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观察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李武忠 2021-05-03 以目前两岸氛围,想要开启建设性对话进而缓和双边紧张关系并非易事,毕竟这样的作为不符合台湾某些政党、政客的私人利益,蔡政府仍冀望于美国的持续抗中和强力支持。 两岸关系陷入急冻,迄今没有回春的迹象。这些年蔡英文配合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大陆做出诸多非善意言行(如坚称武汉肺炎,丑化中国疫苗,严禁陆配、陆生入境,禁止华为手机、陆制无人机、爱奇艺、淘宝在台湾继续发展等等)。这些作为透过媒体网军的推波助澜,不仅让两岸原有的互信崩解,也让两岸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彼此充满敌意,两岸恶意螺旋式窜升,这样的情势实为多数民众所不乐见。美国拜登新政府虽仍视中国大陆为最严峻竞争对手,倾向联合盟友对抗中国,但还是希望两岸能展开有意义的对话,避免擦枪走火。然而,以目前两岸氛围,想要开启建设性对话进而缓和双边紧张关系并非易事,毕竟这样的作为不符合台湾某些政党、政客的私人利益,蔡政府仍冀望于美国的持续抗中和强力支持。未来两岸该如何化解僵局,建立互信,或许可以从此次菠萝事件中得到启发。 菠萝风暴 继禁止台湾肉品暨加工品输陆后,中国大陆海关以台湾出口大陆的菠萝查出有害生物为由,宣布自2021年3月1日起“暂停”进口台湾菠萝。不同政党对此有不同解读。由于事发突然,岛内舆论哗然,网络声量暴冲,各种阴谋论纷纷出笼,执政党立即透过媒体网军操作,把吃菠萝与爱台湾、挺台湾、不能被中国大陆欺侮等等联系起来,再次成功激起台湾人的反陆情绪,很短时间内岛内菠萝订购数量已经超过去年出口到大陆的4万多公吨,金钻菠萝在台北市场批发价达每公斤31元新台币,暂解菠萝可能价崩的危机。农委会主委也一改先前的不满与愤怒,转而称大陆此举会让自由贸易团结起来,大陆本身也会受到伤害,侨委会副委员长徐佳青还非常感谢“中国没有买这4万吨的菠萝”。这样的操作手法屡屡得逞,未来还会不断出现,两岸难有安宁之日。 不容否认,两岸曾经过长期隔离,在不同环境与制度下成长的台湾人和大陆地区人民在思维与做法上有很大差异,想要对症下药,应该延揽真正懂台湾事务及思维的人士,这样才不会徒劳无功,并透过年轻人善用的网络平台、习惯用语、休闲娱乐等,实时与他们对话沟通,避免年轻人受假讯息的误导,一味仇中。 蔡政府施政无能 蔡“总统”首次执政时,即强调台湾农产品出口对中国大陆市场依赖度过高,应该要分散风险,并提出新南向政策。政府号召以农业当领头羊,先后出资成立台农发、台农投与台湾农产品外销平台等农业外销国家队,主管部门官员也不时对外宣称台湾水果卖到大陆以外市场(如番石榴成功卖到美加、香蕉卖到中东迪拜、芒果卖到新加坡、蜜枣外销韩国、菠萝卖到澳洲等等),但结果令人唏嘘(如去年一整年只有56公斤的菠萝干出口到澳洲,没有鲜果;宣称台湾香蕉首卖迪拜,身价翻了8倍,最终只卖了23公吨)。当局对于新据点拓展多采蜻蜓点水,放烟火式的营销方式未能因地制宜,也未能选择有利的目标市场(东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导致成效不佳。 蔡政府推动新南向政策4年花费252.7亿元新台币,花大钱搞宣传营销“国产”农渔产品,真相是台湾农产品对中国大陆的依赖度依旧偏高,中国大陆仍然是台湾农产品的最大出口地(占总出口值逾两成)。在发生菠萝风暴后,民众才发现台湾许多重要的水果如菠萝、莲雾、芒果、释迦、柚子、葡萄等出口到中国大陆市场的比率都高达九成以上(包括鱿鱼、石斑、午仔鱼、秋刀鱼等水产品)。原因在于中国大陆距离台湾近,运费相对便宜,加上中国大陆对台湾农民及农产品相当友善,无论在检疫及通关作业上均给予方便,还透过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给予诸多农产品零关税的优惠,日本则检疫条件严苛,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也高,台湾水果要大量卖到日本并不容易。蔡政府想要一面赚大陆人的钱,一面向美方买武器反中的做法,并不可行,大陆国台办对此已发声反对。 台湾官员宣称这是世界上首次因检疫被输入地全面暂停单一农产贸易的案例,大陆方面片面决策完全不符合国际贸易规范,不排除台湾向WTO申诉的可能。问题是WTO争端解决机制以争端国达成协议为优先目标,故双边咨商为争端解决程序的第一步骤。台湾政府想向WTO申诉,需先进行两岸协商,若协商不成或一方不愿协商才可直接请求成立专家小组。再者,向WTO申诉旷日持久,缓不济急,目前WTO争端解决机制处于停摆中,恐拖延执行裁定,何况台湾迄今还禁止中国大陆600多项农产品进口,这并不符合WTO公平贸易原则与规范,即便申诉未必能赢。两岸问题还是应该由两岸官方坐下来自行谈判解决,光靠放话无济于事,更别企图引进外力干预。 港澳地区是台湾水果及水产品的重要出口地区(2020年香港居台湾农产品出口第4位,金额3.9亿美元),许多农渔产品透过香港转进内陆。台湾政府却刻意将中国大陆与港澳区隔,有其政治意涵,然而中国大陆官方在禁止台湾肉品及菠萝输入的声明中,对是否包括经港澳转运商品进行了模糊处理,这反给予蔡政府更大的操作空间。 两岸合推“农业芯片” 台湾内需市场有限,需仰赖外销,特有及优质农产品是打开外销通路的关键。这次菠萝事件也引发新品种育成和种苗保护的议题。种苗是农业产业链中利润率最高的环节,蕴含巨大的商业利益,被视为“农业芯片”,尤其良种更是提高作物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跨国企业透过基因专利权控制了种子,也控制了全球的农民。目前种子产业呈现寡头垄断,五家跨国企业(美国的孟山都和杜邦先锋、法国的利马格兰、瑞士的先正达以及德国的拜耳)主宰了全球半数以上的种子市场,垄断种子价格,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为避免受制于人,中国正积极在种苗(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领域下功夫。中国大陆拥有14亿人口,为实现“中国饭碗要盛中国粮食”“农民都种上自家育出的种子”,中国政府不仅明定将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领跑者”,鼓励大型企业参与种苗行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并将建设国家级的育种中心纳入“十四五”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中国14亿人的饭碗端得更稳。 台湾农业发展亦与种苗研发息息相关,过去台湾在农渔业品种改良及新品种研发上表现亮眼(如台湾鲷、观赏鱼、石斑、金钻菠萝、兰花、黑珍珠莲雾、爱文芒果、三星葱、台湾毛豆等等),带动产业发展,并于上世纪90年代先后成立国家级作物种原中心及水产生物种原库,进行保种及育种工作。近年来蔡政府在保价、补贴、福利措施方面花大笔经费,排挤农业科研经费,使得台湾在农畜水产新品种研发及实际运用领域已少有佳绩,许多苗种须仰赖进口,这无疑增加生产风险,不过台湾育种根基仍在,两岸若想破冰,除了政治议题协商外,可以从农业育种及种源保护上着手。 今日大陆人民对蔡政府高度警惕,只是为大局着想,主张台湾问题应由自家人坐下来谈,无需外力干预。台湾官方多次声称即便大陆中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台湾受到的影响亦有限,可如今仅暂停菠萝进口就让台湾鸡飞狗跳,官员乱了套,蔡政府露了底。从反“莱猪”、“藻礁”公投等案例来看,台湾民意正在觉醒。维持台海和平稳定,符合美国、大陆和台湾三方利益,两岸关系能否走出低谷,仍需双方拿出诚意与决心。蔡政府若执意依靠民粹继续抗中,小心民意反扑!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张伟栋 2021-03-31 台湾各个政党经过岛内近几年多场选举的博弈,目前的政治势力基本上形成“一大”、“一中”、“多小”的格局。我们系统地分析了这些政党的基本盘及支持度,对台湾2022年与2024年选举的结果作出初步的判断。 台湾各个政党经过岛内近几年多场选举的博弈,目前的政治势力基本上形成“一大”(民进党)、“一中”(国民党)、“多小”(台湾民众党、亲民党、“时代力量”、新党等)的格局。我们系统地分析了这些政党的基本盘及支持度,对台湾2022年与2024年选举的结果作出初步的判断。 台湾主要政党的基本情况 1、民进党——在台湾完全主政。2020年初台湾地区领导人和民意代表选举结束后,民进党在岛内继续成为完全主政的政党。长期以来,民进党内一直存在几大派系,各派系为了争取本派系的利益彼此间经常会发生斗争,尤其在选举与涉及权力分配时显得非常激烈。具体来讲,民进党内派系经过多年的合纵连横,现有影响力的派系主要是“新潮流系”、“英系”、“正国会”(名称取自于“正常国家促进会”,也称“游系”)、“涌言会”(原“海派”)等。尽管民进党内派系林立,但“派系共治”的政党文化使他们基本上做到斗而不破、斗而不分,尤其是在党内达成共识后,即使彼此间恶斗时曾经刀刀见骨,也会基本上“偃旗息鼓”,至少表面上握手言和,一致对外。民进党最盛时期曾有党员40至50万人(其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头党员),目前具有选举权的有效党员应该有10余万人。 2、中国国民党——台湾最大的“在野党”。国民党虽然不像民进党那样有泾渭分明的实体派系,但目前仍有以马英九、连战、吴敦义、朱立伦、王金平、洪秀柱等主要人物为代表的小团体、小山头,还有“黄复兴党部”及各个地方势力等,他们之间的斗争和利益争夺,比起民进党内的派系之争有过之而无不及,且在相互斗争的过程中与民进党最大的不同就是“暗斗”远远超过“明争”。“台上握手,台下踢脚”的事情在国民党内几乎比比皆是。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岛内政局和政治生态及政治氛围的转变,国民党内新生代与老一辈之间在两岸政策方面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分歧,发展下去甚至也有分道扬镳的趋势。党内各个势力(山头)之间始终难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夺回主政权而同心协力奋斗的团结氛围。可见,国民党在岛内完全主政时几乎像一盘散沙,无所作为,手中实实在在的权力始终受到民进党的挑战;成为“在野党”后几乎是“任人宰割”,没有丝毫的还手能力。只是最近在反“莱猪”的斗争中才有点像“在野党”的味道。根据2017年初国民党中央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全台有党员888,700人。目前具有选举权的有效党员约为25.8万人。 3、台湾若干主要小党——影响力有限。目前在台湾岛内尚存一些有知名度的小党,主要有台湾民众党、“时代力量”、亲民党、新党等。但是这些政党中有的只是“一人党”,在岛内的影响力非常有限。新党、亲民党、“时代力量”在政坛上都曾有过“亮丽”的成绩,但基本上都是昙花一现。在台湾几乎没有“第三势力”或者第三大党的生存空间。一是因为在民进党的操纵和控制下,台湾几乎没有是非,只有蓝绿;没有对错,只有颜色。二是因为台湾的“立委”选举实行的是“单一选区两票制”,大大挤压了小党的生存空间。 台湾主要政党的支持度和当局的施政满意度 1、主要政党目前的基本盘和支持度。每当台湾发生重大事件或者一些重要时间节点,媒体都会对岛内各个主要政党进行民意支持度等的调查(主要讨论民进党与国民党)。不过,这样的调查结果有时候因为受到时空环境的影响,与选举时的实际得票率会有一些差别。