠缠在一起,势必形成更大的反政府动能。反修例运动以意识形态分界,反政府的为黄色人士,支持政府的为蓝色人士。然而,疫情造成的经济和失业打击不分黄蓝,会有不少蓝色的老板和基层员工,都会卷入倒闭和失业大潮中。多数基层和中产家庭的资产负债表都会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并投射给政府和建制阵营,转化为政治压力,也就会有人加入到反政府行列,甚至可能变为街头的新生力量,从而削弱建制派的力量而影响立法会的席位之争。另一方面,新毕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他们原来就强烈反对政府,若然不能迅速找到工作,街头抗争自然成为他们的选择。所以,失业问题也如房屋问题一样,最终成为政治问题。兴建公屋刻不容缓问题是如何做?政府的救济和派糖,都是杯水车薪;对老板进行道德喊话,呼吁劳资合作,共度时艰,作用会有,但是绝对有限。至为关键的是,政府要有为,要扬弃过去“小政府”观念,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香港在大型基建投入方面还存在空间,而最大的项目则是趁机上马大量公营房屋工程。最有震撼效果的,如同当年英国殖民政府的十年建屋计划一样,自然就是当下拍板收回土地,兴建包括廉租屋和居屋在内的公营房屋。这样做一举两得,首先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当前失业问题;其次,也回到解决香港“上楼难”和“置业难”结构性矛盾的轨道上。“上楼难”和“置业难”,是引发去年反政府运动的基础性原因之一。香港置业之难冠绝全球,“需不吃不喝20年”。去年6月12日,也就是在示威者发起再一波冲击之日,是最新一期居屋申请的截止日。入夜之后依然有数十人排队,晚上7时截止申请最后5分钟还有两人在关上玻璃门前1分钟飞奔赶到,最终成功交表,有一人则迟了半分钟而吃闭门羹。政府当天累计收到近30万份申请,比上一期多出8.8%,再创新高。这一期居屋合共4,871伙,中签几率是1.6%,如同买六合彩。至于公屋轮候则再创新高,约有15.02万宗一般公屋申请,非长者一人申请个案约11.75万,两者合计达26.77万宗。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由去年5.3年增至5.5年,政府“3年上楼”目标早成泡影。“26万人排队上楼”以及“30万人递表抽居屋”,这些状况显示出港人无法量度的怨言、不满以至愤懑和戾气,他们中有大量年轻人,是数十万示威者中最激进的分子。粉岭高球场是当前最佳抓手做面包要有面粉,盖房要有土地,但当下政府没有建屋的土地,地从何来一直困扰特区政府。最近政府公布多项新界觅地建屋计划,但都是五六年之后才能落地,始终远水不解近渴,唯粉岭高球场可即收即开工。政府接纳土地小组的建议,仅发展32公顷粉岭高球场,其余140公顷不收回。实际上,如果政府现在宣布收回整个粉岭高球场用地,合共172公顷土地,全部用来建公营房屋,其中出租公屋可以达七成或八成,各种类型的居屋达二成或三成。那么,这必定是疫情中送给香港市民最大、最好的礼物有专家认为,粉岭高球场172公顷土地,可提供近5到7万个单位住房,投资不到1,000亿,政府若把派糖的钱用在这上面,工人马上有工开,排队人士很快就可上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同时拉抬,政府威望立马上升。有人担心目前经济下行,楼价受压,因此不能重犯2003年“八万五”计划的错误。然而,粉岭高球场建的是公屋,对私楼市场影响有限。再者,当前香港楼价依然是高得不可承受,“上楼难”和“置业难”未有丝毫改变,而增加就业任务也迫在眉睫。可惜,特区政府可能还是当断不断。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林德钦 徐东鹏 2020-04-09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2019年2月印发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澳门未来发展金融业的方向,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意在通过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交易所来实现与相邻地区错位发展。 2019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中央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有力推进澳门金融发展的政策和规划。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2019年2月印发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支持澳门发展租赁等特色金融业务,探索与邻近地区错位发展,研究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绿色金融平台、中葡金融服务平台”。此纲要明确了澳门未来发展金融业的方向,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意在通过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交易所来实现与相邻地区错位发展。此外,澳门作为中葡国家重要的交流平台,也将承接中国与葡语国家的金融服务,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因此,澳门发展金融业,不仅对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具有深远意义,而且也是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支撑。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充分用实用足中央给予澳门的政策,打造以人民币结算的澳门证券交易所势在必行。澳门具备设立证券交易所的条件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始终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切实提升了自身发展实力,有效实现了长期繁荣稳定,这为澳门发展证券交易所奠定了良好基础。社会稳定,央地关系和谐。澳门特别行政区认真落实《澳门基本法》,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实现“澳人治澳”。相较于回归之前,澳门的社会治安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澳门一直强调爱国教育,区内上下爱国爱澳,齐心协力为建设澳门出力。此外,澳门积极响应和支持中央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家双向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在努力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质企业参与澳门发展。澳门因此深受中央政府的信任,被誉为“一国两制”发展的成功典范。