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September 15, 2010

2010-09-15 日方擅自将钓鱼岛撞船事件纳入其国内法律程序,并非大脑发热的莽撞行为,乃是处心积虑所致,显示其正迫不及待地为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制造所谓的法理依据。 钓鱼岛再起波澜,这次激起的浪花比以往要更加猛烈。 9月7日,中国一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水域,先后与日本两巡逻船相撞。10日,日本那霸地方检察厅石垣支部以涉嫌妨碍执行公务为由逮捕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石垣简易法院当天批准检方拘留詹其雄10天至本月19日。石垣海上保安部还认为,中国渔船在日本领海内进行了非法作业,具有违反《外国人渔业管制法》的嫌疑。该海上保安部并向渔船上的14名中国船员进行调查询问。根据新华社最新消息,14名中国渔民已在13日获释并乘包机回国,但詹其雄船长仍然在押。 日本一改昔日仅对驶入钓鱼岛海域的非日本船只进行驱离的做法,此次公然扣留中国渔船,并运用其国内法对中国船员进行判罚,这是公然挑战中国主权和领域完整,完全冲破了中国官方宣称的忍耐底线。该事件从爆发开始,中国外交抗议不断升级,从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副外长、外长、国务委员,中国官方的表态及召见日本驻华大使的规格不断升级,让中国民间看到官方少见的强硬作风。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辩驳的主权,主权问题不容谈判。不过,在以前很长的时间,对于围绕钓鱼岛事件的话题,中国扮演的角色,有点像一个老是被人揍,也老是对揍自己的敌人咬牙切齿,但是老是仅仅止于咬牙切齿而已。到头来一直是自己鼻青脸肿,敌人却安然无恙,甚至得寸进尺。 但是,中国官方此次不仅在措辞上更严厉,并且开始将自己的抗议落实到行动上。事发后,中国外交部不仅三天四次约见日本驻华大使要求日方无条件放人,并且宣布决定推迟原定于9月中旬举行的第二次东海问题原则共识政府间谈判,推迟全国人大代表团对日本的访问。 以往针对日本对中国领土主权的公然挑战,中国官方一贯是采取 “君子动口不动手”做法。但是,这次显然不同。据报道,中国已派渔政船赴钓鱼岛海域,维护该海域的渔业生产秩序,保护中国渔民生命财产安全。从往年中国官方不允许民间渔船随便开赴钓鱼岛海域,到今天派渔政船前往,说明中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先发制人、积极还击、在合适的时候敢于“亮剑”。 中国积极应对这起事件,在事关中国主权问题上绝对不能有丝毫的妥协和让步。但同时,从政府到民间,还要保持高度清醒,透过这起事件看清日本强占钓鱼岛的阴谋本质,冷静应对。 对于进入钓鱼岛邻近海域作业的非日本船只,日方过去仅采取驱离的方式,但是这次一改传统做法,居然以妨碍执行公务为由公然对中国船员批准实行扣押乃至拘留,公然将日本国内法适用于钓鱼岛,这就等同于日本将其日本国法律强加于北京市民身上一样。日方擅自将这宗事件纳入其国内法律程序,并非大脑发热的莽撞行为,乃是处心积虑所致,显示其正迫不及待地为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制造所谓的法理依据。换言之,日本对于钓鱼岛的处置方式,正由过去的低调控制过渡到如今的公然强占,这个动向尤其值得国人警惕。 钓鱼岛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能够得到妥善处理,是全球华人共同的历史期待。但是,钓鱼岛问题不能孤立来看,而应该置于东亚地区大国博弈的战略大格局下审视。近年来,日本明显在不断加强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和警戒,这一系列的举措,显然是系统工程,其背景是日本必须面对一个崛起之势不能阻挡的中国。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的GDP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站在中国长远发展战略来看,当务之急仍是提升综合国力。目前,中国的人均GDP仍难望日本之项背,而中国更需要利用和平环境加快发展。在中美日三国战略博弈的大格局下,在坚持中国长远发展战略之下,如何妥善处理好此次撞船事件,考验中国政府的智慧和能力。 由于日本曾经的战争罪行,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由来已久。对于钓鱼岛问题,民间时有不惜一战之声,此次撞船事件,无疑会进一步激起民间的反日情绪。对民间情绪进行合理引导,让民众以一种文明的方式直面日本,也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个课题。 面对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国,中国的官方与民间还有很多的功课要做。 ■刘春龙  
