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观察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王正 2017-07-25 国民党“反独拒统”的性质已经表露无遗,大陆对台政策有必要摆脱过去依靠代理人的做法,下定决心建立自己的可靠队伍,直接争取台湾的基层民心;而非将对台大部份资源投注在一个“拒统”的政党阵营。 国民党主席选举经过史上最多候选人的混战后,号称党内行政资历最完整的吴敦义,以过半票数胜选并将于8月接任国民党新主席。踌躇满志的吴敦义,能否克服国民党内忧外患,带领国民党东山再起、重掌政权,最大的障碍恐怕不是洪秀柱也不是民进党,而是吴敦义自己在选举过程中多次表达的“反独拒统”论述。拒统言论引发大陆疑虑今年3月初马英九在美国受访指出,台湾在两岸关系中最佳的生存方式就是一方面维持自治现状,另一方面则保留统一作为潜在选项。然而吴敦义却立即在媒体上发表不同意见,表示“一国两制”或统或独,都破坏两岸稳定,并且指出目前的台湾既没有统一的能力,也不愿意被统一。吴敦义同时提出,若大陆推动“自由民主、人权法纪”,两岸会有各种演变;他甚至还表示,只要经过全体国民公投同意,两岸未来各种可能都可以发生。这种论述已经隐含“公投台独”的潜在选项,大陆无法接受。4月27日吴敦义在接受《NOWnews今日新闻-龙谈大小事》节目专访时表示,“谈统不切实际,但独也不可能,唯有和平最好”,“只要想被统,今天就可以实现,到福州去住,回上海去住,你就被统了,何必拖累2,300万同胞。”吴敦义还以20字“真言”概括其两岸论述,亦即“统人没能力,被统不愿意,喊独骗选票,真独不必要”,延续马英九“不统、不独、不武”的论述,明确表达其“反独拒统”的立场。这番言论加深了大陆方面对吴敦义的疑虑和不信任。其实吴敦义“不独拒统”的立场在过去多年已经反复表达过。吴敦义曾经改写过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的后半段来阐述其两岸政策:“两岸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唯反攻大陆,已成历史,解放台湾,又嫌霸道,一国两制,或统或独,都为台海掀波涛,俱往矣,数当前明路,和平最好。”大陆领导人对于吴敦义上述言论的不信任,在今年5月20日国民党主席选举结果公布后,习近平在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名义给吴敦义的贺电中尽显无疑。贺电内文以“你”字而非“您”来称呼吴敦义,其后所有内容既强调两党的“共同政治基础”,又“切望”两岸坚持“九二共识”和坚定“反对台独”,并且指出要“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确方向”,提醒乃至要求之意十分浓厚。对照2016年3月26日习近平给洪秀柱当选党主席的贺电以“您”而非“你”来称呼洪秀柱,今年的贺电传达出习近平对吴敦义两岸政治立场强烈的疑虑、不信任乃至不满。吴敦义在随后给习近平的覆电中除了表示感谢并期待两党持续深化“九二共识”之外,并没有提到“反对台独”,而是将当年台湾海基会经李登辉同意并传真给大陆海协会的文字复述一遍:“在1992年双方达成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是对于它的涵义,双方同意用口头声明方式作各自表述。”吴敦义后来在赵少康主持的TVBS电视节目《少康战情室》中受访表示,他选择将当年海基会给海协会的传真内容“原汁原味”地在谢函中陈述,既表达了“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历史事实,也是“最折中、最妥善”的方法。割据偏安的国民党从马英九的“不统、不独、不武”,到吴敦义的“统人没能力、被统不愿意”,国民党“反独拒统”的性质已经表露无遗。主张“一中同表”和“终极统一”的洪秀柱在党主席选举中败选,也显示在国民党内支持统一的深蓝群众,其比例已经下降甚多。自李登辉后期以来,国民党早已不是主张统一的政党,而是一个选择“割据、偏安、拒统”的政党。当洪秀柱不断质问吴敦义是“现在不谈统”还是“始终不谈统”,吴敦义至今没有正面响应,表明吴敦义执掌下的国民党将会继续走向偏安拒统的道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是两岸共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并允许两岸各自口头表述一个中国的内涵,若要将此简化应解读为“各表一中”,但国民党却一直将“九二共识”解读成“一中各表”,其目的是为维护“中华民国”这个招牌,但与此同时却又不敢表达“九二共识”的另一核心涵义,即两岸共同坚持追求国家民族的统一。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发展和台湾民意变迁足以证明,“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使得 “不统”成为台湾社会的一种 “政治正确”。吴敦义几乎不将统一视为一个未来选项,对他而言永远维持两岸现状是最佳选择,他所表达的“真独不必要”也隐含着永远维持现状的“独台”立场。此次吴敦义胜选显示“反独拒统”的“独台”路线与“割据偏安”立场已经成为国民党内的主流。巩固壮大台湾统派力量自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大陆长期以“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作为对台政策方针,这也是延续中共以群众起家、走群众路线的历史传统。然而,近40年来的实际政策措施却看似“寄希望于国民党”,这一点在2008年至2016年两岸和平发展阶段尤为明显。在此期间国共合作促成了两岸大交流与大合作,但国民党及其周边利益群体抢先占据了大部分两岸交流红利,再加上国民党没有在台湾内部做好利益再分配,造成两岸经贸红利在台湾分配不均,使得许多没能享受到实惠的基层百姓对两岸交流开放抱持反对态度。国民党无疑是当前台湾最大的反独势力,但绝对不是促统可以依靠的力量,这是由国民党的属性所决定的。一方面永远维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已成国民党的主流路线,另一方面国民党的阶级属性决定它不会主动制定将两岸经贸红利有效分配给台湾基层的政策。即便国民党能够再次执政,国民党也不会主动与大陆开展政治谈判和统一谈判,获取大多数两岸经贸红利的仍然是大资本集团,而民进党蓄意推动的去中国化教育也不会得到拨乱反正。有鉴于此,过“寄希望于台湾统派”来推进,唯有巩固壮大台大陆对台政策有必要摆脱过去依靠代理人的做法,而须重新下定决心建立自己的可靠队伍,直接争取台湾的基层民心。也就是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必须通湾统派力量才能有效逐步扭转民心和岛内“独强统弱”的局面。由于台湾不论蓝绿两党何者执政,都是贯彻美、日要求对台湾统派分化打击的政策,台湾统派相当于在台湾受到美日台三个政府的共同打压,形成20多年来台湾政治社会“统消独长”的发展态势。因此,如果任由台湾统派自求生存,恐怕“统消独长”的态势还会继续发展。壮大台湾统派力量需要具体的行动支持,过去如何支持蓝营,未来便能如何支持统派。美国和日本长期在台湾培植蓝绿两党的政治人物与外围组织,源源不断地注入资源,在社会各界中大量培养亲美和亲日人才,相形之下台湾统派的处境却不可同日而语。假若大陆对台的政策资源总量为10分,较为妥切的运用分配比例应是5成用于巩固壮大统派,3成用于团结拉拢蓝营,2成用于分化打击绿营,而非将大部份资源投注在一个“拒统”的政党阵营。没有积极促统,便难以有效反独,反独但却拒统只是“假反独”。值此两岸关系和台湾政局严峻复杂之际,主张“反独拒统”的吴敦义必然将国民党进一步带向“割据偏安”的方向,因此,进一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并朝和平统一方向前进,需要重新制定大战略和具体战术,其关键便在于如何壮大统派力量。台湾统派不应只是作为反独的旗帜,而应成为台湾政局的一股政治力量,通过群众路线有效引领民意、扭转民心,和平统一之日方能可期。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郭振家 2017-07-07 台湾暴力“执法”,对大陆渔船实施“射击遏阻”,在大陆民间引起了强烈反响。大陆方面是否应该对此做出针锋相对的举措呢? 2017年以来,台湾方面的基隆海巡队、高雄海巡队等部门在大陆与台湾附近海域施行多起逮捕大陆渔民事件。最严重的是5月6日,澎湖海巡队在澎湖花屿海域以“越界捕鱼”为由,对一艘大陆广东籍渔船实施“射击遏阻”,结果造成船上2名船员受伤。