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观察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林志成 2012-03-30 在文化与舆论方面,大陆只有想尽一切可能性入岛,与国、民两党的认同观对抗,才有办法逆转台湾“去中国化”的认同异化。 认同是政治抉择的最终依据。没有认同作基础,利益输送、接触交流再多也没用。以往多认为扩大交流、扩大惠台将有助于转变台湾的认同,目前看来实际效果有其局限。两岸经贸交流日趋频繁,并未拉近两岸的政治认同。大陆未来应该在惠台与交流政策之外,另求突破之道。 马英九赢得台湾大选,成功连任,不少评论者认为,是“九二共识”打败了蔡英文。然而,从台湾的民调来看,超过7成的台湾民众根本搞不清楚什么是“九二共识”。只是经过媒体不断的报道,民众看到大陆领导人一直强调没有“九二共识”,两岸和谐的现状将会不保,他们知道“九二共识”是大陆所坚持的,台湾不接受的话,两岸又要重回对抗,经济会受到伤害。因此,严格说起来,“九二共识”是两岸之间“没有共识”的共识,即agree disagreement。它的可贵之处在于保持模糊,搁置争议。 两岸从1949年开始处于分治状态。冷战期间,两岸没有什么互动。从1993年“陆委会”所做的民意调查来看,台湾民众中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有48.5%,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有16.7%,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的有32.7%。总共来说,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高达81.2%,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只有49.4%。但是,十几年后,2008年10月份《远见》杂志的调查显示: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有95.9%,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只有46.6%;赞成终极走向统一的只有19.5%,赞成终极走向独立的过了半数,有50.6%。显然,两岸的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已经发生了高度的割裂现象。 为什么会造成这个现象?因为这种认同受到了政治操弄。李登辉、陈水扁在位的十多年时间,透过“加入联合国”、“修宪”、“去中国化”、“两国论”、“一边一国”、“入联公投”等等的政治运动,强化台湾主体性的包装,作为走向“台独”的野心,使得“一个中国”在台湾变得妖魔化,“我是中国人”在台湾也变成一个属于禁忌的话题。 两岸这十几年来经贸交流越来越频繁,可是从政治上来看,台湾也逐渐发展出把大陆看成“异己关系”的认知。即使在马英九2008年5月接任大位之后,表象上来看是重新开启两岸的协商,经济往来也变得顺畅,但是在政治和民族上的异己关系并没有转变的迹象。从马英九的教育、文化政策与“国家”整体方向战略规划中,也没有看到要强化两岸认同的这一块。换言之,马英九虽然赢得选举,但他也接收了李、陈的主体论述,以强化台湾主体性、“不统、不独、不武”做为两岸关系的基调。 李登辉和民进党掌权期间,更进一步透过民意调查来教育台湾民众将自己的中国认同与台湾认同分裂而且对立,最终变成绝对互斥的选项,为两岸人民的情感埋下仇恨的因素,使得任何改善两岸关系的政策、作为和人士在台湾都被认定是“反台湾亲中国”的作法,十余年来在台湾成为主流的、制式的思考模式和认知系统。对两岸关系而言,台湾大众这种认同成为两岸关系真正改善的潜在杀手,为害至深。所以,从认同的角度入手探讨两岸关系可以说是直指核心的探讨,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当前国民党的大陆政策看似一帆风顺,但由于没有认清认同的重要性,所以国民党就没有在认同的议题上建立自己的主体性,长期来看,国民党的大陆政策必然陷入困境。这种困境由于认同上的矛盾,将陷入政策论述上的巨大矛盾,具体表现为“经济政策跟北京要”,“在政治论述上是跟着民进党走”。因此,国民党的问题在于没有建立起可以跟民进党对抗的主体论述,也就是没有建立起跟民进党对抗的认同观。 相对于公开主张“台独”的民进党而言,马英九胜选对于两岸稳定,或许是比较好的结果。但是马英九两次选举过程,已经强化“不统、不独、不武”的概念,他的“一中各表”已经在选举论述中逐步变为“两个中国”,这一路线已是马英九的保台政治主张,对两岸未来埋下不确定因素。 马英九的两岸路线,接受“一中各表”,但他提出的是一个中华民国。这个中华民国已非过去两蒋时代的汉贼不两立路线的唯一中国合法政权,这个中华民国经过2000年到2008年的民进党执政与马英九四年执政,已经逐渐质变,落实论述为就是台湾,这是不同于民进党“台独”的另一种分裂中国的论述。 也就是说,马英九采取的是保持“两个中国”的策略,对外仍然是接受一个中国,实际论述却是“中华民国是台湾”,让中华民国也成为另一种“台独”的保护色,由于北京方面容忍现在的两岸互不否认交互方式,却也意外让这种“两个中国”的模式,逐渐在台湾经由选举实践来巩固论述。 马英九隐藏的“两个中国”路线,比民进党的直接诉求台湾独立,自中国统一的领土中分裂出来,对北京更能有回旋的空间,加上马英九并不在国际间主张“两个中国”,对北京的威胁自然还在可容忍范围。 北京视国共内战期间败逃到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作为过去曾经是中国政权的一段历史,仍在台湾这块分裂的领土上存在着。若是中华民国走向“台独”,自然两岸只有战争。但中华民国若持续如马英九主张的不统,持续保持分裂状态,虽非独立,却也不走向统一,北京就该如何自处? 在两岸交流频密下,台湾人民与台湾的企业渴求经济安定,希望马英九的路线可以带来安定,这应是台湾绝大多数的基本共识。这就是说,在台湾有明显的“台独”路线以及马英九的“两个中国”路线,而回归祖国的统一路线却因为政治操弄,不只在论述甚至在实践上,都已经逐渐变成非主流。台湾人开始对于族群的认知,否认自己是中国人,虽无“台独”之名,却已是“台独”之实了。长期以降,最终必然走向仅靠政治手段已无法解决这种差异的悲剧之路。 马英九成功连任,两岸至少可以保持表面上的平稳,但是对于中国统一却仍然充满变局。马英九没有被戳破的“两个中国”路线,暂时维持台海和平,可是长久以往,台湾以为实行“两个中国”可以保持和平,那么这个台湾的中华民国,终将变成“台独”的外衣。 现在台湾蓝绿营都把两岸和平挂在嘴边,可是背地里却要极力推动和平分裂。北京的对台政策不能仅仅挟制“A型台独”而实际扶持“B型台独”,特别是当A型和B型两型“台独”逐步靠近有同流合污之势的时候,大陆的对台政策除了打击“台独”以外,还必须拥有防范永久偏安势力泛滥成灾的另一种功能。在文化与舆论方面,大陆只有想尽一切可能性入岛,与国、民两党的认同观对抗,才有办法逆转台湾“去中国化”的认同异化。 《台湾观察》2012年2月期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蔡逸儒 2012-03-13 中国大陆应该鼓励民进党的转型,协助彼等以更理性的态度来面对中国大陆,帮助、甚至培养民进党内温和的力量成长,一味的打压、排斥、指责,全面的封杀未必就是最好的策略,否则民进党一旦上台,两岸关系又将动荡,这对北京亦属不利。 马英九在今年一月的台湾大选中以近80万票的差距赢得胜利,获选连任,同时在“立法院”方面,国民党仍然掌握113席中64席的过半席次。大选之后,大家关切的议题包括,马连任后的两岸关系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吗?未来四年会怎样推动两岸关系?轻重缓急的次序如何?台湾的主流民意与“立法院”的非绝对多数地位会怎样制约马当局?对于台湾选后的政局变化,大陆方面又应该如何因应,才能真正造福两岸苍生?北京是否应该继续以经促统,继续让利?这些都值得进一步加以探讨。 两岸关系发展面对种种局限 在两岸关系方面,选后有人认为马英九既无连任的压力,为了追求他自己的历史定位,马英九应会加大处理两岸关系的力度与速度,但也有人担心他会太过亲中,损及台湾的主权,台湾的民主恐将成为“鸟笼民主”,北京对台湾的发展与未来将会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各种不同的思路固然反映出台湾是一个民主社会的事实,但也可看出目前台湾各界对此并无共识,大家都在盖各言尔志的自行解读,莫衷一是。 于此,笔者想要强调的是,大家都在拼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问题,未来即使主观上马英九想要加快两岸互动的过程,但还要看客观的条件是否具备,事前的功课、准备与研究是否下足了功夫,为双方进一步的互动奠下了坚实的基础,学者或媒体可以天马行空地胡扯一通,但凡是在两岸政府内部服务过的人都知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有一定的步骤和轨迹可循,官员与智库要将利弊得失做出全面的评估,然后才能提出可行方案和具体建议。 