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研究院研究员 伍俊飞 2015-09-30 习近平此次访美的成功表明,在韬光养晦和武力冒进之间,中国可以秉持“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策略,走出第三条道路“辩理交利”(Constructive Debate and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即进一步夯实中美经济相互依存根基,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合作共赢为目标,以渐进主义为方式,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进行建设性争论与沟通,在国际舞台敢言敢为,谋求逐步和平地修正不合理的国际规则与规范,从而建构和扩张中国的国家利益。 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及联合国总部期间,在华盛顿与奥巴马总统进行了“坦诚深入”的战略沟通,在纽约向全世界重申了主权平等、合作安全、协商共赢、和而不同等国际治理概念与方法。习主席访美经合成绩斐然,在49项成果清单中,有近20项涉及经贸和金融,然而他没有刻意掩饰中美之间的矛盾与分歧,而是主动摆事实,讲道理,陈明利害,以理服人,从而达到了增信释疑、管控分歧、深化合作的目标,有力推动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 在此前的南海冲突中,一架美国P-8A海神侦察机飞临永暑岛上空,中方军对其八次警告,责其离开该空域。此情此景令人将当前的中美现状喻为驯狮员和狮子之间的关系:不管双方相处得多么融洽,狮子总有可能张口咬人。 美国对华关系犹如美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一样矛盾。在美国人眼中,中国人有时被视为专制主义者,有时被看成强硬的共产分子,而更多时候被认为是工厂里忙碌的工蜂。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价值观一无所知。然而,美国人又钟情于炎黄子孙的热情好客。 随着一些中国鸽派摇身一变为鹰派,这种爱恨交织的情感变得更加浑浊不清。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是典型代表。他撰写了一篇评论,标题是耸人听闻的《中国即将分崩离析》,在国际关系学界引发巨大反响。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不赞同沈大伟的观点,主张中美构造新型建设性现实主义框架,通过共同利益和目标来锚定双边关系。不过,围绕沈大伟文章引起的争论也提醒各方,美国学者远未领会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的要义。 搭载CNN记者的美国侦察机在中国门前盘旋,此举激起了中国人的愤慨,中国人无法理解美国的对华安全战略为何迅速滑向了更为消极的方向。 北京对华盛顿在亚太最亲密的盟友日本深怀不满,因为东京长期亦步亦趋地敌视中国的外交政策。北京也抱怨美国对中方某些周边国家的挺助,它们蜂拥而上,抢占中国的诸多海岛。至少这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公开立场。 中美完全有可能成为可信的合作伙伴,不过前提是双方都认识到新型关系的确立需要互谅互让。这意味着中美鹰派都要从善如流,自我克制,适时妥协。 中美过于接近势必为中国决策者带来麻烦,因为中美关系的核心在于经贸。双方在经济上相互依赖,但彼此的价值观格格不入。这有可能埋下诸多隐患,若历史和现实的冲突互相交织,横生枝节,这些差异会让双边关系雪上加霜。当事涉中国领土主权时,困局尤为如此。 中美结成两国集团(G2)共同领导世界这一创意,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德·伯格斯滕(C. Fred Bergsten)提出,甫一问世即受到不少重量级政治人物的追捧,包括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和前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著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也鼎力支持G2提议,并首撰新词“中美国”(Chimerica)来描绘全球两个最大经济贸易体的共生性质。 值得玩味的是,尽管中美两国加大合作的倡议背后存在不可否认的逻辑,但中美G2关系随即就被北京和华盛顿双双拒绝,两国反对者的理由几乎类似。对此的审视具有深意,这对最高决策者而言更是如此,只不过大多数人可能低估了中美领导人之间的共同特点。 如果G2不现实,那么中美两国合伙关系(P2即Partner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