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杨雪冬 2016-03-14 2015年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最为繁忙的一年,充分体现了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良性互动的战略努力,在拓展全球外交布局、建构利益共同体、明确中国形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效落实了外交领域的顶层设计。 2015年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最为繁忙的一年,充分体现了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良性互动的战略努力,在拓展全球外交布局、建构利益共同体、明确中国形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效落实了外交领域的顶层设计。2015年中国外交的几个特点一、首脑外交引领。2015年,习近平主席8次出访,出访时间42天,访问14个国家,涉及亚、欧、美、非四个大洲,参加9次国际会议,是就任国家主席以来出访次数最多的一年。首次对美国、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都具有历史意义。陪同出访的代表团,规模庞大,成员多样,活动内容丰富,使国家外交、民间外交、政府外交、企业外交等有机地组合起来,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交流互动、合作共赢的目的。在出访过程中,除了进行各种会谈外,习近平主席通常会在对象国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在主要会议场合发表演讲,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核心理念,进行系统阐述,展示中国的外交思维和风格,体现中国对实现合作共赢的诚意和具体举措。从亚洲博鳌论坛到联合国系列峰会,习近平主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发表重要演讲,全面系统阐述这一重大主张。在双边及多边具体会谈中,还将这个理念落实为“利益共同体”,以寻求更切实的合作。二、立体外交成形。围绕国家的战略关切和海外利益分布,中国不断拓展和深化外交工作,形成了多层次、广领域、大跨度、实项目的立体外交格局,更有效地服务了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升了外交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多层次指的是中国不仅积极推进中美两国的新型大国关系,而且创造性地开展与新兴市场经济体、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不仅重视发展与大国之间的关系,而且更加重视改进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建构起不同层次、不同重点的国家间关系。广领域指的是外交关系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文化安全等更多领域拓展,参与者范围扩展到企业、社会组织、学术团体、个人等诸多主体。大跨度指的是围绕“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外交倡议,利用中非论坛、中拉论坛、G20峰会等多边外交平台,形成了关联度高、系统性强的外交举措,提高了外交的规模效应。实项目指的是中国通过设立具体项目来开展外交活动,比如经济领域的投资贷款、产能合作,社会领域的扶贫济困,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等。通过这些项目,既展示了中国的外交诚意和不断提升的国家实力,也巩固了外交关系的基础。三、主场外交活跃。自2014年“主场外交”概念提出以来,这种利用在中国举办各类外交活动来展示中国形象,发出中国声音的外交方式受到了广泛重视。2015年,中国的主场外交主要有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博鳌论坛、“9.3”大阅兵、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等。此外,来华访问的外国领导人有76位,平均每个月超过6位,其中包括不少大国领导人。毫无疑问,频繁的主场外交显示了中国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尤其是举办大型外交活动的能力。同时,主场外交也为中国提供了设置外交议题、提出国际倡议、发出中国声音的机会和平台。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主场外交,也进一步丰富了国人的国际知识,提升了国际意识,为外交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国内条件。四、主动外交凸显。随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变革,国际社会对中国期待和要求的提升,主动外交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主动外交既可以在对外关系中形成“先手优势”,也能提高中国对外政策的预期性,展现中国的责任和担当,赢得国际社会成员更多的认同。2015年,主动外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态度更为明确,立场更为坚定。比如在应对叙利亚问题、朝鲜核试验问题上,在参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全球气候谈判过程中,中国不仅有明确的立场和态度,而且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举措。二是外交规划的执行力更强。“一带一路”是中国外交当前最重要的规划。围绕这个规划,中国已经同陆上和海上沿线国家签订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协议,并展开了实质性的合作。三是外交的自我调整能力在不断提高。国际体系正处于变动调整过程中,不断产生出新问题新风险新挑战,这就要求外交有更强的预判力和应急能力。2015年,中国成功地应对了也门动荡、尼泊尔特大地震的中方人员撤离问题,妥善处理了近6万起涉及中国公民权益与安危的领事保护案件,显示出海外利益的保护能力。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外交在实现中国“两个百年”历史目标的过程中,被赋予更大的责任,更多的功能。除了既有的维护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保护日益多样化的海外利益,外交还承担着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国对外亲和力的作用。解决“挨骂”问题是外交工作必须面对的任务。在看到中国外交不断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诸多挑战。首先,全球外交格局的基础支撑还比较单薄。中国已经构建起全球性外交格局,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国家组织建立了内容丰富的交往关系,确立了外交层次和外交重点。相对于这个格局,基础性支撑要素还比较单薄。比如,外交人员的数量规模、综合能力和敬业精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外交使领馆的分布和级别,还与中国海外利益的发展不匹配;对于新的外交重点国家和地区,缺乏研究基础、语言人才、社会交往网络,限制了外交创议的落实;对于国际制度、全球治理等问题的研究不深入,在国际学术界缺乏影响力;等等。总之,相对于全球性外交格局来说,我们在人员、组织、机构等的能力建设、影响力提升方面,在外交资源的投入规模和配置合理性方面,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做。其次,外交与内政良性互动机制还有待完善。外交服务于内政,内政支撑外交。确保和平、推动发展是外交工作的两个着力点。在确保和平常态化的条件下,如何推动国内发展和世界发展是更大的课题。这更需要外交与内政的良性互动。目前,尤其要思考和解决重大外交决策的法治化、国内民生政治与民生外交的关系,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的对接,国家对内权威与对外形象的对称,国内民众期待与国际社会要求之间的呼应等重要问题。第三,全方位外交还不能有效形成合力。中国已经构建起全方位外交格局,参与主体多样,覆盖区域和领域广阔。然而不同层级外交,不同轨道外交之间的统合协调性还不够,外交资源和能力的配置还不均衡,出现了政府主导与民间参与之间的脱节、党政军各系统之间缺乏沟通、外交决策部门与一线实践部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影响到外交合力的提升。第四,国际体系调整和全球问题叠出。中国外交开展的外部环境还处于大变动时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向更均衡方向调整,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体系的变化,既需要改革现有的国际制度,也需要创立新的国际制度。全球问题不断增多,使得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复杂。中国的外交工作必须密切关注这些新变化,保持定力,科学研判,沉着应对。近期的应对举措中国外交有着优秀的传统,并且在十八大之后逐渐形成了更有时代性和整体性的外交格局,这是进一步开展和改进外交工作的基础。就近期而言,要做好以下工作:1、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精神,做好十三五期间外交的规划工作,尤其要重视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贯彻到各项外交工作中,提升外交工作质量,凝聚外交合力,为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创造更为有利的外交环境。2、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产生的外交影响,尤其要重视基于经济利益建立起来的外交关系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做好应对预案。3、密切关注一些战略伙伴关系国家的国内事态变化以及对于外交的影响,比如俄罗斯、巴西、南非等大国,中亚、中东部分国家。受经济情况、国内人口因素、政治力量关系等变化的影响,这些国家国内可能相当长时间里会处于变动状态。4、继续落实“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各类项目,将国家外交与民间外交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利益共同体与价值共同体有效地重叠起来,形成坚实的命运共同体。5、发挥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新的国际制度的作用。通过这些中国倡导建立的新机构的运行,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探索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新途径新方式,增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实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