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September 6, 2010

天大研究院 2010-09-06 曾庆红所著《关于党的建设工作》一书,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中共党建工作的脉络,特别是反映了作者在中共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因而引起各方包括海外舆论的关注。 今年六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联合出版了上下两卷的《关于党的建设工作》(下简称《党建工作》)一书,作者曾庆红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长期从事和主持党务工作,是党建方面老资格专家。按照中共的惯例,党和国家领导人(包括离任)出版书籍应得到中央书记处,甚至更高领导的同意。所以, 本书的出版不应只看作是作者个人讲话和文章的汇集,而是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中共党建工作的脉络,因而引起各方,包括海外舆论的关注。 《党建工作》收录了曾庆红自1985年至2007年的讲话和文章107篇。从内容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反映了作者在不同领导岗位从事党建工作的思路和做法,涉及面较宽也较为具体;另一部分是从一个很重要的侧面反映了作者在中共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值得重视。 恢复和发扬传统,实施人才战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的地位开始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但在建设什么样的党,以什么理念执政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上,经历了长期、反复和曲折的探索。大体上讲,经历了从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党向建国初期建设型执政党的转变;从建设型政党向继续革命政党转变;再从革命型政党向建设型政党转变这样三个阶段。这样的划分可能不是很精确,但基本反映中共执政过程和理念的变化。《党建工作》反映了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共执政理念的演变。 《党建工作》一书首先反映了“文革”后“恢复传统”时期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书中选录1980年代的文章(包括讲话,下同)很少,只有两篇,这种谨慎的选用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作者当时任上海市委组织部长,专注地方党建,对全局性党建工作所论不多;二是,作者认为这两篇文章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时间同样为1985年作的“为创造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而奋斗”和“学习与纪念”两篇文章,都是谈人才的。前者重点提出了 “如果不适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就会由于缺少组织保证而贻误整个改革进程” ,只有“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才能“创造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更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改革应包括“改革干部选拔录用制度” 、“干部人事管理制度” 和“干部培训工作” 。而在“学习与纪念”一文中,通过纪念一位叫华怡的工程师,重申了中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的理念。 由于文革造成的后遗症,1980年代中期,中国内地人才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高级科技人才更是奇缺。作者特意保留1985年的两篇文章,强调了选拔人才,创造人才涌现环境的重要性,既有现实的需要,也体现了中共一脉相承的传统。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共可以称之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们,开始出现分化,一部分人在改革的大潮中走上经商的道路,但也有不少人开始步入政坛。后者通常有良好教育的背景,较宽广的视野,同时对中共有深厚的感情,从政后,很容易将一些现代意识与革命传统结合起来,形成自身的改革思想,而曾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曾庆红到中央工作后,曾担任过中央办公厅主任、组织部长等要职,后来更晋身中共核心层,担任政治局常委,长期实际主管党建工作。他在1980年代提出得干部选拔、干部管理、干部培训方面的改革,贯穿了其工作的全过程,并对以后的改革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在《党建工作》一书中,曾庆红对干部人事改革中,更多注入党内民主因素,加强党内监督,选拔和培养人才有诸多论述。先后提出了从党管干部扩展到党管人才;为了实现干部“能上能下”,提出建立和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任期试用制、辞职制度及部分领导职务聘任制。在党的教育培训方面,主持了“三讲”、“先进性教育“等活动。这些党建工作中一些新的尝试,既包含创新的强烈愿望,又保留了明显传统的印记,还通过不整人、不搞运动的政策界限,体现对党内斗争教训的汲取。 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思考和探索,贯穿了《党建工作》全书,如怎样发现和选拔社会人才,做到“野无遗贤” ;不仅选拔人才而且“提供让人才自我涌现和表现才能的机会和舞台” ;如何有效实行党内和社会监督,在制度上设计和实施中解决干部工作效能低下和腐败问题;如何建立起既能保持党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又能符合现代执政党要求的培训体系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或开拓了更为深入思考的空间。 汇聚人才于党的中心工作,是中共革命时期的传统,毛泽东曾讲:要组织浩浩荡荡的大军,完成民族解放之大业。但在“继续革命”时期,特别“文革”中,很多人受到伤害,特别是知识分子和干部,相信曾本人对此深有感受。邓小平当年搞拨乱反正,就是从全国科学大会,从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开始的。《党建工作》始终抓住人才和干部问题,既是对传统的恢复,也旨在说明执政“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其实,这是个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问题。 曾庆红从政后仕途顺利,乃至进入最高的核心层,使其有一种超乎常人的“使命感”,时刻站在谋党谋国角度想问题,既与他出身于深红家庭的背景有关,也与他自身和很多同龄人一样的坎坷的经历有关。这种背景和经历,使他对中共的传统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坚定的思想基础,又可能通过对党内和社会弊端的深刻认识,坚持革新现状的思考和探求。 以先进性推动中共的建设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