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解读 后政改时代泛民分化加速 港政治力量现新格局 天大研究院研究员 程军 2015-06-08 已经延续超过20年的建制vs泛民的局面目前正在慢慢变化之中,政治光谱复杂化所导致的,将是市民选择的多样化。如果不希望看到香港从此陷入无休止的政治纠战之中,如何在泛民分化阶段就开始想象及重塑香港未来的政治格局,至关重要。 上周日(5月31日),国务院港澳办主任王光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兼香港基本法委员会主任李飞、中联办主任张晓明在深圳与数十名香港立法会议员会面,就即将在立法会进行表决的政改方案进行交流。综合会后香港各界的反应,各方对方案获通过的期望值都不高。 包括港府官员在内的多名政界、学界人士近日纷纷表示,对政改方案通过不抱希望。深圳会面结束后,自由党荣誉主席田北俊即指出,他认为政改没有可能再转弯,方案通过的机会是零;周二,港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称,他认为政改获通过的机会渺茫;同一天,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亦称对政改通过感到悲观。 一旦政改方案不获通过,香港政治环境及政党博弈格局将出现哪些新的变化,分析人士对此已多有论述,各方的基本共识之一,是泛民将继续分化。公民党主席、泛民饭盒会召集人梁家杰在深圳会面后也承认,“不会低估泛民在下次立法会选举中流失选票,甚至失去否决权的可能性”。 我们认为,泛民受到的最大冲击之一,将是普通民众对其构建政治运动能力的怀疑。自90年代以来,泛民一直引领着香港的在野民主政治运动。期间虽出现过民主党的多次分裂,但因公民党等新兴力量的持续补充,泛民一系仍一直主导着与建制派抗衡、与港府乃至中央对话的地位,且有能力自下而上营造对自己有利的社会舆论话语体系和社会氛围。 不过,一旦政改方案被否决,无论是当年的第一大在野党民主党,还是民主党衰败后已与之形成并驾齐驱之势的公民党,都将面临民众的同一个问题:下一步怎么办?毕竟“双普选”是泛民一系努力了20年的目标,由于此次谈判博弈达不到最理想的结果,泛民不得不将亲自为这目标划上(至少是阶段性的)句号。换句话说,泛民自己设定的目标摆在眼前超过20年,但按照他们的策略,不但无法争取到,甚至还要“否定部分的自己”,那么民众凭什么会相信,在下一个5年、10年里,泛民提出的新目标是可行的呢? 与由港同盟和汇点合并而成的民主党相比,由专业人士组建的公民党确实曾给香港民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党魁梁家杰更因曾与前特首曾荫权举行电视辩论而名声大噪。不过创党至今,除了在立法会议席上达致与民主党平起平坐的“地位”,公民党在策略上也没有明显的新意。那么民众同样可以追问,如果包括公民党在内的泛民一系继续采取与过往20年相似的策略,那它又为何能达致不一样的收获?网络上流传着一句据说是爱因斯坦的名言:全天下最愚蠢的事就是,每天不断地重复做相同的事,却期待有一天能出现不同的结果。 政治永远是讲究实力的游戏。泛民的尴尬之一,便在于他们一直没有实力得到最期待的,却又常常拒绝自己可以得到的。“一鸟在手胜过百鸟在林”,在坚决要保持“捆绑式”姿态的泛民身上,完全看不出他们能理解这来自西方古希腊的民间智慧。 上述质疑其实早已散见于各处,透过去年的“占中运动”和近两年每逢6月的维园—尖沙咀纪念/反纪念活动,更多冲击正清楚地显现出来:由于不相信泛民的能力,学联(与公民党关系密切)8家香港专上学院成员中的一半已经宣布退出;由于不认同泛民的策略,行动更为激进的年轻政治团体正纷纷冒起,并在“占中”和“反水客”事件中不时成为主导现场和场外舆论的主角。更应引起泛民忧心的是,在部分以“本土”为旗号的新兴政治力量背后,一整套政治运动乃至政治文化的话语体系正在被逐渐梳理、构建出来。在这套政治理念的支持下,作为“过去20年运动”的领导者(和失败者),泛民的资源遭到侵蚀已不可避免。 (从深圳会面之后的情况看,公民党在泛民内部的角色似乎越来越重要,梁家杰周日当天更代表泛民面对记者,做出表态。然而——如前所述——受其成员自身性质的限制和策略上匮乏的影响,公民党在后政改时代的走势无法令人看高一线。) 