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 Feng 2018-07-10 The consensus in China’s corridors of power seems to be that China has to fight back in the trade war initiated...
Day: July 10, 2018
林枫 2018-07-10 在中国,最高决策层似乎已达成的共识是,这场由美国发起的贸易战是美国整体遏制中国继续崛起大战略的一部分,因此中国要予以坚决还击。 满载7万吨美国大豆、全速赶往中国大连港的“飞马峰”号(Peak Pegasus)货船最终还是没能赶在中国对美国商品的报复性关税开始征收前抵达。中国海关总署关税征管负责人表示,中国对美国价值340亿美元商品的加征关税措施已于北京时间6日午后12:01正式开始。追踪船舶的海事交通网站(MarineTraffic)信息显示,这艘货船抵港时间为17:07。中国商务部发言人7月6日就美国开始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发表谈话,指责美国的征税行为“是典型的贸易霸凌主义,正在严重危害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安全,阻碍全球经济复苏步伐。”这位发言人还表示,“中方承诺不打第一枪,但为了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不得不被迫作出必要反击。”340亿美元的商品大致相当于中国对美国一个月的出口金额。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此前公布的征税清单,包括锅炉、车床、飞机零部件、电子产品零部件、压缩机等共818种中国商品将被加征25%的关税。中国对美国的征税商品以农产品和汽车为主,包括大豆、高粱、乳清、各种肉类、海鲜和不同型号的燃油车、电动车和油电混合动力车。美中贸易争端短期无解一些贸易专家认为,这很有可能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贸易战。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中国问题专家杜大伟(David Dollar)对《华尔街日报》表示,美中贸易战至少会持续到明年,原因是美国经济目前表现强劲,民众不大可能立即感受到贸易战带来的经济压力。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级研究员玛丽·洛夫利(Mary E. Lovely)对美国之音表示,问题的关键在于从现在到下一轮关税到来之间双方有没有接触。她说:“双方没有安排任何对话。考虑到目前的大环境,我不认为双方在下一轮关税开征之前能够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而在中国,最高决策层似乎已达成的共识是,这场由美国发起的贸易战是美国整体遏制中国继续崛起大战略的一部分,因此中国要予以坚决还击。康奈尔大学国际贸易教授普拉萨德(Eswar Prasad)对《纽约时报》表示,“(美中)两国的内政动态都可能使得遏制贸易敌对行为,或找到退出贸易敌对行为的方式变得困难。”美国总统川普星期四在准备启程前往蒙塔纳州时表示,美国对另外价值16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关税将在两周内生效,接下来还有暂时搁置的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计划,“接着,在2000亿美元之后,我们还有暂时搁置的3000亿美元的加税计划。而这只是针对中国的。”如果这些计划全部实施,这将意味几乎中国全部输美商品将被加征关税。2017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全部商品总额为5055亿美元。而一旦美国对中国商品全面加征关税,预计中国也极有可能对全部美国商品加税。去年,中国进口美国的商品总额约1300亿美元。由此,美中的贸易争端将可能涉及总价值6000亿美元以上的商品。专家:中国料能挺过美国关税雪城大学教授洛夫利认为,如果美国对中国商品全面加征关税,它必然会给中国政府带来更大压力,特别是中国沿海依赖出口的地区,但这些关税并不足以压垮中国经济。