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观察

2009-01-21 前几年美元泛滥所带来的资产泡沫,在全球营造了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香港更借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东风,经济景气,股市飙升……但不到一年时间,从美国华尔街发飙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所过之处,泡沫散尽,东方之珠也黯然失色。   前几年美元泛滥所带来的资产泡沫,在全球营造了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香港更借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东风,经济景气,股市飙升……但不到一年时间,从美国华尔街发飙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所过之处,泡沫散尽,东方之珠也黯然失色。退潮之后才能看出暗礁险壑,才能看清谁在裸泳,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未完全消除,但香港经济“深层次的问题”在这次金融狂飙中显露无遗。对香港来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因为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香港已经暴露出经济结构上的致命内伤,但是这次危机的力度远比十年前猛烈,影响也更为深远,但是香港人的思维仍旧停留在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成为香港经济转型难以逾越的鸿沟。 这波金融海啸刮到香港,香港马上出现裁员减薪潮,而餐饮、旅游这些关系就业的服务业更面临倒闭困境,同时房地产价格急剧下调,中产和中低收入者同时感到严冬到来的寒意。更为严峻的是,在珠三角从事加工贸易的上万家港资企业面临倒闭困境,不良港商撩担子“走佬”也影响到内地社会的稳定。同时,因雷曼债券所引发的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争也备受关注,这个问题更是亚洲金融风暴所未出现过的。 香港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无论是本港服务业的困难,还是内地港商的困境,都反映出香港经济的结构性问题,那就是香港经济高度依赖金融、贸易、旅游以及房地产四大行业,其中控制土地这个生产要素的房地产行业畸形繁荣,更胁持了香港经济的健康发展,导致香港经济在过去十年转型困难。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特区政府一度试图发展资讯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但当时推出的几大项目都搞成了房地产,最终要和毗邻的深圳去“互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效果还有待检验。 随着经济的起飞,房地产一般会随之发展,但是房地产如果开发过度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香港的房地产从五六十年代起步,到七十年代起飞,到八十年代主导经济发展,并推动了香港经济迅速从工业制造向金融贸易等服务业转型,但也正是从那时起埋下今日香港经济转型的诸多弊端: 一是地价不断上涨,逼迫制造业北上珠三角,造成香港工业空心化。工业空心化的后果是大量制造业工人“结构性”失业——失业人员需要再训练或是迁移才能找到工作,一般只能从事低端服务业,而一旦经济萧条他们便是首当其冲的牺牲者,结构性失业是香港的顽疾,二十年前如是,十年前如是,现在更如是。 二是中小企业难以扩展经营,香港有很多传统饮食都非常有特色,但是经营店面都很小,一旦房租上涨就会面临关门或者搬迁,因此更难有扩张的机会。曾与几个香港朋友在台北品尝各种风味小吃,这几位朋友都不禁伤感,说香港的老字号风味越来越少了,大排档越来越少了,街头摊贩也没有了,都是地产害的!香港的富豪十有八九出自房地产业,而不是其他行业,就可窥其中端倪。这些房地产富豪利用资金优势反过来从事餐饮、超市等民生行业,结果形成垄断局面,进一步掌控香港经济。 三是地价高企不利于进行科技创业、文化创意这些周期长、风险高产业的孵化。