政改方案投票尚未开始,负责投票的人却纷纷表示已看到了结果,不过他们中间始终无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没有政改的香港将向何处去? 有声音说,如果方案通不过,港府正好可以暂时搁置这类争议大的问题,集中精力关注经济、民生问题。不过问题是,在政改问题还未导致两方阵营最后撕裂的时候,涉及香港未来产业战略的事务都无法顺利推行。那么是出于何种假设,会让人有幻觉说政改方案不过反而可以令社会专心于经济、民生? 举例而言,曾被坊间认为是温和泛民、有可能“被撬票”的立法会议员莫乃光在深圳会面后曾表示,如果中央此次表态意味着要把政改“袋一世”,那他就会“反一世”。 而正是同一个莫议员,曾在几个月前为梁振英政府所提议成立的创新及科技局奔走呼吁,动员科技界的游说力量,企图说服在立法会“阻击”港府的泛民强硬派暂时停手,以求创新及科技局得以成立,为香港互联网和科技产业奠定重要基础。可惜,由于泛民系部分议员的“拉布”行为,创新及科技局最终未能获得立法会财委会通过拨款。 由创新及科技局事件上不难推断,否决政改方案后,在大目标上失去方向甚至民意的泛民,很有可能会在各种小目标上频频阻挠港府,以显示自己没有放弃斗争。也正因此,香港的政局——一如刘兆佳所言——将进入一段“不稳定”时期,其间,政治力量将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并形成新的博弈格局。 由此我们建议,首先,中央政府与港府应及时了解新兴政治力量的诉求,把握其运动的特点,并建立可持续的沟通渠道。政治从来都是博弈游戏,为避免因误会而产生的“双输”或“多输”,很有必要及早形成可靠的对话渠道。 其次,泛民的分化过程值得密切关注。已经延续超过20年的建制vs泛民的局面目前正在慢慢变化之中,政治光谱复杂化所导致的,将是市民选择的多样化。不过有一点不难预测,泛民争取不到的结果,激进一系更没有机会得到,但如果不希望看到香港从此陷入无休止的政治力量纠战之中,如何在泛民分化阶段就开始想象及重塑香港未来的政治格局,至关重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香港大多数温和的市民和选民,应采取何种方式,重新思考香港过去半世纪取得辉煌成绩的成功之道,并用不仅限于政治的方式,规划和动手打造香港的将来。我们预期,作为新兴激进政治力量的对照物,民间有可能(也有需要)出现新的坚持中间路线的政治力量。这一力量既可以吸取泛民的失败经验,又可以制衡激进的呼声,对于普遍厌恶暴力和偏保守的香港市民来说,新兴中间力量将有可能成为他们在激进派之外的新选择。 过去30年里,香港从曾经的“政治冷漠却明珠闪耀东方”慢慢变成“政治燥热却始终一无所获”,其中蕴含了无数值得回味的故事。而“占中”和“政改”给香港带来的,也是自“67暴动”以来最强烈的冲击,是社会和民心的种种撕裂。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恰恰是在“67暴动”那个动荡年代之后,痛定思痛的港英政府和社会各界才能逐步达成共识,并借二战后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变化的大势,走上腾飞之路。 又有谁能否认,香港此次不是站在下一个飞跃前的十字路口呢? Continue Reading Previous: 中央政改立场不退让 港泛民应如何自处?Next: 新《国家安全法》对香港的意义 相关文章 完善香港选举制度改革尘埃落定 热点解读 完善香港选举制度改革尘埃落定 放棄意識形態之爭 共享RCEP成果 热点解读 放棄意識形態之爭 共享RCEP成果 台湾选举尘埃落定后的政治生态 热点解读 台湾选举尘埃落定后的政治生态 美伊战争是将来时 热点解读 美伊战争是将来时 聚焦中国之治,“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讨会在港成功举办 热点解读 聚焦中国之治,“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讨会在港成功举办 日本不再值得中國學習了嗎? 热点解读 日本不再值得中國學習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