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观察

2009-01-21 当金融海啸席卷世界之际,已经晋身「国际赌城」行列的澳门,当然亦不可能置身事外,经济成长渐渐开始放缓,停工解雇减薪休假之类的救亡措施亦陆续出现。但是,有人欢喜有人愁,部分澳门居民竟然会视此次金融海啸为一次「入市」买楼机遇,这种情况就非在澳门居住的外人所能想象。   当金融海啸席卷世界之际,已经晋身「国际赌城」行列的澳门,当然亦不可能置身事外,经济成长渐渐开始放缓,停工解雇减薪休假之类的救亡措施亦陆续出现。但是,有人欢喜有人愁,部分澳门居民竟然会视此次金融海啸为一次「入市」买楼机遇,这种情况就非在澳门居住的外人所能想象。 澳门大型工程纷纷暂停,四千香港工人率先被炒 2008年11月20日,澳门经济财政政务司司长谭伯源在澳门立法会上披露,澳门2008第三季的失业数字是10,500人,比第二季多出1,400人,就业不足人数亦高达5,100人,其中76%是建设业工人。不但如此,澳门第二季的经济增长是百分之21.1%,比第一季的31.6%,下降约10百分点。下半年的经济成长放缓更是明显,第三季的增长可能只有11%,第四季可能出现负增长。故此,预计2008年全年经济实质增长将明显低于2007年。 还算幸运的是,澳门居民一向的投资态度相当保守,不懂的东西就绝对不会去买,因此,在银行职员游说之下购入像「雷曼债券」、「雷曼迷债」之类金融衍生工具的澳门市民,可谓凤毛麟角。澳门金融管理公布的约二亿元「雷曼债券」、「雷曼迷债」中,除某银行拥有约半数之外,真正受到经济损失的澳门居民少之又少,对澳门经济的打击面不算太过严重。相反地,由于近年来个人或家庭所得急升,不少中产阶级(特别是公务员)手上都持有不少现金,相对地也减轻了不少澳门内部的暴戾之气。 澳门失业人数上升,最先打击的并非单单只有澳门本地工人,而是至2008年9月底为止,在澳门各行各业内工作,建造业工人又占其中相当比例的104,281位外地劳工。目前的打击,主要集中在各项大型工程纷纷叫停的建造业。 例如,何厚铧特首宣读施政报告当日(2008年11月12日),美国「威尼斯人金沙集团」同时宣布,除了四季酒店的高级公寓部分继续兴建外,其它五至六期(包括香格里拉、商贸、瑞吉、喜来登四家酒店)在路凼金光大道上正在进行的工程,都会暂时停工。原因在该公司为了筹措资金应付短期债务,发行新股集资21.4亿美元,希望保留自有资金,避免违反部分的美国借贷条款,触发社会危机。 此项停工决定的实时影响,是在威尼斯人金沙集团路凼金光大道上工作的香港籍建造业外劳,除仍在兴建四季酒店的建筑工人和极少数不可或缺的管理人员之外,约4,000名香港建筑工人都实时解雇,被迫回流香港。 此外,其它传出可能叫停的大型建设工程还包括「银河娱乐渡假城综合渡假村」(银河娱乐集团)、「新濠天地综合娱乐渡假村」(新濠博亚集团),和「星丽门渡假村」(丽新及其相关集团)。除了银河娱乐集团实时表示仍有信心之外,其它公司均对有关消息不予置评。 不过,到了2008年11月20日,银河娱乐集团也以当前澳门市场及全球经济环境重大转变为理由,正式宣布延迟银河渡假城综合渡假村项目开幕,由原来的2009年推至2010年。与此同时,该公司亦传出将会遣散50~70%的建筑工人,工程师等管理层也会削减人手,只留下少数高层外雇职员,本地雇员也会裁减。 