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农历春节前,台湾传媒报道台大政治系李锡锟教授拟以无党籍身份与台北市长柯文哲角逐年底的台北市长选战。李锡锟被传媒问及:“是否有信心成为另外一股‘白色力量’?”他答道:“我就是‘白色力量’。” 何谓“白色力量”?按台湾传媒的解读,即没有任何政党背景,而是以个人身份参选,且有机会胜出,传达大多数选民心声的代表就是“白色力量”。最早提出“白色力量”口号的政治人物,就是现任台北市长柯文哲(外号柯P,即柯教授)。 2014年2月6日,在台中以北的主要城市(尤其是台北市)皆是国民党执政的背景之下,身穿白袍的台大医院柯文哲医师,以无党籍台北市长参选人身份,举办了一场有关新书《白色的力量》的座谈会,柯文哲在书中提倡新文化运动,点出目前台湾最需要的就是提升每位民众的思想水平,让民众能够安心生存及生活。事实上,早在此次座谈会之前,台湾医界联盟就已经举行了一场“台湾需要白色的力量”记者会,邀请柯文哲担任代言人,而柯文哲在会中就说:“台北市长选举是一场新文化运动。” 柯文哲提出的“白色力量”观念及理论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一、务实;二、创新;三、摆脱蓝(国民党)绿(民进党)斗争;四、走出统独议题的泥淖;五、跨越“蓝绿二选一”的模式。笔者以为,落实以上五项内容,让民众能够安心生存及生活,就是“白色力量”主张的新文化运动。 2014年11月29日,台湾举行“九合一”选举,在蓝绿各有算计的台北市长选战中,柯文哲获得民进党的暗助,与国民党候选人连胜文对垒。经过双方阵营的激烈攻防,最终的开票显示,柯文哲拿到约85.4万票(得票率57.16%),连胜文拿到约61万票(得票率40.82%),柯文哲胜出约24.4万票,赢得选举。 柯文哲的“白”已经成为“蓝绿”衰落的象征。其实,柯文哲的“白色力量”不等于完全超越“蓝绿”,而是善用蓝绿的力量。在他崛起于台湾政坛之前,已有不少人提出“超越蓝绿”这个要求,但都未能在“蓝绿二选一”格局中胜出,迄今为止柯文哲是唯一的例外。柯文哲的竞选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试图摆脱“蓝绿斗争”的框架之外,最主要是因为“白色力量”含有新文化运动的理论思想。 有别于传统的政治人物,柯文哲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有其“柯P语言”的幽默及新鲜感,令人耳目一新,也因此深受传媒的青睐。例如,他为自己被官方调查贪污(任职台大医院时)感到不平时,在电视上说:“台湾疯了吗?国民党的林益世没贪污(未被判刑),结果是我贪污,现在加入国民党还来得及吗?”林益世曾出任马英九政府的行政院秘书长,拿此人开涮,让柯P的谈话显得既讽刺又好笑。 柯文哲是第一位利用网络筹集并公开所有竞选经费以及支出细目的台湾政治人物,他在募款金额达到法定经费上限时,就主动关闭募款账户。在台湾,长期以来,政治人物的募款金额如果超过选举的总支出,就算没有放进自己的口袋,也是以打着自主名目的基金会形式变成未来拓展政治资源的资本。然而柯文哲却说:“经费够用就好,选举经费就像魔戒,毫无节制的花费,只会造成选举风气的败坏。” 值得一提的是,柯文哲关闭募款账户的做法,颠覆了台湾选举文化的传统思维,这不仅是台湾选举史上的第一次,也成为开创新文化运动之“白色力量”的典范。民进党台南市长候选人赖清德随之跟进,后来高票胜选。在此影响下,预计2018年台湾“九合一”选举中将会有更多的参选人效法。 柯文哲借用外力及打破传统的务实创新做法,终将促使“白色力量”推倒由“蓝绿”所共筑的高墙,“白色力量”已有壮大成“白营”的趋势。柯文哲的施政及民调支持度,迄今不坠。围绕2018年底的台北市长选举,各方已开始造势,据多次民调显示,现任市长柯文哲的民调始终位居第一,气势压过各“蓝绿”参选人。今年3月31日,政治学者胡祖庆在一场研讨会上表示,柯文哲的“白色力量”及其“两岸一家亲”的论述,获得台湾各地超越“蓝绿”选民的拥戴,他的影响力将成为2020年“总统”大选之重要变量,他甚至有可能成为台湾的马克龙。 基于以上所述,大陆应如何应对台湾政局新形势,并与这股“白色力量”打交道?笔者有如下几点意见: 一、大陆要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今年的两会上,习近平指出:“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这表明“台湾问题的解决,是两岸综合实力较量的过程,根本上取决于大陆自身发展进步。”由此可以看出,大陆已经充分认识到,两岸综合实力的较量,才是解决两岸关系的核心。 二、大陆要持续争取台湾民心,包括“白色力量”。大陆提出对台“两遇”承诺,“让台湾同胞享有国民待遇,分享大陆发展机遇”。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今后对台政策应加大力度,务实争取包括“白色力量”在内的台湾民心,逐渐以对台“两遇”取代先前的“文攻武吓”政策。 三、大陆要持续维持与绿营和“白营”的二轨对话。除了既有的蓝营对话平台之外,大陆对于两岸的和平发展,仍应扩大影响层面,例如继续开辟与绿营及“白营”的二轨对话渠道,包括两岸学界的论坛交流、两岸城市交流(如上海及台北的双城论坛)等。一旦有了互动交流,两岸就能听取对方意见,累积更多对话及沟通基础,从而有助于控制两岸的任何突发状况。 四、大陆要持续落实惠台政策。大陆对台工作的方针,一向强调“三中一青”(中小企业、中低收入、中南部以及青年),但因应台湾“白色力量”的崛起,应扩大改为“一代一线”,将目标放在青年“一代”及基层“一线”,以贴近更多的台湾基层民众。 针对青年“一代”,台湾《远见》杂志于今年3月14日做出一份民调,显示台湾18至29岁青年人,是大陆最新推出的“惠台31条政策”的主要受惠者,也是响应最积极的年龄层。有61.6%的受访者表示,会增加到大陆发展的意愿。这与柯文哲的新文化运动相关,因为他的“白色力量”就是要让基层民众尤其是青年人能享有更高质量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笔者认为,基于两岸发展新格局,大陆有必要提出新的对台论述,针对台湾的青年“一代”,务实创新的“惠台31条政策”,应是起步而已,未来仍要扩大至基层“一线”。如同“白色力量”,大陆也可以宣传“五要”:一、要务实;二、要创新;三、要摆脱只与蓝营一轨对话的格局;四、要走出只与台北进行“双城论坛”的路线;五、要跨越“蓝绿二选一”的模式。 总而言之,针对台湾“白色力量”的崛起,大陆不仅要有所预见,更应展现自身发展的自信,协助台湾基层民众实现安心生存及生活的目标,采取直接的面对面接触,有助于扭转台湾基层民众尤其是绿营对大陆的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