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央政府的支持,加上特区政府依法施政,投资者可以有保障地在澳门开展业务,这为澳门经济发展提供沃土,更为澳门证券交易所的设立提供良好政治基础。经济蓬勃发展,注重适度多元。进入21世纪后,澳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澳门陆地面积仅为32.9平方公里,相较于粤港澳大湾区其它三个核心城市广州(7,374平方公里)、深圳(1,997.4平方公里)、香港(1,106.34平方公里),澳门确属弹丸之地。从人口密度来看,澳门每平方公里容纳2.03万人,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人口最稠密城市排行榜中,澳门在全球排名第三。就是这样一个陆地面积小、人口密度大的都会,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人均GDP从1999年刚回归的1.55万美元上升到8.64万美元,远超深圳的2.86万美元、广州的2.35万美元和香港的4.87万美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澳门人均GDP排名仅次于卡塔尔,位居全球第二位。澳门经济飞速增长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澳门支柱产业单一,这也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表述了澳门特区未来的经济发展定位是“支持澳门发展旅游等服务业,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2011年,“十二五规划”关于澳门的内容提出“支持港澳培育新兴产业支持澳门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化,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会展商务、中医药、教育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2016年,“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港澳提升经济竞争力,“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会展商贸等产业,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2018年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分析报告》指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初见成效。2018年金融业占总行业增长比例达到6.61%,会展业达到0.81%。在澳门的新兴产业中,金融业的占比是最高的,这从侧面反映出,澳门在经济适当多元化的进程中,金融行业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澳门证券交易所的建立符合澳门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并且将会加快经济适当多元化发展的脚步。文化中西交汇,具有鲜明特色。作为一个将中文和葡萄牙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城市,澳门在文化上高度开放。澳门不仅保留了大量极具历史特色的建筑,还在中西文化交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葡语系有九个主权国家和包含澳门在内的三个地区。葡萄牙和巴西作为实力较强的国家,其背后是泛欧交易所和巴西交易所,有合计超过1,800多家上市企业。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交流的重要平台,与葡语国家拥有共同的官方语言,这也是公司考虑在此上市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西文化融合也是澳门这座城市在未来建设证券交易所时特有的优势。中国各地证券交易所定位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五家证券交易所,包括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和台湾证券交易所,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历史和定位。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定位是致力于服务中小微企业,其业务包括企业挂牌,公开转让股份,进行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资产重组等。新三板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为目标,提升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增加市场流动性,完善和发挥新三板服务创新型民营中小微企业的功能。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定位是以国民经济支柱企业、重点企业为对象,其证券交易品种包含股票、债券、基金和衍生品四大类,并且拥有较为完善的市场结构。作为改革开放的金融发展典型,上交所肩负着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时代重任。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定位是以建设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使命,全力支持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推进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实施。其证券交易品种包括股票、债券和基金三大类。深交所主要促进科技创新企业、民营企业、成长型企业做大做强,期望全力打造国际领先的创新资本中心,并且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中发挥更大作用。香港证券交易所的定位是打造全球金融中心,服务于全世界,主要从事证券市场和衍生市场的相关交易。香港作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在连接中国与环球资本中扮演关键角色,有健全的司法制度,奉行国际标准与惯例,使得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活跃参与。台湾证券交易所的定位是促使证券市场商品多样化,并提供投资人合理避险管道,积极开发新商品。其核心业务包含股票、债券换股权利证书、可转换公司债、受益凭证、认购(售)权证、ETF、ETN、台湾存托凭证及受益证券(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台湾是亚太运输枢纽,为全球科技产业重镇,具备坚实的产业聚落,以金融体系稳定与优质人力资源作为后盾,创造出卓越的投资优势,有助于吸引国际资金投资。