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 Ping 2011-07-25 The Philippine government should be aware that it is unwise to ally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protest against China over...
Day: July 25, 2011
YU Tianren 2011-07-25 It is still unknown whether China’s high-speed rail technology will be taken to Court by Japan’s 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 Ltd. with...
天大研究院 公共政策与社会问题课题组 2011-07-25 政府和官员们与其被动地被网民们质疑和“人肉搜索”,不如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网络监督,主动为群众提供更便捷的监督举报方式,加强在线联系,增强与网民的互动,利用网络监督形成的倒逼机制改进政府部门的工作,改善工作作风,提高形象。 从1994年正式与国际互联网全功能连接到2011年,中国互联网走过了十七个年头,无论是从普及的广度、发展的速度,还是网民的总数,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与产业,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互联网提供的平台,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因为有着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全民互动参与性,而对中国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互联网在中国十七年,引发的不仅仅是一场突飞猛进的信息革命,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早在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就与网友在线交流,并称互联网是“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开创了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通过互联网与公众互动的先河。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与网友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在线交流。此后每年“两会”召开前,总理都与网友交谈,直面社会热点问题,畅所欲言。 正是在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并由他们的躬亲示范,才带起了各级政府和官员的网络问政之风,网络问政也从政府搭建网络平台(网站)到进入民间网络平台如博客与论坛。目前,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最新趋势是微博,“官员开博”已逐渐形成风潮,其中不乏百万粉丝量级的“明星官员”。微博打开了官民沟通的新局面,党政机关在微博上越来越活跃。据新浪网新闻中心的统计,目前,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中,逾半以上公安机关开设了官方微博。截至3月底,在新浪微博开通并认证的中国政府机构包括官员已增至3000余个,呈现两个趋势:数量稳步增加,越来越大;官员级别也有上延趋势,级别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人民网》的调查却显示,国内有7成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一边是上层倡导推广网络问政,部分官员们纷纷触网,积极响应;另外一边却是越来越多官员生出了“恐网症”,恐惧网络监督成为官场常态。 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如何消除官员们的网络恐惧?让互联网成为创新管理的工具与平台,这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官员迫切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官员须认识网络载体与网络新媒体 国内的一些官员,特别是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一些地方的基层官员对互联网的认识还是很有限的,对互联网的传播手法、传播途径认识不深,甚至对网络载体BBS论坛、博客、微博和QQ、MSN等的了解,都是一知半解的。以至于有网络事件、网络舆情发生时,他们对舆情的传播和影响评估不足,反应滞后,错失解决矛盾、化解危机的最佳时机。甚至出现有官员不知道QQ群和微博的信息是公开的,而在单位QQ群里示爱、在微博里调情,被网民广泛作为谈资、笑话。 要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就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相比于传统的大众媒体,互联网传播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传播手法多样、传播过程多向互动、交流具有开放性、传播主体广泛等特点。传统媒体可以说从我们一生下来,就受到其影响,耳熟能详,可互联网出现才十几年,如果不是那些整天“泡”在网上的,还真不一定有时间搞清它的内涵、本质与性质。大多官员都很忙,这可能是他们无法了解网络的最根本的原因。可是,网络以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方式迅猛发展,并以无孔不入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情况下,我们官员如果还对网络掉以轻心,在那里怀念“没有互联网的好日子”,恐怕就不实际了。 网络以其超链接的方式将存储信息的容量无限放大,在信息传播效率上,网络传播将传统媒体信息发布所必须经过的采集、筛选、加工过程大大缩短,实现了即时更新,快速传播,大到国际、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均能在网上得到同步反映。网络传播过程中还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实现以往各种传统传播手段的整合,满足了受众多方面需要。据广东政府信息部门调研,现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一般在2小时左右网上就有文字与视频,6小时左右就会被多家网站、论坛转载,24小时左右各种帖子达到高潮,一些重量级的意见领袖也会站出来“推荐”与“挺”,相比被严格控制的传统媒体(24小时可能还没有得到领导的批复而不能上新闻)来说,很难封住。 一段网络文字这样描述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差别: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线性传播,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可以任意互换角色,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不仅可以主动地获取或发布信息,而且可以实现无时空限制的交流沟通。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就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交流。网络传播是完全开放的,全球共享、广泛参与是其鲜明特征。每个网民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同时,网络传播主体可以匿名,网民随意出入自由发言,发言机会均等。 只有掌握了这种差别,了解到新媒体的特点,就可以从传播的源头上监测舆情,了解民意,掌握社会发展动向。同时可以达到熟练地运用各种网络载体发声,引导舆论,设立政府的正面形象。网络媒体是“双刃剑”,在政府某些部门消极被动、官员们躲之唯恐不及的情况下,官员与政府形象只有受伤的份;可一旦政府与官员们掌握了这一特性,就可以为我所用。