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给国际货币体系带来了重大冲击,也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全面融入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大国的必然趋势。人民币国际化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无庸置疑,而当前恰是推进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进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较好时机。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从国际经验看,一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金融的高度开放性是该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最重要的基本条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每一种国际货币无不以其发行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坚强后盾,以其经济金融的高度开放性为可靠支撑。
二是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的急剧增加。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人民币境外流通问题变得日益重要。人民币境外流通虽然并不等同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但它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有着重要影响:人民币境外流通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如果人民币仅在中国范围内流通,就根本谈不上国际化;另一方面,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国际货币。
三是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必然要求。“走出去”已被确定为中国新时期的重要开放战略,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将逐步从过去简单引进外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转向资本输出与产品输出并重的全球战略。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将大大增加境外对人民币的资本需求,也是人民币获得更多国际金融市场份额的契机。人民币的国际化能减少汇率风险,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国际金融竞争力,长期以来“中国是贸易大国,货币小国”的状况也将逐渐被改变,全球货币体系的格局将随人民币的国际化而改写。
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更具紧迫性。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当前仍在肆虐和蔓延,危机充分暴露了现行以美元为垄断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无约束的美元本位制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频频发生的根源。近年来在“双赤字”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几乎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由此直接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全球货币供应量的无限放大,虚拟经济过度脱离实体经济,最终导致了资产泡沫的破裂和危机的发生。
更为严重的是,正当世界各国全力抵御金融危机的时候,美联储根本不顾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责任,肆意利用大规模购入美国国债增加市场美元供应,将导致美元币值不断走弱、迫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债权国将再次为美国政府的救市买单,中国近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显然,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至关重要,而人民币国际化则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认为,正是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坚定了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如果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可为中国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获得更多话语权,而且还将有利于中国保持内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和国内经济的稳定,同时也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外汇储备的安全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与风险
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中国既会从中获得收益也要为之承担风险。其收益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有利于推动国际货币多元化、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同时也将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第二,防范和降低汇率风险。人民币国际化后,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被广泛接受,中国企业、投资者和居民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可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其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所面临的汇率波动风险和货币交易成本也随之降低,而这种双重收益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第三,缓解高额外汇储备的压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对缓解中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具有一定作用,鼓励人民币流出,既是出于长远的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战略考虑,也是短期内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途径之一,即所谓的“泄洪减压”的方法。另外,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可减少中国对美元等其他国际储备货币的需求,有助于降低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第四,获得铸币税收入。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是以纸币换实际资源,从而可以大大减少中国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
当然,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关注并加以防范的风险:
第一,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之后,将会有大量的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通,这就有可能扰乱中国国内货币政策,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应。
第二,增加国内经济金融稳定的难度。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经济体系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性加大。人民币国际化将使中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波及国内,国外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都会通过国际途径传递到国内。特别是如果人民币的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出现偏离,或是即期汇率、利率与预期汇率、利率出现偏离,就将给国际游资以投机套利的机会,刺激短期投机性资本的流动,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冲击。