澳门证券交易所应错位发展如果澳门成立证券交易所,则应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与相关地区错位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澳门自身证券交易所业务的发展,还能完善中国金融市场的不足,因此澳门证券交易所应明确定位,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专注高新科创企业,打造中国的“纳斯达克”。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把高新科创企业划分为若干子市场,其中包含全球精选市场、全球市场和小型资本市场。针对多层级划分的企业,纳斯达克制定了不同的上市初始条件,规定企业除了持续上市要求外,还应满足其中规定的最低要求,否则摘牌处理。这种多级划分的形式,既规范了市场,又能最大程度满足各类高新科创企业的上市需求。毗邻澳门的广东省是我国经济重镇,2019年其GDP高达10.77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6.2%,经济总量继续领跑全国。同年8月,由广东省省长马兴瑞为组长的“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成立,积极培育高新科创企业,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贡献,将有效提升广东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目前,广东省有4.5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但只有600多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数量只占省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1.3%左右。澳门证券交易所如果打造以人民币为主、面向全国特别是广东省中小创企业的直接融资离岸金融市场,那么不仅可以错位发展,还能以纳斯达克为榜样,为广东中小创企业提供良好的境外融资渠道,解决这部分极具潜力的公司面临的融资难题。利用自身优势,吸引葡语系国家企业来澳上市。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的交流平台,一直与葡语系国家保持紧密联系。作为金砖四国的葡语国家巴西,拥有巴西证券期货交易所,其业务包含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工具,是巴西金融市场仅有的一个交易所,因此巴西的优质公司上市选择仅此一家。对澳门证券交易所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因为澳门背靠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比巴西拥有更加广阔的融资资源。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葡萄牙经济水平较高,葡萄牙证券交易所被泛欧证券交易所收购,触角深入欧盟金融市场核心区域。巴西证券期货交易所和泛欧证券交易所,共有超过1,800家上市公司,并且部分葡语系国家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项目大多以人民币结算。假设以人民币计价的澳门证券交易所建立,除了可以为这些企业提供二次上市的机会,还可以就此与相关国家达成合作,吸收部分优质公司在澳门首次上市发行,为葡语系国家提供新的金融融资服务,吸引葡语系国家离岸人民币存款投资,使得中葡平台的发展更加深入。这无疑将增强中葡国家之间的金融合作,由此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动特色金融业务发展,提供综合金融服务。2015年底以来,澳门金融管理局已经增加“融资租赁”和“财富管理”两类业务的统计。截至2018年底,澳门共有十家银行报告有未偿还的融资租赁相关贷款,贷款余额和待收租金按年提升19.9%达到181亿元。财富管理业务主要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产品推荐和财务方案等。2018年底,澳门共计六家银行提供该项业务,投资组合市值达1,984亿元,年增长11.9%。因此,融资租赁和财富管理是澳门金融市场发展的助力。债券是澳门证券交易所可以大力发展的业务之一。目前澳门债券市场处于持续发展之中,内地的一些公司已在澳门发行公募债券,例如2018年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发行首笔40亿元的离岸人民币债券;201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在澳门发行20亿国债;2019年12月,珠海华发集团成功发行上市澳门首单2亿美元的公募公司债券。这些都代表澳门具有良好的债券募资能力,未来的澳门证券交易所将会有利于优质公司规范且高效地募集资金,助力企业快速发展。为澳门本地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澳门孕育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例如南光集团、澳门中银等,它们可以通过改制成为独立法人企业,将来在澳门证券交易所上市。澳门是全球最大的博彩中心,尽管本地部分博彩企业已在香港上市,但势必会回归澳门进行二次上市交易,为澳门金融发展贡献力量。澳门目前在法律制度、资金进出自由度和税务方面都有很大优势。在中央相关政策资源的倾斜下,澳门证券交易所能够把握自身优势,错位发展,既为本地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优质高新科创企业服务,又为葡语系国家来华投资服务,可以成为一个专门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并兼顾葡语国家企业且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交易所。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虞崇胜 何路社 2020-03-30 武汉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至全国并波及海外部分国家和地区。现在回顾疫情爆发和扩散的过程,我们发现武汉一些医护人员确实通过非正规渠道发出了早期预警,但地方政府和卫健委系统忽视了相关社会言论,错过了尽早遏制疫情的最佳时机。 武汉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至全国并波及海外部分国家和地区。现在回顾疫情爆发和扩散的过程,我们发现武汉一些医护人员确实通过非正规渠道发出了早期预警,但地方政府和卫健委系统忽视了相关社会言论,错过了尽早遏制疫情的最佳时机。