依据笔者对事情的了解,北京方面对马英九政府第二任期的两岸政策究竟能走多快、多远心中应该早有理解,这里面既牵涉到台湾的内政发展、国际局势的限制,也与马英九个人的心态与政策优先有关。即或将来北京还会提出一些期望或要求,主张两岸尽早进入政治谈判或触及高阶的政治问题,但大陆当局基本上仍会相当务实、理性的处理彼此关系,因为揠苗助长只会坏事。 具体来说,第一,短期之内,马英九得先把心力用来处理内部问题,以及因为欧猪五国所惹出的金融风暴。选后民进党在“立法院”中掌握了更多的席次,再加上亲民党和台联都已跨过百分之五的门槛,能够组成党团参与政治协商,这两个政党本来就对国民党政府深怀不满,今后将会和更加强势的民进党合纵连横、分进合击。他们已先后放话,将强力监督马政府的两岸政策,马英九将会受到很大的牵制。 第二,虽然北京对台和平发展大政方针不会有变,但中国大陆在今年下半年就将进入高层换届的政治异动时期,习近平、李克强两人即将接班,而且要到明年三月全国人大会议后才能正式完成所有程序,习、李二人掌权之后,多少还要花费一些时间掌握全盘情势,再有一些技术性调整,形成自己的政策,在这一段时间之内,要期望中国大陆会有太大的动作,或有对台新政策出台也许有点不切实际。 第三,没错,马英九已无连任压力,为了自己的历史地位,他或许会想要放开步伐,大开大阖地做些大事,但他既要考虑岛内政治局面,面对民进党的制肘,也要顾及国际因素,还要理解大陆的政局变化,如果大家再把马英九个人相对谦和、不太强势的个性,再加上选举期间他对台湾民意支持的感受,誓死要捍卫台湾利益的发言考虑进去,坦白地说,他会、能或要走多远,还真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第四,如果连任后一年半载的主客观环境都可能对两岸关系的大幅、快速发展有所制约,再想想他第二任期的最后一年,即使不面临跛脚的问题,马英九好歹也要让出更大的舞台,让其继任人选(不管是吴敦义或朱立伦)有更大的表现空间,让他们有更大的机会赢得2016年的选举。换而言之,两岸关系的机会之窗,突破性发展的时间点或应落在明年下半年以后至2015年中以前。 第五,更进一步来看,即使两岸关系要有进一步的突破,好歹双方也要先进入政治对话,再由对话走向政治谈判,然后才会有和平协议的可能。另外,在讨论和平协议之前,双方对结束敌对状态、建立互信机制这些问题也都要有个规划。要实现这些目标总要得个过程,事先有个蓝图,不切实际的期望与骤然碰触这些高阶的政治问题只会治丝愈棻,双方不但都得不到好处,反而坏事,更会增加部分台湾民众及某些外国的疑虑。 第六,当然,台湾内部就像中国大陆一样,即使国民党内部也有所谓的温和派与保守派之别,另外还有庞大的本土力量,大家对于处理两岸关系究竟是应该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不妨毕其功于一役的即时先行处理和平协议,然后再扩及其他更容易处理的问题,但是也有人主张像堆积木一样的先把基础打好,然后逐级往上发展。两者看法各有利弊与支持者,最后恐将由高层批准定案,试图在一中架构之下找寻解决两岸定位之道。 总的来看,笔者研判,未来短期内,大陆方面未必会对马英九施加更大的压力,马也未必会以大动作来拓展两岸关系。此之所以他在选后的记者会上要说,过去两岸关系由简而繁、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发展模式不错,将要加以延续。两岸关系将在原有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深化双方已有的协议,并尝试推动其他的可能议题,同时透过二轨或其他方式,对与高阶政治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彼此的政策底线、可能的空间和机会,找出妥协、突破的办法,这才是理性和最可能的作法。 北京应该鼓励民进党转型 在政策建议方面,如果说大陆当局上下确实是以大局为重,看远不看近,重视中国发展与追求两岸统一的宏观战略,不以一时的得失为目标,认识到台湾的民主发展经验对大陆弥足珍贵,北京真的没有吃掉台湾、消灭中华民国的野心,充分体认台湾政党轮替终将成常态,国民党迟早还是要交出政权,北京并不特别在意任何特定政党的是否能够持续执政,要把希望寄托在台湾民众的身上,那么答案就已相当明显,相关作法至少已经呼之欲出。 对国民党的问题不大。北京只要把握当前政策,继续深化、广化双方的交流,互惠让利,让两岸关系从量变往质变的发向发展,期望在未来四年内,让双边关系由马英九所说的从拨乱反正到脱胎换骨,由创造和平走向巩固和平,双方本着“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前提,善用创造性的模糊,在“不统、不独、不武”的原则下,继续摸着石头过河,除了经济的协议之外也能在文化、媒体、教育方面达成某种协议,让两岸的关系制度化,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态势。 对民进党的工作则相对艰巨一些。其实,即使只是出于统战的考虑,北京当局也应把握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原则,分析敌我、利用矛盾,争取同盟,即使这种同盟军是不可靠、暂时的也要尝试加以转化。中国大陆应该鼓励民进党的转型,协助彼等以更理性的态度来面对中国大陆,帮助、甚至培养民进党内温和的力量成长,一味的打压、排斥、指责,全面的封杀未必就是最好的策略,否则民进党一旦上台,两岸关系又将动荡,这对北京亦属不利。 至于面对台湾整体,如何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可能是北京终将面对的严肃问题。台湾民众对于国家认同与定位或有不同看法,但就目前看来中华民国仍是一个最大的公约数。马英九要求北京正视此事反映了台湾民众的感受与坚持,意味着北京不可斜视、鄙视中华民国,但他并未强人所难的要求北京承认,这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政治问题,大陆当局允宜深思,并有所规划。至于如何承认、欣赏、肯定台湾的政经发展经验及民主成就当然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事情有利就必然有弊,福祸相倚古有明训。从正面出发,如果台湾发展成一个意志统一、不带悲情的理性社会,当然有其正面的效果,这将有助于两岸双方能够以更理性的态度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但如果从斗争的角度切入,肯定民主的台湾可能会给北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冲击,而且这还会减少北京分化离间的机会。万一届时中国大陆将面对一个朝野立场一致、团结对外(中国大陆)的台湾,得失之间恐怕还要好深思量。 最后,政治是一门化不可能为可能的艺术,台湾内政与两岸之间的变化确实不能完全排除任何可能。有时歪打正着,有时明明正确的决策却因对手的误解、误判造成失误。于今之计,最好的作法仍是暂时排除高层政治决策与非常理所能够处理的变数,凡事回到事物的基本面,以正常的思维和作法,透过学者先行做好研究,经由二轨沟通打下基础,营造气氛、创造条件同时并进,当主客观条件成熟时,大家再诚恳地来尝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台湾观察》2012年2月期...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郑赤琰 2012-02-01 “九二共识”的政治效应很值得关注,不但马从这次选举得到鼓励而进一步大胆寻求两岸关系的更大突破,最有实质政治效果的是他会在今后四年去落实两岸“和平协议”的谈判,同时也会迫使民进党人检讨其对大陆高度拒绝的政治立场。 2012年台湾大选,马英九成功连任“总统”,其所领导的国民党团队也再度取得“立法院”多数席位。观察今次的大选,可得到不少讯息。以下试论述之。 两党政治渐趋成熟 第一是两党政治在今次大选有巩固的作用。 国民党政府自播迁台湾后,一直厉行一党专权,不容有反对党存在。蒋经国执政后期决定解除党禁,民进党因此成立,在2000年还壮大到扳倒国民党上台执政。2004年国民党再度失去政权,士气大挫,一时呈现失落与泡沫化之虞。到了2008年大选,国民党再度赢得大选回朝执政,这次却轮到民进党被陈水扁的贪腐所累而失去政权,全党难以面对舆论挞伐,一度也有泡沫化之忧。两党本身前途的不稳定性在解严后不断呈现,间中有不少党来去匆匆,更加深了政党命运难卜的观感。 可是经过了今次的大选,国民党与民进党的输赢都扫除了以往的失落感、无助感。2000年大选前后,国民党内部严重分裂,连时任党主席李登辉也被揭发暗助民进党而被声讨离党,因为不满党的分裂,更有党员要退党另行组织新党和亲民党。今次大选不但全党稳定,更有重新收编亲新两党的强势。另一边厢,民进党吃了败仗之余,因为有南台湾政治板块得到巩固,立委选绩也有四成进账,四大天王因为有份辅选,胜败之责共负,也没有重大的分裂因素,选后也未见严重失落。两党的稳定性可说为两党制打下了里程碑。 