针对此次事件,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10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两岸同胞是骨肉兄弟,将心比心,台湾方面应当停止以粗暴和危险的方式来对待大陆渔民,保证相关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岛内一些热爱和平的人士也对民进党当局的“暴行”进行了谴责。过去在马英九执政时期,台湾海巡部门发现此类事件一般是驱逐了事,媒体也不愿意放大。然而,近期此类逮捕事件频发,甚至出现了“射伤事件”,民进党当局到底是何用意?民进党将国际环境恶化归咎于大陆当前,民进党刚刚上台一年,两岸关系已经朝着急剧冷却的方向前进。鉴于蔡英文不愿意承认“九二共识”,两岸缺乏建立互信的政治基础,大陆不仅逐渐收紧两岸交流,在国际舞台上也日益强调“一中原则”。加上蔡英文和民进党缺乏国际视角和战略高度,在诸多问题上严重误判形势,因此,台湾的国际环境面临越来越“紧缩”的窘境。蔡英文在2016年下半年,先是押宝希拉里·克林顿上台和TPP的继续推进,随后在特朗普胜选后又调整为希望得到新总统的支持和提升美台实质性军事关系。然而,这两件事情先后被证明是“重大误判”。尤其在今年4月中美两国领导人“习特会”之后,蔡英文的“美国牌”愈发失效。再加上2016年冈比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与台断交等事件的发酵,2017年为配合大陆“一带一路”倡议,斐济总理访华前撤销驻台30年的代表处,次日越南又在与中国签署的《中越联合公报》第12条中明确写入了“越方重申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中国统一大业,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蔡英文的国际窘境似乎从一个冰点走向另一个冰点。此外,衡量蔡英文国际活动能力的重要标志就是今年能否参加世界卫生大会(WHA)。这既是与去年(当时还是马英九在任)相比较,也是未来台湾所谓“国际空间”拓展的重要指标。鉴于蔡英文在“九二共识”的认同问题上丝毫不让步,大陆以世界卫生组织(WHO)是联合国下属的国际组织、必须遵守联合国2758号决议为由向台湾施压,最终蔡英文不愿妥协,今年台湾WHA已难成行。凡此种种,民进党困境重重,进而恼羞成怒,将这一切归咎于大陆的打压和敌对。蔡英文政府的意图此次蔡英文政府对于大陆渔民的处理,已经不再遮遮掩掩。其彰显的意图至少有三:一是坐实两岸关系冷却。蔡英文当局不认同大陆所希望的“九二共识”,也不再寄望大陆维持蔡英文所定义的“现状”。两岸从小心翼翼维持某种“模糊”,开始走向充满敌意的“清晰”。两岸关系冷却符合民进党所需要的社会氛围,因为民进党可以进一步借题发挥,将中国大陆进一步妖魔化。二是不断酿造此类危机,逼迫大陆与台发生官方接触,甚至两岸实现某种对等谈判,至少是在不断创造可能谈判的契机。今年3月,前民进党党工李明哲因涉嫌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活动,接受大陆有关部门调查,此事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蔡英文政府缺乏与大陆官方的沟通渠道,束手无策,因此,此番藉由在渔民问题上的强硬,蔡英文希望创造对等谈判的条件。三是通过此举凸显所谓台湾的“主权”,并希望放大到国际,引起西方的关注。海峡两岸针对捕鱼有各自的传统海域,但是中国对这个海域的主权是不容质疑的。民进党政府借此凸显“主权”,其实是“划地而治”,刷存在感。当然,其暴力对待大陆渔民,在岛内也是争议不断的。大陆应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台湾暴力“执法”,对大陆渔船实施“射击遏阻”,在大陆民间引起了强烈反响。大陆方面是否应该对此做出针锋相对的举措呢?笔者在此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不同的策略选择要面对不同的博弈结果,所以,我方要慎之又慎。上策,搁置不理、静观其变。大陆渔民在禁渔期间去双方交叉海域捕鱼,是这类事情的直接原因。我方可以约束渔民行为,且看台方是否敢于“越界”挑衅?这类事情只要就事论事地处理,蔡英文方面“借力打力”的愿望就会落空。如果下一次再出现类似情况如何应对?在国际舞台上,此举只能凸显台方对两岸关系无理、粗暴的破坏。在岛内,我方也可以营造大陆方面的悲情,将两岸关系冷却的责任归咎于民进党。因此,我方应该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民进党当局此类挑衅事件一定会再次发生,但毕竟难以撼动两岸根本的力量态势,更难以扭转两岸民间交流日益深入的大趋势。中策,有条件地沟通,侧重于民间。如果此类事情持续发生,我方势必面临某种与台湾沟通的压力。如果必须沟通,我方应明确提出条件,必须开出的条件之一,就是希望民进党回到“九二共识”的“一中”架构。具体而言,我方处理此事一方面应该侧重于“就事论事”,不涉及渔民事件以外的事情,谨慎妥善应对相关事宜;另一方面要尽量动用民间的力量(包括民间智库、企业团体、国民党的力量等)。这样,民进党希望透过此类事件与大陆展开官方互动的图谋就会落空。下策,针锋相对、睚眦必报。一部分大陆学者认为,中国大陆变强大了,台湾这样挑衅,“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主张,大陆也应该对台湾渔民强硬,或者直接对民进党政府强硬。问题在于,大陆的强硬可能会使两岸关系变得更加紧张,而这样的紧张关系势必会压缩我方在台推动两岸民间交流的空间。此外,此时此刻大陆的强硬,也会“授人以口实”。中国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是需要在世界范围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而不是动辄对台“用强”。中国可以成为世界大势的引领者,但越强大,越应该强调章法和秩序,越应该强调大局走向。实际上,大陆对台可打的牌越来越多,强硬牌完全没有必要出。大陆此时的强硬只能凸显大陆对台战略的不自信,而大陆的据理力争却可以赢得两岸民众更多的支持。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罗世宏 2017-05-19 蔡英文政府一上台即高举转型正义大旗,不能说没有追求较高标准的转型正义的使命感。但民进党政府切莫把转型正义当作“无本生意”,更不可“夹带私货”。警惕最终带来的是“转型不正义”的后果。 所谓“转型正义”,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报告,可以定义为“一个社会处理大规模滥权的遗绪所进行和建立的所有程序和机制,其目标在确定责任、服膺正义并成就和解。”换言之,转型正义指的是在一个民主转型的社会情境下,对威权时代遭受国家暴力的人权侵害事件,在厘清真相与符合正义的原则下,对受害者予以释放、平反、道歉和赔偿,或对加害者进行司法上的追究。在2016年5‧20就职演说中,蔡英文宣示了新政府转型正义政策的路线图。首先,她将在总统府内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并在三年内完成转型正义调查报告书;而在调查报告书完成后,新政府将进行后续的转型正义工作,期望能“挖掘真相、弥平伤痕、厘清责任”。同时,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也表示会“秉持相同的原则,来面对原住民族的议题”。她在演说中明确提及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至今尚未成立;未在演说中明确提到的“总统府原住民族历史正义与转型正义委员会”,反而后发先至,已于去年8月1日设立。在该委员会成立当天,自兼召集人的蔡英文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公开道歉。依据蔡英文亲自核定的《总统府原住民族历史正义与转型正义委员会设置要点》,该委员会的目标是为了“落实原住民族基本法,推动历史正义与转型正义,并且建立原住民族自治之基础”,其任务包括“搜集、汇整并揭露历来因外来政权或移民所导致原住民族与原住民权利受侵害、剥夺之历史真相”,也包括“对原住民族与原住民受侵害、剥夺之权利,规划回复、赔偿或补偿之行政、立法或其他措施”,并且希望接轨国际潮流,“积极落实联合国原住民族权利宣言”。由于台湾原住民族遭受汉人移民、日本殖民和国民党威权统治的历史事实,以及他们在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地位相对弱势的现实处境,蔡英文政府推动的原住民族转型正义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民意基础,社会冲击也相对较小。然而,对于如何处理国民党威权统治时期的转型正义问题,特别是关于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国民党“不当”党产,以及“去蒋化”等问题,台湾社会各界仍处在争议不休的状态,反弹尤其激烈的是已经在野的国民党。