第三,增加金融监管的难度。一方面,由于对境外人民币现金需求和流通的监测更加困难,将会加大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现金管理的压力;另一方面,伴随着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而出现的非法资金流动不仅会增加反假币、反洗钱的难度,而且将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第四,面临货币逆转的风险。一旦中国国内经济形势发生逆转,就可能动摇其他国家对人民币的信心,人民币持有者就会在各种国际货币间进行调换,形成对人民币的挤兑和抛售,这种货币的逆转将对中国国内经济产生冲击,而且货币逆转带来的救助货币危机的成本和干预汇率的成本也会给中国造成巨大损失。
第五,面临“特里芬难题”。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将承担国际金融稳定的义务,并在必要时充当区域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由此中国将可能面临“特里芬难题”,即在以贸易逆差向储备国提供结算与储备手段的过程中,本币贬值的压力与保持本币币值稳定之间存在的冲突。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通过收支赤字来提供人民币资产以满足其他国家对人民币的需求,这种状况必然削弱中国国际收支地位;而如果中国存在持续的赤字,就将使持有人民币流动性资产的国家不愿意持有更多的人民币资产。
货币国际化是把双刃剑,既带来收益又有风险。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和成本问题也将会凸显出来。从整体上看,人民币国际化是利大于弊的,尽管如此,仍需要密切关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以及人民币充分国际化后面临的风险,尽可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既定战略。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金融改革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历史短暂,缺乏经验、人才,制度也需要完善。我们目前实行的是贸易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实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显而易见,当前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仍然需要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兑换的框架下进行。基于这一前提,我们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总体思路为:双管齐下、内外兼修,即:在夯实基础、练好内功的同时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从当前来看,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不是最紧迫的问题,关键是要练好内功、强身健体,加快改革与发展。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实施战略
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在战略和政策取向上可从两个层次、用“三步走”来概括。
首先,在地域扩张上采取“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取向。其逻辑顺序为,先人民币周边化,推进人民币在港、澳、台三地及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蒙古等周边国家的流通;再人民币区域化,不断提升人民币在其他亚洲国家的地位,使之逐步成为区域性主导货币;最后逐步使人民币实现国际化。
其次,在货币职能上也采取“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结算货币、人民币投资货币、人民币储备货币的取向。其逻辑顺序为,先人民币结算货币,逐步增加人民币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再人民币投资货币,使人民币逐步成为主要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投资币种;最后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
上述“三步走”中的各步骤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衔接、相互交叉进行的,不可作绝对化理解。另外,“逐步”意味着每一步都是一个错综复杂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既不可急于求成地拔苗助长,也不可坐以待时地贻误良机。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不仅需要积极推进、精心操作,而且更需要关注和防范这一进程中的各种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及其评价
从中国当前的现状来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着一些制约和障碍,主要表现为:
首先,中国宏观经济环境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有专家认为,在宏观层面上,人民币当前已经具备国际化条件。“上世纪20年代美元逐渐替代英镑时,美国占全球经济比重约10%;上世纪80年代日元逐渐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时,经济规模占全球7%。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约7%,使人民币国际化具备经济基础。” 我们认为,据此得出结论还需慎重。单从经济规模来看,中国已与美国、日本当初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国时不相上下,人民币国际化的确具备了经济基础。然而,从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体系状况等方面来看,中国远未达到美国、日本当初的水平。中国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国际收支失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农业基础、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比较脆弱;中国还存在着制度环境方面的制约,如金融市场发育(深度、广度和国际标准化程度不足)、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都需要进一步推进。这种状况难以支撑人民币迅速实施国际化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其次,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可兑换。从理论上来看,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所必然要求的技术性条件。这是因为,人民币国际化是以资本项目可兑换为基础的,资本项目可兑换本身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一种货币如果不能自由兑换,其在国际范围内的接受程度必然十分有限,也将成为一种高风险货币。
再次,人民币国际流通量增长不足。从技术层面来看,人民币国际流通量不足将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最大难题。从国际经验来看,在金本位时代,英国通过资本输出向世界各国输出了巨额的英镑;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通过经常项目逆差向世界提供了美元流动性;20世纪80年代,日本则通过大规模跨国投资向各国提供日元资金。近年来,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但其规模占全球的比重仍然很小,2004年为0.74%、2005年为1.3%、2006年为1.53% ,这样的狭小规模显然难以支持未来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
实事求是地来看,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对中国经济制度、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大程度上,中国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状况决定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要与中国整体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相一致。由此可见,现阶段中国大规模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基础还不稳固、内部准备条件还不充分。