这种两党制发展值得关注的是:第一,有纾解政争从而稳定政局的功能;第二,有效促使两党互相观摩与互相吸纳政纲的作用,从而免除政纲各走极端的劣行;第三,有效促使参政者作出理性行为,奉行专业化与理性化的决策,从而把冲动与极端的政治运动边缘化以至于消失。 可以说,今次的大选已清楚看到民进党的选举行为已不再是过去那种草莽与激情行为,也因为这样,国民党也能坚持文明与干净的选举,好头也好尾。选举结果出来后,胜败双方都表现温文有礼,胜的称赞对手,败的也敦促好好实现诺言。这正是君子之争的体现。 两岸和谐政策奏效 第二个讯息是两岸的和谐政策奏效。 在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的两岸关系,从1992年的海协与海基两会所达成的“共识”逆转为大倒退与紧张关系。马英九上台后由2008年的三年多时间,重新回到“九二共识”的轨迹上运行,有关“三通”细则、经贸架构的ECFA、双边社会交往、教育互认、文化交流等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两岸关系出现了良性互动发展。双边官方沟通也开始启动,由经贸、社会、文化的谈判累积下来的友好与谅解本钱,鼓励了更多的政治和解谈判空间。 也正是因为这种良性关系的成果,给了马英九及国民党“立委”在今次大选期间一个很强有力的政纲陈述与承诺,马团队指出他的竞选政纲“不统、不独、不武”已然在两岸创造了很大的和平安定与繁荣的成就,若再当选连任四年,他说会循这个成功的政策再走下去。在竞选过程中,马将两岸的和平关系列为当政首务。相反的是,民进党在蔡英文领导下,不断与马唱对台戏,她把“九二共识”说成卖台共识,把国际公认与肯定的ECFA说成是受大陆掌控的政策,还因此表明若当选执政会把ECFA交付全民公投,藉此以宣誓ECFA得不到台湾全民认可。连两岸教育联通,容许大陆学生到台升学这么中性的好事,也被说成是对台威胁的祸根。因为她对大陆的看法太负面,造成蔡在竞选时对台商在大陆的经商也很抗拒,视台商此举是空洞化台湾经贸的恶行。 马英九此次把大陆政策高调掺入选举言行中,到底选民支持哪一方的政策?在大选投票中得到了清晰的答案。若进一步评估,马胜出的80万票来自认同ECFA与台商利好看法的选民,有直接在大陆经商的30万选民,有间接的台商制造工业供应链产品的岛内中小企的不下10万选民,还有因大陆自由行旅客来台消费受惠的千家万户选民,这些选民在蔡的极度排斥大陆的政治文宣中,被推向投票支持马团队。他们加起来不下80万票,马胜算在此,而蔡的失败也在此。 这个大陆政策的政治效应很值得关注,不但马从这次选举得到鼓励而进一步大胆寻求两岸关系的更大突破,最有实质政治效果的是他会在今后四年去落实两岸“和平协议”的谈判,同时也会迫使民进党人检讨其对大陆高度拒绝的政治立场。在选举后的第一天,已然在民进党内见到了针对大陆政策要检讨的声音。虽然也有人持相反意见,认为应循扁的强化“台独”路线,并论证说扁的“台独”路线不但不会在2004年大选失利,反而令他胜出,因为这样导致更多选民认同“台独”的立场。不管如何,正反的“台独”立场既然再度掀起民进党热议,但只要国共两党以两岸巨大政治资源作为两岸整合的方针,只要不断强化两岸的全方位关系发展,台湾选民认同良性两岸政策的人数将会不断扩大,这次马胜算正是这政策的功效,民进党不玩选举游戏则可,否则不能一味做鸵鸟,见不到选民的取向,而失去自己的选举。 大陆从今次看到的讯息,应是更有信心去推行其既定方针,推动两岸和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台湾寻求两岸共识。 台湾选民趋于理性 第三个讯息是选民对选举这个政治游戏,既很捧场,也趋向和平与有序方向发展。 长期观察台湾选举各级政府领导人竞选活动的人士都知道,开始时的选举失序现象真是多不胜数,各种贿选手法心思用尽,请客吃饭、送红包礼物、博感情投票、用乡里长地方势力绑“票”、用黑势力胁迫利诱、争选民大打出手、在选票上做手脚、在宣传上造谣抹黑,竞选奥步花招百出,如此这般的选举黑幕笼罩着历次大小选举。大家都知道,经过了2004年两颗子弹风波之后,2010年“五都选举”连胜文险被杀害的惊险场面竟然在造势大会上发生,而这次的大选也因为选举暗杀危机四伏而令到全世界对台湾选举提心吊胆。 还好这次大选不但没有枪击事件,连选举奥步、抹黑造谣、做假民调、打群架、语言暴力也都明显少见。其他失序现象也都有持续改善的情况。倒是多了政纲政策的辩论,在动辄出现二三十万人的竞选造势大会上双方候选与辅选人员的演讲也一扫过去谩骂煽情的场面,代之而来的是讲诉求、讲愿景、讲民生、讲福利。蔡英文的竞选口号主轴是“用你这一票去决定你的未来”,马英九的宣传主调是“台湾加油”,完全没有过去那种要卡住对方死掐的宣传腔调。而群众的反应不但不因为理性平和的演讲而告冷场,反而更能唤起台上台下的一问一答的声浪。当台上问:“要和平的两岸关系!好不好?”台下即刻报以:“马英九当选!”最常见到的是台上大呼候选人的名字时,台下众口一声:“当选!当选!当选!”如此轮番由不同的辅选人讲才能、论政绩,台下一波又一波地“当选”“当选”声浪,把气氛不断推高。一旦宣告散场时,哪怕有一二十万人的群众,也能不慌不忙、井井有条地分道散去,让人觉得既安全又有秩序。如果实地观察过往累积下来的印象,这次的平和造势成就也非一蹴而就,是在经过失序、失利的教训下,让政党与选民知所反省后的改进。 这种现象在国际上,无疑已为台湾争取到赞许,在2004年的两颗子弹事件后,计票结果虽有胜败,但国际道贺却三缄其口,这次却在计票结束后,国际道贺接踵而来,而且舆论也不乏称许是台湾民主选举趋向成熟的表现。 这样的讯息对大陆应是好事一桩。台湾选举由民意来定夺谁执政,有了民意多数决便会有安定的基础,而与一个能安内的政府打交道,一切都能以理性盘算去运筹帷幄。加上大陆主打经济牌去打造两岸经贸文化社会整合基础,在未来美欧经济走下坡的同时又出现了亚洲兴起的大局。台湾的民心向背问题已然在今次大选看出了端倪,即人心已感受到两岸经贸成长带来的福利令他们无法支持蔡英文上台。...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胡慈贯 2012-01-12 2012年的两岸关系将受台湾大选结果牵动。如果马英九胜选,大家可以期待两岸关系将在既有轨道上持续往前发展;但如果民进党获胜,两岸关系将会进入一段相当长的不稳定、不可预知甚至倒退的时期。选后,台湾内政更将面临许多的困境。 2011年的两岸关系,基本上由于中国大陆持续性的展现善意,以及马英九“亲美、友日、和中”,“不独、不统、不武”的政策思维,两岸互动持续往良性的方向发展,关系不断改善。双方的民间与社会交流不断扩大,大陆观光客赴台旅游增加,而海基、海协两会继续进行会谈,总共达成十七项协议,双方的经济活动也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安排下不断深化,继去年的V型反转之后,今年虽受欧债冲击,但整体表现仍然优于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 同样的,马英九采取两岸外交休兵的政策,两岸当局确实形成某种程度的默契。台湾仍然维持23个“邦交国”;前“副总统”连战第四度代表马英九出席2011年11月在美国檀香山所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年底美国同意售台武器,北京虽然不满,但也并未惹出太大风波;在国际活动空间方面,台北争取到了2017年世界大学运动会的主办权,而124个国家同意给予“中华民国”护照持有人免签证的待遇,更凸显出台湾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些都应该给予肯定。 台湾选举影响两岸关系 2012年1月14日,台湾将进行“总统”大选及“中央民意代表”改选,所以2011年下半年以后,台湾开始进入政治旺季。由于马英九仍然坚持其一贯的两岸政策,主张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持续发展两岸关系,台湾有智库人士认为,若将其第一任期称为两岸创造和平,第二任期应可归纳成为两岸巩固和平。这种定位和说法有很深的政治意涵,各界不宜轻忽,其中将有许多的可能和想象空间。此之所以马英九会在“黄金十年”的记者会中提到两岸和平协议问题。 谈到马英九所提的两岸和平协议,就战略面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想法,但若就战术面来说,由于此一问题相当复杂,难在选前用简单的话语让一般民众理解,所以此提议一出就遭民进党强力抨击,马英九的民调也因而下挫。结果迫使马英九不断修正说法,加上许多前提和条件,这是相对让人较为遗憾的发展。其实,所有熟知两岸关系发展进程的人都知道,两岸目前尚未进入政治对话的阶段,更遑论要透过政治谈判,讨论和平协议等高阶政治问题。 相对于马英九的明确立场,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则主张透过世界前进中国。她否认“九二共识”,多次表明执政后也不会废除ECFA,强调要用“台湾共识”来取代“九二共识”,愿和北京当局进行对等交涉,所以两岸关系只会进步,不会停滞倒退等等,但是由于其政策主张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北京当局则一再透过高层谈话,表明没有“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必然生变,甚或倒退。