至此为止,澳门特区政府不久之前宣称的,明年仍将有两个大型项目落成的目标,迄今只剩下「新濠天地综合娱乐渡假村」一个项目。 外劳中层管理人员优先被炒,本地基层员工减薪放假 但是,「新濠博亚集团」旗下的皇冠酒店(赌场),为削减约2,500万美元开支,亦在最近相继推出「四选一」减薪方案(雇员薪水减半,不裁员,以放无薪假期取代减薪等等),更开始着手削减酒店的中层管理人员,特别是自外地雇用的外来劳工(其中不少是香港居民),以减轻开支。 故此,除威尼斯人金沙集团已经裁员的4,000名香港建设工人之外,其它在澳门工作的约16,000名香港建设工人,亦将在完成各项大型工程的结束部分(手尾)之后,陆续回流香港,估计会将香港的建造业失业率,由目前的8%,至少推高至15%或以上。 事实上,除了建造业工人外,由于澳门本地能操流利英语及具有国际认可专业资格的雇员严重缺乏,自2004年5月「金沙效应」后,澳门出现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发展以来,与博彩旅游业有关的博彩管理、观光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等等相关行业,亦雇用了数以万计的香港外劳出任中高级管理人员。 例如,四家港资及港外合资的博彩公司,迄今就至少雇用6,000名香港外劳,出任中高级管理人员。如果澳门经济继续下滑,这批香港高级外劳应该亦难逃被解雇的命运。 不但如此,数以万计在澳门打工的菲律宾家务助理(菲雇),亦极有可能在某些澳门二人家庭中其中一名成员被解雇后,不予续约,纷纷被迫返回祖国。 旅游业大幅衰退,港澳渡轮服务影响最大 除了各项与博彩业有关的大型工程陆续宣布暂停之外,在中央人民政府自七月开始的收紧政策影响下,作为澳门最重要经济支柱的旅游业,最近数月亦出现下滑的趋势。 最近三年以来,根据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提供的数字显示,抵达澳门旅客的总人次自2005年的1,871.1万人次,一路上升至2006年的2,199.8万人次和2007年的2,699.3万人次。最近三年中国内地旅客抵澳门旅客的数字分别是2005年的1,046.3万,2006年的1,198.5万,2007年的1,488.6万;其中经陆路(主要是经珠海)和海路(主要是经香港)抵澳的中国内地旅客,在2007年分别是1,227.5万和227万,分别占82.56%和15.27%。 但是,自中央人民政府推出内地人民赴澳门签发通行证时间自两周延长至二至三个月,及不再允许持赴香港通行证内地人民可以转往澳门出入一次的收紧措施出台后,今年第三季(七至九月)起,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前来澳门的内地游客,都开始出现停滞或衰退的现象;尤其是自香港到澳门的海路来客,更是骤然大减。 以每周都至少要来回港澳一次的笔者亲身体验为例,以前黄金时间一票难求的即班离港的港澳喷射水翼船票,现在已是随时可以买到,随到随走。早上九时至晚上九时以前常常出现的港澳渡轮临时加班现象,现在亦再不复见。有些时侯,由于某班喷射船的乘客太少,渡轮公司还将两班喷船的乘客合并成一班开出,令部分旅客要多等十五分钟。...