消除或克服制约的思路
然而,对于中国而言,美国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百年不遇、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美元的霸权地位受到削弱,欧元、日元面临维持其地位的巨大压力,其它货币目前都难以担当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这就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我们需要以历史的、战略的视角审时度势,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这是中国为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为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充分利用这一战略机遇期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基于上述考虑,需要精心操作、努力克服和减少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制约和障碍。应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加快国内经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这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中之重。实际上,中国近年来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例如,以市场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对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在2005年7月启动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重归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加汇率的灵活性,充分发挥汇率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未来在继续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同时,还必须注重确保人民币汇率政策目标的实现,即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显然,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其目的在于从根本上保障人民币资产的价值稳定,推动人民币资产成为可靠、安全的国际资产,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辩证看待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尽管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完全开放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也不必等到资本项目实现完全可兑换之后方可进行,恰恰相反,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为资本项目可兑换创造条件。从现实来看,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人民币境外流通的速度和规模都在急速增加。如前所述,人民币境外流通虽然并不等同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但它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有着重要影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或雏形。因此,在没有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之前,可另辟蹊径,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再次,选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将扩大人民币国际流通量增长作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
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
由于人民币国际流通量不足将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最大难题,理所当然应将扩大人民币国际流通量增长作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
1.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近年来中国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步伐进一步加快,其显著特点是:总体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增长势头强劲;对外投资形式多样,并购逐渐成为主流;行业分布广泛,重点涉及资源等领域;对外投资区域高度集中在亚洲、拉美地区,“走出去”企业分布相对聚集在亚洲和非洲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以大型企业为主体,境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然而,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跨国经营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企业投资规模较小、效益参差不齐、风险管理薄弱,与发达国家成熟的跨国公司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尤为重要。例如,金融机构可对“走出去”企业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为其提供融资、资金结算便利、境内外资金集中统一管理、降低经营成本,以及规避投资风险、理财增值等方面的服务。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迅速发展,将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2.签订货币互换协议
2008年12月12日,中国与韩国达成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圆)货币互换的协议,这是人民币首次以官方姿态走出国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此后,中国央行又与中国香港地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至此互换额度总额达到6,500亿元人民币,参见表1。
表1 近期中国与一些国际和地区签订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时 间
|
签署的国家和地区
|
本币互换的金额
|
2008.12.12
|
韩国
|
1800亿元
|
2009.01.20
|
中国香港
|
2000亿元
|
2009.02.08
|
马来西亚
|
800亿元
|
2009.03.11
|
白俄罗斯
|
200亿元
|
2009.03.23
|
印度尼西亚
|
1000亿元
|
2009.03.29
|
阿根廷
|
700亿元
|
合计
|
—
|
6500亿元
|
资料来源:央行网站。
在货币互换协议中,双方通常承诺一定的互换额度。一旦启动货币互换,双方将可通过本币互换,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从而为本国商业银行在对方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便利。实际上,货币互换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货币国际化步骤,而是一种服务于双边实体经济的金融安排,其目的在于促进双边贸易发展,规避金融风险,降低降低融资成本和出口成本。
然而,货币互换对于中国来说显然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首先,多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至少表明,中国的贸易伙伴对人民币的地位和稳定性的认可,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其次,从已签署的互换协议来看,其作用已经超出了双边贸易的范畴,人民币已经开始成为各方认可的结算货币甚至储备货币:与马来西亚、印尼和阿根廷的互换,主要用于双边的商业贸易结算;与韩国的互换,主要是为方便韩国在华企业进行融资;与香港的互换,主要是为满足资金供给;而与白俄罗斯的互换则是为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毫无疑问,随着中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将为未来人民币真正实现国际化提供有益的准备。