根据本世纪以来台湾历次选举中国民党与民进党及当选领导人的得票率我们可以大致推断,虽然由于多种因素国、民两党的支持度近几年出现了“蓝消绿长”的趋势,但目前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基本盘大约都维持在25-30%左右(国民党的基本盘主要为中产阶级和中老年群体,民进党的基本盘主要为中南部民众和青年群体)。其他政党几乎没有基本盘,像亲民党、新党等即使有一些固定的支持者,但因为人数非常少,政党基本上都是在“泡沫化”的边缘徘徊,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受到选举和民调时空环境影响(包括选举议题的炒作、突发事件等),选举时国、民两党的得票率一般会在基本盘的基础上增加约5-10个百分点的“中间选民”。 2、民众对台湾当局目前施政的满意度。自2020年初民进党蔡英文当局连任后,总体上讲,无论蓝绿,不分南北,对台湾当局的施政满意度一直在下降,特别是2020年出现了口罩之乱、开放“美猪”、关闭中天新闻台等“十大失政”,造成民众强烈不满,并引发巨大的民怨,当年下半年岛内暴发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秋斗”,充分说明民进党蔡英文当局非常不得人心。因为蔡英文没有了连任的压力,只为了自己的“历史定位”,所以在其主导下,不断加快“依美抗陆”“依美拒统”“依美谋独”的步伐,由此导致两岸关系高度紧张、台湾民众利益陆续被出卖、岛内言论自由基本被剥夺,致使台湾当局的施政满意度不断下滑。由于蔡英文基本上是把苏贞昌行政团队推到面对民众的第一线,所以出现蔡英文个人的支持度和满意度高于行政团队和民进党的现象,但最终必然会影响其在民众中的支持度和满意度。 对台湾2022年和2024年选举结果的预判 1、对2022年地方选举结果的预判。在2018年的地方选举中,因为民进党蔡英文当局否认“九二共识”,造成两岸关系紧张、岛内民众“和平红利”锐减,加上轻视民生问题,以及“韩国瑜旋风”形成“一人救全党”的局面,使国民党由选前的6席县市长猛增至15席县市长(韩国瑜被罢免后,失去高雄市长席位,现为14席县市长);而民进党则由13席县市长大幅下降至6席县市长(现增至7席县市长)。2022年将举行的县市长选举,由于进口美国“莱猪”(且可能开放日本“核食”)的做法造成岛内民怨四起,民进党蔡英文当局无法回避,所以大环境有利于国民党。加上国民党现任的14席县市长中有11席是拼连任,具有现任优势;另外县长任期已满的苗栗县、南投县和连江县的政治生态基本上是蓝大于绿,所以若无意外,国民党应该能够稳定现有的主政县市。民进党掌控的7个县市,虽然主要是在中南部,但如果国民党选战策略发挥得好,对民进党蔡英文当局的“失政”能够穷追猛打,争取到足够的中间选民支持,那么民进党掌控的基隆市、新竹市和嘉义县仍有“变天”的可能。特别是在台北市,国民党如果与台湾民众党能够有效合作,完全有夺回主政权的希望。 2、对2024年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的预判。首先,在国民党内参加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人选,2020年呼声和支持度比较高的是现任新北市长侯友宜。侯友宜政党色彩不浓,其在中南部的影响力比较有限。另外,2021年2月台湾媒体人赵少康正式恢复国民党党籍,国民党主席江启臣表示,考虑到赵少康丰富的政治阅历及社会影响力,决定春节后正式聘其为中央评议委员。此后赵少康高调宣布要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并声称不考虑当副手。对此,党内还有一些对2024年选举有意愿的重要人物如朱立伦等是否会全力相挺,还较难判断。也许会再次出现“分裂的国民党”挑战“团结的民进党”的局面。其次,柯文哲虽然已经表态要参加2024年地区领导人的选举,但台湾民众党在岛内的影响力迅速下滑,到时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支持度,按照柯文哲的个性估计不会坚持参选到底。最后,2024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与地方县市长选举不同,虽然民生问题、公共政策也会影响到选民的投票取向,但两岸的统“独”议题更容易成为选举时的主轴,而且民进党比较擅长选举,善于制造选举议题,转移视线,在地区领导人选举中通过升高两岸对立和对抗,在民众中营造“仇中、反中、抗中”的氛围,也许会使相当一部分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在“食品安全”与“生存安全”间,盲目地选择所谓的“生存安全”,这是我们必须要预估到的。回顾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民进党蔡英文当局就是通过污名化“一国两制”,并将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与“一国两制”等同起来,通过炒作香港的“修例风波”,制造岛内民众恐慌情绪,最终使蔡英文获得57.1%的得票率,超过当天国民党的得票率20多个百分点。所以,2024年民进党一定会故伎重演,进一步利用“网军”散布谣言,强调“台湾主体意识”,打压国民党的两岸政策,通过制造两岸敌对情绪“吸纳”中间选票,达到继续在岛内主政的目的。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黄志诚 2021-02-23 很多人说台湾年轻人为“天然独”,实际上真正的元凶是台湾国高中修订后的教科书。教育政策的变化,推动了台湾的“思想革命”,导致年轻人倾向台湾国族主义、强烈台湾认同,也导致中国认同式微以及台湾独立意识的高涨。 很多人说台湾年轻人为“天然独”,实际上真正的元凶是台湾国高中修订后的教科书。教育政策的变化,推动了台湾的“思想革命”,导致年轻人倾向台湾国族主义、强烈台湾认同,也导致中国认同式微以及台湾独立意识的高涨。这可以由2012年的两份民意调查证明,也可从《天下》杂志例行的国情调查中得到证明。思想革命造就的“天然独”,其实是教科书创造出来的“洗脑独”。“洗脑独”的来临,对两岸和平形成重大的挑战,因此扩大两岸交流特别是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尤其重要。修改国中与高中课纲的历程与后果2012年10月,有学人在台湾做过两份关于国族及国家认同的问卷调查,其中一份样本有1,177人,涵盖19岁以上民众;另一份为1,371人,专对19-39岁者施做。以2012年为准,当年28-29岁者,在他们读国中一年级约13岁时,开始接触到当时教育部在国民中学首次开设的“认识台湾”课程。问卷调查显示,对2012年时19-29岁的人而言,台湾民族意识已经获得至少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的认同,这与比他们年长者的态度相反;当台湾民族意识切入到日常生活或台湾与中国相关的历史叙述时,受访者又出现认同的错乱。1994年10月20日,李登辉政府修正并公布“国民中学课程标准”,规定要增设“认识台湾”课程,而依据此标准所编辑之教科用书于1997年试用,并自下年度起正式采用。李政府这样做的目标,在于釜底抽薪,增进年轻人的台湾本土意识,最终达到“去中国化”的目的。到了2000年陈水扁执政时期,政府更进一步,强烈倡导台湾认同、增进本土意识,可以说是进行了一场“思想革命”。2000年9月30日陈政府公布“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将原“认识台湾”的内容融入国中社会科,而其教学所采的观点,是以地理为基础的“同心圆”(以台湾为中心,向外拓展到中国和世界);在历史方面,也是如此切割,所以七年级学生先学台湾史,知道台湾历经郑成功、清朝、日本、民国统治,但不知为何从郑成功变成清朝统治、为何从清朝变成日本统治、又为何从日本改为民国统治。这一课纲基本上把台湾和中国看成不同的国家,包含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同时又强调台湾史前文化遗址所呈现的文化特色及台湾“南岛民族”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但对于明清时期大量汉人从大陆移民过来的事实,却略而不提,“去中国化”的意图十分明显。依照社会科课纲“同心圆”的理念,陈水扁的政府也修改了高中阶段的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科课纲。在公民与社会科的课纲中,相关之用词几乎完全“一边一国”化。在价值取向方面,和国中社会科相关部分相同,强调个人主义、多元道德、多元家庭、公民不服从、歌颂公民投票,但没有人品、伦理或道德教育等,也没有东方的“礼义廉耻”和“忠孝仁爱”等八德。根据这样的课纲所编出来且经审查通过的高中教科书,于2006年起实施。2021年年满33-37岁的人民,在国中阶段初步接受到台湾认同的洗礼。至于32岁以下者,尤其是31岁以下者,则是完整地接受了以台湾本土意识为主体的“思想革命”。他们在成人时,已经被教科书如此灌输了思想,常被称为“天然独”,但其实他们的“台独”思想并非“天然”形成,而是李登辉和陈水扁政府在教育政策上进行“思想革命”所人为培养出来的结果。正确的名称,应当是“洗脑独”。《天下》杂志2020年国情调查民调结果《天下》杂志例行性民调在2019年年底进行,结果和上述2012年所做的类似,就是年轻人有浓厚的“台独”倾向。该杂志在报道结果时表示,2020年国情调查,20到29岁的年轻人逾八成自认是“台湾人”、主张“台湾独立”者超越支持维持现状者;同时超过一半人认为应该对外自称“台湾”而非“中国台湾”。该民调也显示,支持维持现状者虽仍高达58.1%,成为国人最大公约数,但20-29岁者却有58.5%选择“‘台湾独立’但与大陆维持和平关系”(49.4%)以及“无论大陆如何,台湾尽快独立”(9.1%),压倒性超过维持现状支持者。另外,30-39岁者有57.8%选择维持现状,33.5%选择“台湾独立”但与大陆维持和平关系,4.0%选择无论大陆如何,台湾尽快独立。就全部样本而言,这三个选项赞同的比率分别为58.1%、27.2%和6.2%。为何同机构的历年问卷显示,主张两岸维持现状的人还是最多?而且还从2015年(实际调查为2014年年底)的接近四成,逐渐上升到2020年(其实是2019年年底)的接近六成?另外一个令人迷惑的问题是,2012年为24-28岁者,在国中时受过“认识台湾”教育,到了2019年已经是31-35岁,但依据《天下》杂志2019年年底所做的调查,30-39岁受访者赞同“维持现状”的比率不低,是57.8%,和全体平均接近,且远高于20-29岁的29.2%。这有两个可能的解释,一是31-35岁者,只接受到“认识台湾”教育,受到的本土意识洗礼还没有那么深,但是20-29岁者,均受到完整的国高中“思想革命”教育。如果此原因属实,等再过10年,当这批20-29岁青年长大为30-39岁时,他们一样会让“维持现状”的比率低于三成。第二个可能的解释是,20-29岁者虽然受国高中灌输的理念较严重,但随着年长、成家、职业经验和活动范围的扩展,例如有机会到中国大陆或海外地区出差或工作等,这些人会开始有不同的想法。实际上可能这两个解释均有其力量。无论如何,只要第二个解释成立,那么“天然独”的问题不是完全无解,而是有可能改变的。像这种随年龄而变异的意识形态,在美国也发现如此。根据调查,美国年轻人多数支持民主党,但当他们日益年长后,支持共和党的比率增加,到了65岁以上退休时,支持共和党的比率已经占多数。 结论与建议1、1994年李登辉政府修正并公布“国民中学课程标准”,规定要增设“认识台湾”课程,依据此标准所编辑之教科用书于1997学年进入学校。依照年龄推算,2012年满24-28岁的青年人都受过这种教育,这些人到2021年,已经是33-37岁了,他们有了初步但还不是很强烈的台湾本土意识。到了2000年陈水扁执政时期,台湾教科书更强烈地倡导台湾认同、增进本土意识,可以说是进行了一场“思想革命”。以2021年而言,32岁以下者都如此成为所谓的“天然独”,其实是教科书造就的“洗脑独”。