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将于11月6日举行九七回归以来的第四届区议会选举。相比往年,本届区议会选民投票选出来的区议员,将首次有机会于明年参选或投票选出立法会的“超级区议会”议席,或者参与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由于多了这一层政治意义,今年区议会选举的战情也成为历来最激烈的一届。展望未来,建制派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地区工作,以及吸引年轻选民,为日后的区议会选举做好准备。
反对派选情不乐观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10月中旬刊登的宪报显示,本届区议会选举共接获915个有效提名。全港18区的412个选区中,有76名候选人自动当选,其余839名候选人将竞逐336个议席。在18区中,以油尖旺区竞争最为激烈,51名候选人竞逐16个议席,平均逾3人竞逐一个席位。
究竟本届区议会的选举结果如何,只有等待投票揭盅才有答案。但按照目前形势来看,若无意外,“泛民”的选情并不乐观,建制人士很有可能胜出。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大原因。
第一,在过去的区议会选举中,泛民主派均有透过协调基制而参选。但在今次区议会选举中,民主党被人民力量狙击,使建制派有机会从中得益。譬如,人民力量立法会议员陈伟业挑战同是立法会议员的民主党主席何俊仁,出选屯门乐翠选区的无党派沈锦添或者会因而受惠。又如海怡西选区,人民力量林雨阳与已退出社民连的季诗杰同时出选,夹击民主党冯炜光,或者会令新民党施俊辉渔人得利。
第二,被视为“泛民”第二大势力的公民党,在区议会选举中一向依靠推销政治明星来取胜。但本届区选开始前,公民党却接连卷入港珠澳大桥环评、外佣争居港权两宗司法复核案件中,被许多人斥责出卖港人利益。故预计公民党在本次选举中的选情并不乐观。
五项因素值得关注
相比往年,今年的区议会选举选情激烈,出现十分不同的氛围。以下几方面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区选议题的政治化。香港区议会自1981年成立以来,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区议会的功能,主要是就地区性问题和对该区有所影响的政府政策,进行讨论及提供意见,充当选民或政府的“传声筒”。不过,自从“超级区议员”体制成立后,区议员可间接选举多位立法会议员。在此情况之下,选民对候选人的要求不再只着眼地区事务。这对以往只着重地区事务的旧式实干型地区工作人士将带来新冲击。事实上,今年有不少候选人都专攻全港性议题,包括关注土地权益、促开放大气电波等。
第二,民主党的选情。去年,公民党和社民连发起“公投”运动,但民主党却支持政改建议方案。民主党的决定对其自身有利有弊。一方面,该党30名成员包括七位创党成员宣布退党,部分自立门户,成立新政团“新民主同盟”,这大大打击了民主党的实力。另外,其它“泛民”政团如人民力量指摘民主党出卖民主,在区议会选举狙击民主党,要对方“票债票偿”。但另一方面,政改建议方案被立法会通过后,民主党的支持度一度急升,部分政治立场偏向中间的选民改而支持该政党。民主党既与中央政府及特区政府协商,又站在“泛民”的立场抨击政府,这样的取态能否扩大其票源,在是次区议会选举里值得留意。若然该党综合当选率、总得票等数据有良好表现,这可能鼓舞该党领导层坚持“又倾又砌”(又谈又打)的立场。
第三,更多激进泛民政团的诞生。本次区选出现前所未有、最多“泛民”候选人互撼的局面,且还是在多达76名建制派候选人自动当选的情况下发生。其中,人民力量拒绝“参与”泛民的协调机制,以及狙击民主党和民协,意味着激进民主派与温和民主派正式分裂,专门吸收思想较激进的选民支持。换言之,日后打着激进民主派旗号的政党政团,在选举上参与协调的机会很微,“泛民”互撼的情况只会有增无减。
在激进民主派杯葛协调机制的情况下,民主党和民协的地区工作者日后便要同时面对建制派和激进民主派的竞争,下马机会大增。这将会鼓励更多民主派人士加入或组成新的激进民主团体去参选,如民间电台和土地正义联盟,以争取政治本钱。“泛民”势力版图会逐渐洗牌。