台湾选举显然成了影响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如果不是主要)因素。 客观来看,台湾选举结果将会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中国大陆的战略发展机遇,甚至区域的安全和稳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包括中国大陆的相关各方对此感到关切这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其实北京当局的立场相当明确,大陆并非针对特定的政党与个人,或对谁有所好恶,而是由两岸大局出发。同样的,北京的喜好从来不应、也不会是台湾上下关切的重点,但台湾如何趋吉避凶,争取自己的最大利益,这才应该是台湾民众未来投下神圣一票时的最大考量。 两岸关系未来欲好不易 如今台湾选情胶着,蓝绿民调互有高下,再加上宋楚瑜参选的变数,猜测谁输谁赢并无太大意义。展望明年,如果马英九一如预期获选连任,两岸关系将会在既定的轨道上,按步就班、循序渐进地往前发展,外界可以有很多的合理期待;如果蔡英文赢得选举,这也是台湾民众所做的最新选择,虽然两岸关系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和不可预测性,但情况应不致失控。不过,在北京明年底领导人换届前后,两岸关系很难有改善的空间和可能,则可断言。 进一步来看,马英九获胜的话,以笔者对中国大陆的了解,北京或许间或会提出一些说法和要求,主张早日进入政治对话或谈判,讨论高阶性的政治问题,但是大陆应该已然理解,即使马英九获胜,相对于四年前的大胜,这次他必然只能小胜,“国会”也不会再是绝对多数的优势,一个相对弱势的总统,而且只有三年的时间,此后他就将进入后马英九的跛脚时期。马政府虽然有创造个人历史记录的压力和期望,但他究竟能走多远、可走多快,而不受台湾内部政治局势牵制还是个疑问。 如果蔡英文获得胜利,两岸关系停滞、倒退、恶化三步曲恐怕一时难以避免,但也可预见蔡英文及其团队在上任之前及执政初期,一定会展现柔软的身段和灵活的策略,在没有“九二共识”的前提,北京不接受“台湾共识”的前提下,试图找出新的说法,来尝试缓解两岸局势,争取外国的同情和理解。当局势初步稳定之后,有理由相信,民进党还是会利用执政的优势和行政权力,在执行面上给两岸关系增加各种麻烦,凸显两岸“一边一国”的“台独”理念。 只要民进党不放弃“台独”的理念和作法,虽然民进党在客观上也会认清中国大陆成长茁壮的事实,知道台湾必须倚赖中国大陆的市场,台湾终究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不敢、无意与中国大陆直接发生冲突,但是过去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期间太多的例子显示,只要时机、条件、议题许可,民进党还是会拿出其逢中必反的核心价值来和北京进行斗争。两岸关系欲好不易。 关于大陆方面,北京的政策一经制定就有某种程度的延续性。即或明年下半年中共要进行高层人事改组与换届,习近平等人主政之后,虽然在细节及执行方面会可能有部分渐进式的调整,但两岸和平发展的主流思想和政策主轴应该不会有变。台湾目前有人说,如果蔡英文当选,大陆内部可能以此为借口,对北京当前惠台政策提出质疑,挑战高层决策,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台湾百姓做的错误选择,与北京对台政策无涉。笔者较倾向于接受后面的说法。 谈到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相关国家对台湾这次选举所采取的立场,表面上大家都说这是台湾的内政问题,理当由台湾人民做出最后的选择,但是至少根据笔者与相关国家学者、政府官员、外交代表接触所得,大家都期望台海局势能够维持目前这种和缓改善、紧张降低的局面,这既合乎两岸,也与区域内外国家的共同利益有关。换而言之,排除外交用语之后,相关国家支持马连任的倾向性已然相当明显。美国选前同意让台湾列入免签候选名单就是一种间接讯号。 选举牵动岛内政局变迁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选后台湾政情的可能变化。如果马英九获胜,国民党应可维持当前表面和谐的气氛,但由于这已是马英九的第二任期,有意角逐大位的下一梯队迟早要进行卡位竞争。连战、吴伯雄、萧万长等大老的影响力将会进一步弱化,王金平将继续在立法院外发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马、王关系未来的发展耐人寻味。和其他中生代表较起来,由于吴敦义已抢居较佳战略优势地位,他和郝龙斌、胡志强及朱立伦之间的互动将是值得观察的重点。 在民进党方面,如果蔡英文胜选,陈水扁案在走完所有法律程序之后,颇有获得特赦可能。吕秀莲、游锡坤可以不论,但谢长廷及苏贞昌是否从此再无二志,仍然让人好奇。虽说蔡英文已表明竞选团队并不就是执政团队,但蔡究竟能够抵挡多少大老及派系压力还是让人怀疑,民间多半相信,民进党好勇斗狠的特质仍将再度出现。民进党享受过权力,又失去权力,如今再度夺回政权,外界应可预见,民进党这回恐将采取更激烈的手段,清除政府内部的异己份子,以确保能够长期执政。 反过来看,不论马、蔡谁输,国民党、民进党内部立刻都将会面临检讨批评、追究责任的声浪,从而引发新一回合的党内权力角逐迨可断言。以马的个性而言,其失业裸退,辞去党主席的可能最大,至少绝不会像李登辉、陈水扁、宋楚瑜一样,还想继续发光发热,或在幕后影响台湾政局的发展。以民进党勇于内斗的特性而言,败选的蔡英文理所当然必须辞去党主席,届时多半又是派系大老进行角逐,静待热带气旋,志在大位、想要重新出发的苏贞昌恐怕绝对不会缺席。 简单地说,2011年两岸关系发展平顺,值得肯定,但随着台湾大选的逼近,很多事情都缓了下来。2012年的两岸关系将受台湾大选结果牵动。如果马英九胜选,大家可以期待两岸关系将在既有轨道上持续往前发展,未来中期或有很多的可能和合理的期望;但如果民进党获胜,两岸关系将会进入一段相当长的不稳定、不可预知甚至倒退的时期。选后,台湾内政更将面临许多的困境,若再加上大陆高层换届,还要有一段休养生息、摸索学习的时期,短期内要两岸关系有重大突破的机率委实不大。 《台湾观察》2011年12月...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陈致 2012-01-11 美国对东亚格局的战略设计,当然不可能会去符合大陆的战略利益,但是双方目前也没有真正冲突的准备与实力,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中美两国当下存在着的共同利益,继续维持现状,维持稳定是必须的。 美国对于台湾的影响力巨大,是无庸置疑的,每每在台湾“总统”大选之际,到底美国会支持朝野那一个阵营,成为研判选战最后胜负很重要的观察指标。此次“总统”大选也不例外。 美国态度历来引人关注 台湾问题向来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而早在国民政府败退台湾之后,美国的对华政策,采行以蒋家政权箝制共产党,以“台独”制蒋,扶持“台独”的策略。这样的策略固然随着国际局势与岛内政局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但都仅是微调,核心手段依旧还是以“台独”来箝制两岸关系的发展。因此,学界一般研判,美国会支持“台独”的民进党。 但因为马英九与美国关系深厚,甚至是曾一度成为美国人,加上中国国民党逐步“台湾化”、“在地化”,当今的核心领导人对于中国的认同也愈来愈淡,与民进党的“台独”主张,其实差别不大,只是一线之隔,一般称之为“B型台独”。在这样的情况下,台北政坛不少人认为,美国这一次应该会支持马英九,毕竟是“自己人”,相互了解好沟通,甚至更愿意配合美国的对华战略部署。 到底美国这一次会支持那一阵营,在国民党马英九与民进党蔡英文支持度呈现胶着状态的当下,更显得重要。不仅如此,由于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崛起,决定“重返亚洲”(当然,美国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亚洲)。台湾是美国遏制中国和平发展很重要的一颗棋子,如何选定台湾地区的领导人,与美国战略部署势必有相当程度的关联。是以,明年台湾“总统”大选,美国的动向格外引起关注。 朝鲜变局影响美国布局 就在离台湾“总统”大选投票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12月19日,朝鲜宣布金正日去世,也同时正式确立了金正日的儿子金正恩成为新领导人的地位。但是,因为金正恩年纪尚轻,政治历练稍嫌不足,国际社会普遍担心朝鲜政局能否稳定下来,而朝鲜又拥有核武,一旦政局出现不稳,对于亚洲局势带来难以想象的冲击,一个稳定的朝鲜才是符合各方的利益。就现实的态势来看,中国的支持是朝鲜稳定局势的最大保障。 