2、相较于受传统中国历史教育的年长者,年轻人果然有着显著强烈的台湾民族意识。2012年为20-29岁者中超过六成认为台湾人不属于中华民族,而年30-59岁者中接近六成则认为台湾人属于中华民族,可说是南辕北辙。3、《天下》杂志在2019年年底所做民调的显示类似的结果。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维持现状还是追求独立”、更认同“台湾”还是“中华民国”等问题,都发现20-29岁者有最浓厚的台湾主体(独立)意识,而30-39岁者次之。4、不过,整体而言,大多数台湾民众更赞同维持现状,而且其比率还从2014年起逐年上升。这有可能是因为受了完整的“去中国化”台湾本土意识熏陶的国高中受教育者,等他们年长、成家、就业、有两岸交流或到大陆出差经验后,其意识形态发生变化,对其原来强烈的对立意识有所修正。5、由此可见,推动两岸交流非但不能停止,反而要加快脚步。交流愈多,无论是经济、宗教还是学术,都可以增进了解。年轻人间的交流尤其重要,应列为优先。更多的交流,可以造就出更大的视野与胸怀,是未来两岸和平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何平 2021-01-21 过去的2020年,两岸关系可谓跌宕起伏、风云变幻。今年以来,台湾当局利用新冠肺炎疫情攻击和“污名化”大陆,不断推动“以疫谋独”;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继续在岛内推动“去中国化”的“渐进式台独”,给两岸关系造成巨大的伤害。 即将过去的2020年,两岸关系可谓跌宕起伏、风云变幻。今年以来,台湾当局利用新冠肺炎疫情攻击和“污名化”大陆,不断推动“以疫谋独”;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继续在岛内推动“去中国化”的“渐进式台独”;大肆购买美国的武器装备,“挟洋自重”,企图“以武拒统”“以武谋独”,给两岸关系造成巨大的伤害。台湾当局企图“以疫谋独”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着海峡两岸同胞的心,骨肉之情推动着携手抗疫、共度时艰的暖流。然而,在这人命关天的时刻,台湾当局却大搞政治操弄,抹黑大陆,煽动仇视,并借机谋“独”,完全暴露了其冷血、自私和狭隘的本性。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大陆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民众团结一心,奋力抗疫。其中对台工作系统和各地政府都高度重视和关怀在大陆台胞的健康福祉,积极为他们提供防疫服务和生活帮助,精心医治台胞患者,特别是国台办积极协调和组织力量,通过增加春节班机运送部分滞留湖北的台胞返乡,协助各地区台企有序复工复产复市。许多在大陆的台湾同胞也展现了同舟共济的大义,为疫情防控踊跃捐赠资金、物资,贡献力量。然而,台湾当局的第一个动作竟然是宣布禁止口罩出口至大陆。这充分暴露其以“抗中反中”的意识形态切割两岸联系的企图。2月21日,完全由民进党主导的台湾立法机构无视“一个中国”原则和国际组织的有关规定,提出让世界卫生组织“以完整无碍的制度化方式接纳台湾参与世卫组织运作”的无理要求。其实,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中国台湾地区的医疗卫生专家以个人身份参与世卫组织技术性活动,台湾地区获取世卫组织发布的公共卫生信息,包括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信息是没有障碍的。因此,台湾当局之所以反复炒作世卫组织涉台问题,甚至攻击世卫组织,提出违反国际组织有关规定的无理要求,目的就是进行政治操弄。台湾立法机构一些人提出所谓“声明”,就是企图“以疫谋独”。台湾当局还恶意编造疫情名称,无端攻击世卫组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编造所谓台方突破“一中”原则参与世卫活动的谣言。这些都充分暴露出台湾当局炒作参与世卫组织活动议题,根本不是出于防疫需要,更不是为了公共卫生安全,而是完全为了打政治算盘,加剧两岸对立和对抗,并借机谋“独”,企图利用疫情煽动“台独”意识,暴露了“以疫谋独”的阴谋,其“台独”行径伤害了两岸同胞的感情和根本利益。台湾当局加快“去中国化”步伐自今年初民进党在岛内连任后,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不断加大“去中国化”的“渐进式台独”步伐。其中对两岸关系造成恶劣影响的是台教育部门审议通过“国教”社会领域新课纲,大幅推动历史课纲“去中国化”,确定在未来12年课纲的基本内容中将“中国史”从历史课本中彻底剔除。自2020年起,把原来由“台湾史、中国史及世界史”三部分组成的内容,调整为“台湾史、东亚史及世界史”。不仅将中国史放在东亚史的项目下,还从原来的1.5册缩减为1册,大幅削减中国史的内容。此外,台湾当局还将“台湾省”、“福建省”等省级机关的预算归零,员额和业务由相关“部会”承接。这样,虽然名义上仍然保留“台湾省”、“福建省”,但实质上等同“废除”,意味着岛内现行法规下的“中国主权法统”政治象征完全终结。同时,台湾当局还推出所谓的“故宫台湾化”,将故宫典藏文化和台湾文化产生连结,实践所谓“台湾汉人社会土著化”。可见,在岛内民进党一党独大、全面主政的情况下,台湾当局不断推动“去中国化”的“渐进式台独”步伐,就是要逐步蚕食和割裂两岸血缘、历史、文化、社会等联系,企图切割两岸的连结和亲情。由此,不仅严重歪曲岛内青少年对中国历史、中华文化、两岸关系的客观准确认知,在年轻一代埋下“台独”的种子,培植“台独”的土壤,深刻影响岛内民意的长远变化,而且进一步否定“九二共识”,诋毁“一国两制”,严重压制了岛内“反独促统”力量的发展,阻碍了祖国统一的进程。 台湾当局向美国购买武器“以武谋独”在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台湾当局也许以为共和党的特朗普会比民主党的拜登更加“疯狂”,所以,为了“押宝”特朗普,在美国总统选举前的短时间内,不惜花费约1,500亿元新台币,接连向美国购买四批次武器装备(实际上就是向特朗普在美国的主要支持者——军火商送出巨资),其密集程度远远超过了历届台湾地区领导人向美国购买武器装备的频率,企图在美国总统大选结束后,强化与“连任”的特朗普政府的军事合作,继续“依美抗陆”“以武拒统”“以武谋独”。台湾当局为了购买美国的武器装备,已经造成台湾的防务预算出现巨额透支,使2,300万民众平均每人负债约25万元新台币,完全是在“寅吃卯粮”。然而,台湾当局为了民进党的一己之私,利用广大民众用选票给予他们的手中权力,根本不顾百姓的福祉,一意孤行,大量购买进攻性的武器装备,使台湾岛几乎成为一座“军火库”,让岛内2,300万民众坐立不安。由此,也导致两岸关系越来越紧张,大陆民众“武统”的声音越来越高涨,甚至“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升高,使两岸关系越来越充满不确定的变数。展望2021年的两岸关系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中国大陆的发展进步。我们一定要在对台工作中继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持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不断丰富完善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并在积极推动“31条措施”等惠台政策落实落细的基础上,继续推出含金量更高、受益面更广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为台湾同胞提供同等待遇,使他们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我们要继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积极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而继续努力。11月3日,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站在全民族利益的高度,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两岸民众的福祉出发,对于未来的两岸关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因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提高台湾同胞的福祉,也有利于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回顾两岸关系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积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才有利于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才能够提高台湾同胞的福祉。两岸同胞都是炎黄的后代,都是龙的传人。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具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应该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二是要继续推进祖国统一进程。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政治基础。民进党上台后,不承认“九二共识”,不断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最后受损的必然是台湾民众。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一定要继续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三是要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目前可能影响和干扰国家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台独”分裂活动。所以,“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对各种“台独”活动,首先是要高度警惕,然后是要坚决遏制,决不能让任何“台独”分裂活动破坏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期和国家发展大局。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刘澜昌 2020-12-14 拜登不会改变美国遏制中国的大方向,尤其是会继续打廉价而性价比高的“台湾牌”,但在具体事项上会做出微调,尤其是守住避免海峡两岸擦枪走火的红线,防止北京武统台湾。 拜登不是政坛新手,也不是特朗普那样的商人,他对美国的利益、战略和对华对台策略都有一定见解。只是在正式就任美国总统之后,他需要收拾特朗普的烂摊子并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做出取舍。拜登不会改变美国遏制中国的大方向,尤其是会继续打廉价而性价比高的“台湾牌”,但在具体事项上会做出微调,尤其是守住避免海峡两岸擦枪走火的红线,防止北京武统台湾。熟悉美国对华政策作为78岁方执掌最高权力的政治老人,拜登长期从政并在奥巴马政府担任过八年副总统。