首先,至今届满七十周年的二二八事件,以及其后数十年期间发生的白色恐怖,从解严至今的30年来,并非完全没有处理。或许,更正确地说,二二八事件与白色恐怖相关政治案件中争议与副作用较少的部分,即真相调查、赔偿受害者、追思纪念与和解等工作,从李登辉、陈水扁再到马英九的历任政府已经做了不少,但转型正义的未竟之业还有很多。举例来说,曾经作为加害者一员的众多党政军特及公检法系统人员是否应予公示或追诉?威权时代遗留的大量政治档案应否公开?对于威权统治时期发生的大规模人权侵害案件,两蒋应负什么责任?国民党及其附随组织的庞大财产如何处理?触及这些敏感问题,也就意味着转型正义进入“深水区”,蔡英文政府是否有能力妥善处理,抑或是治丝益棼,反而造成台湾社会更大的撕裂,甚至可能有损两岸关系,皆有待后续观察。再者,转型正义在理念上容或简单易懂,但由于历史真相难求,诠释观点殊异,再加上现实的政治纠葛和利益算计,在朝向转型正义深水区迈步向前的同时,也可能同时开启了潘多拉的盒子,释放出更多加剧社会撕裂的精灵,其结果或未必能够抚平历史伤痛,也未必能够真正促进社会和解。其次,回顾台湾过去30年的民主转型过程,台湾选择了一条特殊的转型正义道路,亦即是由民主化的国民党政府所主导的道路。行政院先是在1990年成立“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组”,接着在1992年公布《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1995年,李登辉代表国民党政府公开致歉,并于同年通过《二二八事件处理及补偿条例》,设置财团法人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对受难者及家属进行赔偿;1996年至2004年为止,基金会共审核通过2,000多件申请案,每名受难者或其家属获得10万至600万新台币不等的赔偿,最终有近万人受领总额约71亿多新台币的赔偿金。此外,1995年亦通过《戒严时期人民受损权利恢复条例》,解除白色恐怖受难者和政治犯在担任公职、教职及专门职业的资格限制,并且恢复他们领取退休、保险和抚恤金的合法权利。同样在李登辉执政期间,1998年通过《戒严时期不当叛乱暨匪谍审判案件补偿条例》,获得赔偿的政治案件有6,000多件。在陈水扁和马英九任内,大体上是延续并完善这些由李登辉所启动的转型正义政策。虽然过去由国民党政府启动的转型正义工程难以令所有人满意,比如说并未追究或追诉两蒋乃至于其他加害者的责任,也并未公布威权时期的全部政治档案,但这不也促成台湾得以不经流血代价而完成“宁静革命”?否则,若是明知党产要被穷追猛打,两蒋要被视为必欲去之而后快的威权象征,甚至大大小小的加害者也要一一被追诉,那么当时手握军警特力量的国民党政权还可能轻易就范,并且顺应民主化的大势吗?蔡英文政府一上台即高举转型正义大旗,不能说没有追求较高标准的转型正义的使命感,但过去一年的实际作为让人怀疑民进党另有所图。为了化解外界疑虑,赋予转型正义更高的正当性,民进党政府切莫把转型正义当作“无本生意”,更不可“夹带私货”:终于有机会戴上行政和立法绝对优势的权力魔戒,民进党在清算国民党的历史负债及其丰厚党产的同时,又能独占“正义”的名与利,甚至更能因此确保民进党的长期执政,何乐而不为?然而,正义的目的必须经由合乎正义原则的手段达成,如果一味急于速成而抄快捷方式,甚至罔顾民主法治的基本原则(比如已经施行的《政党及其附随组织不当取得财产处理条例》已有滥权和违宪之嫌,而尚待完成立法的《促进转型正义条例》又隐然有过度扩大化的倾向),那么最终带来的可能是“转型不正义”的后果。因此,在推动转型正义政策的同时,蔡英文政府的态度自当谦卑、谦卑、再谦卑,手段也应该审慎、审慎、再审慎,方能真正贴近原先预期的政策目标,亦即挖掘真相、弥平伤痕与厘清责任,而非只是斗臭两蒋,打趴国民党,撕裂台湾社会,所成就的只剩下民进党的一党之私。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许癸蓥 2017-04-28 中国大陆不能纪念“二二八”?这种对台湾人民示好、争取认同的举措,中共不会完全没有考量。事实上,中共也可能有意把握诠释“二二八”的主动权,谋划重新阐述该事件的策略,进而推动中国大陆“国家建构”进程。 1947年2月27日,查缉私烟的专卖局人员在台北打伤女贩,误杀路人,激起民愤。次日,群众聚集游行示威要求惩凶,竟遭枪击,死伤数人,直接点燃了全台湾的抗争怒火。为解决争端,各地仕绅组成处理委员会,居中协调,提出改革要求。当时台湾的行政长官陈仪,却指仕绅为“奸匪暴徒”,向国民政府请兵来台镇压、清乡。数月之间,即造成民众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害,史称“二二八事件”。而其后遂行之清乡、实施戒严,及为巩固蒋介石威权统治的白色恐怖政策,深深地影响了社会的和谐,更阻碍了台湾朝向自由、民主迈进的步伐。陈水扁在2007年的“二二八”纪念大会上提出四个议题:“二二八”经验守护台湾、化解“二二八”错误观感、还原“二二八”真相以及落实台湾整体转型正义。此时“二二八”事件已经过去60年了。台湾从1947年起,进入一种政治上的冷冻或静止期,直到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在解除戒严前一年,民进党成立。再过十年,李登辉当选第一届直接民选总统,接下来,民进党人陈水扁当选第二届直接民选总统,但是民进党并没有在议会获得多数议席。2016年,民进党人蔡英文当选总统,民进党也取得多数议会议席,成为多数总统。2017年“二二八”七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蔡英文发表讲话,其大多论述与十年前相似。如果勉强要说有什么新意的话,蔡英文宣示2月28日为台湾的“国家新团结日”,只是字面上有个“新”字。在绿营内部,有人把“二二八”事件视为德国纳粹对犹太人大屠杀,有人将其比作日本军队在南京的大屠杀事件。绿营支持者也认为,与二者不同的是,在台湾占领者与被占领者的后代仍在同一块土地上生活。今天,如何对待“二二八”事件比如何看待这个历史事件更为重要。民进党从少数执政,到今天已是多数执政,“二二八”事件不再是获得政权的支撑,而是开拓支持基础的来源。我们看到大陆也在纪念“二二八”,而台湾独派大佬提醒:台湾要小心,别被统战了!可是,民进党人是否曾想过与大陆开启对话可以从共同纪念“二二八”开始?从“二二八”效应对民进党的影响来分析,事件的确增强了民进党的历史合法性。在事件发生后的70年,被占领者、多数派终于成为执政者,而且实现真真实实的多数统治。“二二八”也对民进党外围团体产生凝聚效应。以民进党为核心,所有深绿、浅绿的政治团体有了共同的敌人。“二二八”情感把社会与群众层层环绕,以至于造成社会的非理性判断,例如台北市长柯文哲就不赞同“去蒋化”。被害者亲人终于走出阴霾,但心理情绪上总会存有阴影。问自己能不能做到这种宽恕?简单的结论,那就是对受害者来说,这是一条漫长煎熬的心路历程;或者永远不能克服,也或许需要受到某种宗教神启,才可能释怀。今年纪念“二二八”事件有一个小插曲,但颇有启发。因“二二八”被责骂怪罪的不是国民党,而是必胜客餐厅。他们在这一天推出了“庆祝”“二二八”的优惠,在网络上引起骂声一片。平心而论,作为一种商业手法,餐厅只为追求利润,但这表明台湾社会有些人已经忘了这是一个悲剧,他们在别人伤口上撒胡椒却不自知。藉由“二二八”,民进党能获得什么机会吗?陈水扁时代,面对少数总统的形势,民进党不仅善用、也乐于运用“二二八”事件的迫害感,带来各种争取支持群众效忠的机会。蔡英文时代,有多数总统的优势,民进党很有可能不觉得“二二八”还有什么“外部效应”的机会。所以,现在总是老调重弹,要求则是十年来如出一辙。就像现在提出的“国家新团结日”,只是喊喊口号而已。然而,越不在乎,越是平淡,却也可能让“国家新团结日”展现某种可能。无论称呼是“中华民国”或是“台湾”,这是一个新的“国家”,可以团结。尽管路径不清楚,但是可以作为一个共同政治目标来团结台湾人民。对待“二二八”事件,民进党将可能面对哪些外部威胁?大陆纪念“二二八”这件事,其实就是其中一种。为什么台湾、香港都可以纪念六四,中国大陆不能纪念“二二八”?这种对台湾人民示好、争取认同的举措,中共不会完全没有考量。民进党成为多数党执政,国民党作为少数党并没有造成威胁,民进党因此选择忽悠“二二八”。过去惯性地使用这个“受迫害效应”来清算国民党,也伤害民进党人彼此关系,以取得一些群众政治效忠。然而,现在这样的策略已经失效,已不会有显著的效果,却很可能在不小心的情况下,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民进党因此选择相对中间的立场,坚持“不当”发言,从而伤害深绿支持者的感情。“二二八”事件效应的再探索,是民进党人不可不慎、不可不理的议题。借用蒋渭水先生的名言,“国家要团结,团结真有力”。 如果蔡英文总统所提出的“新国家团结日”,要更有新意,在“二二八”事件后的70年,台湾执政者需要进行话语策略规划。事实上,中共也可能有意把握诠释“二二八”的主动权,谋划重新阐述该事件的策略,进而推动中国大陆“国家建构”进程。