3.开展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
在当前中国实行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自由兑换政策的条件下,如何做到既不匆忙地放开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同时又能把握机遇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一条可行的途径是:充分利用中国作为国际贸易大国的有利条件,在国际贸易中绕过美元,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尽管人民币目前仍属不可兑换货币,但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允许香港、澳门和10个东盟国家的公司与中国广东以及长三角等地区的贸易伙伴进行货物贸易时以人民币结算,则表明人民币已经开始转向发挥区域结算货币的角色,这将可能是人民币走向区域化、国际化并实现自由兑换的重要一步。
所谓人民币贸易结算,或称为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人民币执行计价和结算的货币职能,进出口均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居民可向非居民支付人民币,并且允许非居民持有人民币存款账户。人民币只有在国际结算中广泛使用并得到认可,资产价格人民币计价才能得到世界的承认。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人民币只有成为区域内的贸易结算货币后,就可能成为政府干预外汇市场时买入外汇的对象货币,才有可能成为区域内的储备货币。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合共5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而在此之前中国人民银行已与六个国家的央行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这一系列举措大大增加了境外人民币的供应数量。无疑将为人民币的国际创造有利的条件。
4.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
中国的香港经济特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已跃居至全球第三,仅次于伦敦及纽约;而中国的上海正在积极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毫无疑问,中国拥有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即国际金融双中心,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桥头堡。
首先,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人民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其服务国际贸易及投资的功能,这些功能都可以通过香港先行试验,为进一步全面推广奠定基础并且降低风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通道,例如,扩大香港人民币业务、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形成人民币借贷市场、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等。从短期来看,由于受制于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兑换,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创造人民币需求的可能性较小,而在中国及其周边某些特定区域创造并扩大人民币需求则是完全可能的:一是在中国规模可观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已经占有很高的比重;二是在中国周边及贸易关系密切的亚洲国家中,已有部分国家产生了以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现实需求;三是在与中国内地存在紧密经济联系同时又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存在大量的人民币需求。2003年CEPA签订以后,个人人民币业务在香港推出,香港已建立了全球第一个离岸人民币清算体系,这为香港日后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奠定了基础。显然,香港是人民币走向区域化进而走向国际化的最佳“实验地”。
其次,全力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早在1992年中共的十四大上就确立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当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建设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完善金融服务设施和布局规划,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健全金融法制,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对中国来说,上海是目前中国最有望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利于建立中国的金融优势地位、有利于确立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定价权、以利于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5.构建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微观基础
构建市场微观基础是扩大人民币国际流通量、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方面,而其中的关键是要建立健全的人民币金融市场,包括离岸市场,扩展中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
现阶段构建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微观基础,其着力点仍然是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即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的扩张路径。一是要促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能够为其私人部门提供人民币的存、贷、结业务,从而使企业和个人愿意持有人民币并广泛地用于交易。二是构建较为完备的人民币结算海外清算网络,促进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参与到央行人民币大额实时清算体系及银行间资金拆借体系之中,以利于其人民币头寸的灵活调度并获得收益。三是积极推动中国金融机构开拓海外市场,为人民币国际化服务。近年来中国金融机构海外拓展的步伐明显加快,例如中国银行已在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800家海外分支机构,并与全球1,500余家银行结成了代理行关系。为扩大人民币国际流通量增长,要进一步支持中国金融机构扩大在海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开设分支机构,接受人民币存款,为各国的人民币资金提供存放和投资渠道。
6.发行熊猫债券(人民币债券)
熊猫债券是指外国金融机构在华发行的以人民币标价的债券。熊猫债券发行者为外国金融机构(政府、私人和国际组织),债券的购买者是中国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美元短缺的外国金融机构在通过发行熊猫债券取得人民币资金之后,用人民币向中国金融机构购买美元,以解决美元流动性短缺问题。除定期支付人民币利息外,债券期满后,债券发行者需偿还熊猫债券持有者(中国商业银行)人民币本金。熊猫债券发行者所需人民币可以从外汇市场上用美元购买。尽管熊猫债券的发行也存在着一些约束条件,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解决。但其对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正如余永定教授所指出的:发行熊猫债券不仅可以减少中国增持美国国债的风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而且可以缓和他国的流动性短缺,促进全球金融的稳定。 发行熊猫债券对中国至少有三大好处:一是降低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二是由美国来承担部分美元贬值的损失;三是有助于中国在不显著放开资本项目管制的前提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此举将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提高人民币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意义与步骤