自1973年首度成为参议员,他历任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副总统,如今到总统位置,对中国问题和美国的“台湾牌”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国会推动通过《台湾关系法》,拜登投票赞成。1999年,参议院外委会主席赫尔姆斯提出《台湾安全加强法》,进一步强化对台军售,拜登大力反对。拜登指出:“通过法案非但无法强化台湾安全,反而等于是在北京面前甩‘红披风’,要中国向前冲。”拜登表示,武器数量再多都无法确保台湾安全,台湾安全来自于其“民主治理模式”,与中国大陆日益增加的经济、文化与政治往来,以及美国长年信守的“台湾问题须和平解决的承诺”。2001年,一些美国国会议员推动出售先进“神盾”导弹驱逐舰给台湾,拜登当时受访表示,除非美方认为台湾需要“神盾”系统且进行此军售对美国有利,那才应该出售,而不应该是为了“给中国一个教训”。2001年时任总统小布什表示,美方有义务协助台湾防卫。拜登随即投书华盛顿邮报,批评小布什打破美国长年坚持的“战略模糊”政策。他认为“美方保留动用武力防卫台湾的权利,但不说明在何种情况会干预,抑或是不干预台海战争”,不鼓励两岸任何一方采取“鲁莽行为”。今年1月台湾领导人蔡英文连任,5月蔡连任就职,拜登都发推文祝贺,并表示“美国应该持续强化与台湾及其它理念相近民主政体的关系。”在这次大选期间,拜登投书美国华文媒体,表达希望“深化与台湾的关系”,并称赞“台湾是民主领头羊、重要经济体与科技重镇;在开放社会如何有效控制疫情方面,台湾也是耀眼的典范”。不过,拜登也说,中国是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决定中美之间是竞争对手,还是陷入涉及军事层面的更严重竞争,取决于我们如何处理。”拜登对华政策难以摆脱特朗普遗产台海两岸与美国的互动,长期以来都处于变动之中。从拜登的言行中可以看到他在随势而变,他上台之后具体如何操作对华政策,还有待观察。然而,拜登对华政策的基本方向和大的原则实际上受制于主客观因素,短期内他难以跳出特朗普设下的“大魔圈”,顶多会做出部分改变,以期与北京做交易。关于拜登对华对台政策,笔者有如下初步判断:第一,遏制中国是美国两党的共识,符合当前美国总体战略,拜登团队会继续坚持。以拜登为首的民主党“建制派”对中国的定位与前两任一脉相承。今年1月,拜登团队发表《直面中国挑战》的研究报告,开篇第一句话就写道:“中美已锁定未来在印太地区的战略竞争关系”。拜登本人把中国称为“竞争者”而非“敌人”,并声称两国是否走向“敌对”取决于彼此的互动。这是对美国极右翼希望推动与中国“脱钩”并将两国关系引入“冷战”状态的否定。然而,即使是“竞争者”,拜登团队也不会允许中国超越美国,不会放松对北京的战略打压。第二,台湾是美国亚太战略和围堵中国的第一岛链的重要一环,拜登政府不会削弱与台湾关系。拜登团队是奥巴马政府亚太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尤其不满特朗普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而另搞“印太战略”,但是美国的亚太战略本质就是针对中国的战略,拜登不会改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军力增长,中国空军已可以“绕台飞”,海军已经突破了第一岛链。所以,重整亚太战略,重新厘定台湾在美国亚太战略的位置,是拜登团队首要任务。第三,美、陆、台三边关系中美方占据最有利位置,北京目前较为无奈的是对台军售。拜登将兑现特朗普的十笔军售,并且在任内将筹划把更多高性能先进武器装备出售给台湾。第四,特朗普对台最大突破是提高美台官方交往级别,这是明显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也应该是拜登团队最可能调整的。特朗普政府官员访台是随机性的,基本上局限于政治象征意义,并不一定对美有实际利益,故此,这一筹码是拜登团队可用来与北京交易的。第五,虽然“台湾牌”是制衡大陆性价比最高的牌,但是在商业等其它综合利益上,正如特朗普所说,“大陆是桌子,台湾是笔尖”。拜登同样明白这一点,故此,在打“台湾牌”会伤害到美国在中国利益时,拜登团队有可能调整施压力度。第六,拜登会尽量避免台海擦枪走火甚至引发北京武统收复台湾。特朗普大选最后冲刺阶段有过试错教训,比特朗普阴柔的拜登应力求降低冲撞“一个中国”原则底线带来的风险,管控台海军事摩擦倾向,并杜绝给北京“武统”的借口。最新一轮台海危机特朗普政府为了制造选举议题,对台售武达到疯狂地步。在去年8月批准军售台湾总价达80亿美元的66架F-16战机后,今年又陆续对台出售MK48鱼雷、爱国者三型导弹零部件、海马斯多管火箭系统、AGM-84H增程型距外陆攻导弹、鱼叉海岸防御系统、MQ-9B无人机等,总价值约56亿美元。在特朗普看来,对台售武,既能在战略上压制中国大陆,也在实际军事层面增加台军的战斗力,使台军成为解放军啃不动的“豪猪”,更重要的是美国军火商可以赚大钱,有助于实现他增加美国制造业实力的承诺。到了特朗普展开总统权力保卫战的最后阶段,“台湾牌”的力度大大强化,严重冲击“一个中国”原则的底线。9月17日,美国副国务卿克拉克抵台访问同日,共和党议员帝芬尼发布声明表示他已提交“第117号共同决议案”,要求美台复交。该案虽然仅为国会表态,无须经总统签名生效,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实际上也给特朗普政府打“台湾牌”打到极致提供了一个借口。解放军对此迅速做出反应,通过军事演习等一系列操作表明,美国承认台湾之时必是武统D日,之后台湾“外长”吴钊燮公开表示“台美目前不寻求建交”,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也表示“美国不会因为台湾开战”。到了大选投票前两周,五角大楼与中国国防部召开视频会议,商定管控分歧,化解了这次台海危机。解放军一系列演习,至少获得三个方面的成果:第一,表明解放军对台军占据全面的压倒性优势;第二,表明解放军在台海范围内对美军有相对的优势;第三,打破了台海“现状”格局,包括军事格局和政治格局,“台海中线”默契已经不复存在。特朗普的试错,让美国政府特别是美军清晰地认识到,台海发生战火其实不符合美国利益。目前美国的涉台智囊都指出“台湾牌”必须有底线,美国重新在台湾驻军不可行。灵活回应拜登政府的“台湾牌”拜登政府上台后,首先要面对国内不断爆发的疫情,以及因为疫情引发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中国防疫和疫后复苏在全球一枝独秀,美国在与中国博弈中处于不利态势,因此性价比高的对台售武牌,应该会延续。它既可以用来压制北京,也可以增加美国收入。台湾问题依然会是中美之间最敏感的事项,北京只有灵活回应美国政府的“台湾牌”,才能在与拜登政府的博弈中占据主动地位。中国宜采取“刚柔并济”的两手策略,与之周旋,斗智斗勇。一方面,通过全面提升解放军作战能力坚决顶住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压力,武力威慑和据理力争并用,把以力服人同以理服人相结合,反对美国肆意干涉中国内政的霸权主义做法;另一方面,在处理台湾问题时要着眼于中美关系长远大局,做到进退有序,斗而不破,有利有节。在基本上瓦解特朗普政府极限施压政策后,中国对美国已不抱幻想,对美政策和策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成熟,也更为切合实际。
天大研究院研究员 李月 2020-11-25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过去如此,现在仍然如此。近年来,特别是特朗普入主白宫以来,美国对台政策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台海局势失控的可能性显著增加,中国大陆应未雨绸缪,尽早推进“台湾方案”落地。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过去如此,现在仍然如此。近年来,特别是特朗普入主白宫以来,美国对台政策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台海局势失控的可能性显著增加,中国大陆应未雨绸缪,尽早推进“台湾方案”落地。美国重新定位台湾的战略地位台湾是中国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是中国在太平洋方向防御的关键,中国西太平洋方向的早期预警就在“冲绳-台湾-南中国海”的第一岛链上。台湾对于中国的战略地位,不必赘言,是中国的核心利益。然而,台湾也是美国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构建的第一岛链的关节点,被认为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母”。随着冷战的发展,中美建交,美国在更多的领域需要中国的配合,台湾的作用有所弱化。然而,中美战略态势已出现了变化,美国曾经用来对付苏联的零和遏制政策,现在正成为其利用台湾在东亚对付中国的政策。1. 台湾可作为中美谈判的筹码。一个关键的变化是,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导致美国政府在亚太地区对华采取了更加咄咄逼人的姿态,倾向于把台湾作为谈判筹码。台湾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收复台湾是中国最重要的目标。然而,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是美国的目标,尽管这可能导致中美关系紧张,但美国会义无反顾地继续支持台湾而反对中国。虽然中国拥有经济优势和不断增强的军事能力,但美国认为支持台湾独立的政治行动能带来更多可交换的筹码和独特的优势。美国对台湾构建这种身份认同,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规、不对称的操作模式,符合美国利益,但不符合中国大陆利益,是在没有任何正式形式支持的情况下鼓励台湾的分裂主义思想。可以说,台湾变成了调节中美关系的调味剂。美国根据其需求和利益,要求台湾在不同战略语境下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为美国提供一种理想的方案。一个大国为促进其自身的利益对另一个国家展开战略攻势,是一种延伸威慑战略。美国对台政策正是一种大国阻止他国发动战争的延伸威慑政策,把台湾作为与它所威慑的中国讨价还价的筹码。美国为台湾提供额外军事能力的安全保障,阻止中国“武统”台湾。美国不仅把台湾作为与中国博弈的筹码,而且把台湾视为一张多米诺骨牌,防止亚太地区现状发生改变,导致全球权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也是美国在亚太地区实现其战略利益的谈判筹码。2. 台湾被视为美国保持全球主导地位可动用、最理想的资源。奥巴马和特朗普的总统任期将美国对外政策利益从打击流氓国家和非国家行为者转向与中国、俄罗斯等大国竞争。中国国家利益是提升地区地位、增强全球实力,美国国家利益是维持全球霸权,这构成中美冲突点。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形成的单极现状随着中国力量的增强而逐步递减为多极化,最终可能发展成为两极化,即G2或者中美国。尽管近几十年来,中美商业交往紧密,中美在全球多领域加强合作,但任何相互依存的中美关系都无法与美国追求全球霸权相媲美。中国实力增强,使美国感到其领导地位受到威胁,必然受到美国的打压,这是促使美国与中国对抗的原因,也是美国将军事资源、战略重心转向亚太的主要因素。美国认为,中国实力的崛起是对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最大威胁,可能会发生权力转换,而台湾恰恰可以作为衡量两个大国力量平衡的关键指标,可成为发生重要结构性变化过程的转折点。