她说:“对中国整体而言,这(关税)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目前中国经济50%以上是服务业,虽然有些领域是针对出口制造的服务,但中国应该能够挺过去。不过,(全面关税)给中国经济的影响肯定会更大。”按计划,美国将会在接下来对此前宣布的5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其余16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据彭博社的统计,500亿美元的中国对美出口额将会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率0.2个百分点。而如果贸易冲突升级,它可能会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率0.5个百分点。去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9%。2018年,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为6.5%。中国对美国的首批报复性关税主要针对美国农产品和汽车,在对接下来160亿美元商品的征税将扩大至能源和化工产品,但未包括波音飞机。美国全国对外贸易理事会主席耶克萨(Rufus Yerxa)认为,只有在各方面形势急转直下、美国不得不调整战略时,美国才会结束贸易战。耶克萨曾经担任世贸组织副总干事。雪城大学教授洛夫利表示,中国应该在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这两大领域做出适当调整,以解除各国对中国政策的担忧。她说:“我的确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在技术转让问题上更加透明,因为很多国家都认为中国在这一问题上不够公正。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很多国家把《中国制造2025》看作威胁。当然,中国政府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中国支持这一目标的产业政策也应该更加透明。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陈自创 2018-07-10 针对台湾“白色力量”的崛起,大陆不仅要有所预见,更应展现自身发展的自信,协助台湾基层民众实现安心生存及生活的目标,采取直接的面对面接触,有助于扭转台湾基层民众尤其是绿营对大陆的误解。 今年农历春节前,台湾传媒报道台大政治系李锡锟教授拟以无党籍身份与台北市长柯文哲角逐年底的台北市长选战。李锡锟被传媒问及:“是否有信心成为另外一股‘白色力量’?”他答道:“我就是‘白色力量’。”何谓“白色力量”?按台湾传媒的解读,即没有任何政党背景,而是以个人身份参选,且有机会胜出,传达大多数选民心声的代表就是“白色力量”。最早提出“白色力量”口号的政治人物,就是现任台北市长柯文哲(外号柯P,即柯教授)。2014年2月6日,在台中以北的主要城市(尤其是台北市)皆是国民党执政的背景之下,身穿白袍的台大医院柯文哲医师,以无党籍台北市长参选人身份,举办了一场有关新书《白色的力量》的座谈会,柯文哲在书中提倡新文化运动,点出目前台湾最需要的就是提升每位民众的思想水平,让民众能够安心生存及生活。事实上,早在此次座谈会之前,台湾医界联盟就已经举行了一场“台湾需要白色的力量”记者会,邀请柯文哲担任代言人,而柯文哲在会中就说:“台北市长选举是一场新文化运动。”柯文哲提出的“白色力量”观念及理论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一、务实;二、创新;三、摆脱蓝(国民党)绿(民进党)斗争;四、走出统独议题的泥淖;五、跨越“蓝绿二选一”的模式。笔者以为,落实以上五项内容,让民众能够安心生存及生活,就是“白色力量”主张的新文化运动。2014年11月29日,台湾举行“九合一”选举,在蓝绿各有算计的台北市长选战中,柯文哲获得民进党的暗助,与国民党候选人连胜文对垒。经过双方阵营的激烈攻防,最终的开票显示,柯文哲拿到约85.4万票(得票率57.16%),连胜文拿到约61万票(得票率40.82%),柯文哲胜出约24.4万票,赢得选举。柯文哲的“白”已经成为“蓝绿”衰落的象征。其实,柯文哲的“白色力量”不等于完全超越“蓝绿”,而是善用蓝绿的力量。在他崛起于台湾政坛之前,已有不少人提出“超越蓝绿”这个要求,但都未能在“蓝绿二选一”格局中胜出,迄今为止柯文哲是唯一的例外。