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August 7, 2012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杜平 2012-08-07 美国此次发表所谓的南海声明,不寻常之处在于,其正式地以“仲裁者”身份自居,以貌似公正的姿态,为自己继续非正当介入南海争端寻找正当性。而这正好暴露了美国内心的焦虑。 美国国务院8月3日就中国南海问题发表一份声明,片面指责中国加剧南海紧张局势,此一举动相当奇怪。南海局势虽然尚未恢复平静,但各争端方显然都不想让事态继续恶化下去。美国此时突然发表声明,似乎是不想看到局势走向缓和,而是要通过挑拨离间和煽风点火的惯技,再次把事态闹大。 美国为什么希望把南海局势再次搅浑?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美国的思维。自从国务卿希拉里两年前声称南海攸关其国家利益之后,菲律宾和越南等少数几个东南亚国家便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有恃无恐地与中国进行对立和较量,继而使中国的东南亚外交处于被动状态,更使中国和东盟之间友好合作的局面遭遇困难。这种趋势自然使美国的外交决策者感到得意和鼓舞,因为中国和东盟某些国家之间发生矛盾,有利于美国实施其“重返亚洲”的战略。因此,在过去两年时间里,美国虽然一直声称要在南海问题上保持中立,但却乐此不疲地借助南海问题在中国和东盟之间制造对立。美国此次发表所谓的南海声明,意图正在于要挑唆菲律宾和越南等国继续与中国对抗,因为一旦南海局势重归平静,美国就会失去浑水摸鱼的机会。 美国过去就南海问题发表立场,一般都只是由个别官员出面口头表达,但这次却煞有介事地用书面声明的方式表态,显得很不寻常。其不寻常之处在于,美国正式地以“仲裁者”身份自居,以貌似公正的姿态,为自己继续非正当介入南海争端寻找正当性。然而,这一举动正好暴露了美国内心的焦虑。造成美国焦虑的原因是,在不久前结束的东盟区域论坛会议上,东盟十国在南海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导致外长会议未能发表一份会议公报,也就是未能像美国所鼓动和期待的那样把枪口一致对准中国。这种结果当然使美国大为失望,因为它挑唆东盟集体对抗中国的图谋没有得逞。假若东盟内部分歧持续下去,美国就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其变成其抗衡中国的同盟,也就无法“被东盟邀请”去名正言顺地介入东南亚事务。 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就很清楚美国发表南海声明的用意在于传达两个信息:一是要告诉菲律宾和越南,美国是它们的后盾,不要害怕与中国对抗;二是要告诉东盟其他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美国已经公开站出来为它们出头,这些国家不要再犹豫,更不必害怕和顾忌中国,而应该共同面对中国。 美国发表南海声明,在时机的选择上,也是经过盘算的。在三沙市宣布成立之后不久,西方媒体报道说,中海油公司正在向外国公司招标,以共同开发西沙海域的石油及天然气。美国没有在东盟外长会议之后立即发表南海声明,而是选择在上述消息见报之后发表,目的就是要吓阻其他国家的石油公司,阻止它们响应中海油的招标计划。在所谓的南海声明中,美国在言辞之间刻意制造南海地区局势紧张、缺乏安全的信息,用意正在于此。基于这种图谋,美国未来很有可能对有意投标的外国公司发出更具体的威胁,甚至有可能采取制裁措施。 美国无疑是大国,中国同样是大国。一个大国无视另一个大国的尊严,居高临下地予以公开指责,显然是要故意贬低和羞辱对方,让其在国际交往中受到蔑视。美国此份南海声明,就是要使中国威信扫地,使周边国家低估、甚至蔑视中国。因此,中国已经作出的强烈反应是必须的,将来还应根据事态持续作出反应。 与此同时,中国还有必要做到两点。其一,必须让东南亚国家清楚认识到,美国是虚伪的,其所作所为绝非是为了促进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是要制造冲突,制造紧张局势,以便为其实施“重返亚洲”的战略创造充足的理由和环境。其二,中国还有必要让美国清楚认识到,它越是无理介入南海争端,越是唆使其它国家对抗中国,中国维护南海主权的决心和行动就越是坚定。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林国凯 2012-08-07 香港回归后之所以出现种种问题,与其说是因为施政不善或“香港没有政治人才”,不如说是由于英治香港的逻辑与特区香港的逻辑存在着根本上的冲突与矛盾。 亟待构建新的“香港论述” 回归十五年来,香港各种社会矛盾越演越烈,问题从经济上的两极分化,发展至不同利益集团的泥浆摔跤。贫富悬殊的问题还可以透过收入的二次分配来缓解,而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代表他们的精英之间的决裂,迫使我们在分析和处理香港问题时必须使用一套全新的视角。 简单的说,香港亟待一套新的论述来回应以上的问题。论述,并不是简单的公关手段,不是政治化妆师指鹿为马的技艺。相反,一套论述能决定我们思考问题的框架,引导我们的行为。如此,论述必须要建基于现实的基础上,但“现实”的可塑性是非常高的。我们要注意三点:第一,“言”跟“行”必须合一;第二,思想的体系必须能自圆其说,呈现出内部的一致性;第三,一套论述必须和其他论述竞争,所以论述的内容必须对世界思想潮流时刻保持关注。 在每一个时空下,不同的论述都在竞争,但在大部分时间下,均有一个主导性的论述能获得较大多数居民的认同,这个论述就是社会稳定的根基。这套论述能为政权提供合法性,其重要性在有一人一票选举的国家和地区尤为重要。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民主化过程中产生了巨大撕裂,根源就是因为人民缺乏一套共享的论述,其呈现的表征就是没有一个共同的国民身份,大家对非我宗教、种族群体掌权感到猜疑。 