在美国重新掌控亚洲的战略部署中,出现了金正日逝世这个大变数,肯定会影响其布局。未来一两年内有六七个东亚和环太平洋国家都要更换领导人,而且都可能是新人上台,充满变数。但台湾领导人选举变数尤大,如果出现主张“台独”的蔡英文上台,以过去民进党执政时期的陈水扁经验来分析,美国不可能也不敢完全把“宝”押在蔡身上,和大陆对抗。 更何况,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已不是2008年之前陈水扁执政八年期间所能比拟,美国经济又受困于本身的金融困境,欧债问题所引发的欧洲金融风暴方兴未艾,同时美国明年11月也要举行总统换届选举,欧巴马自己的选情也是摇摇欲坠,“维稳”可能是当前美国亚洲战略布局的硬道理。对美国而言,变动越少则变数越小,外部格局也越好掌握。是以,对于台湾,由现任的马英九继续连任,让两岸关系保持稳定发展,是较为合理的推断。 宣布免签具有政治考量 耐人寻味的是,在朝鲜官方正式宣布领导人金正日去世消息数日后,12月22日,美国在台协会代理处长马怡瑞(Eric H. Madison)正式宣布,美国政府已经将台湾列为免签证计划的候选国,并表示倘若一切顺利,则明年下半年起,持中华民国护照者,将得以享有免签证进入美国的优惠。 马怡瑞这一宣布的时间点,离2012年1月14日“总统”大选的投票日只剩下三周的时间。他还担心台湾人民不够“理解”,在宣布美国国务院此决定时,一开场就特别强调说:“这是台湾人民长久以来引颈期盼的”。他似乎要提醒台湾民众,既是台湾人民长久期盼的事,民进党政府没做到,马英九政府做到了,而哪一个政党是比较得到美国政府支持与信赖的,也呼之欲出。 “行政院”新闻局长杨永明也刻意突显美国对于马政府的支持。他表示:“此行动再次显现国际社会对台湾社会与人民的肯定,台美关系有密切与互信的发展。”“外交部”藉此再度感谢过程中府院之指导及台美双方政府各部门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所投注之努力、配合与协调,一样是在强调马政府得到美方的支持与台美关系的“合作无间”。“外交部长”杨进添甚至意有所指地说:“这是很好的圣诞礼物吧。”这无疑是对马政府现行的外交政策一个强力背书。 虽然美国信誓旦旦对外表示,关于台湾的“总统”大选,美国的立场是中立的,宣布准备给予台湾免签的时间点,绝对与选举无关,完全是作业的时间。这样的解释可以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美国此项决定到底有没有政治考量,美国肯定不会给答案的;然而美国不会不知道,此一举动必然产生强大的政治效应,对台湾总统大选带来巨大的影响。 由于台湾与美国关系密切,每年有大批台湾民众前往美国,对于赴美国能够免签可说是念兹在兹,陈水扁政府时代就开始极力争取,也按照美国免签条件操作,到了马英九上台后,基本上条件已大致符合。据了解,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蔡英文2011年夏天访美之际,美方已先透露此一情况。当时蔡英文就一再要求美方官员,希望能将宣布时机改在“总统”大选后,以免冲击到民进党的选情。 中间选民取态至为关键 “总统”大选在即,“双英”的民调支持率一直呈现胶着状态。台湾历次“总统”大选中,选前民调从来没有这么接近过。从各机构所公布的民调来看,蓝绿双方的铁杆支持群基本上都已表态,两边阵营谁可争取到中间选民的支持,谁就能胜出。 所谓中间选民,就是对于蓝绿两阵营都没有特别的喜好度。如果细分,他们应该为三类:一是年轻族群,其中“首投族”(第一次拥投票权者)为主,再者是知识分子与都市中产,另外就是农村中年纪较大的民众。“首投族”与知识分子、都市中产主观性强,但却又普遍亲美;而农村长者则政治意识较低,资讯取得能力弱,受人际网络影响大。...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胡慈贯 2011-12-02 从学理和实务经验上看来,两岸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所能够达成的和平协议可能是多样性的(复数),但也可以是终极式的协议(单数)。 正当蓝绿两大阵营为明年一月台湾大选打得如火如荼之际,马英九10月17日在宣布“黄金十年”政策时,突然提到两岸和平协议一事。此事立刻引来国际媒体的关注和台湾内部的争议,民进党则紧接着就此展开批评攻击。结果,“总统府”于19日发表紧急新闻稿,20日晨马英九再度亲上火线,说明不排除以公投方式处理此一问题,后来又再说不要说未来四年,甚至十年此事恐怕都不易实现。有关两岸和平协议,问题越来越复杂,条件越来越多。 其实,若从原则面、战略面来看,没有人能说马英九的主张有任何错误,因为台湾民意确实有希望两岸关系稳定化、机制化的主张,即使连民进党也不敢说反对两岸应达成和平、和解共识,建立某种可长可久的机制。但若就战术面而言,许多人就认为,马英九在选前丢出这一具有潜在争议性且极易被对手阵营炒作的话题恐怕未必得宜,后来马英九的民调节节下滑恐怕多少都与这种不必要的战术性失误有关。 和平协议其实是一个非常高难度、相当复杂的问题,两岸迄今连政治性的对话都还没有正式展开,更不要说是难度更高的政治谈判。从政治对话到政治谈判之间还有好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期间还要讨论两岸定位、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这些问题。在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头绪之际,却突然丢出一个一般认为比较属于终级式或较高阶的和平协议,实在让人有点莫明所以,难怪在台湾内部引起争议,让民进党抓着猛打。 西方相关研究可供参照 下面,笔者谨以西方有关和平协议的研究结果做为参考,来看看两岸未来在尝试签署和平协议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推动的步骤。西方的研究成果绝对与冲突无关,但其研究的对象遍及全世界的冲突地区,其所归纳出来的一些原则和经验法则对两岸决策当局应该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就某种程度上来说,笔者发现,两岸当局未必熟悉外国的经验或理论,但在两岸互动的实践过程中,在很多面向上已经展现出了同样的作为模式,值得肯定。 遍查西方典籍,在谈到和平协议问题时,多半由相关国家的具体和平安排过程出发,如以巴冲突、苏丹达富尔问题、斯里兰卡内战、越南停战协议、南斯拉夫分裂冲突以及海地、索马里内乱,探讨不同地区和国家和平协议安排的困难及其失败的原因,各具参考价值。其中,尤以联合国政治事务政策计划小组负责的联合国维护和平数据库中的《和平协议》(Peace Agreements in UN Peacemaker Databank, Policy Planning Unit,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Affairs, United Nations)及以色列特拉维夫的全球危机解决中心(Global...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石之瑜 2011-12-01 在台湾,三只小猪象征什么挑战呢?正好用英文的猪字pigs,非常传神贴切地变成可以形容民进党的四个英文单词的前缀,那就是Parochial,Incompetent,Greedy与Shortsighted,翻译成中文就是地方主义、无能、贪婪、短视。 蔡英文的民调支持度急起直追,在街坊印象中,是三只小猪的故事立了大功。从小女孩捐出自己的小猪扑满开始,蔚为风潮,如今一到造势会场,成百上千的选民纷纷将捐款放进扑满,在造势会场上捐给蔡英文,酿成感人的气氛。如果蔡英文真的因为三只小猪的故事而入主大位,或许真将成为台湾政治史的一个传奇。令人好奇的是,蔡英文在感到满足之际,是否真的体会到三只小猪给她的终极挑战是什么? 在欧盟,“欧猪五国”(欧元区的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爱尔兰Ireland、希腊Greece和西班牙Spain,合称piigs)带来的是难以跨越的金融财政挑战,成为欧盟的灾难。同样是猪的故事,三只小猪比“欧猪”似乎正面得太多了,其实又未必如此。在台湾,三只小猪象征什么挑战呢?正好用英文的猪字pigs,非常传神贴切地变成可以形容民进党的四个英文单词的前缀,那就是Parochial,Incompetent,Greedy与Shortsighted,翻译成中文就是地方主义、无能、贪婪、短视。 蔡英文的五个“都要反” 地方主义指的当然就是反中、反华不遗余力,形成了五个“都要反”:凡是有助于提升与大陆交往的,必批评其为朝贡而都要反对;凡是可能与大陆达成协议的,必羞辱为投降而都要反对;凡是遇到大陆让步的,必指控是阴谋而都要反对;凡是有大陆来台洽商的代表,必包围抗议而都要反对;凡是到大陆经商求学的,必怀疑其忠诚而都要反对。这等于是,以敢于破坏两岸关系,当成是执政能力的证据与竞选的政策政纲。 比如,之前蔡英文拿马英九父亲的骨灰坛做文章,最近她又质疑北京替马英九助选,指控北京对台采购都是假采购,如此昧于事实,就试着靠自编剧本做决策。