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李武忠 2017-03-31 两岸虱目鱼契作的经验与教训,为大陆提供了瓦解蔡政府“新南向”战略的良好机会。相信只要找对人、用对方法并善用经济大国的优势,大陆、台商和农渔民三方面都能得到好处。 海峡两岸在马英九政府时期经历八年良性互动,之后台湾改朝换代,国民党沦为在野党。去年5.20上台的民进党新政府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关系陷入冰封期,其后续影响持续扩大,波及两岸在农渔业方面的经贸交流。大陆有必要检讨此前相关政策的未尽完善之处,为未来两岸农渔业经贸交流变化未雨绸缪。两岸虱目鱼契作合作演变2005年大陆领导人胡锦涛提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试图透过改善台湾人民的经济状况,增强两岸统一的政治共识。中共积极与台湾各政党及团体接触并主动释放各种善意,希望透过惠台措施来收揽台湾民心。只是初期交流“重北轻南”,尽管海峡两岸每年贸易额超过千亿美元,但是南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贸易比重不到20%,使得南部中下层民众无法从两岸经贸交流中获益。大陆当局因此转变对台政策,改推“向南移、向下沉”,并将对台农产品采购由紧急采购改为常态性采购,鼓励中国大陆各省到台湾基层直接采购农渔产品。属于绿营大票仓的南部台湾正好在农产品方面为大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作试验舞台。虱目鱼是南台湾重要的养殖鱼种,也是台湾传统的平民美食,然而一直以来养殖虱目鱼产销存在很大的问题,中间商、贩运商掌控市场信息与价格,养殖业者因规模小没有议价能力,辛苦养殖出来的虱目鱼经常发生产销失衡,价格暴跌,有时还乏人问津。大陆选定有“虱目鱼之乡”称誉的学甲,透过与养殖户直接契作模式,以每台斤高于生产成本十元的收购价(每台斤45元),每户收购3万台斤,以预付订金(30万元)方式让契作户获得购买鱼苗、饲料的准备金,普遍受到养殖业者欢迎。契作对象也以本人或直系血亲领有残障手册或重大疾病卡、持有中低收入户证明者、家中遭遇特别灾害经济陷于困难持有证明者、家有重症行动不便老弱妇孺需要照料无法外出工作者、青年人返乡创业者为优先,吸引台湾媒体争相报导,确实收到政治宣传效果,是对台惠农政策中相当成功的案例。然而,由于政治凌驾专业思维,双方政府都只注重短期效果,台湾虱目鱼没有顺利开拓中国市场。台湾政府只是配合ECFA宣传,在中国大陆蜻蜓点水式地举办促销宣传活动,既未有系统办理营销,也没有蹲点进行长期调研,让虱目鱼在大陆市场难以生根,销路奇差,使得两岸虱目鱼契作难以为继。在五年试办期结束后,因鱼苗受到酷寒影响,新收购价格大幅上升,双方无法谈妥,中方顺势中止这项政策试验。台南虱目鱼养殖业者原拟组团前往北京陈情,希望继续办理两岸虱目鱼契作,但迫于台湾政府压力而放弃。契作项目评析中国大陆实施两岸虱目鱼契作,确实受到台湾养殖业者普遍欢迎,虽然遇到尾款迟延问题,但是只要收购价格在生产成本之上且能按时收到货款,多数养殖户还是很愿意参与契作。此方式较中国大陆过去通过权贵买办、农会、特定团体等采购台湾农渔产品方式,让基层农渔民更加有好感。在两岸虱目鱼契作过程中,台湾政府始终扮演相当消极角色,许多原本可以借由两岸官方协商来解决的问题,却由民间虱目鱼养殖协会与中方协调,增添许多枝节,台湾政府对两岸虱目鱼契作的态度是影响整个契作合作关键因素之一。中国大陆已是全球重要的农渔业生产及消费大国(2015年水产品进口量408.13万公吨,进口总额达89.82亿美元),足以吸纳台湾生产的农渔产品,台湾不应轻易放弃。因为虱目鱼推广到中国市场目标不如预期(2015年出口到中国大陆数量仅19.3公吨,占总出口量9,716.2公吨的0.2%,总额也仅7.5万美元),该项目在台湾成为政客说嘴的题材。未来两岸若还要继续推动农渔产品契作模式,应该慎选合作对象,避免具争议性人物(如前台南市议长李全教)引发不必要的纷扰;并事先做好调研,找出在中国大陆具销售潜力的种类,开拓好市场渠道,进而扩大实施契作的种类、数量以及参与的农户,这样会对台湾农渔从业人员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契作中止后续效应台湾各界对两岸终止虱目鱼契作有不同反应。多数民众认为只要有利于养殖业者生计,还是应该持续推动,部分绿营人士则鼓吹虱目鱼契作无用论,并拿出统计数据指出,虱目鱼不卖给中国也可以卖到其它国家。蔡政府无意检讨当前许多农渔产品产销制度缺失问题、中间剥削问题、需要公权力协助排除的问题、岛内企业与养殖农户契作问题、稳定产品价格来确保养殖户生计问题等,忘记了竞选时为民服务的承诺。对此台南养殖业者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不管哪个颜色政府执政,只要真心照顾百姓,愿意为百姓解决问题的政府就是好政府,毕竟执政者的权力是来自人民,做不好就该被替换。马英九政府殷鉴不远。民进党选前承诺会照顾弱势的农渔民,选后却一再跳票,不仅打算开放美国含瘦肉精猪肉以及日本核灾区农产品进口,还放任高丽菜价格暴跌至每株十元,农民失血过多只能忍痛开放让民众采食,农民非常愤怒,而持续的高失业率和低薪资也让民众怨声载道。民进党长期执政下的南部以农渔业为主,当局却没有用心去改善农渔民生活,不仅导致农渔民对中国大陆的观感逐渐好转,也会给执政的民进党带来压力。对大陆而言,这比武吓来得有效果。瓦解蔡政府“新南向”战略台湾蔡政府正积极推动“新南向”政策,希望摆脱对中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其中农渔业又被当作马前卒,还特别成立台湾国际农业开发公司来统一农渔产品出口事宜。两岸虱目鱼契作的经验与教训,为大陆提供了瓦解蔡政府“新南向”战略的良好机会。相信只要找对人、用对方法并善用经济大国的优势,大陆不仅可以携手台湾农渔民在东南亚进行大规模农渔业二三级产业投资,避开与当地生产者的竞争,也可以让台商在大陆当地生产的农渔产品凭借零关税优惠及简化通关程序等出口东南亚,较从台湾输入更有优势。利之所趋自然可以吸引更多台商与大陆民营甚至国有养殖企业合作,在中国大陆或东南亚生产,而不必以围堵、封杀等恐吓方式造成台湾人民反感。通过推动新型经济一体化政策,大陆有望实现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政治目标。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王正 2017-02-28 特朗普的外交政策中,必然包括“以台制华”的“台湾牌”。今后蔡英文肯定还会打几次“美国牌”。以北京对政治原则的坚持,中美关系必然严重倒退,最为严重者甚至无法排除中美爆发战争冲突的可能性。 民进党蔡英文当局自上任以来,始终坚持不承认“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一个中国”,严重破坏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台海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先是蔡英文与特朗普电话沟通;随后特朗普表态除非中国在经贸政策上退让,否则不会继续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之后蔡英文借出访中美洲四国期间过境美国休士顿与旧金山,与美国政治人物会面和通话。特朗普与蔡英文的任期将有至少三年多的重叠时间,大陆如何在此期间有效稳定台海局势,已成为十分严峻和重要的课题。蔡英文过境美国蔡英文本月访问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去程于7日和8日过境美国德州休斯顿,回程则于13日和14日过境加州旧金山。此次蔡英文过境美国期间,美国在台协会主席莫健(James Moriarty)亲自登上蔡英文的专机迎接,同时由美国国务院外交安全局安排特勤人员负责安全,并有警车和重型机车队开道。这些接待规格均远超当年李登辉和陈水扁过境美国,仅次于马英九因两岸“外交休兵”而得以在过境美国时所获得的较高规格礼遇。在去程过境休斯顿期间,蔡英文充分利用机会分别与美国参议员克鲁兹和德州州长阿博特等人会面,与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洛曼(Walter Lohman)共进午餐,并与参议员和军事委员会主席麦凯恩、传统基金会创始人及特朗普交接团队成员之一的佛纳(Edwin Feulner)等人通电话,晚间还出席了约500人的侨宴,共和党众议员费伦侯(Blake Farenthold)、民主党众议员格林(Al Green)也分别到场。在回程过境旧金山时,蔡英文参访了民进党当局成立的亚洲硅谷计划执行中心并为该中心揭牌,最后一站则特别安排参观社交媒体“推特”的总部,并在现场开设了英文官方账号,会见了推特公司总顾问贾德(Vijaya Gadde)女士。