如此看来,香港回归后之所以出现种种问题,与其说是因为施政不善或“香港没有政治人才”,不如说是由于英治香港的逻辑与特区香港的逻辑存在着根本上的冲突与矛盾,但我们甚少这样理解这个问题,遑论着手处理。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狮子山精神”就是在英治香港逻辑下发展的一套论述。它的核心精神与其说是“自力更生、多劳多得”,不如说是“独善其身、过得比大陆好”。“狮子山精神”之所以成立,有赖于资本主义发展到特定的阶段、有赖于英美与中国跟世界体系互动的不同方式。一切发展到今天,香港人还想抱着“狮子山精神”, 不问国家、不问政治(不是香港本地示威的小政治),继续在全国里面当人上人,当然是不可能的。 良药苦口,崩溃中的“狮子山精神”向“新香港论述”发展的过程,将是痛苦的。但只有经历痛苦,更长久的平和才会来临。只要我们言行合一、坚守原则,痛苦可以相对短暂。“新香港论述”必须是辩证的,否则我们必然会把“两制”之间的矛盾、“中国模式”跟“普世价值”之间的矛盾等视为不可解决。胡主席讲话提出四个“不能偏废” 胡锦涛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新香港论述”的构建指明了重要的方向,值得认真思考。胡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中央政府对香港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这是在香港实践‘一国两制’的核心要求和基本目标。为此,必须坚持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保障香港社会各界利益、支持香港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和反对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等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这样的提法,港人或会感到陌生,而讲话的官方英文翻译用到了平衡(balance)一词,则非常直接明确,不容误解。 要“平衡”的,分别是这四点:“坚持‘一国’原则”与“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 与“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与“保障香港社会各界利益”;“支持香港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与“反对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把这些因素放到天枰的两端,代表着思考香港事务的最新思维。而这样的思维无疑是比以前更进一步,更科学、更正确。 胡主席的四点各自都是一篇文章,但其中第一和第三点尤其重要。 第一点,即平衡“坚持‘一国’原则”与“尊重两制差异”,提醒我们必须辩证地理解“一国两制”。问题不在于“一国”是否在“两制”之上,因为在当下“一国”就是“两制”,“两制”就是“一国”。真正的问题在于“两制”不是为差异而差异,它们的差异也不是固定的、本质化的。相反,今天的差异,是为了在明天得到扬弃。大陆和香港都在发展,也必须发展;明天的香港不会是今天的大陆,明天的大陆也不会是今天的香港。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真正理解“一国”和“两制”的辩证统一,明白国家领导人当年不提前收回香港以“充分打算,长期利用”,以及使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历史问题的深意。 由此,就着香港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当下迫切的国民教育争议,香港人既要学习国情,从而理解内地制度的合理性,亦可以对内地不合理的地方抱批判性态度。但更重要的,是国民教育必须把香港人从“大香港主义”中解放出来——没有谦卑,又何来尊重?!就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批判殖民地历史、反思港人过去从大陆获取的超额利润。 就着第三点,即“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与“保障香港社会各界利益”的平衡,以前有关“一国两制”的论述,董建华一句名言可以概括,就是“香港好、中国好;中国好,香港更好”。在这个论述之下,中国和香港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是丝毫没有矛盾的。如今,我们要平衡“香港好”与“中国好”,两者“不能偏废”,这个理解意义是重大的。 讲话中尤为科学的做法,就是把香港的局部利益再细分为“社会各界利益”。因此,港人并不是同质化的、铁板一块的,他们其中一些界别和阶层的利益跟国家整体利益较为一致,是统战工作的正确对象、是执政联盟和政治人才培养的正确对象。同时,胡主席的提法亦没有把“国家整体利益”绝对化,这样兼顾整体和局部,能有效回应“本土”的利益诉求,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新香港论述”必须兼顾的四个关系 就着“新香港论述”的建设,笔者按胡主席此次讲话的精神更深入地思考“一国两制”,尝试把胡主席的四点“不能偏废”整理为以下“新香港论述”必须面对和兼顾的四个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合作与斗争的关系;稳定与发展的关系;高度自治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就这四个关系,笔者在此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与具体建议。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