柯文哲的竞选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试图摆脱“蓝绿斗争”的框架之外,最主要是因为“白色力量”含有新文化运动的理论思想。有别于传统的政治人物,柯文哲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有其“柯P语言”的幽默及新鲜感,令人耳目一新,也因此深受传媒的青睐。例如,他为自己被官方调查贪污(任职台大医院时)感到不平时,在电视上说:“台湾疯了吗?国民党的林益世没贪污(未被判刑),结果是我贪污,现在加入国民党还来得及吗?”林益世曾出任马英九政府的行政院秘书长,拿此人开涮,让柯P的谈话显得既讽刺又好笑。柯文哲是第一位利用网络筹集并公开所有竞选经费以及支出细目的台湾政治人物,他在募款金额达到法定经费上限时,就主动关闭募款账户。在台湾,长期以来,政治人物的募款金额如果超过选举的总支出,就算没有放进自己的口袋,也是以打着自主名目的基金会形式变成未来拓展政治资源的资本。然而柯文哲却说:“经费够用就好,选举经费就像魔戒,毫无节制的花费,只会造成选举风气的败坏。”值得一提的是,柯文哲关闭募款账户的做法,颠覆了台湾选举文化的传统思维,这不仅是台湾选举史上的第一次,也成为开创新文化运动之“白色力量”的典范。民进党台南市长候选人赖清德随之跟进,后来高票胜选。在此影响下,预计2018年台湾“九合一”选举中将会有更多的参选人效法。柯文哲借用外力及打破传统的务实创新做法,终将促使“白色力量”推倒由“蓝绿”所共筑的高墙,“白色力量”已有壮大成“白营”的趋势。柯文哲的施政及民调支持度,迄今不坠。围绕2018年底的台北市长选举,各方已开始造势,据多次民调显示,现任市长柯文哲的民调始终位居第一,气势压过各“蓝绿”参选人。今年3月31日,政治学者胡祖庆在一场研讨会上表示,柯文哲的“白色力量”及其“两岸一家亲”的论述,获得台湾各地超越“蓝绿”选民的拥戴,他的影响力将成为2020年“总统”大选之重要变量,他甚至有可能成为台湾的马克龙。基于以上所述,大陆应如何应对台湾政局新形势,并与这股“白色力量”打交道?笔者有如下几点意见:一、大陆要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今年的两会上,习近平指出:“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这表明“台湾问题的解决,是两岸综合实力较量的过程,根本上取决于大陆自身发展进步。”由此可以看出,大陆已经充分认识到,两岸综合实力的较量,才是解决两岸关系的核心。二、大陆要持续争取台湾民心,包括“白色力量”。大陆提出对台“两遇”承诺,“让台湾同胞享有国民待遇,分享大陆发展机遇”。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今后对台政策应加大力度,务实争取包括“白色力量”在内的台湾民心,逐渐以对台“两遇”取代先前的“文攻武吓”政策。三、大陆要持续维持与绿营和“白营”的二轨对话。除了既有的蓝营对话平台之外,大陆对于两岸的和平发展,仍应扩大影响层面,例如继续开辟与绿营及“白营”的二轨对话渠道,包括两岸学界的论坛交流、两岸城市交流(如上海及台北的双城论坛)等。一旦有了互动交流,两岸就能听取对方意见,累积更多对话及沟通基础,从而有助于控制两岸的任何突发状况。四、大陆要持续落实惠台政策。大陆对台工作的方针,一向强调“三中一青”(中小企业、中低收入、中南部以及青年),但因应台湾“白色力量”的崛起,应扩大改为“一代一线”,将目标放在青年“一代”及基层“一线”,以贴近更多的台湾基层民众。针对青年“一代”,台湾《远见》杂志于今年3月14日做出一份民调,显示台湾18至29岁青年人,是大陆最新推出的“惠台31条政策”的主要受惠者,也是响应最积极的年龄层。有61.6%的受访者表示,会增加到大陆发展的意愿。这与柯文哲的新文化运动相关,因为他的“白色力量”就是要让基层民众尤其是青年人能享有更高质量的生活和工作机会。笔者认为,基于两岸发展新格局,大陆有必要提出新的对台论述,针对台湾的青年“一代”,务实创新的“惠台31条政策”,应是起步而已,未来仍要扩大至基层“一线”。如同“白色力量”,大陆也可以宣传“五要”:一、要务实;二、要创新;三、要摆脱只与蓝营一轨对话的格局;四、要走出只与台北进行“双城论坛”的路线;五、要跨越“蓝绿二选一”的模式。总而言之,针对台湾“白色力量”的崛起,大陆不仅要有所预见,更应展现自身发展的自信,协助台湾基层民众实现安心生存及生活的目标,采取直接的面对面接触,有助于扭转台湾基层民众尤其是绿营对大陆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