这个过程将是中美发生权力转移,或者全球权力结构现状发生改变的过程。台湾是中国尚未统一的重要领土,它已成为美国在中国自己的区域范围内遏制和威慑中国的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美国希望维持目前全球权力结构现状,放慢权力转换的进程以及降低对现有秩序的威胁,这样美国才有可能保持霸权,避免两极化。如果中国收复了台湾,美国在与中国打交道时的所有其它选择都将变得不那么有效。如果中美双方都不想开战,美国要遏制中国崛起,一个关键、理想的策略就是通过防止中国统一台湾,把台湾作为制衡中国的重要战略资源。3. 美国突出台湾在其印太战略中的作用。一直以来,美国不管是在亚太地区表现出所谓的战略收缩态势,还是实行“亚太再平衡”战略或者是“印太战略”,美国从未放弃过在亚太的存在。相反,美国进一步强化其在亚太的影响力,处处表现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优先”。无论是“亚太再平衡”战略,还是“印太战略”,都是以遏制中国崛起为主要目标。2017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印太战略”章节重点强调美国与台湾的关系,加强台湾在印太战略中的反遏制能力。2019年6月,美国国防部公布其《印太战略报告》,进一步提升台湾在其战略中的地位,不仅直接将台湾视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且要加强与台湾的伙伴关系。美国印太战略侧重以美日澳印为战略轴心,台湾地区、中国周边国家为区域安全合作的重要环节,对标中国,把台湾作为在台湾海峡、南中国海控制中国的军事前哨。美国加速改变台海现状台湾的地缘政治地位不仅对中国大陆进入太平洋是一种障碍,而且对中美在亚太地区主导权也越来越重要。由于台湾岛内政治生态发生了变化,美国对台政策又出现双重性,可以说,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伴随着美国打“台湾牌”遏制中国崛起,特别是特朗普入主白宫后,中美关系恶化,美台关系得到加强,加速了台海现状的改变,在美国的战略规划里改变台海现状是为了不改变美国全球领导地位。当前,美国对台的一系列做法,实际上是美国对自己所秉持的“一个中国”原则的挑战与空洞化,变相地否定了“一个中国”原则。1. 加速美国国内涉台问题立法。从美国以往的历史来看,当美国国家处于安全状态时,国会参与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热情高,提案、立法就相对较多;当美国国家处于战争或危难状态时,国会倾向于服从总统的外交主导权,提案、立法就相对较少,美国国会涉台问题的立法同样也是遵从这样的趋向。中美建交后,美国每一届国会都会有涉台提案。后冷战时代(1991-2000),提案较多,最后成为法律的是20项;21世纪初(2001-2016),共有23项涉台提案成为法律。美国国会推动涉台问题立法主要是从法律上加强美国与台湾地区的关系,虚化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在美国政治制度设计上,有行政-立法相互制衡的内在机制,避免美国政府过于倾向中美关系,而忽视与“准盟友”台湾的关系。然而,特朗普政府在涉台问题上基本达成“府会”一致。自特朗普2017年入主白宫至今,有关涉台提案最终成为法律的有10项,年均超2.5项,高过美国的历届国会,而且特朗普政府在国会立法后是实实在在地执行各项涉台问题的法律。2. 有意增强美台人员交往的层级和频率。美国在《2018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案》当中提出美台军舰互访,试探中国大陆风向和反应,紧接着在2018年通过了《台湾旅行法》。从政策设计上看,美国允许其所有层级官员前往台湾,台湾地区所有层级官员也可到访美国,不再受限制,实际上是为美台官员互访解禁。美国政府不仅在为美台官员互访解禁,而且访问频率之高也令人瞠目结舌。8月初,美国卫生部部长刚刚访台,时隔一个月,9月17日美国次卿克拉奇又访台,并且是1979年美台断交以来访台层级最高的现任政府官员。与此同时,台湾地区驻美代表萧美琴在社交媒体上自称驻美“大使”,也未见美国政府有任何反应,其“对台交往准则”虽未废止和修订,但也已名存实亡。3. 调整对台军售政策。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对台军售呈现了新的特点:第一,年年有军售。进入21世纪后,虽然小布什时期对台军售次数最多,但其2006年并没有对台军售案,而特朗普任职近四年,年年都有对台军售案。第二,军售价额都是大手笔。到目前为止,特朗普政府每笔对台军售案没有低于1亿美元,并且在2019年创下了美国自1979年对台有军售以来,单笔额度最高的军售案纪录,达80亿美元。第三,对台军售常态化。以前,美国对台军售都是通过“打包”的形式进行,让其它法案“带货”,也就是将对台军售夹在其它法案之中。如今,美国对台军售采取“个别审查,个别通告”的做法,不仅更加重视对台军售,而且使美国对台军售程序便利化,走对台军售常态化的路子。第四,对台军售内容向武器系统的高精尖、攻击型方向发展。从美国过往对台军售的内容来看,以人员培训、武器系统的零配件以及一些淘汰或停产的武器系统为主。如今,美国对台军售内容向武器系统的高精尖、攻击型方向发展。2019年通过的对台军售案中出现了配备顶级的火控雷达,提升精确制导能力的F-16战机,这也是自1992年以来美国首次对台出售先进战机。最新的美国对台军售已获得美国务院批准,总额超过18亿美元,当中包括地雷、巡航导弹以及无人机等,也属于高技术、攻击型武器系统。美国对台军售这一趋向,不仅对中美关系是一种破坏,而且会进一步加剧台海紧张局势。美国未来四年对台政策考量当前,美国大选争夺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不管是民主党的拜登胜选,还是共和党的特朗普连任,变化的只是美国总统的执政风格。因此,其大选的结果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未来四年中美关系的走向以及美国对台政策才是我们关心的主题。1. 推动美台建交,制造“两个中国”。美国高度重视其与台湾间的关系,不仅重视美台经贸、文化关系,而且高度重视美台政治、军事与安全关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调整了其对外关系议程,把与台湾地区关系和中国大陆关系并行发展,并不完全受中美关系的制约。美国政府的“一个中国”政策,不仅包括“三个公报,一部法律”,它还包含了《台湾旅行法》《台湾保证法》《台北法案》,扩展其操作台湾议题的空间,起到加码台湾因素的战略效果。近来,台湾岛内有“台美复交”的声音。如果特朗普连任成功,他会继续推行台湾议题,平衡中国发展,并且会呼应台湾岛内“复交”的声音,选择适当时机推动美台建交,制造“两个中国”。如果是拜登胜选,所谓的“台美复交”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但假如美国国内形势迟迟得不到有效控制,“台湾牌”也将是其必要的选择。2.整合“四独”力量,制衡中国。美国操弄“台独”议题,可以说是轻车熟路。2019年,美国借助“反修例”插手香港问题,使“光复香港,时代革命”的“港独”分子在香港有了一定的市场,并且有意地让香港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用香港问题助攻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把控台湾岛内政治生态。美国对有关“独”的问题、“颜色革命”等议题非常敏感,有一套非常娴熟的处理手法,且屡试不爽。同时,美国经常借助各种国际舞台对中国的新疆问题、西藏问题指手画脚。未来四年,不管是“让美国再次伟大”,还是“让美国保持伟大”,只要其不放弃追求“伟大”的全球霸权,随着中国实力进一步崛起,中美力量定会不期而遇。那么,美国必然发动中国境内、境外一切“独”的力量,迟滞中国发展的脚步,扰乱中国发展的进程。未来四年,整合“四独”力量也将成为美国制华的一种选择,中国应引起高度重视,防止“四独”合流,破坏中国安全稳定的内部发展环境。3.策划在台海发动与中国的军事冲突。美国在《2018年国防报告》当中首次明确中国为其重要的战略对手之一。如今,美国俨然把中国视为其全球地位的头号威胁者。美国誓言要让美国“再次伟大”、“保持伟大”,都是想要推进美国再工业化,捍卫其霸主地位。不仅在亚太方向,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是唯一一个有实力对美国全球领导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目前,美国已使出贸易战、科技战、联盟围堵等各种招数,下一步还会与中国争夺疫苗的主导权,可谓招数用尽。虽然中国发展会因此而面临各种困难和阻力,但并没有遏制住中国向好发展的势头,美国除了发动一场对华战争以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根据美国五角大楼“大开眼界”战争模拟推演得出,2030年中美将在太平洋发生海战,且美国将被击败。因此,未来十年,中美直接或间接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大。今年以来,美军加大对中国实施抵近侦察,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就达3,000次。7月至9月间,美军又派出各类型侦察机,甚至利用民航机,在台海、南海对中国进行抵近侦察,收集各类数据,为策划在台海发动与中国的军事冲突做战前准备。中国的战略选择1.“武统”应提升为首要选项。首先,台湾岛内政治生态迫使大陆做出调整,将“武统”作为首要选项。当前,台湾岛内政治生态已经发生变化,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对岛内“府院”有绝对的控制力,出现亲美“一边倒”的现象,并正推动岛内进行“修宪”行动。最大的“在野党”国民党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不仅短期内很难取得重新执政的机会,而且还跟随民进党“拿香跟拜”,淡化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甚至有台湾岛内国民党籍立委提出议案,要推动“台美复交”。多年来,中国大陆对台政策一贯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采取积极的对台政策,全面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争取和平统一。现在看来,依靠岛内主要政党和所谓的有识之士,很难实现和平统一,反而离和平的道路越来越远。其次,美国因素促使中国选择“武统”作为首要选项。最新一期的美国《大西洋月刊》刊文指出,“如果北京真的敢攻击这个岛屿,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可能会决定是中国还是美国占有太平洋地区的统治地位”。既然台海局势影响到中美在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甚至是在全球的主导地位,而美国又不可能轻易地拱手相让,因此“备战”必须提上议事日程。最后,台湾对于中国的战略重要性也需要把“武统”作为首要选项。当前中美关系紧张程度是中美建交后前所未有的,而台湾被美国视为制衡中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且处在美国封锁中国的第一岛链的关键节点上,台湾成为中美必争之地。