到现在,民进党还继续在把自己贪污的过去,编织成是马英九贪污的故事,让支持者感觉是戳穿马英九而高兴。这样的视野偏狭,正是导致扁朝当政后一夕脱离群众、脱离世界的沉疴,自己深居简出的蔡英文,如何摆脱自闭? 无能指的是提不出可行的治理政策。事实上,民进党在之前的八年执政中,便极少投资于基础建设,大量的预算用于政治分赃。对于已经进行的投资任意喊停喊卡,对于公务员不信任,巧立各种体制外决策机构,照顾红顶商人利益,然而对于整体发展的规划停摆,部会首长三日京兆,进出内阁如车水马龙,经济倒退,自杀率上升。迄今,蔡英文对于陈水扁任内的人事行政没有检讨,对于扁朝官员继续重用,“不分区立委”名单遭到旧势力把持,对于公务员体系依旧疏离。蔡英文脍炙人口的口头禅,就是“要再检讨”或“要多听各方意见”,现在竟然已沦为政论名嘴模仿的口头禅。 缺乏长远政策规划能力 贪婪就更不必说了。民进党执政时期因贪污遭起诉的政务官多如过江之鲫,迄今蔡英文拒绝对扁朝时期的贪污进行检讨。如果陈水扁家族的贪污肇因于他自己家族的特性,无关制度因素,那么一个个其他政务官的贪污加在一起,就不能说是某个个人或家族的特性使然了。民进党这样的揽权贪污文化由何而来,不认真加以检讨,就不能根治。 以蔡英文对苏嘉全弄法打造农舍的行径无以为对,几乎可以预测她若是组成了政府,一旦面对疾呼不可避免的贪渎泛滥,岂能控制?如果她能认真分析民进党的贪污文化,提出不论是真是假的分析,让从政党员有所警惕,起码拖延贪污爆发的时机,则扁朝的滥权纵欲便可多少克制。但如果她像现在这样拒绝研析诊断,再执政后,必将目睹更进化的贪污手法。 所谓短视,指的是蔡英文总是拒绝在长远的政策规划上提出意见。她只有感性的台独诉求或主权诉求,没有政策路线图。扁朝政策就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对于不符合感性目标的施政,或不信任的对象如马英九,她也不提出相对的治理政策。她有的是抽象笼统的态度,如“和而不同”、“包容国民党”、“台湾共识”等,以及诸多防卫性的想法,主要是针对两岸关系如何降温,如何设置安全阀等,因而只能分析局势是否会不利于台独,而不能制定具体的政策迈向目标。 如果蔡英文能因为三只小猪的所谓传奇,后来居上,攫取名器,她也恐怕将因为三只小猪的挑战,而困于自己的施政视野过于地方主义化,仰赖编故事自我陶醉、自我恐吓,没有预算与执行能力,没有自我控制能力,没有长远规划能力,而继续流于贪污无能。要超越于此,蔡英文首先要务实回答的具体问题是:民进党主政时为什么会如此贪污?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路线图的目标及路径为何?民进党的影子内阁能否摆脱私授或派系分赃?民进党的反华与和平诉求之间的平衡如何界定?《台湾观察》2011年11月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胡慈贯 2011-11-08 宋楚瑜参选当然会让明年一月的台湾总统大选更加扑朔迷离,由于蓝绿差距本来有限,马英九的选情将会更加紧绷。 台湾是个民主的社会,参政、议政已是基本民(人)权,任何人只要能够满足法律规定的积极要件,如满四十岁以上,为中华民国国民,获得政党提名,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或有一定的民众联署也可以独立参选,没有消极的限制条件,也不管这些参选者到底是想要为民服务或趁机打打知名度,或只是单纯的想要表达看法或根本就是想要借机捞钱,任何人都有参选的权利,外界高兴与否、这些人是否能够选得上都不重要,大家都得尊重。这就是民主,只有认了。 话说宋楚瑜参选的议题已在台湾各界沸沸扬扬地闹了近三个多月,最初大家还虽然对其动机与作法有点纳闷,但社会上多少还有点理解的同情,但如今看来宋似乎已经吃了秤锤铁了心,宁可搞个玉石俱焚、两败俱伤也要玩到底了。妥协时机已过,现在再来分析他为什么参选,会不会在最后关头退选,为什么找个没人认识的林瑞雄当他的副手搭档,国亲两党应当如何整合,马英九是否应该释出更多的善意已无实质意义。笔者认为,他既然要选,就该让他玩个过瘾,这既是他的权利,大家必须予以尊重,也是他自己所做的选择,他必须承担一切的后果。如果马英九因此落败,也是国运如此。天要下雨,又能如何? 宋楚瑜口口声声他热爱的国民党,但远的有他和李登辉连手斗垮非主流,把林洋港、关中、詹春柏等扫地出门,逼出新国民党连线与新党;中的有和陈水扁勾搭,要担任两岸特使传话,让人疵议;近的有痛骂马英九缺乏执政能力,说是问题出在国会、出在领导,要在台湾推动“茉莉花革命”,批评所谓的“金马体制”,纵容子弟兵攻击马英九政府是祸国殃民、黑金沸腾,连儿皇帝都已出口。他自己还不惜和魔鬼打交道,不断接受十几年来不断对其攻击、诬蔑的绿色媒体如“民视”、“三立”及《自由时报》的专访,相互利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马英九拉下马来,看来即使让绿营得利也在所不惜。愤怒果然让人盲目。 退一万步说,即使宋楚瑜及亲民党当前对马英九个人及其政府的批评或有部分不是全然没有道理,但宋的许多用语已经到了情绪性、人身攻击的地步,一直诉说个人的小恩小怨,不是喋喋不休地骂人,大家都对不起他,就是遥想当年省长时期要五毛给一块的神勇,要大家感怀他的治绩,投票给他。严格说来,目前他对马政府及“金马体制”的批评,强调自己对国民党的情结其实都是个借口,想为自己的参选找到合理性。讲穿了,没有这些借口,他还是会找其他的理由来强化自己参选的正当性。或许参选搅局本身就是最大的目的。 其实,宋楚瑜的立场和言辞反复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他先说要达到一百万人联署才要参选,后来居然又说这是国民党设下的圈套;他口口声声要跨越蓝绿,但却又自承对国民党仍有情感;他曾宣布“有条件”参加大选,但又说参不参选要视乎能否取得超过百万人联署以及财政支持。宋楚瑜说,不担心背负分裂泛蓝的罪名,但又说不让绿营渔翁得利,他还质疑自己若不参选,马英九总统也未必一定连任。宋楚瑜认为自己并非全无胜算,甚至建议马英九若果不希望有三组人参选,可以重新调整,他乐意配合,言外之意是要马英九退选让他来担任蓝军共主。天下岂有比这更荒唐的人和主张? 宋楚瑜参选当然会让明年一月的台湾总统大选更加扑朔迷离,由于蓝绿差距本来有限,马英九的选情将会更加紧绷。笔者月前访美,许多美方重量级学者及专家都对宋的表现大感不解,甚至不以为然。有人认为,其毫无胜选可能,在台湾政治市场上只是个受损的商品,对马的伤害有限。但也有人认为,其蓄意扮演破坏者(spoiler)的角色,应有其他不可告人的动机和目的,质疑应与李登辉的“弃马保台”之说和“第三势力”脱不了关系。某些关心他动向的人甚至表示,难道他没有想过,自己将来在台湾社会及两岸关系上的可能定位及未来自处之道。对此,不但没人能有答案,恐怕宋楚瑜自己也还没搞清楚。 中国大陆有关方面虽然不能对此公开表示任何看法,但是北京希望两岸关系有序发展的基本立场众所皆知。如果因为宋的参选,使得本来就已紧绷的选情出现更大的变量,马英九因而落败的可能性大增,此时合理的分析是,北京应该会,或已经透过适当的管道,对相关人士表达关切,希望一切适可而止,不要最后搞到两败俱伤、鱼死网破的最坏情况。 果不其然,宋楚瑜后来自己证实,北京确实透过管道传话,而一向主张中华民国已经灭亡的李敖则公开说出,大陆方面曾托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转请宋楚瑜不要参选。除此而外,宋楚瑜还几次故弄玄虚地表示,有蓝营大老私下对其参选行为鼓励甚多,会在适当时机出面力挺。前者,虽经各界比对连、宋见面时程,认为并不合理,也相信以连的格局不致于担任传话的角色,但笔者相信,北京方面对于宋楚瑜的参选搅乱一池春水,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必然不会全然坐视不问,问题只在方法和时机罢了;后者,则经连战、吴伯雄等人以行动加以驳斥,显见蓝营内部整合应已完成。未来就看宋要如何在凄风苦雨中力求自处了。 这里,笔者再引述新加坡前内阁资政李光耀本月七日的一次谈话内容。李资政也说,他对亲民党宋楚瑜的参选感到最为不解,他甚至引用台湾的民调数字说明,“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认为可以追上另外两人,他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夺去马英九的选票,比夺走蔡英文的票来得多。”现在是每个人都可看出宋楚瑜绝无胜算,但就是当事人及其少数徒众能够睁眼说瞎话,大言不惭地说要赢得大位,争取执政,实在让人无言以对。 用共产党的话来说,不打没把握的仗;用一般人的想法,不打输不起的仗。宋楚瑜居然胆敢打一场稳输不赢,甚至输不起的选战,实在让一般正常人百思不得其解,只能说他太过自我膨账。用他自己过去的话来说,恐怕他真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手、错估了形势。如今宋的副手神龙见首不见尾闭关不出,全台各地联署并不顺利,不要说一百万人的联署,现在似乎要达到近二十六万人的法定门坎都有问题,还要靠绿营的捐输联署,而宋的民调不但未见起色,还有下滑的现象。如果宋要坚持玩到最后,马英九的选情一定受到冲击,但受害最大的恐怕还是宋楚瑜自己。 