这促使我们检视并完善现行国家治理体系中涉及社会言论表达的制度环境,为人民提供科学、理性、务实的社会言论表达空间,从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涉及公共卫生社会言论的制度环境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明确规定,疫情发布最低一级权限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地、市、县、区基层是信息上报渠道。换句话说,基层政府、其它法人和自然人及时上报疫情是义务,对本地发布疫情信息就属违法。该法第四条规定:“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常见、多发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按照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并予以公布,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简而言之,任何个人没有公开、正式发布疫情的资质,类似“非典”之类的冠状病毒疫情发布权力在国务院。与此同时,该法第九条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有关制度,方便单位和个人参与防治传染病的宣传教育、疫情报告、志愿服务和捐赠活动。”针对疫情相关信息,个人的权力主要在于通过专业渠道向政府报告疫情。第一位向武汉疾控部门报告疫情的医生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的张继先主任。她积极主动地通过正规途径向上级部门报告,并建议地方政府及时采取行动。12月26日,张继先医生接诊时发现有不明病毒引起的肺炎患者,次日即向主管院长汇报,医院迅速向江汉区疾控中心报告。12月28日、29日,该医院又收诊4名症状相同的病人,而且全部来自华南海鲜市场。张继先医生敏锐地意识到情况异常,立即又向医院进行了报告,并建议院方召开多部门会诊。12月29日下午,该医院直接向省、市卫健委疾控处报告了疫情。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快速反应,指示武汉市疾控中心、金银潭医院和江汉区疾控中心前往医院,开始流行病学调查。武汉市卫健委于12月30日发布内部通报,次日正式对外发布疫情,通报武汉地区发现了病毒性肺炎。 李文亮事件在疫情期间因公殉职的武汉市中心医院李文亮医生,因为在私下渠道发布病毒信息成为公众人物。2019年12月30日下午,李文亮偶然看到一份检出疑似SARS冠状病毒的报告,当日在同学群中发布了一条关于华南海鲜市场疫情的信息,并随后附上检测报告和患者肺部CT图。2020年1月3日,他被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区分局中南路街派出所发出警示和训诫。1月初李文亮在接诊病人时感染新冠病毒,后于2月8日不幸殉职。李文亮确实没有通过官方渠道反映疫情。有观点认为,医生是专业人员,在官方尚未确定疫情信息之前,不宜向亲友披露工作中掌握的疑似疫情信息,就好比警察在案件侦查终结前不能泄露案情线索一样,这属于特殊职业的保密义务。更有人指出,涉及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度传染性病毒信息的发布,一定要确定无误后统一口径,由专业部门对外发布,这是一个公共卫生安全管理的基本机制。李文亮是眼科医生,并非在一线传染科或者发热门诊工作,也非对病毒进行专业化验和甄别的医生,也就是说他获取的信息是来源于同事或者医疗圈子,而并非靠自己的专业或者对口的工作正当分析获取。然而,人命关天,他发布的信息事关重大社会利益,公安部门在官方没有发布信息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处理,理据其实处于灰色地带。李文亮的遭遇受到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随着疫情的发酵,感染病例和死亡人数增加,武汉毅然宣布封城,此后再无人公开指责李文亮造谣。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博发表文章,表示在武汉市公安机关处罚的8名发布“华南海鲜市场确诊7例SARS”的案件中,“如果机械地理解适用法律的确可以认定,鉴于新型肺炎不是SARS,说武汉出现了SARS,属于编造不实信息,且该信息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符合法律规定的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给予其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有其正当性。但是,事实证明尽管新型肺炎并不是SARS,但信息发布者发布的内容并非完全捏造。如果社会公众当时听信了这个‘谣言’,并基于对SARS的恐慌而采取了佩戴口罩、严格消毒、避免再去野生动物市场等措施,这对我们今天更好地防控新型肺炎,可能是一件幸事。”社会言论表达弥补政府能力的不足李文亮事件让公众明白了社会言论表达的价值。现代国家治理是多元的,治理主体包括国家、市场和社会多方,各方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国家权力需要市场与社会的制约,否则国家权力的合法性难以保证。因此,国家正规渠道预警与社会非正规渠道预警不是对立的,而是各有所长,相得益彰。从多元治理或权力制约的角度来看,我们都不能否定社会非正规渠道预警的合理合法性。什么问题都要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实事求是,因为规则是死的,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政府不是全能全知的上帝,无法事先知道天上哪朵云彩会下雨。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与人类知识的不足,社会需要有不同意见和声音。面对疫情这类特殊的国家治理问题,人类政治文明规范要求我们对疫情防控价值排序是:生命第一,科学第二,法律第三,政治第四。然而,应对这次疫情,我们就没有遵循这个顺序。从官员到专业人员,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优先意识到疫情爆发流行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反而更多的是考虑政治上的稳定。如果社会非正规渠道预警被堵塞,政府失去社会由下至上的监督压力,有关部门容易应对不力,慢条斯理,坐失良机。张继先医生通过国家正规渠道预警,比李文亮医生还早几天,却仍然未能阻止疫情爆发扩散,就是活生生的一例实证。非常情况下政府要善于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在事关生命安全这种社会关键问题上,赋予公民更大的言论自由,这可以表现出一个政府的执政水平和为民服务的道德高地。由于武汉医护人员的早期预警被当做谣言封杀,而国家正规预警渠道的有关部门,却在早期判断失误,一再坚持说病毒不会人传人,可防可控等,从而导致我们错过了尽早控制疫情扩散的最佳时机。因此,这次史无前例的惨痛教训,应该促使我们开始对涉及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社会言论表达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政策建议第一,扩大涉及公共卫生安全社会言论的空间。