高新技术产业因为风险高,因此在创业初期都是希望成本低廉,香港的高地租自然不能满足这个条件(香港科技产业难以发展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后面再谈)。至于房地产过度发展对香港精神空间的蚕食,让香港文化创意产业至今也没有太大成效。在香港,读书人不免要为房间摆不下一张书桌而苦恼,为书架太小摆不了几本书而要割爱。在旺角,“二楼书店”已经名不符实,因为随着租金的上涨,早期还可以在二楼营业的书店也被迫往上搬,成为六楼、七楼书店。 急功近利观念陈旧 有人或许认为,畸形繁荣的房地产业绑架香港经济,造成香港经济转型困难可能言过其实,因为影响经济转型的因素很多。房地产行业畸形发展是其中重要的结构性因素,在香港还有一个观念性因素与之相辅相成,构成了产生这诸多问题并影响香港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土壤。或许因为地狭人多、竞争激烈的原因,很多香港人急功近利,流行注重搵“快钱”的商业文化(也是市民文化),而对于长远投资、产业升级转型几乎没有概念。 与台商相比,可以明显发现港商的理念和行为差异。八十年代,台商晚于港商进入珠三角,刚开始也都是从事低端的“三来一补”加工业。但后来,大多数港商一直停留在简单的外包模式和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设备生产商)模式,而台商则在90年代发展到有自主创新和创意的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设计制造商)。比如台资的富士康虽然也是代工电子产品,但是其制造流程、工艺有很多他们自己的创新,其科技含量也不低。少数台商更从ODM发展到了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原始品牌制造商),但在这一块做得更好的是同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比如三星、LG已经成为世界性品牌。 同比之下,六七十年代香港的服装加工、电子产品虽然在国际市场有一定竞争力,但是香港产业转型的结果是外迁到内地,而当时韩国这些制造业则是就地升级,服装制造业发展成为高档面料生产基地,电子产品现在则可以叫板日本。 港资企业对转型升级的麻木和忽视,在2000年以来导致其在珠三角的地位趋向边缘化。据说几年前东莞市政府开始制定产业升级政策时有这样的政策导向:“抓紧台资使放心,握紧日资不放松,引资欧美下狠功,观察港资行不行。”观察的结果自然是不行,以至于这两年在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中纷纷谢幕退场。 港资企业三重三轻的教训 台湾、韩国能够实现转型,为什么香港不能?香港急功近利“赚快钱”的商业文化,导致港商既没有转型的动力,也没有这个能力。这种文化导致的结果就是港资企业三重三轻:...
2009-01-21 当金融海啸席卷世界之际,已经晋身「国际赌城」行列的澳门,当然亦不可能置身事外,经济成长渐渐开始放缓,停工解雇减薪休假之类的救亡措施亦陆续出现。但是,有人欢喜有人愁,部分澳门居民竟然会视此次金融海啸为一次「入市」买楼机遇,这种情况就非在澳门居住的外人所能想象。   当金融海啸席卷世界之际,已经晋身「国际赌城」行列的澳门,当然亦不可能置身事外,经济成长渐渐开始放缓,停工解雇减薪休假之类的救亡措施亦陆续出现。但是,有人欢喜有人愁,部分澳门居民竟然会视此次金融海啸为一次「入市」买楼机遇,这种情况就非在澳门居住的外人所能想象。 澳门大型工程纷纷暂停,四千香港工人率先被炒 2008年11月20日,澳门经济财政政务司司长谭伯源在澳门立法会上披露,澳门2008第三季的失业数字是10,500人,比第二季多出1,400人,就业不足人数亦高达5,100人,其中76%是建设业工人。不但如此,澳门第二季的经济增长是百分之21.1%,比第一季的31.6%,下降约10百分点。下半年的经济成长放缓更是明显,第三季的增长可能只有11%,第四季可能出现负增长。故此,预计2008年全年经济实质增长将明显低于2007年。 还算幸运的是,澳门居民一向的投资态度相当保守,不懂的东西就绝对不会去买,因此,在银行职员游说之下购入像「雷曼债券」、「雷曼迷债」之类金融衍生工具的澳门市民,可谓凤毛麟角。澳门金融管理公布的约二亿元「雷曼债券」、「雷曼迷债」中,除某银行拥有约半数之外,真正受到经济损失的澳门居民少之又少,对澳门经济的打击面不算太过严重。相反地,由于近年来个人或家庭所得急升,不少中产阶级(特别是公务员)手上都持有不少现金,相对地也减轻了不少澳门内部的暴戾之气。 澳门失业人数上升,最先打击的并非单单只有澳门本地工人,而是至2008年9月底为止,在澳门各行各业内工作,建造业工人又占其中相当比例的104,281位外地劳工。