但是宋现已骑虎难下,他现在如果宣布退选,不但其政治人格立刻毁灭,他的亲民党恐怕也要一起陪葬,他所提名参选的立法委员均将无所依附。大家一同落选,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究竟要如何向参加联署的支持者交待?当前情况是,即使坐轿子的宋楚瑜想下来,抬轿的人恐怕也未必同意。不知大家以为然否? 说实在的,马英九的执政不全然让人满意,民进党的激进作法让人不够放心,但宋自己的参选却更是让许多人感到痛心。虽说参选是宋的权利,亲民党可以有自己的盘算,政治上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或朋友,但宋楚瑜一贯给人的感觉就是机关算尽,今日可以为敌,明日可以成友,这种凡事都以政治利益或权谋为考虑的作法,究竟是要如何取信于一般民众,赢得朋友的钦佩、敌人的尊重?至少直到目前为止,相对于绿营的蔡英文,宋阵营就还没有对其执政理念提出明确的说法,对两岸关系也没有任何着墨,谈到只是过去的政绩及对马政府的不满,这样岂是正道? 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宋楚瑜参选也笃定不会当选。既然宋说他是不计个人毁誉,誓言救民于倒悬,与其继续让其上下其手,待价而沽,咱们不如就来个一了百了,让台湾选民做个选择,看看他到底还有多少能量。人啊,就怕有太大的自我,就怕被权力欲望蒙蔽了心智与判断,就怕自以为天纵英明、舍我其谁。不知咱们中国古话中有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否真有几分道理? 《台湾观察》2011年10月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石之瑜 2011-11-07 迄今为止,蔡英文忙于清扫过去,给了马英九可乘之机,他所提的和平协议无非就是在压迫蔡英文,表面上他因为提出统派可接受的这项主张,而将自己暴露在民进党的攻击之下,实际上是凸显蔡英文没有行动能力,没有远景,所以当选后只可能是不可测的麻烦制造者。 马英九提出两岸之间将来可以签署和平协议,让两岸和平交流加以制度化。民进党立刻批评是在启动统一过程。马英九虽然被批评,未必不高兴,因为他本来提出和平协议的目的,就是选举动员,区隔自己与绿营的差别,唤起蓝营选民的热情。实际上,蓝营选民是在被他大吃豆腐,因他并无意真正推动和平协议,所以他才说要以台湾有共识为前提,而民进党批评和平协议是统一的步骤,就刚好帮助他剎车。可以说,马英九如今靠的,就是民进党对未来的恐惧与排斥,使得他自己在北京面前看起来如此可亲。 马英九与蔡英文在两岸定位上的立场日益缩小,这点蔡英文受到极大压力。她愈是要把马英九讲成是统派,是不忠于台湾的卖台分子,就愈把民进党逼往墙角。其结果,蔡英文竞选政纲中对两岸关系的处理,捉襟见肘,造成她无法提出未来的远景。 蔡英文主张摆脱过去历史,但没有历史,怎知道将来呢?她要摆脱的,当然不只是民进党自己过去执政时期不光荣的历史,更是中华民国自辛亥建国以来的发展历史。至今蔡英文对执政后如何面对大陆,讲不清楚,或她虽然认为自己讲清楚了,外界仍然无法掌握她的意思,其原因恰恰在于,她没有历史可谈,也就没有将来可预期。她于是只能谈马英九的历史,企图把马英九锁在历史里。马英九如果继续效法她逃避历史,就更会引诱她大谈马英九的历史。 蔡英文日前宣告她自己的竞选主轴时,表示她“选总统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解决台湾的问题。”她并说,“我们可以包容国民党,可以包容中华民国政府,因为都是包容在台湾的观念里”,是故,“现在中华民国政府不是外来的政府,而是一个现在台湾的政府”。因此她宣告,“台湾就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就是台湾,这是中华民国的新生”。她说当前问题所在是,“现在执政者一直留在过去中华民国的历史,漠视台湾主权的主张,觉得可以不注意中国现在对台湾主权的威胁”。 蔡英文重申对“台独”的主张不意外,但如今她已愿意赦免中华民国不再是外来政权,则可能引人注目。但最令人好奇的是,她怎么判断马英九还留在过去历史里呢?这判断当然不是根据马英九所作所为,或所言所行得出的,因为马英九也认识到北京对台湾的主权主张,所以提出了“不统”、“不独”与“不武”的“三不”政策,借着“三通”来巩固“三不”。蔡英文充其量可说,马英九的“三不”与“三通”政策不足以保卫台湾主权,还会有害,但绝对得不出他留在过去历史里的结论。所以长期以来蔡英文的包容论,不包括对马英九的包容,她对马英九绝无“和而不同”的可能性。 蔡英文没有意识到她自己对马英九的看法,实质上仍停留在血缘论里,因而是不折不扣的旧历史。亦即,不论马英九对两岸关系与大陆的看法如何与“台独”趋同,只是在言词上减少冲撞北京,在政策上不再试图仰赖台北没有实力主导的对华战略围堵,转而追求在北京、东京与华府之间左右逢源,蔡英文却把政策的差异,视为国家认同的检查,认为政策不同,就是留在过去历史的证据。何况,马英九的“三不”及“三通”,与蔡英文提倡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两大原则,实无二致。 问题症结因而不在于过去的历史,而是在于将来的历史,试问马英九与蔡英文二位,他们所谓的中华民国,其将来的发展何在?马英九近来多次论及国家根本大法,这似乎给了个模糊方向。马英九参与制订的增修条文,开宗明义就说是为因应国家统一前的需要。换言之,根本大法自我缩限在台湾之余,并没有放弃将来完成一个中国的国家定位。蔡英文当然是要完全放弃将来还有一个中国,但是她能不能说,新生的中华民国若将来有迈向一个中国的可能,就算留在历史里? 李光耀说,“台独”没有国家会支持,两岸迟早要统一。但是,即使是统一,也不可能统一在中央计划或一党独裁的旧体制里,或国共的内战余荫里,这点反而北京各界最能体认。台北对于台湾独立有看法,对于中国统一也应该要有看法。台湾与两岸关系的将来,岂能只局限在“台独史观”所谓的历史里停滞不前?尤其是,今天统一史观正在从历史走向将来,往全球化与文化复兴的双重潮流中思索方向,遇到的拉扯力量,当然是帝国主义与区域性的国族主义在掣肘。台湾两党身在其中,似乎正是这两股力量,一股走向将来,一股留在过去。妙的是,其中留在过去的,还以为自己摆脱了过去。 对马英九的中华民国而言,起码模模糊糊让将来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如今需要的,是他说出气魄来。故当下蔡英文这么问他,你同不同意中华民国等于台湾?马英九得堂堂正正回答:中华民国现在已等于台湾,但将来未必仅止于此,有朝一日,可以“和而求同”,按照宪法来光复大陆。在蔡英文的史观里,与大陆增进任何关系就是回到历史,所以台湾与大陆不能有将来。马英九可与蔡英文不同之处,就是他可认识到,大陆正在从历史走向将来,台湾也必须从历史走向将来。 马英九在选前三个月提出了和平协议的可能性,给人立刻产生一种面对未来的印象,这恰恰是蔡英文做不到的。迄今为止,蔡英文忙于清扫过去,给了马英九可乘之机,他所提的和平协议无非就是在压迫蔡英文,表面上他因为提出统派可接受的这项主张,而将自己暴露在民进党的攻击之下,实际上是凸显蔡英文没有行动能力,没有远景,所以当选后只可能是不可测的麻烦制造者。所以,蔡英文若想要提出台湾将来的愿景,就不能对台湾的过去,还抱持着只有自己是主人,可以片面决定包容谁,排斥谁。 《台湾观察》2011年10月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邓聿文 2011-10-19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两岸关系的倒退如果台湾不怕,中国就更不应害怕。中国这样做,一点都不会失去什么(该失去的已经失去了)。只要中国把自己的事办好,无论台湾怎么折腾,它最终都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说不定还会加速两岸统一的到来。 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日前公布了其参选搭档为民进党秘书长苏嘉全,以“英嘉配”对阵国民党马英九的“马吴配”。对于台湾地区2012年的这场领导人选举,此前台湾进行的各种民调都显示,如果即时进行“总统”大选的话,马英九和蔡英文的差距很小,可谓伯仲之间。有鉴于此,并考虑到蔡英文在其十年政纲中明确提出用“台湾共识”取代“九二共识”处理两岸关系,国际社会包括两岸很多人——主要是不赞成“台独”的学者和民众——忧心蔡英文一旦当选,两岸关系将可能会受到全面冲击,出现大倒退,重回李登辉和陈水扁主政时的紧张状态,这对统一会非常不利。中国国台办对此已发出警告。 假如蔡英文在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击败马英九,当选“总统”,两岸关系是否会真如许多人预测的那样出现大倒退,对中国不利呢?笔者的判断是,短中期看,两岸关系出现大倒退的可能性非常高,但这种倒退并非一定对中国不利,尤其长期来看,或对两岸统一是个积极因素。 正视台湾的政治现实 这个判断建基在以下的事实和分析上:首先,如果蔡当选,表明台湾地区的政党轮替已经不可逆转,台湾民主已经成熟。