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anuary 20, 2015

天大研究院港澳研究小组 2015-01-20 要解决香港的房屋问题,症结在于增加土地供应。最终能否成事,则取决于当政者的管治能力与威信。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近日发表的2015年《施政报告》中强调,香港是法治社会,只要依法守法,就可把握机遇。敢于抉择,就可推进民主;进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因此,他认为,改善民生,是依法守法、把握机遇的结果。 在民生议题方面,梁振英表示,解决住屋问题是施政的“重中之重”。他并且以最大篇幅在《施政报告》中解释房屋土地政策,并提出通过多管齐下去处理房屋问题。梁振英表示,特区政府有决心、有能力逐步扭转供求失衡问题。 《施政报告》有关民生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房屋供应。因此,本文主要就房屋问题作出点评。增加房屋供应措施 施政报告提出多项策略,尝试通过多管齐下,处理房屋问题。1.    加快兴建公屋 梁振英表示,将加大和加快土地供应,并且特区政府已在全香港物色到约150幅用地,正全速进行更改用途或增加发展密度。此外,数幅较大型用地也会改作房屋发展的用途。未来10年,特区的建屋目标是兴建48万个住宅单位。在2014-15至2018-19的五年期内,特区预计共有77,100个公屋单位落成;未来10年,每年平均兴建约20,000个公屋单位的目标。 不过,兴建公屋不可能立即见到成效。需要经过较长的规划程序和咨询工作,才能落实。此外,不少地区居民都不太欢迎新公屋兴建在他们居所所在地区附近,因此每次在地区咨询时,政府兴建公屋计划都会受阻。地区人士认为,兴建公屋会对附近居住环境造成影响。也会对现有居民,在交通、小区设施等方面构成影响。因而,政府在兴建屋公屋时,在规划公屋兴建的咨询工作,并未如想象中顺利。2.    取缔工业大厦内的住用“劏房” 梁振英表示,“劏房”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尤其是工业大厦内的“劏房”。因此政府将会继续全面取缔工业大厦内的住用“劏房”。住宅内的“劏房”,如违反消防安全规例,也会加强执法。 香港的“劏房”问题日渐严重,有关“劏房”的问题久久未解决,其原因主要是近年香港楼价和租金一直高企,令“劏房”这类相对廉价的房屋需求激增。 近10年以来,楼市炽热,不少市民买不起楼,也租不起整个单位,惟有租用“劏房”单位。旧楼业主发现把单位分间成数个细单位出租,比以整个单位出租更有市场,于是“劏房”涌现。由于现时政府对“劏房”没有作任何规管,业主们可将单位改建成多个劏房出租。劏房工程一般在屋内进行,若没有涉及楼宇结构,且不触犯其他规例,便不用事先获屋宇署批准。因此,合乎法例规定的劏房便不属违例建筑。可是,劏房改建时,业主经常都会忽略一些安全标准,因此有火灾发生时,劏房住户可能非常危险。 “劏房”管理的复杂性,还在于它会直接影响楼市供需关系。我们问意“劏房”的安全风险不容忽,但政府在提出加强取缔工厦“劏房”的同时,如果不能在同区内增加租住楼宇,只会造成供应紧张,甚至会使该区内住宅租金,进一步上调。 3.    资助自置公屋 房屋协会在去年预售的2,160个新建居屋单位,市民反应极为热烈。因此,政府有必要积极与其他公共或非牟利机构,商讨资助出售单位供应,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置业机会。 政府提出多项建议,包括由市建局协助推出资助出售单位,以及将正在兴建公屋出售给“绿表”住户(现己租住公屋的住户,经核实合资格,将获编配公屋单位的特定组别人士)。 梁振英建议房委会选择正在兴建的公屋出售予“绿表”人士,表示可协助“绿表”人士自置居所,又能腾出单位,一举两得。然而,此项政策最少有以下问题︰ 1.    出售公屋实际上只是减少了公屋单位编配予轮候册中的基层市民,因为出售公屋实质是政府“卖断”出租单位,此等公屋单位一般不会再编配予轮候个案。 2.    有关行政安排延长轮候时间,一方面现有公屋租户购置新公屋需数个月时间才能入伙,腾出单位装修翻新亦需数个月;轮候册个案亦因而不能入住质素较好的新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