此外,当天中午蔡英文还与800位旧金山侨界人士共进午宴,并利用时间与参议员加德纳(Cory Gardner)通电话。媒体报道蔡英文当天还与当时的准白宫幕僚长普里巴斯(Reince Priebus)通电话,消息虽未得到官方证实,但普里巴斯是之前蔡英文与特朗普通话的牵线者,因此其真实性并不能否定。民进党当局被美方利用从蔡英文过境美国期间美方的安排、民进党当局的规划以及特朗普本人及其交接团队并未与蔡英文公开见面等结果来看,以下三项判断应该成立:第一,美方有意给蔡英文出访一定程度的面子,但又不愿过于触怒北京,因此在许多安排上都在拿捏平衡。蔡英文虽与几位美国政界人士会面和通话,但并没能与特朗普直接联系,也没有公开与特朗普的交接团队成员见面。第二,经过此前蔡英文与特朗普热线通话、特朗普三度表示考虑调整美国的“一中政策”之后,特朗普及其团队没有必要在上任前就将手上的筹码全部出尽,因此特朗普及其团队没有在蔡英文过境美国期间与之见面。特朗普此前的用意主要是对北京开展经贸谈判的“喊价策略”。第三,此次蔡英文过境美国正值特朗普就任前一至两周,接待行程和安保工作由奥巴马政府团队规划安排,但对于特朗普就任后将如何操作“台湾牌”,对于特朗普及其团队的真实想法,各方可从蔡英文过境美国事件中管窥一斑。蔡英文政策危害中美关系特朗普的个性极其好斗,是一位斗争性十足的领导人物。他有心建立林肯或罗斯福那样的功业,因此提出了“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蔡英文政府认为特朗普必然容不下中国成为美国全球霸权的挑战者,他和他的团队将会动用战略资源来防范中国,其中必然包括“以台制华”的“台湾牌”。今后蔡英文肯定还会再次出访中美洲国家并过境美国,特朗普政府也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对蔡英文的接待规格,如此必然将对中美关系与台海局势造成严重冲击。特朗普政府很可能突破过去历届政府的自我约束,与蔡英文政府进行不同层次和级别的官方交流。蔡英文必然会要求特朗普加大对台军售,尽管台湾内部民意会有所反弹。去年底奥巴马签署了美国2017年度的《国防授权法案》(NDAA),首次在法案中写入“美台高层军事交流”的内容,未来美台之间高阶军事官员和资深军事将领之间进行交流互访将会成为大概率事件。特朗普顾问、前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于1月16日在《华尔街日报》发文,建议减少驻日美军,转移驻防至台湾。此建议并非空穴来风,蔡英文政府很可能会搞一些小动作投石问路,比如邀请美国航母停靠台湾,聘请美军顾问团等等。以北京对政治原则的坚持,中美关系必然严重倒退,最为严重者甚至无法排除中美爆发战争冲突的可能性。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王裕庆 2017-01-24 台海两岸的交流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我们发现目前的两岸交流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如何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落实到台湾普通人的幸福梦,这是大陆当局必须正视的问题。 针对两岸关系发展,习近平主席最近提出历史性的六点意见。第一,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第二,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第三,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第四,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第五,增进两岸同胞福祉。第六,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六点意见是台海局势稳定的压舱石,为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台海两岸的交流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对照习主席的六点意见,我们会发现目前的两岸交流现状并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而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迄今为止的两岸交流过度凸显了对台湾资本阶层的让利,忽视了台湾基层民众的利益和价值诉求。如何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落实到台湾普通人的幸福梦,这是大陆当局必须正视的问题。两岸交流要走群众路线笔者经常参加两岸交流活动,发现这些活动有时会被特定组织垄断,根据该组织本身的喜恶选择参与人员。不少交流活动过于照顾台湾权势人物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政党和工商界人士,导致台湾普通民众没有机会就两岸关系发声。这些参与两岸交流的人员无法体会基层人民的生活需要,也拒绝为台湾基层民众发声,如此大陆与台湾民间出现越交流越疏远的反讽局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常常在不同交流场合看到老面孔,而台湾底层百姓却没有机会来大陆走一走,看一看。 如果两岸交流变成台湾少数人的特权,那么这样的交流活动根本无法全面、深入发展。 针对两岸交流的群众路线,笔者有以下建议。第一, 建议陆方针对两岸交流活动实行比例制,保证台湾基层民众有足够代表参与,通过走“群众路线”来赢得台湾普通人对中国的认同。第二,建议陆方面向台湾基层民众,创办新型交流活动。交流活动的议题可以更生活化,邀请方式更公开化,形式更通俗化,从而走进台湾基层百姓的心里。第三,建议陆方少请来自党政和社团组织的老面孔,多与台湾新面孔接触,听取他们真实的意见。只要参与人员不发表“台独”或“独台”言论,大陆都应该欢迎他们来大陆“走亲戚”,听他们聊聊台湾普通人关于“柴米油盐”的故事。这样的两岸交流才是契合大多数台湾百姓生活的贴心活动。如果两岸交流活动真正走上群众路线,那么台湾就会有成千上万个洪秀柱站出来,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效力。两岸交流要立足于台湾本土文化当前的两岸交流活动多由大陆主办,组织者对台湾本土文化缺乏了解。今后陆方应根据台湾当地民众习俗与个性来做出适当安排,采用尊重台湾本土文化的新型交流方式,避免因文化冲突而产生的越接近越反感的现象。以台湾南部本省民众为例,笔者曾在台南新营长期居住,对台湾南部本省老百姓的习俗和民风有亲身体验。来到大陆后,发现大陆官方和人民对台南文化存在诸多误解。台南当地人并不具有大陆人所认为的闽南文化性格,而更多的是如同大陆北方百姓一般,直来直去,有话直说,个性豪放,勇武好酒。在遵从中华文化与民俗宗教方面,台南人并非仅仅崇尚闽南文化,反而更多的是认同闽南以外的河洛文化、古中原文化以及日本文化传统。建议未来在安排两岸交流前,陆方应该彻底了解台湾当地百姓的民风与习俗,开发个性、兴趣与习俗相投的交流,使之成为活络两岸关系的新方向。两岸人民的心灵契合,终究要通过亲密的感情联系来建立,而不是依靠“假、大、空”的研讨会和访问。鼓励台胞融入大陆社会除了给予台胞“居民待遇”外,大陆也应多鼓励台胞到大陆生活与工作,参加大陆的各种社会活动,让他们亲身了解和体验大陆社会的飞速发展。大陆可以采用激励机制,用学分与三好学生等奖励鼓励台生到大陆交流,或是用颁发荣誉市民与税务优惠政策等方法奖励认同中国的台湾民众,这样就可以在台胞中传播社会正能量,吸引越来越多的台胞参与和融入大陆社会,让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一起为中华大家庭做贡献,实实在在落实两岸一家亲的政策。在大陆生活的台湾同胞本身应该主动融入大陆社会,甚至应该有愿意到农村服务的精神,让自己的能力发挥在祖国土地上,让自己的努力能成为中华复兴的一部分,而不是整天在沿海都市区的台湾人社区内固步自封。大陆对台胞的照顾与台胞对祖国的责任应该是双向的,是相辅相成的。正如美国总统肯尼迪所说:“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先问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台胞应该在追问大陆如何给自己更多福利之前,先问问自己为祖国大陆能做出什么贡献。支持台胞公开反台独在大陆生活的台湾同胞不仅是两岸交流的桥梁,也天然是反击台独势力的生力军,应该主动“扛大旗”,承担起为民族发展而反独促统、澄清谣言的重要责任。当各种反华与分裂势力诋毁祖国时,生活在大陆的台胞,尤其是各种协会的台胞领袖,更应当仁不让,通过撰写文章、参与辩论、公开宣讲等方式澄清错误,反驳谬论和力挺“一个中国”原则。