这并不是很难理解的道理。那么,网络时代官员们如何发言? 网络时代官员们如何发言? 互联网在普通民众与政府官员之间,搭建了一条官民互动的新通道,可网络传播路径的快速、杂乱与多变,也使公共信息容易变形走样,三思慎言是官员干部要谨记的。可慎言,并不是不发言。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可以发声。但是作为政府官员,手握公权力、代表着权力部门,面对网民和在公众场合如何发声,发言的时间与言辞的选择尤其要慎重。过往的诸多事件显示,因为官员的不恰当言语而引起网民的强烈反响,掀起网络舆论风暴的事情屡有发生。就在上个星期,一位官员去调解据称强奸的案件,为了劝说被强奸的女方放弃案子,竟然说出了“带避孕套不算强奸”的话,引起了轩然大波。 去年,江西省万载县委书记陈晓平就因席间针对拆迁问题的讨论,一句“为了发展,就得拆”,“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县委书记这样干,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这些不恰当的语言被发布到网上,引来大量网民的质疑与围观,引起强烈反响。还有网友连续发帖质疑陈晓平的一些提法和观点,并开始人肉他的一些家庭信息。网友们由对官员不当言辞的狂批转向关注怀疑官员的廉洁,显然不是无的放矢。 事实上,网络上时有爆出引发网民一片声讨的官员们的雷言雷语,都是与官员个人的修养、素质、价值观与为官的理念有关。如果不能把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放在第一位,正确且深刻地领会中央的各项政策方针,感情用事,冲口而出的言论自然就会有漏洞,经不起网民的推敲,更不用说实践的检验了。这当然不仅仅是官员们个人的“言论自由”问题。多起网络事件证明,官员言论不当而受到网民的质疑炮轰,不但令到其个人形象受损,更损害了他所在的政府部门的形象,影响了国家与政府的形象。这才是应该更加引起我们关注的。 一个有政治智慧的政府官员善于面对媒体与网民,懂得利用网络主动发声,引导舆论,树立正面形象。互联网上不乏在网络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政府部门(代表)和官员。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委组织部长蔡奇,他在腾讯微博的粉丝已经达到400万,发言也超过2000条。据我们的观察,他一开始上微博时,受到了不少批评与“围攻”,有些网友直接开骂“组织部”,把气发在这位“组织部长”的身上,但这些并没有影响蔡奇利用网络进行沟通的心意,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理解他的网友越来越多,互动也多了起来,有网友说,蔡部长通过简单的微博,破除了我们多年来对“神秘的组织部”的一些偏见。从这个意义上说,蔡奇已经把“本职工作”扩展到浙江组织部以外,并取得了成绩。 还有全国多家开通微博的公安机构、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网络红人”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等,他们都利用微博、博客主动发声,与网民互动,除了听取意见解决实际问题,还利用这些网络载体工具宣传法律、地方政策与文化,网络成为他们的新的“秀场”。 官员应坦然面对网络监督与批评 目前的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30年经济高速发展,也造成了发展中的不平衡,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问题把占网民绝大多数的中产阶级挤下车,甚至逼到城市贫民的墙角。也因此,从现实社会到虚拟互联网上,都弥漫着一股“怨气”。而这股在现实环境中找不到地方宣泄的“怨气”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可以找到很好的宣泄口。政府和官员成为网民谩骂发泄怨气的首选目标,这与网民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是分不开的。...
全球主要货币汇率趋势评析(一) 天大研究院 金融与经济课题组 2011-07-25 一、美元汇率走势回顾 2009-2010年,美元汇率呈动荡变化的基本态势。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主要发达国家出现经济回暖的迹象,经济复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题。世界经济走势的变化,以及美国与各国经济政策的导向都对美元汇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期间,美元汇率的变动可以分为升值与贬值交替出现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升值阶段 从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3月,美元在这一阶段持续较快升值。尤其是在2009年前三个月,升值趋势明显加快。美元主要货币指数1月2日为79.23,而在3月9日已升至86.29,升幅高达8.9%。同期美元广义指数也从108.37升到115.07,升幅为6.2%。期间美元对欧元的升值幅度也高达8.7%。 2.第二阶段:贬值阶段 2009年3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美元一跌再跌。美元主要货币指数累计跌幅达17.3%。3月到6月初出现了两次快速下跌,累计下跌11.4%。而之后的将近7个月的时间,美元进入了一个震荡下跌的过程,最终美元主要指数在12月25日达到阶段性低点71.61,同期美元广义指数为101.35。 3.第三阶段:升值阶段 该阶段从2010年1月到2010年6月。在经历了九个多月的下跌之后,美元指数于2010年初开始回升。4月14日美元主要货币指数达到了74.43,相比2009年12月最低的71.61,大约升值了3.9%。此后两个月美元指数一路上扬,在6月10日站上八十大关,这也是继2009年3月份之后美元主要货币指数的第二高点。在此期间美元指数累计上升12.4%,美元的走强导致国际金价和油价双双大跌。 4.第四阶段:贬值阶段 该阶段从2010年6月到2010年12月。美元在此期间经历了两次规模较大的下跌过程,尽管7月份出现了短暂的上升,但对总体下跌趋势并无太大影响。美元主要货币指数在12月14日达到73.27的低点,跌幅为8.7%。美元广义货币指数从6月份最高的106.68跌到12月最低的99.17,跌幅为7.0%。 经过上述四个阶段的波动,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在中期呈现了贬值的态势。美联储主要货币指数累计下跌9.6%,参见图1-1;广义货币指数下跌7.6%,参见图1-2。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也几乎是全线下跌,两年间美元对欧元累计贬值6.3%,对日元累计贬值14.45%,对人民币累计贬值2.5%。 图1-1 美元主要货币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美联储公布数据整理 图1-2美联储广义货币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美联储公布数据整理 二、影响美元汇率变动的因素 1.第一次升值阶段 事实上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就变得非常强劲,导致美元对英镑﹑欧元的汇率以及美元指数不断上涨。美元在美国经济衰退,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背景下呈现出逆势上扬的态势。通过对历史上经济危机的分析也可看到,危机爆发后,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通常都会出现升值。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同时出现经济衰退的时候,美元资产特别是美国国库券相对于其他市场及其他货币资产变得更加安全,美元在经济危机爆发刚刚过后会体现其国际避险资产的作用。这也反映了危机后世界经济的动荡和不确定性。如果从基本面来看,美国的经济复苏进程似乎也领先于欧元区(参见图1-3),投资者对美国经济预期好于欧洲,也造成美元主要货币指数走强。 2.第一次贬值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