仅仅通过国家正规预警渠道应对疫情,从地方到中央存在信息流失问题,需要其它渠道证实信息,这必然产生信息处理时间差,更何况中央还要考虑地方官员素质低下和官僚主义作风问题。在中央集权式治理体系下,地方政府不具有足够的自治权,权少责任也少,缺乏主动积极性,遇事层层请示,观望犹豫,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项上缺乏决策效率。如果涉及公共卫生安全社会言论的空间扩大,中央就能第一时间掌握疫情,那么现在武汉乃至全国的局面将会截然不同。第二,尊重常识,建立社会非正规预警渠道以应对疫情。在此次疫情爆发后,疾控系统专家的误判为人诟病。专家都有自己的私人利益,专家意见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情形经常发生。专家意见与群众观感高度对立时,当政者需要高度警觉,综合分析,并进行判断与选择。这一治理路径下,政府要有底线思维,针对危机制定最坏情况下的预案。如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官员不偏信疾控系统专家的意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那么我们其实有可能避免这场悲剧。人民群众的常识不可低估,这是一个英美保守主义的哲学观点,值得我们领会和学习。第三,回归初心,相信人民群众。工作中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建政后由于客观压力减轻或消失,这方面开始逐渐有所松懈,部分官员存在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权力情结,处处替人民群众做主。这归根到底是不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和自主能力,不尊重人民群众的自由选择权,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治理。这次的疫情悲剧便是这样酿成的。从整体上来讲,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人民群众都是真正的英雄。所以,多上门向人民群众拜师学习,敞开门接受人民群众批评监督,主动虚心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建议,才能真正治理好一个地方或国家。第四,真正重视舆论监督。党和国家的新闻舆论媒体若成为“花瓶”摆设,报喜不报忧或贴金不揭丑,其职能就只与官僚主义者利益攸关,而有悖于人民群众福祉。这些年来,大量的党报党刊很少有人阅读,大多是从印刷厂直接到造纸厂,这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因此,通过此次疫情,我们要吸取教训,要有一种自信和“舍得”的智慧,舍得让人民群众批评监督,天不会塌下来;不舍得让人民群众通过舆论批评监督,总有一天要垮台。这是一条唯物辩证法真理,对立统一,相反相成。2020年2月19日上午,湖北省新任省委书记应勇在研究部署疫情防控新闻舆论工作时指出,舆论监督是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只有勇于接受监督,我们才不会懈怠;只有勇于接受批评,工作才能不断进取。”他的讲话把握住了习主席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义,这也是湖北疫情发展出现拐点的根本原因之一。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李建荣 2020-03-19 台湾2020大选落幕揭晓,蔡英文凭借操作外部威胁和制造“亡国感”,大量吸取年轻人的选票,最终以817万高票连任。经由2016以来的两次大选,绿大于蓝的政治版图获得巩固,未来四年民进党若无重大失误,国民党短期内要翻身的机会渺茫。 台湾2020大选落幕揭晓,施政绩效不彰的蔡英文,凭借操作外部威胁和制造“亡国感”,大量吸取年轻人的选票,最终以817万高票连任,并带动民进党在立法院拿下61席,超过半数,实现完全执政目标。国民党韩国瑜及亲民党宋楚瑜各自得到552万余票及60万余票,黯然败北。经由2016以来的两次大选,绿大于蓝的政治版图获得巩固,未来四年民进党若无重大失误,国民党短期内要翻身的机会渺茫。民进党于选战后期出现诸多不利议题,包括被揭露操控网军进行负面攻击、强行通过“反渗透法”、警察到处“查水表”(藉由网络监控约谈人民)、蔡英文发言人林静怡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声称主张统一是“叛国”等,这些对蔡英文领先声势带来冲击。国民党在2018“九合一”地方选举取得15席县市长及绝大多数议会席次,加上在选战后期最终出现团结迹象,因此许多人认为国民党不无逆转机会。韩国瑜在1月9日于总统府前广场成功造势,令人相信韩蔡两人胜负差距应该不会超过百万票以上,而立法委员席次三党(国民党、民进党、台湾民众党)不过半机率高。然而,台湾选民做出的选择却跌破众人眼镜,民进党在总统及立委选举皆以压倒优势获胜,国民党未能延续2018的胜选气势,重返执政之路梦碎。国民党失利原因国民党之所以败北,首要因素是党内指标性人物不够团结,整合能力不如民进党。2018年地方选举大胜后,国民党有意竞选“总统”的人众多,包括党主席吴敦义、前主席甫卸任新北市长的朱立伦、前立法院长王金平及孙文学院院长张亚中等。由于党内协调无方,各方对于初选方式迟无定论,尤其是党主席吴敦义陷入球员兼裁判争端,无法服众,国民党总统人选征召不成,最后改采初选。王金平不参与但声称参选到底,而韩国瑜及最后宣布参选的台湾首富郭台铭最受瞩目。结果初选结束,韩国瑜胜出,但郭台铭愿赌不服输,大动作退党,并投入亲民党及台湾民众党运作,王金平最终也不愿公开为韩辅选,朱立伦同意出任竞选总部主委已是选前一个月,而新北市长侯友宜及台中市长卢秀燕对于出任该市的竞选总部主委则是一再推托。这些大佬及诸侯表现,丝毫不能为韩国瑜加分。面对众志成城的民进党,一个团结的国民党都未必能赢,何况不团结。选举结果出炉,国民党在新北市、台中市及高雄市总共输掉124万票,凸显国民党的诸侯辅选成绩太差,甚至可能危及两年后诸侯们自己的连任。其次,候选人韩国瑜就任高雄市长未久,就抛弃与高雄市民有约的承诺,其参选正当性未能说服多数高雄选民。民进党在选举过程中揪住韩国瑜的尾巴,对他百般抹红、抹黑、抹黄,甚至不惜以其财产、房地产投资戳破其“庶民总统”形象,迫使民众在“讨厌民进党”与“讨厌韩国瑜”中选择,致使民进党在2018年被绝对讨厌的程度得到相当程度缓解。第三、蔡英文从大陆“两制台湾方案”捡到枪,把“九二共识”和“一国两制”画上等号,逼得韩国瑜也跟进反对“一国两制”。由于“九二共识”被污名化,尽管过去国民党在两岸议题上都可加分,但这次不仅未加分反而失分。2019年6月,香港爆发“反送中”案,韩国瑜第一时间反应迟疑,蔡英文则是捡到第二把枪,力挺香港上街头的年轻人,并宣传“今日香港、明日台湾”,大举销售“亡国感”,带动反中、仇中议题,强调护主权、保台湾。她还污蔑对手可能是中共代理人,会出卖台湾主权。加上美国及澳洲操作王立强间谍案,污蔑大陆暗中支持韩国瑜,导致选前此案仍混沌不清,陷入“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局面。