对于中国而言,统一台湾后,中国大陆可以利用台湾地区的深水良港,便于中国航母驻守,使中国军事力量部署进一步向太平洋扩大外延。同时,中国可以突破美国第一岛链封锁,将第一岛链分割成东北亚、台湾、东南亚首尾不连的链条,使其无法形成相互支援的态势。中国航空母舰、核潜艇还可以直逼关岛乃至美国的西海岸,中美攻守易位,胜负难料。2.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孙子云,智者伐交。目前,美国正在各个领域发难中国,中国除了要做相应的军事斗争准备外,还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具体地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第一,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经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反对分裂国家、反对干涉别国内政也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在国际上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中立,反对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讲事实摆道理,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即使中国将来在台海与美国、“台独”势力兵戎相见,也可以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算是师出有名,是正义之战。第二,团结台湾岛内人民。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不会改变,也不能改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中国制胜的法宝。团结台湾岛内人民,不仅可以使两岸中国人共同向和平统一的方向去努力,尽可能地避免战争的发生,战争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且将来即便选择“武统”的方式,统一后的台湾地区治理也需要台湾岛内人民去重建,台湾的未来要靠台湾岛内的中国人去创造。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郭振家 2020-11-02 中国国民党在第二十届第四次全代会上,对“九二共识”的表述和内涵进行了调整,凸显国民党的单方面意愿,其行文强化的所谓“主权意识”也不再符合“两岸共识”的范畴。然而,大陆对此可以保持适度的沉默,以静制动,先观察国民党的下一步走向再做应对。 2020年9月6日,中国国民党在第二十届第四次全代会上,提出《现阶段两岸政策报告》,对“九二共识”的表述和内涵进行了调整。虽然这与之前传言的“九二共识”被删除有所不同,但此次调整之后的文字表述凸显国民党的单方面意愿,其行文强化的所谓“主权意识”也不再符合“两岸共识”的范畴。然而,大陆对此不必过激反应,可以保持适度的沉默,以静制动,先观察国民党的下一步走向再做应对。国民党的选举困境2020年1月,国民党候选人韩国瑜大败,仅获得552万张选票(得票率38.61%),不敌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817万张选票(得票率57.13%)。国民党内军心受挫,检讨反省之声不绝于耳。然而,此次韩国瑜败选原因,首先在于韩国瑜在担任高雄市长才几个月时就准备参选2020“总统”大选,被一些台湾民众看作是“原罪”——这也解释了最终国民党在高雄选区的“立委”参选为何全军覆没,甚至一些绿营人士在韩任职不足一年之际就准备“罢韩”。所以说,韩国瑜个人因素恐怕才是败选主因:观察政党票的话,国民党获得472万票,略逊于民进党的481万票,并未相差太多。可见,国民党实力犹存,本不需要过于妄自菲薄。当然,相比于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国民党的大胜,这次“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的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最终仅仅斩获38席(比2016年仅增加3席),距离撼动民进党的61席差距还很远。因此,1月选举之后,国民党内的反思之声大起,其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国民党如何改进,才能在选举中获胜?新任党主席在两岸路线上的调整国民党当然需要改革,其僵化的理念和组织结构难以吸引年轻人支持,选举中屡禁不止的派系倾轧,以及对抗民进党软弱无力等现象,最终导致屡遭败局。然而,当江启臣将改革的目标对准两岸关系时,无疑是“射箭瞄错了靶、看病开错了药”。早在表态参加国民党主席补选时,面对党内的选举困局,江启臣就断然提出了对“九二共识”的质疑。江启臣2月曾公开表示:“‘九二共识’显得过时、欠缺弹性,也逐渐流失民众信任。中美地缘对峙的升高,也迫使台湾需要重新平衡两岸定位。”3月7日,江启臣当选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首次发表谈话,根本未提及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及“九二共识”。6月19日,中国国民党改革委员会发布《两岸论述组建议案》,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会改变‘中华民国’主权国家地位,台湾人民不会接受,在‘中华民国宪法’之下,没有‘一国两制’的空间”。江启臣主导下的两岸政策论述受到国民党内大佬的普遍批评,也使得国民党的两岸路线出现分裂迹象。洪秀柱、马英九等前主席纷纷强调“九二共识”的重要性,而一些年轻党员则提出了废除或者替代“九二共识”的主张。9月6日下午,冉龄轩、蒋权瀚等135位党代表连署提案,建议以“ECFA共识”代替“九二共识”作为海峡两岸当前“实质、对等、官方、和平”的两岸关系新解。这种提案完全是本末倒置,但也凸显了国民党青壮派对两岸认知的混乱。正是在如此分裂的局面之下,江启臣最终再次回到了“九二共识”,不过这其实是一个“异化”的“九二共识”。此次全代会发布的《现阶段两岸政策报告》提到:“中国国民党执政时期关于‘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表述,皆本于‘中华民国宪法’,也是两岸求同存异的成功经验。基于‘中华民国宪法’的‘九二共识’,应用以延续两岸互动,并以此寻求互动方式与时俱进。”同时,补充了国民党对于两岸互动的基本态度是:“两岸官方互动必须尊重‘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中国国民党数十年来坚决反对‘台湾独立’与中共的‘一国两制’,因两者均将消灭‘中华民国’主权国家地位。”开历史“倒车”国民党的新论述引起两岸学界的担忧。“九二共识”的最大意义,是其保持了“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一中”属性,但又给了海峡两岸各自解释的模糊空间。此次关于“九二共识”的争执,表明以江启臣为代表的青壮派并未说服国民党传统大佬取消“九二共识”,而是将“九二共识”以某种包装再次出现。表面上,国民党对于“九二共识”的新论述是国民党因应选举的需要,以“中华民国主权论述”来确保在台湾不会被“污名化”或被恶意攻击,从而希望护送一批国民党人士在各个选举中取得获胜的机会。然而实质上,这表明在世代交替之后,国民党新一代领导团体已经不再有“国家统一”的使命感和荣誉感,逐渐模糊所谓“中华民国”与“台湾”的界限,与民进党的“本土化”论述已经逐渐靠近。国民党的新论述严重弱化了国共两党的政治互信。“李红事件”后江启臣以“李红不道歉”为由不允许国民党组团参加大陆主办的海峡论坛,更是反映国民党的自我认知已经越来越缺乏历史担当,越来越可能成为盘踞台湾、坐井观天的政党。冷静看待国民党的变化国民党长期以来不断走向弱化,根本原因在于其难以通过民主的方式对抗民进党的“革命”挑战。民进党以本土政党自居,对国民党的打压方式层出不穷,既可以查封其党产,又可以在“立法院”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相关议案,而国民党只是象征性地抗争,并未对民进党形成实质的压力。所以,未来国民党仍然有继续弱化的可能。大陆需要冷静看待国民党对“九二共识”的调整。自从本世纪初以来,两岸关系本来是国民党的强项,因为国民党坚持“九二共识”,强化两岸社会经济联系,是两岸和平稳定的重要维护力量。然而,随着民进党不断强化两岸对立,此次国民党的两岸论述调整也可能会具有某种不可逆性。未来,中国大陆对国民党要冷静看待:1. 国民党由理念型政党从根本上转变为工具型政党,未来国民党的行为逻辑将充满投机性。尤其是在王金平事件之后,国民党的自私性显露无遗。国民党并不愿意配合中国大陆搞海峡论坛,所以才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而这将成为国共两党互动中不好的回忆和警示。2. 警惕国民党逐渐走向“独台”路线,这或将成为两岸统一的新障碍。随着老一代国民党人的凋零,新一代国民党人普遍受到民进党“毒化课纲”的影响,他们对于“九二共识”的内涵及重要性普遍缺乏清晰的认知。虽然此次报告中保留了“九二共识”,但其反对“一国两制”的坚决态度以及强调“基于‘中华民国宪法’的‘九二共识’”,已经重挫国共两党互信,两党的公约数在不断降低。3. 尽管大陆不满意国民党对“九二共识”内涵的单方面解读,但基于岛内复杂的政治形势,未来仍需要将国民党与民进党区别对待。其实长期以来,为了迎合岛内所谓主流民意,国民党在“反独”方面一直流于言辞,所以未来大陆并不太可能期待国民党在“反独促统”方面能有多大动作。对于国民党的两岸政策表述,大陆没有必要随之起舞,可以不予承认以及不予置评,毕竟国民党并未因相关内容而修改党章。尽管氛围不佳,大陆还是要坚持与国民党人士展开交流。毕竟国民党的基本盘(蓝营)仍是岛内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未来实现统一后两岸还是需要以蓝营为基础进行管治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史文鸿 2020-10-06 蔡英文2016年胜选后,民进党重新夺回了执政权。台湾岛内政治生态由马英九执政时期的“太多顾忌、有所不为”,变成如今的“无所忌惮”。台湾岛内逐步形成民进党权力垄断,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必然对台湾政治生态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 蔡英文2016年胜选后,民进党重新夺回了执政权。台湾岛内政治生态由马英九执政时期的“太多顾忌、有所不为”,变成如今的“无所忌惮”。台湾岛内逐步形成民进党权力垄断,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必然对台湾政治生态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民进党滥权手法2016年民进党胜选,第二次夺得了台湾地区执政权,并透过执政党手中掌握的行政资源,肆无忌惮地侵占其它政党及其他人的合法利益,意欲打造权力垄断。2016年以来,民进党滥权手法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处理不当党产。2016年7月25日,台湾立法院通过《政党及其附随组织不当取得财产处理条例》,处理不当党产。《条例》将政党成立时间设定为1987年7月15日(解严)前,此一定义将民进党、时代力量等台湾目前其它主要政党均予排除,显然仅针对国民党适用。