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初始阶段,当前恰是推进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较好时机。关于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问题,温家宝总理今年3月13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即已明确表示,中央有关部门已经制定完成有关方案,并将尽早实施。在此之前,国务院常务会议业已在去年12月底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为什么要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有何意义和作用、如何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所有这些问题都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
1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的意义
长期以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主要以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国际金融动荡已成为一种常态、全球汇率波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已经刻不容缓、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主要表现为“三步走”的进程:在货币职能上采取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结算货币、人民币投资货币、人民币储备货币的取向;在地域扩张上也采取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取向。
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众多的积极效应,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此举将提升和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中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话语权、定价权;将促进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密切同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将有利于中国金融的发展和开放并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将有助于加强监管,打击境内外非法地下人民币与外币交易行为,维护中国的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
其次,从微观层面来看。推进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此举将极大地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可以使国内企业更好地规避汇率风险、消除部分外币汇率风险;降低汇兑成本,加快企业结算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企业经营成本;此举将有利于国内商业银行获得新的业务发展空间、增加盈利机会,有助于提升国内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2007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到全球以来,危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当前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也是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
首先,有助于维持亚洲地区经济金融稳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面临美元短缺、流动性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适时与东亚有关国家(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在必要的时候为对方提供流动性支持,对维持本地区经济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区内贸易用人民币支付结算,将有助于维持区内贸易稳定,避免因美元短缺造成贸易萎缩,从而有助于亚洲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其次,有助于应对美元逆转的风险。美国经济衰退及其为挽救经济而过度扩张的财政及货币政策,将导致美国“双赤字”有增无减,美国2009年的财政赤字将突破1万亿美元。尽管从短期看来美元在走强,但未来美元的长期趋势必然是贬值。如果美元发生逆转,对中国而言,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等方面,必然导致美元资产和贸易结算的巨大损失。目前包括中国内地在内的东亚国家与地区普遍大量持有美元或美元债券,如果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美国国债市场泡沫就可能破灭,国际结算要尽可能减少使用美元。因此,推进人民币国际结算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毋庸置疑。
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对香港经济特区而言,应对金融危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香港的金融稳定,维护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是支持香港在金融危机中化危为机的重大举措,此举将有利于两地贸易往来以及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可发挥众多的积极作用:
首先,对香港及港币稳定的有力支持。推动人民币成为区域内贸易结算工具,有利于香港成为人民币结算中心和人民币离岸中心。人民币作为两地贸易结算货币,将推动香港与内地经济融合,为香港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发展经济,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金融危机环境下,有必要提升香港金融业的定位,要从单纯担任内地与国际市场交流的中介,逐步转变成为和内地金融业合作、进而协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桥头堡。
其次,有利于香港企业的发展。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对于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香港和珠三角进出口企业是一个有力的支持,不仅有利于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极大地便利企业开展经营活动、节省用美元或港元结算的汇兑成本,而且也有助于提高两地货物贸易定价的透明度,贸易往来更加方便。
再次,对香港银行业提供更多的商机。以人民币为两地贸易结算货币,将为香港银行业带来大量人民币业务和无限的商机,对受金融危机影响而业务锐减的香港银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利好。
2.如何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全球信用萎缩,人民币在本区域内的信用和认同感正在不断增强,因此当前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中第一步即人民币结算货币的较好时机。与此同时,人民币迈向区域化的各种条件也正在逐步成熟,目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以逆差为主,其中与东盟的贸易逆差已达到上百亿美元;中国周边国家与中国形成贸易顺差,是其可能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重要条件。当前中国对东盟等周边国家已形成的贸易逆差格局,这将更加有利于人民币成为区域的储备货币。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从政策取向和操作措施来看,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试点推广、循序渐进