2009-01-21 随着香港公布第三季度的GDP增长率只有1.7%,香港经济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衰退的边沿。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香港的金融、旅游、房地产、物流四大支柱行业受到全面影响,经济面临周期性和结构性冲击,已是不争事实。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是,面对整体经济的下滑,香港特区政府能否化险为夷?香港的社会矛盾会否加深?香港的长远竞争力会否受到影响?香港与内地的关系会如何发展:从长期看香港是北京的财富还是包袱?   随着香港公布第三季度的GDP增长率只有1.7%,香港经济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衰退的边沿。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香港的金融、旅游、房地产、物流四大支柱行业受到全面影响,经济面临周期性和结构性冲击,已是不争事实。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是,面对整体经济的下滑,香港特区政府能否化险为夷?香港的社会矛盾会否加深?香港的长远竞争力会否受到影响?香港与内地的关系会如何发展:从长期看香港是北京的财富还是包袱? 香港的政治局势是复杂的,香港特区政府及其主要官员的民望不断下挫,让人们对上述问题愈加担忧。随着曾荫权进入第二任期,他与民众的“蜜月期”早结束,西方民主轮替政治的影响与殖民地传统思维的绞缠,不可避免地令曾荫权过早地成为施政上的“跛脚鸭”。一方面,特区政府在去年推出的大型基建项目受到立法会的挑战,迟迟无法上马;另一方面,试图在委任副局长和政治助理方面另辟蹊径的做法又受到民意的反弹,一切事情似乎都令曾荫权动辄得咎。在这种状况下,港府能否有效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特别是温总理在俄罗斯高调谈论中央高度关注香港经济,更令香港耳语满天飞,左、中、右三方都做出了对曾荫权不利的解读,也希望在未来的特区政府全力布局中先行卡位。在这种趋势下,北京方面尤其需要对特区政府的施政能力、施政方向、香港与内地的长期关系有清醒的判断。 首先,香港经济将面临金融海啸在实体经济方面的巨大冲击。香港的金融、地产已经快速下滑,旅游、物流即将进入寒冬。但是,如果全球经济不进入大萧条、全球化进程不大幅度逆转、各国不采取贸易保护的孤立主义政策,香港经济就会像1998年后那样找到新的定位,并且通过市场机制适应并形成与内地的新关系,就会再次发挥自己管制少、开放度高、市场灵活的特点。因此,中央对香港政策的原则应该是,继续发挥香港作为中国开放经济防火墙的作用,在对外开放方面做出新的尝试。如果说在金融海啸前,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的位置排在纽约、伦敦之后的第三位,那么金融海啸的尘埃落定后,背靠内地的香港完全可以有条件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至少与纽约、伦敦平起平坐。当然,这种前景能否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中央如何用香港。 其次,香港特区政府目前的主要官员,从特首到财政司长、从金管局总裁到特首办主任,完整经历过1998年金融海啸与索罗斯的对抗,在危急关头他们敢于打破“市场至上”的教条直接入市,既挽救了香港经济又赚到了利润。在全世界范围,很少有政府又如此多的高级官员,既经历过金融危机的冲击且能全身而退,而且目前他们还在权力的巅峰。因此,香港政府对金融海啸的基本判断是“危中有机”,成立的是“机遇委员会”来抗击和应对金融海啸,该委员会的职责是“及时评估形势,筹谋应对之道,以及捕捉新的机遇,从而提高香港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中央应该放手让香港特区政府高级官员施政,尽力帮助他们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尤其是要约束那些号称在北京有关系的香港人士的“放话”。其目标就是要令香港成为金融海啸后国际金融新体系和新市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第三,为了社会稳定,香港政府不得不投入巨大的精力,去处理“雷曼迷你债券”等事务。其实,该事件的主要投资者是富人,如今在部分立法会议员的串联下,结合部分中老年投资人,该事件越闹越大。这个事件,一方面反映出在民意上处于下风的特区政府凡事讨好民意的心态,而罔顾了“投资有风险,输者自负”的原则。另一方面,如果这些事情越来越多,势必会牵扯更多的精力。因此,对于类似事件,香港的《文汇报》、《大公报》等报纸应该予以客观报道,并在社论上订出基调,必要时也可请中联办官员或其他官员(如央行)发表看法。 第四,挽救香港经济下滑的当务之急,是配合国内的刺激投资计划,迅速启动香港内部和跨境的基建项目。港珠澳大桥、深港机场铁路、穗深港客运铁路专线,完全可以在粤港联手下迅速启动,而香港内部的西九龙文化中心等大型的基建项目,也可以趁这个时机排除内部的反对声音迅速开工。这些跨境项目,既能够对抗经济下滑,缓解失业率上升,又能够从长远加强香港与内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联系,中央的对港决策机构一定要抓紧时机,赶快督促相关部门落实。 回归十年来,港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从“地理”回归到“心理”回归的过渡,在这次金融海啸的冲击下,如果中央政府能够及时形成兼顾短期和长期的香港政策,香港经济就完全可以走出危机,并在新的全球竞争中形成新的定位,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