笔者发现在大陆伸手要福利的台胞很多,但愿意主动扛大旗帮助大陆的却很少。依据两岸一家亲的原则,看到同为家人的大陆同胞被误解被欺负,台胞当然有责任澄清事实,反驳谣言。特别是那些在陆台胞社团的领袖们,除了要照顾台胞生活与工作问题外,为祖国仗义执言,公开反独促统,也是其当然的职责。对大陆不足的地方,我们要直言相劝,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对大陆在各个领域的进步与发展,我们要向全世界宣传。无论是坚持群众路线,还是两岸同胞互相融合与支持,都是基于人民立场,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也与孙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一脉相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以亲如一家人的同理心互谅互让,以家和万事兴的方式了解各自的诉求与困难,这样两岸经济和社会融合才能大步向前,大陆和台湾同胞才能像一家人一样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两岸人民福祉。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黄子榕 2017-01-06 两岸交流确实已取得长足进步,但现实情况是愈走两岸愈疏远。两岸人民交流的方式需要有大的突破,重点是下沉和做实。 2005年“胡连会”之后,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自2008年起,时任台湾领导人马英九注重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加强两岸人民往来,开放大陆人民自由行,签署了23项经贸协议等。除了官方交流外,民间团体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两岸交流应该愈走愈通畅才对,但现实情况是愈走愈疏远。两岸交流确实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持续一段时间后,许多问题开始出现,需要双方去正视和解决。密切交流没有拉近两岸关系陆方敞开大门,欢迎台方各政党赴陆交流甚至合作。台湾政党中,有的接受陆方善意,就带了一些政策协议回来;有的表面迎合陆方,回来还是把陆方骂得一塌糊涂,欺骗民众;有的号称统派,却一味抢资源,中饱私囊。台湾民众的感受是,无论是政策还是协议,都是特定群体得利,几乎只有政党人士或是特定企业才享受得到,民众不良观感自然形成,甚至认定部分统派是“买办”。很多台湾民众慢慢觉得,这都是政党间私下的利益。民众无感,积极意义就不容易体现出来,负面情绪自然渐渐积累,难以消除。后来陆方似乎意识到光靠政党交流不行,民间交流未能有效促进认同与改善歧见,于是两岸开放互通往来,多以经贸、旅游、文化等作为主要管道,力求以“求同存异”达致双方共识。然而,陆客来台观光,台湾店家变相涨价、旅行同业削价竞争、观光景点人潮拥挤,虽在经济上带来利多,但这是针对旅游观光、酒店餐饮、农渔业者独享的政策。通过旅游观光业吸引大陆游客,台湾人所听所闻大多是人潮拥挤、秩序卫生、破坏景点等问题。这些问题自旅游开放便存在,只是随着来台人数增加更增多而已。台湾人“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矛盾心态尽显无遗。交流成果遭反对服贸协议、货贸协议甚至是FTA,被政客与当时在野的民进党操作成“卖台”协议。台湾群众与年轻学子不明真相,成为被利用的棋子。要了解这些政策不难,可由于国民党倡导和文宣力度不够,造成所谓的“黑箱作业”及“318太阳花学运”。 对于两岸交流成果,台湾民众“感性”大于“理性”,缺乏判断、是非不明。在媒体渲染下,台湾几乎整个社会呈现“病态”价值观,现在的执政党也在自食恶果。当初国民党有多少政策是有利于台湾更多民众的,但在野的民进党就是要反对国民党,借题发挥,以博取感性选民的支持。当那些年轻人在抗议两岸交流导致他们收入不足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他们在抗议、砸“行政院”和“立法院”这段时间,少赚取了多少薪资,而要吃苦的高薪资工作他们也不愿意去。这是台湾教育与价值观的偏颇,让这一代的年轻人缺乏竞争力,可惜也可悲。年轻人无法面对“现实现况”是台湾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交流没有解决认同问题两岸人民认同差异问题已经愈来愈严重。在去中国化教改后,台湾学生不了解完整的两岸近代史,对两岸关系的认识更加缺乏历史深度。如果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沿革没有正确、合理、客观的了解,再多的访问交流、研讨座谈,都变成流于形式。台湾受邀团体回台未将陆方活动及内容在岛内正面传播,不但浪费了主办单位的时间,也是在消费主办方的美意。为何台湾年轻学子对民族没有认同感?笔者认为国、民两党都得负起责任。由于国民党的反共情结、民进党的“去中国化”,台湾教育课纲的两岸历史只剩“台湾历史”,所以在李登辉12年、陈水扁8年统治后,青年学子对两岸关系和历史是呈现“断片”、“不了解”、“不想知道”的情况,导致失去对两岸血浓于水的民族认同。三民主义第一个“民”就是民族,民族与国族认同至关重要,这攸关社会安定、国家富强。台湾今日被边缘化,在世界上孤立无援,放弃三民主义的“民族”价值是直接原因。台方投机 陆方无力近年来两岸青年交流参访座谈频繁,但是成果不彰,台方投机,陆方无力。最近这一年多,无论是民革、台联、台盟、统促会、黄埔军校同学会、两岸学者座谈会等活动,主办方都尽心尽力,诚意可嘉。然而,这中间也有一些问题存在。陆方对台单位众多,涵盖面广,近几年从政党交流、经贸交流、民间交流至如今最重视的青年学子交流。因为台湾在2014年发生了“318学运”而引起后面整个政治局势的改变,陆方发觉在青年学子交流这一方面必须重视,所以近期交流大多着重在青年这一块。不过,这中间存在一个问题:陆方主办单位邀请台湾方面来访时,重迭性太高,每次交流大多是同一群人,未能达到扩大传承交流的目的,同时也未考虑团员的行为品德及言行举止。这些参与交流的台湾人士,太多滥用大陆机构名义,行不当行为甚至诱骗台湾群众,比如招商引资不当获取利益。这些人回台后,资源下放不均。真正用心者需要掏钱、花时间、精力放在两岸事务上,但大多得不到真正重视,反而是那些谄媚逢迎者获得大量资源,导致交流目的落空。大陆应重视与培训真正用心从事两岸事务的团队,让这些精英回台后能有后盾,能无后顾之忧地专心于两岸事务上。同时,更应帮助贫困弱势族群赴陆学习交流参访,效果会比重视精英团体更佳。受邀台方的问题,则在于号称统派团体或政党的组团方本身,受邀到大陆交流后,回台后没有将正面的能量带回给台湾群众,只是浪费资源,等着下一次的邀约。享受陆方礼遇,回台后把陆方骂得不堪入耳。自称统派的年轻学子也有许多“表里不一”的伪君子,受邀参加陆方各单位的邀请,接受陆媒访问,回台后也是将陆方批评得一文不值。常出现在陆方各场合的硕士、博士,号称某政党的党代表或是中常委之类的人士,甚至对受邀初来大陆的女学员做出不当行为及言语上的伤害,严重损害大陆主办方形象。这些人有点步国民党的后尘,占着位子但不发挥影响力,无法走入群众。光有理论,只想沾光,没有办法走入群众、引领群众,总是在自己的圈子高谈阔论,所以永远不能在台湾获得话语权。虽说统派团体众多,但清楚了解两岸关系近代历史发展乃至大陆发展的过程及一国两制的实质内涵的人其实并不多。在面对群众时,也会面临考验甚至是谩骂等。既然号称统派,就不要怕被贴标签,台湾都自称是“民主社会”,有“台独”的声音,为何不能有“统一”的声音?以民为本、引领群众、关心民众,台湾的氛围就是需要这种精神,难道统派团体不知道?受邀台方多属迎合大陆,缺乏真诚真实精神,这样会将陆方引导到错误的方向,导致对台工作方式错误且愈做愈无力。马英九错失两岸政治协商良机可以预见的是,大陆会逐渐采取更积极主动的举措,来扮演两岸关系引导者角色,而台湾最佳的谈判筹码和条件已经在马英九手中丧失了。安于现状是错失良机的主要原因,“不统、不独、不武”终究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得正视现实,将“统、独”议题搬上台面。马英九自身的思维模式和能力不足导致当局无法在政治层面上更进一步。 两岸交流热络的最佳时机正是在马英九先生执政的2008年至2016年“5.20”之前。马英九没有在这8年推进两岸政治协商的进程,导致两岸交流失去方向。他虽然扩大了两岸之间的交往,却错失了最佳良机,原因有二:一是党内派系众多,马英九缺乏反抗压力的魄力和担当;二是过于迎合感性民众的观感,当群众出现不理性的抗争行为时,只会迎合安抚。因此,马在两岸政策的许多方面施不上力,成不了大气候。倘若一个领导人没有魄力和决心采取政策措施,内部的矛盾自然增深,到后面即使有再好的利民政策,民众无感,也是枉然。 对两岸交流的建议两岸人民交流的方式需要有大的突破,重点是下沉和做实。