第四,年青选民人数及投票率的不断上升。互联网发展兴盛,加上通讯媒介发达,勇于接受新科技的年轻人比以前更容易接触社会政治话题,新一代年轻人也更加关心政治。根据临时选民登记册显示,政治取态未明的18至20岁的“90后”登记青年选民,较2007年区议会选举激增一倍至14.4万人。一方面,他们对于地区事务的期待标准与他们的父母大有差别,这群人如何影响政党布阵和选举结局,将是特区下一阶段何去何从的关键指标。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达,也令新一代更易宣传和鼓励亲朋认知自己的政见和投票取向。争取年轻人选票,随时得到带动数张选票支持自己的效果。
第五,免费报的影响。在区议会选举前夕,壹传媒集团突然宣布推出免费报章《爽报》。姑且不论黎智英是否企图借此控制香港区选的主动权,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现实是,《爽报》肯定会成为偏帮“泛民”的选战武器。这正如2007年《苹果日报》为陈方安生印制大量“告急号外”谷票,今次《爽报》也有可能为“泛民”候选人的“告急号外”或“配票呼吁”。
建制派的选举策略
第一,继续加强地区工作。根据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副教授王家英研究2007年区议会选举投票行为后所得的结论,区议会候选人能否当选,往往与其在地区上的表现,包括有没有做好地区工作有关。至于政治牌,除非正值政治敏感时期,像2003年有“沙士”(非典)和七一效应,才会让“泛民”可以获得较好成绩。否则,要在区议会选举中胜出,候选人便要靠做好地区服务。换言之,加强地区工作,处处为居民着想,仍是建制派未来工作的优先重点。
第二,转变宣传策略。大致而言,建制派以往的地区工作都做得很好,在提供地区服务的资源与素质方面,一向比民主派有优势。不过,随着区选议题走向政治化,这些优势将会减弱。展望未来,建制派人士应一改以往只提供地区服务,令服务使用者的街坊支持他们的作风,改而宣传地区服务素质是如何影响小区的环境与居民生活素质,令不管是否直接获益的选民,也会支持提供良好地区服务的建制派候选人。
第三,发挥政治立场优势。一直以来,“泛民”在选举期间,都喜欢使用“不热心支持民主”、“拖慢民主进程”等罪名,丑化建制派。建制派候选人往往被民主派在选举话题上牵着鼻子走,只讨论政治立场,建制派本身的优势却被忽略。其实,建制派也应该利用本身政治立场优势去反击,而不是捱打。建制派最鲜明的优势及特点是爱国爱港,爱国爱港即乐意与祖国接轨,利用大陆的经济优势去推动香港的经济发展,带领人民改善生活条件与环境。相比之下,很多“泛民”候选人都不大支持甚至反对一些与内地融合的政策,如在西九建高铁,筑港珠澳大桥等,这绝非爱国爱港阵营所为。建制派应利用简单易明的爱国爱港与否概念去令市民认清建制派与“泛民”的分别,让市民容易选择应把选票投给谁。
第四,致力吸收新支持者。除了工联会,其它建制派政党一向甚少举办兴趣班去吸引市民。既然建制派在金钱和资源有较大优势,日后应该鼓励建制派不同政团于每选区举办为该区而设的兴趣班,接触更多群众,令政治冷感的市民主动认识到建制派政党,从而培育一批新的潜在支持者。另外,如上所述,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年轻人对区议会选举的兴趣也日益增加。由于区选候选人只要稳持几百票就有胜算,青年选民的投票倾向极有可能左右选区结果。既然年轻人更热心时政与投票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建制派未来应加强年轻人工作。除了继续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宣以争取支持,也可以在中学、大专院校的学系成立卫星组织,有系统地吸纳新一代支持和巩固联系,化联系为支持选票。
第五,鼓励建制派内部良性竞争。建制派由于协调功夫到家,在区议会选举中出现像“泛民”那样互撼情况的机会甚低,但这同时也令一早划分好山头的建制政党缺乏竞争,削弱要求进步的推动力。针对这种现象,建制派有必要考虑容许在非选举时期,每个选区皆可有数名建制派地区人士在同一地区提供地区服务,如走跨阶层路线的民建联成员一位,走基层路线的工联会成员一位,走中产路线的经济动力成员一位。三位或更多建制派成员同时服务一个小区,在选举前才凭着服务口碑、成绩甚至设立初选机制,令最优秀者代表建制派出选,以确保参选者的素质。
《港澳观察》2011年10月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