目前的打击,主要集中在各项大型工程纷纷叫停的建造业。 例如,何厚铧特首宣读施政报告当日(2008年11月12日),美国「威尼斯人金沙集团」同时宣布,除了四季酒店的高级公寓部分继续兴建外,其它五至六期(包括香格里拉、商贸、瑞吉、喜来登四家酒店)在路凼金光大道上正在进行的工程,都会暂时停工。原因在该公司为了筹措资金应付短期债务,发行新股集资21.4亿美元,希望保留自有资金,避免违反部分的美国借贷条款,触发社会危机。 此项停工决定的实时影响,是在威尼斯人金沙集团路凼金光大道上工作的香港籍建造业外劳,除仍在兴建四季酒店的建筑工人和极少数不可或缺的管理人员之外,约4,000名香港建筑工人都实时解雇,被迫回流香港。 此外,其它传出可能叫停的大型建设工程还包括「银河娱乐渡假城综合渡假村」(银河娱乐集团)、「新濠天地综合娱乐渡假村」(新濠博亚集团),和「星丽门渡假村」(丽新及其相关集团)。除了银河娱乐集团实时表示仍有信心之外,其它公司均对有关消息不予置评。 不过,到了2008年11月20日,银河娱乐集团也以当前澳门市场及全球经济环境重大转变为理由,正式宣布延迟银河渡假城综合渡假村项目开幕,由原来的2009年推至2010年。与此同时,该公司亦传出将会遣散50~70%的建筑工人,工程师等管理层也会削减人手,只留下少数高层外雇职员,本地雇员也会裁减。 至此为止,澳门特区政府不久之前宣称的,明年仍将有两个大型项目落成的目标,迄今只剩下「新濠天地综合娱乐渡假村」一个项目。 外劳中层管理人员优先被炒,本地基层员工减薪放假 但是,「新濠博亚集团」旗下的皇冠酒店(赌场),为削减约2,500万美元开支,亦在最近相继推出「四选一」减薪方案(雇员薪水减半,不裁员,以放无薪假期取代减薪等等),更开始着手削减酒店的中层管理人员,特别是自外地雇用的外来劳工(其中不少是香港居民),以减轻开支。 故此,除威尼斯人金沙集团已经裁员的4,000名香港建设工人之外,其它在澳门工作的约16,000名香港建设工人,亦将在完成各项大型工程的结束部分(手尾)之后,陆续回流香港,估计会将香港的建造业失业率,由目前的8%,至少推高至15%或以上。 事实上,除了建造业工人外,由于澳门本地能操流利英语及具有国际认可专业资格的雇员严重缺乏,自2004年5月「金沙效应」后,澳门出现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发展以来,与博彩旅游业有关的博彩管理、观光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等等相关行业,亦雇用了数以万计的香港外劳出任中高级管理人员。 例如,四家港资及港外合资的博彩公司,迄今就至少雇用6,000名香港外劳,出任中高级管理人员。如果澳门经济继续下滑,这批香港高级外劳应该亦难逃被解雇的命运。 不但如此,数以万计在澳门打工的菲律宾家务助理(菲雇),亦极有可能在某些澳门二人家庭中其中一名成员被解雇后,不予续约,纷纷被迫返回祖国。 旅游业大幅衰退,港澳渡轮服务影响最大 除了各项与博彩业有关的大型工程陆续宣布暂停之外,在中央人民政府自七月开始的收紧政策影响下,作为澳门最重要经济支柱的旅游业,最近数月亦出现下滑的趋势。 最近三年以来,根据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提供的数字显示,抵达澳门旅客的总人次自2005年的1,871.1万人次,一路上升至2006年的2,199.8万人次和2007年的2,699.3万人次。最近三年中国内地旅客抵澳门旅客的数字分别是2005年的1,046.3万,2006年的1,198.5万,2007年的1,488.6万;其中经陆路(主要是经珠海)和海路(主要是经香港)抵澳的中国内地旅客,在2007年分别是1,227.5万和227万,分别占82.56%和15.27%。 但是,自中央人民政府推出内地人民赴澳门签发通行证时间自两周延长至二至三个月,及不再允许持赴香港通行证内地人民可以转往澳门出入一次的收紧措施出台后,今年第三季(七至九月)起,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前来澳门的内地游客,都开始出现停滞或衰退的现象;尤其是自香港到澳门的海路来客,更是骤然大减。 以每周都至少要来回港澳一次的笔者亲身体验为例,以前黄金时间一票难求的即班离港的港澳喷射水翼船票,现在已是随时可以买到,随到随走。早上九时至晚上九时以前常常出现的港澳渡轮临时加班现象,现在亦再不复见。有些时侯,由于某班喷射船的乘客太少,渡轮公司还将两班喷船的乘客合并成一班开出,令部分旅客要多等十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