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1,参加交流的学生可以放宽到中学层次。这个年龄层尚未接受太深的去中国化教育,可让他们游览大陆历史景点,学习两岸近代历史的课程,文化历史古迹对这些学生的吸引力会较那些大学或以上学生更有新鲜感,从而提高他们对中国的文化认同。2,为大学生提供职业和商业培训机会。陆方可以安排大学生到大陆企业实地研习,可依赴陆参与学习的内容与上课次数分成初阶班、中阶班、高阶班;根据青年人的需求设立创业、就业班,请有相关经验的导师做职前教育、创业培训,避免资源浪费。3,推动和加强基层村里长交流。台湾的村里长做的事就是所属小区的地方建设,陆方可以安排村里长到大陆三、四线城市参观整个城市发展建设,并且请该市负责建设发展的领导或专业人才来做交流讲课,实现城市交流、共同学习发展。4,加强两岸中小企业交流。现今台湾许多中小企业想往大陆发展,却无相应的管道平台;许多台湾人想到大陆创业,但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市场渠道以及大陆的商业模式。台湾的传统商业模式已经落后于大陆多元资本商业模式,大陆可以提供机会,让台湾中小企业主了解大陆的商业模式,带他们参访在陆经营成功的台资企业,去参观访谈及经验分享,从而增加对大陆市场的信任感。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叶振东 2016-12-09 面对日益老化的国民党,国共必须培育一群被台湾民众接受又得到大陆信任,并能与大陆沟通的在地代表。在两岸关系停摆的情况下,如何使国民党变成两岸同胞交流的半官方机构,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1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台湾国民党主席洪秀柱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国共两党均表示应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民族大义,历史上有过恩怨的国共两党再次携手。然而,台湾坊间一般认为,第三次国共合作在国民党失去了台湾的执政地位时便已终结。即使是次会面的层次提升到国共会谈,恐怕在国民党在野的情况下,只是变成行礼如仪的公事会面,在台湾岛内变得不痛不痒。虽然有人认为,根据台湾民意基金会9月份民调显示,蔡英文的民望出现雪崩式下跌,由5月份上任时的69.9%,下跌至8月的44.7%,大跌25.2%,证明台湾民众对蔡英文的施政已经出现不满,对两岸关系停摆更是不能接受。所以,洪秀柱这次与习主席会面,或许可以给台湾民众一个重新考虑的机会,未至于变成公事会面,摆脱国民党弱势在野的光景。不过,这种说法明显对台湾在地情况并不了解。以国共接受的底线思维赢得台湾民众支持民进党的蔡英文以689万票上台执政,对比2012年台湾总统选举结果显示,当时蔡英文得票为609万,增幅只有80万票,若以总投票数1,244万票作基数分析,蔡英文经过四年的努力,也只是多了6.45%支持度。这除了显示台湾民众在民主选举过程中变得成熟以外,亦反映了他们对蔡英文根本就没有什么浪漫的期望。所以,以蔡英文的实际得票与具波动性的民调作比较,参考价值便有待商榷。而且,即使蔡英文的人气不再,也不代表民进党的执政基础已经出现动摇。根据台湾《天下杂志》的滚动式民调显示,台湾六个直辖市市长支持度,首四位全部由民进党包揽,国民党籍的新北市市长朱立伦的排名,只比台北市长柯文哲稍高。连同其它由民进党执政的九个县市,民进党这13个县市仍是守得相当稳健,没有被蔡英文的民望拖累。何况,台湾下次大型选举要到2018年才会进行,所谓给台湾民众一个重新考虑的机会,如今实在言之过早。因此这次习主席与洪秀柱的会面,战略重点是国民党在台湾岛内与两岸的剩余角色,以及在台湾民众心目中的价值。这个定调,我们从2004年至2016年,四届台湾总统选举的得票分析找到答案。台湾自有政党轮替之后,投票人数一直维持在1,300万左右,即无论是蓝营还是绿营执政,也只是在这个稳定的投票率当中作出比例划分。上次朱立伦得票虽然只得381万,但总投票人数亦是过去12年首次大跌101万,只有1,228万人,若加上宋楚瑜的157万票,我们仍可假设蓝营的基本盘仍有639万票,比马英九连任时的689万票下跌了50万票。这显示蓝营,尤其国民党在台湾岛内仍有相当大的群众基础,而这批群众是在等待洪秀柱带最新讯息回台湾的。有见及此,国共会谈及后续发展,必须认清台独力量才是真正的敌人,并要以巩固国民党在台湾的群众基础来防止选民进一步流失为目标。现在台湾岛内最为矛盾的两岸议题必定是“九二共识”。这个烫手的山芋令国民党进退维谷。在票投国民党、台湾变香港的阴影之下,若国共会面仍公开宣示“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将有可能令国民党进一步与年轻选民划上句号。所以,国共两党在面对新政治局面的情况下,应该定出互相都明白和接受的底线思维,即只有反对台独这一点。对“九二共识”的宣示只需点到即止,而暂时不用把“一中各表”宣之于口,以免洪秀柱回台后,国民党会被再次扣上出卖台湾之名。开创两党合作新模式在两岸关系停摆的情况下,如何使国民党变成两岸同胞交流的半官方机构,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共需要针对新政治环境,不求突变,稳扎稳打,协助国民党重新夺得台湾政权,重新明确在台湾岛内的定位。笔者对国台办过早为两岸关系定调为“停摆”有所保留,原因是把话说得太死,同时也堵住了自己的活门。现在无论是两岸政府层面,还是海基会、海协会,确实停止了互动。亲民党的宋楚瑜接受了蔡英文的邀请,代表台湾出席APEC会议,这将令大陆变得非常被动,我方若与宋楚瑜有所互动,蔡英文政府便得到破局的机会。我方若与宋楚瑜不相往来,又会被指责翻脸不认人。因此,在APEC之前,大陆应先行与国民党达成协议,以北京、广州、深圳、中山、宁波、福建、厦门七市作试点,容许国民党在当地设立台胞服务处,务求在停摆状态下,另辟由国共建立的民间互助机构。这种实质的工作,不但民进党政府无法达成,对国民党600多万选民基本盘也有巩固作用。至少我们知道,至今仍支持蓝营的台湾民众,是不反对两岸互动的。即实质的、民生的两岸互动计划有助于国民党未来的选举工程,亦因这种先声夺人、另类的两岸互动,令宋楚瑜在APEC会议中进退失据,无法代蔡英文政府担当两岸破冰大使。根据台湾观光局的最新数字显示,今年1月至9月,即自蔡英文当选后至今,访台观光人数达791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4.84%,其中以南韩、泰国、越南的增长最为明显。从数字上反映,这些增长完全抵消了陆客的流失。所以,无论“蓝色县市自由行”,还是其它经济打压手段,在未来一至两年内很难对蔡英文政府及民进党政权带来威胁,甚至合理化了他们的“新南进政策”。因此,我们要跳出经济手段的思维,重新思考这些南进国家与台湾的关系。这些国家大部分是台湾的贸易伙伴,例如越南是台湾在东南亚最大的贸易国,当地台胞人数众多,却无法得到宗主国的保护权。在经贸往来方面,民进党政府尚可应付台胞在当地的需要,可是,若遇上政治问题,民进党政府便很难与当地政府交涉,保护侨民。因此,国共可达成合作协议,在台湾现时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建立“台侨办公室”,以便侨民求助,主动挖民进党的政策墙角,令台湾民众知道国民党与民进党执政之间的分别。戒急用忍 培育“超级联系人”就两岸和平协议这一点,宜戒急用忍,以免造成反效果。笔者一直认为马英九应该在第二任总统任期之内,与大陆开展两岸和平协议的协商会议,透过体制内的框架,拖着蔡英文政府的台独步伐。无奈马英九政府并没有这种远见,亦错失了讨好台湾中间选民的最佳时机。现在国民党变成在野党,以在野党的身份向大陆提出和平协议,这既没有公权力的加持,亦不切实际,更极易被岛内的绿营媒体演绎为维持现状便等同于两岸和平,国共两党高调重提和平协议是文攻武吓台湾民众的前奏。为免被台独分子在岛内大造文章,大陆宜表示两岸和平发展是国共两党的共同愿望便可,千万别陷入政府行政圈套,落得百口莫辩之境。面对日益老化的国民党,国共必须培育一群被台湾民众接受又得到大陆信任,并能与大陆沟通的在地代表。应对台湾“时代力量”的崛起,台湾的政局将由当前的蓝绿阵营具体演化为“留中”、“去中”两大派。去中国化在台湾的自然独中日渐成为必然元素,若任其在台湾新生代泛滥,台湾的政权将无法回到国民党及“留中”派手中,台湾有可能出现分治局面。所以,培育“超级联系人”将会是国共两党稳定台海局势的紧迫任务,应尽快落实具体操作计划。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王正 2016-10-07 相较于马英九政府对太平岛主权主张的强硬立场,蔡英文的算盘是在南海问题上持模糊态度,配合美日对大陆的围堵政策,以此换取美日的支持,这可能成为今后几年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蔡英文的南海和东海政策走向,应当受到继续关注。 