因应《条例》而成立的委员会,隶属于台湾行政院管辖,结果是变成执政党的长臂,有打击其它党派之嫌疑。最明显的事例是该委员会禁止对口的银行兑现分发给国民党员工的薪资,目的不再是针对党产,而是藉此打压国民党组织及威吓国民党员工,瘫痪国民党的运作。二、削减军公教养老金。2017年初,台湾地区最大的社会争议可以说是年金改革了,其目的是削减军公教的退休福利。民进党准备用十年的时间将服务35年、30年及25年人员的退休金,分别由在职最后15年平均薪金的75%、67.5%及60%降至60%、52.5%及45%。同时,取消公务员薪金原来的18%优存率,从高薪职至中低薪职每月退休金分别平均削减40%到20%。这项改革遭到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的军公教人士强烈反对,但最高法院裁定此举并不违宪。实际上,民进党推行军公教年金改革主要目的,是透过削减军公教这个群体的养老金,削减国民党选民的福利,打击这些政治少数,从而达到提升绿营选民的支持度。三、利用酬庸裙带关系排斥异己。2016年民进党掌政,就开始了酬庸大行动。当然,我们不能不提的是2018年民进党地方选举惨败。民进党裸露的滥权,直接导致了2018年在高雄、新北、台中三大地方落败县市长选举。然而,民进党县市长落选居然可以担当更高的官职,如落选新北市市长的苏贞昌转任行政院长,高雄市的陈其迈当上行政院副院长,台中市林佳龙转任当上交通部长。酬庸往往要结合排挤“政敌”,县市长选举虽然落败,但可以作为自己排除异己的工具,这也是民进党的政治文化。四、推动对内对外的政治封杀。民进党对内搞政治封杀毫不留情。2019年,在民进党党内初选中,蔡英文利用执政资源,借助网军,采取各种方式攻击赖清德。民进党对外成功的政治封杀,莫过于使国民党三连败:韩国瑜“总统”大选落败;成功罢韩;高雄市长补选陈其迈当选。只是,陈其迈当选的得票数居然比其2018落选时的得票还少,可见市民对政治操弄选举的冷漠与鄙视。五、扩充网军实力。2019年3月,台湾农委会遭指控,主要是其用1450万预算雇用四名小编的问题。虽然农委会第一时间出来解释,属于网络上的不实消息,但事实胜于雄辩,最终是农委会涉嫌动用公帑搞有利于政府的宣传。其实,网军是当今政治角力及宣传的一个大课题,如何得到网民自发支持,如韩粉及柯粉,或透过政治资源笼络网军,获得支持,是未来政治人物需要掌握的政治技巧。台湾岛内未来政治趋向民进党经历了2018年县市选举大败后,却赢得了2020年三连胜,台湾地区的政治风向急转,具有政要及选民的民粹主义特色。一个合理的政治体制需要接受社会政治及经济权利多元化,而不应靠打压和权力垄断来维持,否则将不利于台湾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台湾政治生态的良性循环。未来,台湾岛内的政治趋向,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选择。一、国民党的处境。国民党的三连败,主要原因是其完全错估了政治形势,以为韩国瑜式的韩粉可以乘高雄市长选举胜利之势,能乘胜追击。然而,更深层的原因是国民党内部老中青三代不兼容并欠缺有全面领导力的领袖。如今,国民党进入了青黄不接期,深蓝元老已然失势,连中生代朱立伦也进退失据,居然跟随绿营及西方主流媒体反对《港区国安法》及认定黎智英代表新闻自由。国民党江启臣代表青壮派,当选国民党党主席,他面临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整合党内老中青三股力量。江启臣不提“九二共识”,并不是完全政治错误,他需要策略性地开展新政治前景和摆脱当前困境。然而,国民党应坚持国共两党的沟通与对话,只有如此,才可能寻找到两岸融和与合作的计划。二、民进党的选择。民进党如果无法除去贪腐滥权,无法改善一直因仇中、抗中使台湾掉进经济沉沦的泥沼,那么,它在下次地方选举中也不会大胜。长远来看,台湾只是个政治侏儒,在中美角力中,盲动勾结美日,继续希望加大“台独”赌博筹码,那只能是自寻末路。然而,民进党当中也有不少非常智慧的人士,已经在持续、深入、全面地研究中国大陆,看到了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上的地位以及军事实力不断上升,他们醒觉到“台独”势力盲目地支持与依靠美国政府,只会越来越黯淡和凶险。未来,不排除民进党当中有识之士会选择主动与大陆接触,共同开创台湾新时代。三、台湾地区的未来。当前,民进党和国民党应该抛弃私利,共同想办法搞好台湾的民生经济,放弃“统独”这种撕裂社会的议题,透过改善两岸关系的方法,找出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相互适应生存的发展方式。中美博弈白热化,进一步说明,中美关系才是支配台湾政治命运的主线。台湾没有自己的选择权,而两岸关系的控制权及主导能力,在大陆而不是岛内。中国中央政府更应该有信心,对台政策可以有更多的灵活性。一年后,台湾地区政治将迎来新一轮县市选举。台湾政治格局本来就小,新一轮的县市选举将决定国民党、民进党两个政党在青壮派带领下,两党力量将如何此消彼长,展开新一轮的较量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罗世宏 2020-09-28 3月初,48岁的江启臣击败69岁的郝龙斌,在国民党主席补选竞争中胜出,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党主席。此时接任主席的他,接下的是一个民意支持度低、两岸关系恶化与国共互动冷淡下的国民党,而且他马上面对的艰巨挑战是必须改革一个高龄126岁的老大政党。 今年1月台湾总统大选结果揭晓,蔡英文以史上最高的817万票成功连任,国民党兵败如山倒。3月初,48岁的江启臣击败69岁的郝龙斌,在国民党主席补选竞争中胜出,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党主席。此时接任主席的他,接下的是一个民意支持度低、两岸关系恶化与国共互动冷淡下的国民党,而且他马上面对的艰巨挑战是必须改革一个高龄126岁的老大政党。两岸关系曾经是国民党的强项,但近年来逐渐成为国民党的包袱甚至是死穴。最近几次选举中,只要选战变成以两岸问题为主轴,原本形势有利的国民党就容易被贴上“亲中”“卖台”的标签;只要两岸之间有突发事件发生,国民党就可能在年轻人投票意愿越来越高的选举中被逆转,从胜券在握到急转直下,终至败北收场。除了民进党长期抹黑“九二共识”,中国大陆当局也有责任,因为原本具有创造性模糊意义的“九二共识”,在大陆方面否定“各自表述”之后,已经被等同于“一国两制”。大陆当局将“九二共识”与“一国两制”相连结,已导致台湾民众对“九二共识”误解更深。因此,如果国民党今后想在台湾的选举竞争中胜出,势必无法回避检讨并提出两岸新论述。国民党新生代主导的两岸新论述总统选举惨败后,国民党青壮世代积极参与两岸新论述的讨论与研拟。及至六月下旬,首度对外公开的“两岸论述建议案”,建议以“四大支柱”建构和平稳定的台海新关系:第一,中华民国主权;第二,自由民主人权;第三,台湾安全优先;第四,双赢开放繁荣。第一,中华民国主权。拒绝“一国两制”、正视中华民国,两岸才能达成共识。鉴于中华民国国号是台湾人民的共识,国民党反对民进党以任何手段更动国号。国民党主张,中华民国宪法不仅是台湾民主自由的根基所在,也是连结两岸及管理两岸民间往来的法律基础(因为历届台湾政府关于“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表述,皆基于中华民国宪法)。换言之,没有中华民国,就没有“九二共识”。同样的,“一国两制”要改变中华民国主权国家地位,台湾人民不会接受,在中华民国宪法之下,没有“一国两制”的空间。在此一支柱之指导原则下,国民党呼吁大陆当局尊重中华民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权利,因为中华民国国际空间的长期窒息,已构成两岸间最深刻的政治藩篱,也严重伤害两岸人民感情,甚至滋长了“台独”或“独台”要求在台湾民间的支持基础。因此,如果大陆当局肯认两岸和平与善意互动的重要性,实应恢复台湾人民享有参与国际组织各项活动的权利。第二,自由民主人权。政治意识形态不是限制人民自由的借口。国民党的两岸新论述主张两岸关系必须立足于自由民主价值,两岸交流中,大陆方面不应藉“反台独”之名,强迫台商或台湾艺人表态,更不得以各种政治理由留置关押,造成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或中共产生恐惧与厌恶心理。更进一步说,倘如中国大陆当局愿意加速政治改革,落实民主法治,对两岸关系绝对具有正面意义。国民党呼吁,两岸可考虑优先推动《两岸人权协议》,以尊重人权作为官方管理来往两岸民众的基本原则,把原本属于两岸人民的两岸关系还给两岸人民。国民党认为,此协议的签订或协商过程,将有助于化解两岸情势日益紧张,以及两岸民众对双向密切往来的疑虑,重建两岸社会的彼此信任。第三,台湾安全优先。台海和平是两岸共同责任。国民党自认负有维护台湾安全与民众生命福祉的责任。国民党主张强化防卫力量,但拒绝“亲美抗中”,而是要确保与维持两岸之间的和平稳定。因此,国民党呼吁两岸应优先推动设置“海峡两岸意外防止机制”,排除以战争作为解决政治分歧的手段,共同维护台海和平。第四,双赢开放繁荣。以互利双赢和透明监督健全两岸经贸。国民党肯定两岸双边贸易投资活动,不仅对大陆有利,也对台湾有利。然而,鉴于台湾民众对两岸经贸深化和市场进一步开放的疑虑,有必要通过适当的民众参与监督机制,确保开放的成果为全民共享。国民党主张,优先推动完成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立法,并且持续促成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后续程序和货物贸易协议谈判。国民党亦主张,制定党公职两岸交流行为准则,杜绝不正当的利益交换,为确保两岸经贸的果实嘉惠台湾多数民众,不至被不受监督的少数特权人士所垄断。大陆如何应对国民党两岸新论述?国民党两岸新论述尚有待今年九月以后经过党内民主与社会沟通程序后确定最终版本,不过确实已和国民党过往两岸论述有所区别:不否定“九二共识”但将寻求超越“九二共识”。不否认“一个中国”原则,但坚持必须是在“各自表述”的前提下,没有中华民国,就没有“九二共识”。很明显,国民党的两岸新论述除了不否定“九二共识”、反对更改国号之外,其它主张如“自由民主人权”“拒绝一国两制”“台湾安全优先”,已愈来愈趋近于民进党的两岸论述。原因很简单,因为国民两党都在争取台湾主流民意的支持。若不这么做,甚至反其道而行,任何政党一旦被恶意贴上“亲中”“舔共”等标签,在一人一票的选举中必然被淘汰。换句话说,已经沦为在野党的国民党,此刻不得不对两岸论述有所调整,否则未来极有可能快速泡沫化,在台湾政治版图里沦为不再具有影响力的政党。不过,无论表面上的趋同,国民党和民进党还是有着根本区别:(1)民进党已有一面倒向美国的倾向,而国民党虽然也亲美,但不至于沦为美国抗中战略的马前卒。道理很简单,国民党的基因里还是有民族大义的,也一直不愿台湾成为美国的殖民地,在《蒋经国日记》中,蒋经国但凡提到美国,一律称之为“美帝”。(2)民进党或许不在乎大陆民主前景,但国民党在乎。(3)民进党或许不珍惜两岸和平现状,但国民党珍惜。面对国民党新生代的两岸新论述,中国大陆当局应有新思维:唯仁者以大事小,避免让主张反战反独的国民党陷入完全无立足之地的窘境,反而让民进党有更多反中仇中的牌可打。“一个中国”既然是大陆当局最看重的底线,何不容许台湾方面、特别是国民党可以有弹性表述的自主空间?在“一个中国”这个关键议题上,国民两党都没有对大陆方面要求“照单全收”的空间,除非该政党或政治人物不在乎选票。因此,大陆方面如何表态,其实攸关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也牵动着台湾是否一面倒向美国。如果大陆当局予以台湾方面自主诠释“一个中国”的空间,只要不背离“新三段论”(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即可,两岸关系必将能因此而开启新局。