第四、蔡英文政府选前大撒钱近五千亿,毫不忌讳公然用政策买票。举措涵盖观光、青年、老人、妇女、农渔民及各行各业,同时也操作环评,放宽各种交通建设计划,从而拉拢各类选民,减轻他们的负担。第五、许多网络民调公司及媒体长期接受民进党政府或其侧翼组织的资助,导致媒体一面倒地批评在野候选人,执政的一方受到的监督不成比例。这也是韩国瑜于政见发表会上仿效美国总统川普、与九成媒体公开杠上的背景。韩国瑜选前对民调盖牌及抨击媒体不公的策略显然没有奏效,不仅未造成这些媒体受到压力或制裁,反而使其一面倒地成为执政者的拉拉队。国民党须变阵图存选举结束后,国民党主席吴敦义立即成为党内头号战犯,被要求负起全责。国民党重新改组、变阵图存势在必然。国民党中央党部大门曾挂有“革新团结、重返执政”的标语,但反讽的是,革新未见进展,团结连表面功夫都做不到,重返执政成为泡影,这也是形势所然。国民党中常会代表性不足,很多人不敢接受民意挑战,反把参选中常委当成争夺党官。因此,部分中生代立委呼吁在野时期应把县市长等纳入中常会,同时要求世代交替并重用年轻人的呼声再起。国民党若再不痛定思痛,抛掉包袱,想要东山再起,将是难上加难。尤其台湾民众党在台北市长柯文哲领军下,初试啼声,就拿下11%政党票,取得五席不分区立委。柯文哲极有可能投入2024总统大选,届时将会出现三分天下的局面,下届国民党要面对的不只是民进党,还会加上民众党。在李登辉执政初期国民党就出现分裂,新党与亲民党先后出走。这次大选中此二小党已经泡沫化,新党主席郁慕明将请辞不续任,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称此战是终局之战,但开票日又戏称或许还有续集。考虑到历史定位与中华民国的前途,此二党其实应该考虑回归国民党。国民党内不同意见属于派系理念之争,而与民进党之争则属于路线之争,关系到国族的大是大非。两党不能再有私念私利,继续在外徘徊,成为民进党拉拢对象,否则真是对不起中华民国开国先烈及蒋经国制定的国家发展路线。蔡英文如履薄冰蔡英文虽然狂胜,再度取得台湾人民授权,继续执政四年,但是她的胜利只是挑战的开始。面对棘手的两岸关系,蔡英文难以打破僵局。此前她把中国共产党当选战对手打,又让美国肆无忌惮地介入台湾大选,如今她要破解两岸僵局,谈何容易。如果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识”,又提不出替代方案,在两岸执政双方没有政治互信基础的情况下,陆方对台工具箱里的厉害招数将会层出不穷。蔡英文见招拆招的话,筹码有限,而美国的支持也不能指望。《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今年6月届满10年,如果陆方不同意续签,两岸经贸将会迅速倒退。台湾出口贸易四成依赖大陆市场,有800多亿贸易顺差来自对岸,失去ECFA对台湾的经济冲击将是致命的。台湾欲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R)、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议(CPTPP)等重要区域经贸组织,但若没有和平的两岸关系,参与其中的政治障碍将无法消除。另外,台湾内部的政治对立、年轻人的高失业率、国民收入的停滞、永续的能源供应、言论自由紧缩带来的民主自由倒退等问题,都将是蔡英文下一个任期无法回避的难题
天大研究院研究员 董 禹 2020-03-16 过去半年来,随着反修例风波所引发的一系列暴力抗争运动,香港社会被不断撕裂。以沈旭晖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更是基于政治立场提出了具有民粹主义性质的“黄色经济圈”概念,企图将“颜色革命”从街头延伸到商业和经济领域,进一步激化香港的社会矛盾。 过去半年来,随着反修例风波所引发的一系列暴力抗争运动,香港社会被不断撕裂。以沈旭晖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更是基于政治立场提出了具有民粹主义性质的“黄色经济圈”概念,企图将“颜色革命”从街头延伸到商业和经济领域,进一步激化香港的社会矛盾。尽管“勇武派”的暴力行为有所降温,然而力捧“黄店”、打砸“蓝店”和“红店”(即“亲中”、“撑警”或有中国大陆背景的商家)的分裂主义行径正在香港社会中蔓延,并成为社会运动的一种新常态。“黄色经济圈”是一场闹剧第一,“黄色经济圈”本质上是建立在违背平等互利自由贸易原则上的“乌托邦”运动。贸易以自愿和互利为基础,参与贸易的双方通过资源交换满足各自所需。在香港这个成熟的市场中,有且只有通过自由贸易才能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保证供求双方的利益最大化。给商家贴标签、绑架消费者、令其被迫选边站的做法,在短期内也许会增加个别“黄店”的营收。然而从长远看,这种恶性的内部循环将会导致整个香港市场的活力下降、效率降低,将来不论是“黄丝”还是“蓝丝”,都会成为受害者。近期,已有不少“黄店”因无法抵抗经济不景气的压力,纷纷陷入倒闭潮,“黄色经济圈”泡沫陆续破裂。策划并发起“黄色经济圈”的学者意在制裁“蓝店”和“红店”,但只有在政府自上而下发起的基础上,经济制裁才有可能在短期内对被打压者造成重击。“黄色经济圈”这种由民间自行发起,以政治立场为由侵犯他人合法市场权益的行径,实际上是一种打压、欺凌和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导致资源分配紊乱,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二,“黄色经济圈”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香港的农业早已无法自给自足,目前主要依靠大陆来满足对农产品的日常需求;而工业更是屡屡错失发展良机,严重空心化,因此“黄色经济圈”想要与大陆完全割席几乎是异想天开。“黄色经济圈”的始作俑者沈旭晖最近提出要弱化“黄蓝”对立,“充分合理”地利用“蓝”资源,使其服务于“黄色经济圈”的发展和壮大。这似乎意味着,在利益面前“黄蓝”无法根本对立,界限可以变得模糊甚至能够随意跨越,这种混乱的逻辑使“黄色经济圈”注定成为笑柄。香港的消费者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对“黄店”形成绝对的忠诚。实际上,忠诚度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因素,随时可能流失。对于商家而言,消费者信任是其成功的基石,而商家的品质则是消费者忠诚的基础。目前被列在“黄店”名单上商家多为势单力薄的本地小规模企业,如未来需求量骤增,其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充分保障。经过时间的洗礼,“黄丝”会逐渐恢复理智,之后恐将做出新的选择。第三,“黄色经济圈”已沦为敛财的幌子。“星火同盟”因涉嫌洗钱,其账户存款被冻结,于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学者和政客打起“黄色经济圈”的主意,以支持示威活动及被捕人士为由,试图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部分暴徒通过非法众筹、强迫交“保护费”、发“抗争币”等方式趁乱大肆敛财,让“黄丝”和“黄店”的利益均受到了严重损害,并引发了内讧。政治绑架令经济陷入衰退台湾曾为四小龙之首,但长期的党派斗争导致岛内经济一直停滞不前。韩国瑜在2018年的九合一选举中提出“经济最重要,不要搞意识形态”,将台湾民众的视线重新拉回到经济上,并顺利高票当选高雄市长。