2008年12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显而易见,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采取的是“试点推广、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由试点地区逐步扩大范围。试点初期,人民币国际结算的范围在国内仅限于广东、长江三角洲地区、广西和云南以及港澳地区,而境外则为东盟有关国家和地区,即先在局部区域内试点;随后,逐步将范围扩大到中国全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其次,在进出口贸易中有侧重。试点初期,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很可能在进口贸易中发展较快,这是因为中国对能源,矿产品等商品的需求较大,在进口商品定价方面有较强的能力;由于中国在出口贸易上的定价能力依然处于劣势,从而在一段时期内出口贸易方面的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推行有一定的阻力。
稳步推进、确保安全
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的开展,将遵循“稳步推进、确保安全”的方针。可能采取的措施是,以区域经济货币合作为框架,确保区域人民币国际结算的稳步推进。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已经开展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国与其相互间的经济关联度也比较高,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可以先在局部区域内试点,并逐步扩大到亚洲其他国家。为确保试点安全运行、确保贸易的真实性,试点期间可规定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先仅限于跟单结算方式,其后逐步开展其他方式。为避免试点对国内货币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试点初期可规定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仅限于中资银行海内外分行借助其总行设置在境内的统一平台进行。
完善业务系统和政策
在确定试点地区的同时,选择一批商业银行作为从事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的试点银行。由试点银行将率先开始试点人民币国际结算业务。海外企业可以到试点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开设人民币账户,然后通过这个账户和国内的贸易伙伴用人民币结算贸易款。
从商业银行业务系统来看,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已经水到渠成,这是因为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的工作系统,包括计算机系统,本来就有多种货币可以运用,所以再增加一种货币,运用上也比较容易。此外,这些年我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边贸过程中就有很多是用人民币结算的。”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是涉及到有些业务系统和政策需要做一些微调,试点银行进行相关的技术、流程方面的改造。二是尽量减少制度障碍。正如央行领导人所言,“目前国外金融市场动荡,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我们的企业出于规避风险,希望利用人民币进行贸易,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愿意使用人民币贸易结算。这是好事。但现在究竟使用什么货币,还是双方企业的自愿选择。目前,我们不会人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减少制度障碍,给使用人民币创造便利条件。”例如,需要出台相关外汇管理配套政策,为进出口企业提供各种可能的便利等。
3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的建议
为了顺利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实现预期的目标,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加强调研、应对挑战
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首先,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后,人民币结算渠道、人民币回流、人民币投资和兑换等多方面的问题将日益突出,如何统筹规划建设人民币跨境和境外支付清算体系、如何建立制度化人民币现钞境外流通和回流渠道、如何改进金融市场的交易流程和提高交易效率、逐步扩大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等问题的研究已刻不容缓。其次,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的风险及其防范问题,如对形成的海外人民币市场如何管理?再次,如何解决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如货币政策制定和货币政策操作、以及外汇管理的难度增加,市场供求的不确定性增加等。一方面,人民币被境外企业或机构大量持有及其在境外市场的流动,必将加大市场货币供求的不确定性和监管的难度;另一方面,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必然要求汇率保持长期稳定,从而对管理层提出了新挑战。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
货币管理当局要在渐进性、可控性、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原则基础上,做好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相关制度基础、技术基础、市场基础和监管基础等的综合规划。改革和完善国家外汇管理、金融监管等体制,并通过试点,对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的运行状况进行后评价、对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后的环境变化定期进行评估。要不断积累宏观管理经验,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消除隐患,确保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的顺利运行。
把握机遇、创新发展
商业银行要把握好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带来的难得机遇,调整经营战略,加快创新、采取有效措施,真正让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增长点。为此,需要把握几个方面:
一是完善现行国际结算系统。加大国际结算业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建设投入,推动国际结算手段的现代化,以适应新业务要求。同时,需要对人民币国际结算涉及的结算管理、财务会计和海外分支机构管理等有关制度和考核机制等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二是加快产品创新。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适时更新国际结算有关业务操作规程,推出各种国际结算新业务品种适应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为全面开展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做好多方面准备。
三是建立有效、完备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特别注重防范操作风险,在符合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要求国际结算操作必须严格按规定、按权限、按职责的明确规范办理;加强对海外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严格遵守国际商会制定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托收统一规则》和《国际保理惯例规则》等国际通行惯例。
四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国际结算从业人员素质。国际结算业务是知识密集型、科技含量较高的业务品种,因此,人才培养是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的关键。
(王元龙先生是中国银行总行研究员。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