最后,中国大陆当局也应该对台湾民众因特殊历史因素形成的身份认同予以一定的理解与尊重,甚至应主动抛出“放弃以武力手段解决两岸分歧”“理解台湾主流民意对中华民国的感情”“支持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世界卫生大会及一部份国际组织”……等论述,因为这既无损于中国国际地位、又有利于今后两岸关系的建设性发展,也可避免台湾一面倒向美国,导致未来情势恶化与难以逆转,甚至因此付出两岸人民皆不乐见的惨痛代价。如果大陆方面能够展现这方面的弹性与自信,以有容乃大的“王道精神”与台湾朝野政治力量进行良性互动,这将比使用文攻武吓的手段有着更大的反独促统的效果,也将立即让美国和少数“台独”基本教义派人士无法见缝插针或兴风作浪。大陆方面的新思维与新作法,必将大大有利于两岸经济繁荣发展,确保两岸人民和平福祉。毕竟,在未来的两岸关系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国民党,甚至不是台湾,而是大陆。大陆方面应该尽快顺应时势调整两岸新论述。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盛九元 2020-05-14 2020年台湾地区“大选”是两岸关系发展中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对台湾政治走向、两岸关系走向有着重要影响。 2020年台湾地区“大选”是两岸关系发展中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对台湾政治走向、两岸关系走向有着重要影响。2020年台湾选举的相关情势分析严格地讲,此次韩国瑜的得票情况与2016年朱立伦基本相同,韩所增加的7%选票大多数来自原先宋楚瑜流失的选票。相关数据也呈现出台湾政治格局的新特点:1.依台“中选会”统计,本次选举人数超过1,931万人,其中首投族118万,18-40岁的新世代选民总数有677万,成为最大的投票群体。2.蔡英文的得票率是57.13%,得票数8,170,186票,达到台湾地区领导人自选举以来得票数的历史最高点(1996年李登辉581万票,得票率为54%;2008年马英九765万,得票率为58.45%)。3.从基本盘上看,国民党应有45%的支持率,民进党约55%,但韩得票率仅38.6%,即使加上亲民党也仅42.86%,未达到基本盘,可见中间选民(知识蓝、经济蓝仍未归队,尤其是“郭粉”)没有支持韩国瑜。4.从区域分布看,尽管国民党执政县市达到15个,但在此次选举中仅新竹县、苗栗县、金门县、连江县、澎湖县、花莲县、台东县(七县市中除新竹县外,均为台湾“老少边穷”地方)的得票超过蔡英文,在六大都市区韩国瑜的得票数均低于蔡英文。5.此次选举打破了两个规律,一是在现任地区领导人谋求连任的2004年和2012年,蓝绿阵营候选人的胜负差都低于6%,而此次却扩大至15%,甚至远超民进党的预期;二是一般来讲,“九合一”选举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大选”,但此次却显示出“钟摆效应”,其变动成因尚待相关选举数据全部公布后再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上述数字显示出台湾政治与社会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因此,对台湾民意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需要进一步提升,以便更加精准地掌握两岸关系发展走向,有效推进实现和平统一的进程。选举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此次选举是两岸关系发展中具有重要分水岭意义的事件,有三个重要的意涵:一是在新世代的政治参与高涨情况下,台湾政治生态中“绿大于蓝”的格局仍在持续扩大,这是对台工作必须面对的新形势。二是台湾民众对“被统一”的恐惧感已经成为压倒经济、民生因素的深层次心理诉求,再加上民进党一系列的政策操作(包括“国安五法”、“反渗透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修订”等),导致民众的“芒果干”意识急剧上升,成为此次选举最大的变数。三是台湾民众对于与大陆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有相应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反台独”可以获得积极的支持,但“促统一”的政策实施却难以获得有效回应,因此“反独”和“促统”之间需要有相应的分际和区隔,从而使对台政策更有针对性。从另一角度看,台湾内部“斗”、“乱”与“衰”的总体态势也没有改变。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台湾内部的政治斗争会进一步加剧。可以预见,民进党会挟当选的民意继续采取各种措施彻底“斗垮”国民党,进一步限制和“消灭”统派力量,由于国民党基本盘仍保持稳定,这种排除异己的做法延续和扩大必然会加剧台湾社会内部的争斗和冲突。2.台湾整体发展的“乱”和“衰”态势没有改变。此次选举的主轴没有落在民生和台湾社会经济应有的发展方向上,而是仍以“统独”之争为核心展开。在缺乏强有力对手的情况下,选后民进党内部的派系之争、权力之争会进一步加剧,台湾社会经济发展中“乱”与“衰”的态势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扭转。针对上述情况,对台工作需要破除三个误区:一是坚决杜绝“和平统一无望论”,“和平统一”是长期性的目标,不能因为选举结果出乎意料而动摇。二是对国民党的走向仍要保持关注,切忌国民党“崩溃论”,不要忽视国民党作为“反台独”重要力量的影响力。三是克服对台政策“无效论”的观点,对台工作是整体性工作,涉及台湾各层面、各领域,而选举则受到各种主客观甚至偶然因素的影响,两者的性质和任务并不完全重叠。可以说,如果不是对台湾人民工作有了一定成效,台湾社会对“被统一”的担忧不会如此强烈。因此,现阶段的重点是化解台湾民众的疑虑,不应单单着眼于台湾选举这个单一因素而“因噎废食”。选后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走势分析此次选举,民进党以超过自身预期的结果胜选,这对台湾社会与政局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今后将大体呈现出以下的走势:1.存在民进党长期执政的可能性。由于基本盘的扩大和接班态势明显(赖清德与郑文灿),再加上新世代对所谓的主权和民主价值的关注度提升,除非国民党在两岸论述与培养新生代方面出现大幅度的改善与调整,否则很可能不得不面对民进党长期执政的局面。2.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的危险性和挑衅性加大。从目前情况看,维持两岸低度交流、确保台海和平是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核心目标。从蔡选后的公开讲话可以看出,她对于政绩、改革目标和两岸事务处理的方向把握和执政能力有了更大的信心。可以研判,蔡英文在两岸政策上将沿“中华民国台湾”的方向继续延伸,以“不设任何前提”的“平等对话”作为处理两岸问题的“平衡阀”,“中华民国台湾”将成为大陆必须面对的政治挑战。3.国民党遏制“台独”的能力和意愿有所弱化。由于选举惨败,国民党内部路线和权力斗争会更加激烈,中生代接班难以避免。由于中生代缺乏完整的大中国教育,对于“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地位并不认同,整体两岸政策与民进党趋同即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坚持台湾前途应由2,300万人决定,台湾应有相应的国际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国民党作为“反台独”政党的力量必将有所弱化。4.美国打“台湾牌”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选后,蓬佩奥在贺电中已经表明台湾要配合美国“印太战略”的要求,希望藉此将台湾更好地绑在美国的“战车”上。疫情的发生将使美国更多地考虑加大打“台湾牌”的力度。另一方面,台湾也极力“倚美抗中”,为“台独”争取更多的利益和空间。可以预期,随着民进党的权力稳固和美国遏制中国大陆的战略需求,美方将加大“以台制中”的力度,将台湾视为遏制大陆崛起最重要支点(在很大程度上已超过美国对盟国的需求)。为此,美国一方面会加大对台湾的支持,尤其是在军事、法律、民主价值等方面,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法案将相继出台,而“台北法案”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已;另一方面会不断要求两岸进行“不设前提”的和平对话,从而将“不统不独”、“日渐远离统一”格局长期化、常态化。5.两岸经济“脱钩”会有进一步的发展。选后,台湾在经济上“去中国化”的举措会进一步加强,包括积极参与CPTPP的谈判、全面推动TIFA协商与台美的FTA谈判、加大“新南向”实施力度,这些在经济上的选边态势会进一步强化,相关企业的“脱中”进程会加快。此外,台湾当局的“反融合”举措也会进一步强化,以限制大陆对台湾的所谓“渗透”,包括“台胞居住证”申领、“公职人员赴大陆交流”、“两岸机构的机制化交流”等,而疫情发生后相关举措会进一步增强。思考与建议面对两岸关系的新情势和台湾政局的变化,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1.2讲话”的核心内涵为指导,进一步围绕着“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实施,合理有序、把握节奏,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向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具体建议包括:1.关注国民党的未来发展。尽管现阶段的发展严重受挫,但作为“反台独”的政党,国民党仍是“反台独”的有效支点,因此,必须关注国民党的发展,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继续保持与国民党的合作。2.坚持“没有交流合作就没有维持和平的可能”的政策基调。在维持台海问题上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斗争思维”,以斗争取得台海局势稳定和两岸关系的发展,而非“为稳定而稳定、为和平而和平”。为此,可以“没有两岸交流合作就没有维持和平的可能”为诉求,划定红线,震慑民进党,避免“台独”升级,为做台湾民众工作创造有利条件。3.在重点的时间节点上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态势和路径进行明确宣示。针对台湾“大选”的实际情况和蔡英文的“5.20”,建议由中央对2020年对台工作总体框架进行规划,明确两岸关系的基本路径和发展方向,坚持“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推进和实施,强调以“两制的包容性增强一国的凝聚力”,坚持以“一国两制”作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最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台政策框架和两岸交流合作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