然而好景不长,在2020年1月11日刚刚结束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蔡英文重打政治牌,以保护台湾的“自由民主”作为竞选筹码,利用各种执政资源创造“恐中”“反中”氛围,最终以创造历史的高票连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显然,蔡英文通过操纵意识形态,利用香港反修例风波,成功保住了其“总统”权位和既得利益。民进党此番大胜,将使两岸关系继续僵持无解,而失去了大陆的市场及相关支持,台湾经济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难有大的起色。所谓“黄色经济圈”,无非也是想利用政治来绑架经济。如果不加以警惕,香港也极有可能重蹈台湾的覆辙。在全球经济放缓、中美贸易战持续的大背景下,港府于2019年初公布的财政预算案预测全年经济增长2%至3%。然而,暴力活动的负面影响使香港经济状况急转直下,2019年11月港府对当年GDP实际增长的预测下调至-1.3%,这是香港经济自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如果2020年社会失序持续,消费和旅游业将萎靡不振,而不稳定的外部环境也将严重影响境内外投资者的信心,香港的经济前景将越发黯淡。冲破“黄色经济圈”,港府应有所作为第一,尽快扭转香港社会的泛政治化倾向。从2014年的“占中”到2019年的“反修例”,香港已经逐渐沦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政治城市”,过去多年累积的核心竞争力被严重侵蚀。尤其是年轻一代港人受到教育和网络新媒体的影响,已彻底被不合香港社情的西方价值观洗脑,完全不在乎经济下行的风险。香港除了内忧还有外患。作为反修例骚乱的幕后黑手之一,台湾当局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目前的台湾社会,政治已凌驾于经济甚至是司法之上。从蔡英文近一年多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为了选举,一切事务都可以被政治化。港人福祉、台湾民众利益、台湾社会的未来和前景,在选举面前都是可利用的炒作素材和与各方势力交换的筹码。港府应在新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改变施政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在关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同时,尽快扭转本地泛政治化倾向,保持香港长期稳定和繁荣。第二,重塑理性和谐的社会气氛。只有深入剖析产生社会分裂、出现不满情绪的根本原因,重新审视港府在民众中的形象,通过有效的传播方式促进“蓝丝”和“黄丝”的沟通与互动,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解,减少社会对立与冲突。此外,在充分了解香港青年人的新需求、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基础上,港府应该为广大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逐步提升他们对内地、对国家和对自身身份的认同。第三,坚守“一国两制”,谨防境外势力。部分西方国家试图利用香港牵制中国大陆发展的意图已表现得十分明显,但种种迹象表明,外国势力似乎并无意挑战“一国两制”的底线,毕竟只有维持现状才能让他们在香港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然而,为了限制中国的高速发展,国外势力必须在整个香港社会创造“恐中反共”的氛围,在意识形态上造成内地与香港的对立,使香港服务大陆的“中介”价值无法充分体现,从而为内地的发展制造阻碍。如何扭转这种局面,让香港成为“一国两制”最好的范例,并以此助力台海两岸和平统一,这是摆在港府面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孙力 陈杰 2020-03-02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了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问题。制度确立以后,治理的运行决定着制度功能的发挥,因此,对当前问题和挑战的分析要更多基于治理的视角;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也需要更加重视治理水平的提升。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辟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伟大成就,强调了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问题,其中包含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即应该明确区分制度和治理的不同特性,以保证我们在不断完善制度的过程中,把握评判标准,不受干扰,同时也能够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精准发力。不应混淆制度与治理评价制度与治理是两个层面的社会掌控问题。制度是人类社会运行最基本的架构。人类社会演进最大的飞跃就是制度的转化。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制度,这些制度的历史阶梯,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阶梯。社会基本制度成长的周期很长,因此,对制度的考察应该有比较长远的历史眼光,要有大历史观,才能够得出正确的判断。治理是制度在具体领域的展开与执行,是制度的行动化、操作化,最终使制度产生社会发展效应。治理与制度对接,内含着两种基本要素:一是治理体系,包括参与治理的各种主体、治理的机制规则和方式方法;二是治理能力,包括动员、组织、协调、统筹、整合各治理要素的水平。所以,制度是制度,治理是治理,二者既紧密联系,也具有根本区别。离开了制度,治理就会无序化,甚至根本谈不上治理;而离开了治理,制度就会虚化、空化。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制度与治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包含制度和治理两个层面,是理论和实践上的巨大进步。一方面,好的制度一定要与好的治理相契合,否则发挥不出制度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把制度设计好、建设好,否则治理很难展开并获得良好效果。制度建设越是趋于完善、成熟,治理的重心就越要体现出来。对制度和治理的评价不能混淆。由于过去长期没有对制度和治理作出明确区分,即便后来有了区分,又因为制度与治理紧密关联、内在统一,并且其价值最终都要通过社会实践的成果体现出来,所以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宣传教育都常常将二者混淆、等同,使我们陷入悖论和困境之中。