一场由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制造、美国背后导演、日本从旁鼓动的南海仲裁闹剧,终于在2016年7月12日揭晓。一个对南海岛礁主权完全不具有管辖权、位于海牙的“常设仲裁庭”,将南海诸岛全部裁决为不具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礁”,包括由台湾部队所掌控、常年拥有淡水与新鲜蔬菜的太平岛也被裁决为“礁”,致使两岸舆论一片哗然,同仇敌忾。由于民进党和5月20日上台之后的蔡英文政府,完全奉行一面倒的“联美日、反大陆”政策,此次南海仲裁结果无异于“打脸”民进党,证明台湾只是美日强权为了围堵中国大陆而随时可以牺牲的棋子。面对台湾社会的群情激愤,蔡英文当局必然需要作出表态。蔡英文先是在第一时间登上执行南海巡弋勤务的康定级巡防舰,对舰上官兵发表讲话,并在7月19日举行所谓“国安高层会议”,提出应对南海仲裁案的四项原则与五项做法,随后蓝绿两党共八位立委也组织考察团于20日搭机登上太平岛宣示主权。尽管由于此次南海仲裁案将太平岛裁决为“礁”,逼使蔡英文当局不得不有所表态,但是细究其公开主张的政策内容及后续行动,不仅没有强烈捍卫主权,也没有提到“U形线”或“十一段线”,甚至还提出将使太平岛成为“人道救援中心”和“运补基地”,留下引人遐想存疑的空间。此外,蔡英文在东海问题上,除了口头主张拥有钓鱼台群岛的主权之外,在“冲之鸟礁”是“礁”而非“岛”的问题上并无表态,还推迟了原定于7月底举行的“台日渔业会谈”,甚至在琉球问题上出现可能将承认日本对琉球主权的迹象。蔡英文在南海政策上的实质意图蔡英文在7月19日的“国安高层会议”上,对南海问题制定的四项原则如下:第一、南海争端应依据国际法与海洋法,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和平方式解决;第二、台湾应纳入多边争端解决机制;第三、相关国家和地区有义务维护南海航行自由与飞越自由;第四、中华民国主张应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式,处理南海争端,且愿在平等协商之基础上,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共同促进南海区域之和平与稳定,并共同保护及开发南海资源。此外,该会议还决定了应对南海问题的五项做法:第一、捍卫渔权,强化护渔能量,确保渔民作业安全;第二、多边协商,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加强对话沟通,协商寻求合作共识;第三、科学合作,开放科研名额,由相关部会邀请国际学者至太平岛进行跨国性的生态、地质、地震、气象、气候变迁等相关科学研究;第四、人道救援,请外交部与相关国际组织NGO合作,使太平岛成为人道救援中心及运补基地;第五、鼓励海洋法研究人才,以强化台湾因应国际法律议题时的能量。从上述具体表态的四项原则与五项做法中,可以归纳出蔡英文在南海政策上的以下五个特点:其一、只谈渔权,不谈主权,并且避谈“U型线”与“十一段线”。其二、强调国际法与海洋法,不谈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其三、强调航行自由与飞越自由,呼应美日对中国大陆施压的论调。其四、强调多边机制和多边协商,欲以此和南海域内外国家开展所谓的“积极和平外交”。其五、假借科学合作、人道救援和运补基地之名,邀请所谓“国际学者”与“国际组织NGO”进入太平岛。根据上述五个特点,可以再进一步推导出蔡英文在南海政策上的实质意图。首先,以模糊表态平衡内外压力。一方面,蔡英文政权的维持需要得到美日两国的支持,因此蔡英文不会在公开正式的政策声明中开罪美日;另一方面,面对台湾内部普遍认为在南海仲裁问题上被美日出卖的激愤情绪,蔡英文又必须做出有关表态。因此,蔡英文选择以一贯的模糊方式,在内外压力两者之间进行平衡。其次,以类似论调向美日输诚。蔡英文不仅在决策声明中小心翼翼,生怕得罪美日两国,甚至还呼应美日关于国际法与海洋法、航行自由与飞越自由的论调,进一步向美日输诚,表态将继续站队在美日一边,并间接保证将不会借南海仲裁案风波,挟台湾民意为筹码来向美日要价。再次,无意借南海问题与中国大陆缓和关系。从蔡英文没有提到“U型线”与“十一段线”来呼应大陆对“九段线”的主张,再加上有关航行自由等与美日类似的论调语言,可以表明蔡英文无意将南海仲裁结果作为与中国大陆缓和与修复关系的契机,同时也表示在蔡英文任内两岸官方绝无联手共护南海祖产的可能。第四,意图让美军和美国情报人员乔装入岛。在此南海主权受到侵蚀之际,蔡英文却提出在太平岛开展国际科学合作、人道救援中心、运补基地等措施,不仅与守护主权无关痛痒,而且还“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质意图是开放太平岛,让美军和美国情报人员假借“国际学者”与“国际NGO”的名义登岛,甚至不排除为美日舰队提供运补服务的可能性。相较于台湾渔民自发前往太平岛维护主权却因违反程序而将被开罚,太平岛的进出规定竟然明文包括“外国籍人士实际从事参与国防安全事务人员”,再加上此次蔡英文正式提出将开放“国际学者”与“国际NGO”进入太平岛,可以合理推断这将为美军和美国情报人员乔装入岛打开大门。倘若此项意图得以成真并遭曝光,必然将引起中国大陆和美日之间严重的外交冲突。当年北京与华盛顿就关系正常化达成的三项原则是美台“断交、废约、撤军”,美军乔装进入太平岛必然将冲击到中美关系的基石。第五,配合美国围堵中国大陆的新岛链战略。美国在推动针对中国大陆的“重返亚太”与“亚太再平衡”战略之后,逐步谋求将第一岛链向前推进到新岛链,该岛链由北至南包括韩国、钓鱼台、台湾、菲律宾和越南,并从今年年初开始在黄海的朝核问题、东海的钓鱼台问题、台海的两岸问题、南海的岛礁仲裁同步发难,形成“四海共振”与“四海围堵”战略进逼态势。综合以上四点分析判断,可以将蔡英文在南海政策的表态和意图,总结为进一步配合美国围堵中国大陆的新岛链战略。蔡英文在东海政策上的意图台日在东海区域有关的议题,主要包括钓鱼台群岛的主权归属、冲之鸟礁、台湾渔权、台日渔业会谈以及琉球主权问题。首先,在钓鱼台问题上,蔡英文虽然在今年胜选当晚便表态称“钓鱼台主权属于台湾”,并且在李登辉公开主张钓鱼台属于日本时,及时再次表态称“钓鱼台是属于台湾的”。然而,相较于马英九曾经派军舰护航台湾民间的保钓船队,蔡英文在维护钓鱼台主权上缺乏有力的实际行动,在上台执政后也几乎对钓鱼台问题禁声失语,其意图就是为了不影响台日的友好关系,并继续取得日本的支持。其次,在今年4月25日台湾“东圣吉16号”渔船在距离冲之鸟礁约150海里处遭日本连船带人扣押之后,蔡英文仅表达将“全力捍卫”,而5月20日民进党上台后发言人童振源则表示,在联合国大陆礁层界线委员会的认定结果宣布前,对于冲之鸟是“岛”还是“礁”不持特定立场。蔡英文当局始终不在冲之鸟礁问题上指责日本,已清楚说明其意图是不惜牺牲台湾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要取得日本对其政权的支持。其三,原定于今年7月28日举行的“台日渔业会谈”,不仅在会谈举行前便取消台湾渔民代表的出席权利,而且还被民进党以“准备不及”为由临时取消,其意图明显是为了配合7月31日苏嘉全率队访日,避免因冲之鸟礁争端、东圣吉事件和台湾渔权问题破坏苏嘉全访日期间的友好氛围。最后,十分关键但长期被忽略的一个问题是,不排除蔡英文为了进一步从日本方面取得更多支持,在其任内正式承认琉球群岛主权归属日本的可能性。琉球曾经维持数百年独立王国的地位,于1879年被日本强行并吞殖民,二战后琉球至今仍处于托管地位,因此毫无疑问的是,不论日本还是美国都不拥有琉球的主权。在过去数十年间,台湾是全世界唯一没有承认琉球归属日本的一方,对外正式文件只称“琉球”而不称“冲绳”。然而,陈水扁在2006年将原来的“中琉文化经济协会驻琉球办事处”改名为“台北驻日经济文化办事处驻琉球办事处”,此后又于2007年进一步改名为“台北驻日经济文化办事处那霸分处”,形同对日本的琉球主权立场予以“事实承认”。今年6月26日在冲绳和平纪念公园举行了“台湾人日本兵纪念碑”的揭牌仪式,此碑又名“冲绳台湾之塔”,是为纪念在二战琉球战役中丧生的台籍日本兵而设,蔡英文还特地在此碑落款“总统蔡英文”。从此迹象来看,未来完全不能排除蔡英文为了进一步取得日本更多的支持,而直接正式以“法理承认”来支持日本对琉球的主权立场。若果真如此,未来恐将使琉球复国几乎再无可能,而两岸未来都将难以过问琉球地位问题,从而使日本和美军基地对琉球的占领永久化,进而冲击中美日未来在第一岛链上的战略博弈。相较于马英九政府对太平岛主权主张的强硬立场,蔡英文的算盘是在南海问题上持模糊态度,配合美日对大陆的围堵政策,以此换取美日的支持,这可能成为今后几年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蔡英文的南海和东海政策走向,应当受到两岸各界继续关注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