2010-09-15 澳洲工党以76比74险夺组阁权,组成“弱势”政府。一个在议会中处处需要争取小党与独立议员票的政府,在处理中澳关系上会处于守成的状态,难有大作为,更不用说做出果断决定,提升与加深中澳关系。 澳大利亚8月21日大选结果悬而未决,在众议院150席位中,执政党工党获得72席,反对党获得73席,都未得到过半议席,出现70年来首次的“悬浮议会”局面。两个多星期来,工党与反对党展开对小党与独立议席的争夺,工党最终以76比74险夺组阁权。虽然澳洲选民对于这种靠几个小党与独立议员最终选定政府的做法不以为然,但游戏规则如此,大局已定,接下来三年,澳大利亚将由这个险胜的政府掌舵。 澳洲新当选的政府对未来中澳关系有什么影响?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按说,在中澳关系上,工党政府不大可能会摒弃陆克文的政策,而且,即便反对党上台,两国关系也不一定会有逆转。可是,一个“弱势”政府,一个在议会中处处需要争取小党与独立议员票的政府,在外交关系上,一定会遇到新的挑战。这个挑战可以从西方国家在对华政策上的“反对党”现象透视。 我们知道,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美国、澳洲为甚)中一直有一种政治势力,顽固坚持冷战遗留下来的“政治正确”,试图把中国摆上前苏联的位置,继续冷战思维,“中国威胁论”由此而生。然而,中国不是苏联,国际形势也大大变化,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济发展取得巨大的进步,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最近两次分别肇端于东南亚与美国的经济危机,更是需要中国来“搭救”,这就造成了西方国家在经济上与越来越多的国际事务上离不开中国,可在政治上却又始终与中国保持距离的现象。西方对华政策的这两种分裂角色在各国执政经验中随处可见,而更多的则反映在执政党与反对党的政治角力中。 我们看到美国和澳洲的大选中,在野的一方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攻击执政党对北京政府“过于软弱”,例如参选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嘲讽老布什“拥抱从巴格达到北京的独裁者”,可他上台后,却和北京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接下来轮到参选的小布什对克林顿政府的中国政策进行无情抨击……然而,竞选时的攻击归攻击,任何党派执政后,都不得不面临同中国打交道的现实选择。迄今为止,无论是美国还是澳洲等西方国家,对这个难题的解决都如出一辙:注重同中国发展友好合作的关系,尤其在经贸往来、社会交往与文化交流上。然而,在政治与军事上,却多有掣肘。对于执政的政党来说,只有在需要安抚民意,或者准备新的选战时,才会自己跳出来给对华关系制造点麻烦。 在野的反对党则刚好相反。由于他们在对华关系上不处于主导地位,而又需要在选民中造成他们和执政党有所区别的印象,所以,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即便不是选举年,西方的在野党也常常拿中国问题攻击执政党,为执政党处理对华关系制造麻烦。这种现象在美国与澳洲的民主政体中,都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个强势的政府对于在野反对党的质疑与刁难,往往可以化解,甚至可以不管不顾,我行我素。特别是在澳洲这种民主政治制度下,政府是由掌握议会多数议席的政党组阁的,有争议的外交政策一般也可以强行通过。但是,这种情况在澳洲这届“弱势政府”中不大可能出现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澳洲的“弱势政府”在处理中澳关系上将会处于守成的状态,难有大作为,更不用说做出果断决定,提升与加深中澳关系。专门同政府“唱反调”的反对党,将会利用70年难逢的“弱势政府”局面,在外交政策上找茬,制造一些障碍与困难。熟知澳洲政治运作的澳洲学者提醒,未来几年,澳洲的院外集团和各种利益集团将会异常活跃,在中澳关系方面,藏独、疆独等势力可能会通过对反对党的游说而对在其他事务(国内重大事务)上需要反对党合作的执政党造成压力,迫使其作出妥协。这些就是澳洲“弱势政府”对中澳关系有可能产生的影响。值得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穆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