某一社会问题究竟是同制度相关联,还是源于治理方面的原因,一定要弄清楚。如果是制度方面的问题,就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改革来解决,停留在治理层面的应对,至多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如果是治理方面的问题,则应该通过治理的完善来加以解决,决不能够随意上升到制度层面,动辄怀疑制度、否定制度,这样不仅不能够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进一步恶化、蔓延。区分制度和治理的不同评价,关键在于把握大历史观。首先要有对制度的宏观定位。讨论任何问题都要有一个大的历史前提,即与制度相对应的历史发展阶段。必须用这一阶段社会发展的大势来认识和定位其运行的制度,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事、某一例或某些社会现象。所谓把握历史发展的大方向,实际上也是认识制度的本质属性和功能。有了这样的基本定位和判别以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予以治理的考量和分析。治理的评价是从属于制度的,是机制运行、组织协调、操作规范等运作层面进行的考察,是制度转化为实际效能的关键环节。不把握好这一环节,不仅好的制度发挥不出效能,甚至会使人们对本来良好的制度产生不自信。区分制度与治理评价,有利于化解我们经常遇到的悖论,即不敢正视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我们认为国家的制度是好制度,不应该存在问题,于是尽量掩盖问题;另一方面,面对问题又不敢坚信我们的制度,丢失制度自信。好的制度存在着治理的不完善是很正常的,这意味着我们要加强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把握好我们的工作重心,防止在制度问题上出现“左”和“右”的偏差。“一国两制”需要在治理层面落实利用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甚至是杜撰出来的问题来攻击中国的基本制度,是西方政客的惯用伎俩,在最近的香港问题上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自己的阵营中也出现了怀疑和取消“一国两制”的言论和思潮。分析香港乱局一定要区分制度和治理的不同。香港问题是治理中遭遇的挫折,而不是制度上的问题。评价“一国两制”的制度设计一定要有大视野。香港的胜利回归、20多年来的经济繁荣、抗击金融风暴的成功、良好的发展前景等大视野下的历史轨迹和文明建树,是检讨“一国两制”工作时不可忽视的大背景。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香港境外,那么可以看到“一国两制”在澳门更加成功的实践。1999年正式回归后,澳门的人均GDP增长了4.6倍,位居世界第二,社会繁荣,人心安定。澳门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当然是建立在“一国两制”制度基础上的。所以,解决香港问题应该从治理而不是制度层面出发。“一国两制”的制度设计是对现代国家理论的重大贡献,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大视野的考察证明了其理论的正确和实践的成功。把社会发展关注点聚焦到治理上,这其实也是澳门比香港更加成功之处。如何促进香港的治理的确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例如,怎样把维护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和保障地方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如何真正构建起以行政长官为核心的行政主导体制,避免在治理中遭遇掣肘?如何进一步促进和提高经济和民生水平?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其实西方政客明白制度与治理的区分,因此竭力避免把西方社会问题归结于基本的制度设计。例如美国发生占领华尔街事件后,美国政客没有将其归结到美国的“三权分立”安排以及其基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而是努力维护和改进美国的治理体系。然而,西方善于把其它国家出现的问题上升到制度层面,这是当今世界制度博弈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值得我们警惕。治理的运行决定着制度功能的发挥长期以来,西方攻击中国的惯用方法,就是把他们“发现”的所谓中国问题,尽量地归咎于中国的制度。抹黑中国,最彻底的就是抹黑中国的根本制度;否定中国,最重要的也是否定中国的根本制度。西方力图推动的所谓“颜色革命”,其实就是用西方的制度取而代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已经越来越成熟和完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辟地概括了其体现出的13个方面的优势,这对于我们增强制度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制度建设的完善,治理的历史使命也越来越鲜明地体现出来。如果制度的优势不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治理的效能,那就仍然不能很好地推动社会发展,甚至还会出乱子。反过来说,现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是属于治理而不是制度层面的问题。这是我们当前所处的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属性所决定的。把握好制度优势向治理转化的关键环节是把握我们面临的历史使命。我们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不能动辄怀疑国家已经在实践检验中确立起来的制度体系。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能一遇困难和挑战,就拿民营企业说事,要他们退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济制度,不能一看到运作中出现了问题,就怀念计划体制,力图削减市场的功能。值得强调的是,制度确立以后,治理的运行决定着制度功能的发挥,因此,对当前问题和挑战的分析要更多基于治理的视角;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也需要更加重视治理水平的提升。这同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把重心放在制度的“四梁八柱”建构上迥然不同。明白这一点,我们才能把握好工作重心,处理好制度自信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避免陷入制度评价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