对中国来说,它的含义是,台湾已无支持统一的重要力量,或者说这种力量已经边缘化,在台湾政坛上起不到平衡作用,台湾的主流民意已被染“绿”。这个趋势将不会因中国的崛起和对台湾的厚利而有本质改变。 其实,从国民党重夺台湾治理权后,只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就会发现,台湾政坛已无主张统一的空间,无论蓝绿橘,不过是形式不一的“台独”。绿不用讲,蔡氏的“原教旨台独”比起陈水扁的“机会主义台独”来,其意志和立场只会更坚定;以国民党为主的蓝营,用台湾一些学者的话说,乃是“B型台独”或“独台”,尽管党章上标榜统一,但在其上台执政后,迄今为止,并未做过一件有利于促进统一的事情,党主席马英九更是视统一为毒药,可以说,国民党已经丧失了一个政党应具有的灵魂,从坚守党的理念和理想来说,它远不如民进党;以亲民党为代表的橘营,也是一个惟利是图的党。三支重要的政坛势力,不管主动或被动,其所追求的目标都与统一相去甚远,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五十步与一百步之遥,在“台独”立场上,没有本质的不同。 民主社会,政党的立场反映的是民意。台湾政党如此,民众也就可想而知。因此,蔡若当选,再清楚不过地表明,民众用选票表达了台湾没有支持统一的力量。特别是考虑到蔡的当选是在大陆不断往台输血,两岸关系大幅改善的情况下取得的,它更说明,台湾追求独立的趋势乃不可逆,甚至说台湾全民皆“绿”,也未尝不可。 对于台湾的这种民意及政治发展趋势,过去大陆并未很好体认,有些一厢情愿地以为两岸同文同种、同祖同宗,而且有现实的经贸和文化往来,台湾民众就会天然地亲近大陆,倾向统一,现今他们对大陆表现出的疏离感不过是一时受到李、陈当政时对大陆妖魔化的蛊惑,只要大陆秉持善意,改进对台工作方式,加强两岸交流和往来,台湾民众终究会转向统一。这种看法当然很好,但未能看到问题本质。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排斥,固与前述一些因素有关,根本却是由两岸长达上百年的分离造成的,这种分离再加上当今全球第四波民主化浪潮的影响,台湾民众的独立和自主意识只会越来越强,政治自主性不会因为大陆的物质诱惑以及统战方式变得更柔性而有改变。 正因为明了这点,所以国民党不敢忤逆台湾民意,但与民进党更强调意识形态以吸引支持者不同的是,国民党更突出利益色彩,想以利益之牌打动台湾民众。于是,国民党就利用“台独”要挟大陆,拼命向大陆要好处,让大陆对台湾人民让利,这样做有着国民党高层成员的个人考虑,但从党的角度看,则是为了在台湾政坛上,壮大与民进党的竞争资本,它无关统一。只是在民进党的一贯抹黑下,一部分台湾民众不明白此点,还是把国民党看做是个“卖台”的政党。对此,国民党心里清楚得很,因而,为了避免民进党的攻击,在和大陆的交往中,其所表现出的对政经切割的坚持,在第三者看来都有些太过。国民党的如意算盘是,两岸生意可做,然而政治甭谈,即使表面文章也不做。 从大陆方面来说,对台湾民众的政治自主性以及造成这种自主性的原因,掌管两岸关系的决策者及为其提供政策建议的智囊虽然意识到了这点,但抱着两岸一家亲的想法,以为可以经促统,慢慢积累互信,最终台湾民众为其利益考虑,转而放弃独立接受统一。所以,大陆虽然对国民党的政经切割的建议不满,但也不便反对,并密切配合国民党,在ECFA谈判及经贸往来中,大量让利于台湾而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并单方面满足台湾民众参与国际空间的要求,以示为台湾人民着想。 台湾民众是否接受大陆的这番善意,明年大选将会有结果。但即使马英九当选,也不一定表明台湾民众领大陆这份情,很可能是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也就是,你给我的,不要白不要,但要促统一,免谈。除非马英九和他领导下的国民党能够展现出非凡的道德勇气,主动将台湾民众往统一方向引导,但在目前台湾的政治生态下,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民主并非统一必要条件 其次,蔡若明年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也反证民主并非两岸统一的必要条件。台湾当局和民众拒绝与大陆统一的一个看起来十分正当和无懈可击的理由是,台湾是民主体制,大陆是专制体制,民主怎能被专制统治,屈服于专制之下呢?因此,台湾地区领导人开出的条件之一就是,要谈统一可以,大陆首先要民主。这一看法也得到了一些支持和赞成统一的人士附和。大陆则因现行体制的非民主性,遇到台湾提这个要求,也就显得缩手缩脚。 笔者曾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发文驳斥过此种似是而非的看法。简言之,无论从学理而言,还是从世界各国统独的正反经验来看,都不能说明民主是统一的要件,充其量,民主有助于国家的统一。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民主国家如英国、加拿大等长期存在闹独立的分离势力。笔者2008年也曾就该问题当面问过陈水扁时期美国驻台办事处主任包道格,他的回答很干脆,民主不是统一的必要条件。 其实,台湾的民主演化本身,就足以否证这一点。因为倘若该看法正确的话,随着台湾民主意识的深化和民主体制的完成,赞成统一的人应该越来越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越来越少;在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上,民众也应该选统一意识更多的马英九而不是独立意识更强的蔡英文为“总统”。台湾本土民主化的经验恰恰说明,民主是分离的加速器而非统一的黏合剂。台湾当局事实也明白这一点,它提出这个看法,不过是把它作为一个拒统的手段来用而已,内心并非真的希望大陆民主化。 这样来看,如果蔡英文明年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中国的因应策略反而变得很简单,这就是抛弃幻想,回归现实。所谓现实,有两个含义,一是要现实地看待两岸关系和台湾民意及政治格局,二是对这种发展趋势有一个现实的把握和评估。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来,两岸关系短期可能会受到大冲击,从目前的“热络”状态往后退,这点从国台办对蔡的警告中已经表露得很明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既然台湾民众选一个台独领导人做“总统”,也就表明,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受损不以为然,心里已准备好承受这样的冲击;至少在台湾民众的选项中,比起“台湾建国梦”来,两岸关系的平稳发展是第二位的因素。若如此,中国也就没有必要顾忌台湾“人民”的心里感受,事情反而更好办。 不应惧怕两岸关系倒退 马当政时期,受制于马的“红皮绿心”以及用台湾民众做“要挟”,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处理以及促统上一直很被动,投鼠忌器。马要ECFA给ECFA,要外交休兵给外交休兵,要国际空间给国际空间,这些在陈水扁时期台湾不可能得到的东西,马在短短两三年里都得到了。但是,大陆得到的却只是一个虚幻的、脆弱的、很不靠谱的两岸和平,失去的却很多,包括过度让利及不平等的经贸关系浪费的国家资源,以及某些本可取得的促统机会。 因此,在蔡当政时期,除非蔡回到“九二共识”,否则,大陆与台湾发展关系可采用如下模式:即政治上,全面封杀台湾以主权国家身份参与的国际空间;经贸则以类似于两国的关系来处理,这样,至少可以节约原先给予台湾的大量资源,用于国内发展。 长远而言,假如蔡当选又拒不回到“九二共识”基础上的话,那也就意味着目前中国所采取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完全失败,进而意味着中国领导人意图用“和统”方式实现两岸统一的不可能。“和统”既无可能,除非中国愿意失去台湾,那么,要实现两岸统一,就只有非和平一条路可走。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解决起来就简单得多:如果中国认为自己有实力现在收回台湾,那就采用非和平方式把它收回;如果觉得暂时还无实力收回,那就积蓄力量,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这段也许十几年也许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基本可以不必理会台湾的种种挑衅,只要和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划一条红线即可,即不可与台湾发展实质的外交、军事关系。过去在同台湾的外交竞争中,为取得其他国家支持,中国在经济、外交方面让步太多。现在以中国崛起的态势,世界上没有多少国家会甘冒失去中国的危险同台湾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