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呙中校 2009-09-29 最近有两则消息颇让香港舆论关注。一是粤港合作第12次联系会议在香港举行,除了要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广深港客运专线、港深机场铁路等基础建设之外,还提出建立粤港澳联合创新区,把深圳前海作为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显示粤港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二是北京学者程洁在Hong Kong Journal的一篇文章引起香港强烈反响。 最近有两则消息颇让香港舆论关注。一是粤港合作第12次联系会议在香港举行,除了要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广深港客运专线、港深机场铁路等基础建设之外,还提出建立粤港澳联合创新区,把深圳前海作为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显示粤港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二是北京学者程洁在Hong Kong Journal的一篇文章引起香港强烈反响。 程洁的文章似乎是为澄清中联办研究部部长曹二宝的香港“两支管治队伍”之说而写,但也提到中央自2003年七一游行之后,改变“河水不犯井水”的对港态度,从之前的偏向“两制”,转向为更注重“一国”原则。在这个原则下,争取主动权,成为中央的目标,在香港事务上主动出击,把控局面。虽然有人认为“河水犯井水”早已是事实,但还是引起香港舆论哗然。泛民议员指出,文章反映以“一国为主”的政策已在破坏“两制”的实施,若不尽快争取双普选,一国两制等于自掘坟墓,最终“玩死香港”。网友认为,这是“代中央宣告一国两制玩完”。 现在,北京对港政策在经济上是能软则软,极力推动两地融合,其中尤以粤港合作最为突出;政治上则越来越显得强势主动。政治方针与经济措施幷举,软硬兼施,效果不是没有,但也不时激起香港社会反弹,引起广泛争论。 对北京来说,常以香港的民调“是否认同是中国人”、“是否以中国为荣”等指标判断香港人是否爱国。这些指标通常可以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但是这能否说明香港回归十二年后香港人对国家的心态呢?实际的情况非常微妙,从香港的功利主义传统来看,一些“爱国”的香港人很可能是顺势而为,因此表面上的民调数据还不错,但是在实际政治行动上香港人心里想的却又是另外一回事。 当然,香港人可以说,他们的确爱国,爱的是乡土意涵上的中国(country)和文化观念上的中国(nation),但不一定爱政治概念上的中国(state)。然而,即使从乡土、文化等社会层面来看,香港与内地的隔阂依然明显存在,即使是目前深度合作的粤港也是如此。因此,尽管中港两地经济社会有高密度和频度的交流交往,但隔阂的存在让香港人对内地的成见潜移默化,并在各个层面表现出来。 据香港的一项调查,有高达七成的香港居民没去过广东以外的内地省份,对内地的了解当然就只限于媒体的有限报道。而去过的又多是跟着旅行团去旅游,对内地的印象自然是走马观花。对于香港的年长者来说,所获信息有限,对内地的观感也多来自媒体的那些报道。而年轻人虽然经常往返深港,但多数人还认为深圳只是香港的后花园而已,可以便宜地去K歌、跳舞、买东西。我曾与香港的大学生进行交流,我告诉他们:深圳已经是全国第四大经济城市,深圳的科技产业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把香港甩得老远,深圳普通市民的生活水准、收入水平已经赶上香港。他们都不敢置信。我就说,这些东西,其实香港的媒体都有报道,只是很零碎很简单的,不会引起香港人注意,香港人平时也不喜欢看这些报道。香港人对近在身边的深圳的认识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地方了。 当然,香港朋友中也有对内地认识比较深的。他们经常北上做生意,谈业务,“去了内地才知中国之大、人口之多、市场规模之巨”。内地市场潜力的巨大无疑是吸引他们前去的因素之一。他们不但熟悉内地的商业规则、官场运作,也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及风景名胜。但是,在遵纪守法的环境氛围中成长出来的香港人,始终是看不惯内地有关贪污腐败、法治不彰等负面东西,虽然自己有时要去适应这种文化。以香港人在珠三角的出口加工厂为例,货物要出入境就要与海关打交道,内地海关的贪污普遍,官僚作风盛行,没钱就没法开路,海关人员几乎就是大爷,谁都得小心扮孙子。内地的海关差不多是最腐败的政府部门,其他部门如工商、税务可能好一点,但是你也要好好侍候。因此,在内地经商的香港人虽然获取了相当的经济利益,但是与内地官僚交往的屈辱感是难以消除的。对于这些“内地通”来说,也许正是他们了解内地的缘故,在内心深处还是回避内地,而更愿意以“香港人”的身份出现。 另外,对于这些跨境管理者来说,如果不是工作需要,他们是不愿意频繁跨境到珠三角工作。香港学者潘毅、黄洪在一个跨境空间的调查报告中指出,跨境管理者“讨厌过境,但对他而言,边境突显了地位、金钱和权力。他非常清楚只有跨越边境他才有机会做总裁。他也很享受在中国大陆的上流社会生活方式,常常到高尔夫球会活动,每晚都在最昂贵的食肆吃晚餐。”他们不与本地人交朋友,也就是说根本未融入当地社区。 不仅管理阶层如此,到深圳定居的香港工薪阶层也极少与当地社区发生联系。我住的小区一度有三分之一的香港人买房居住,其中不少是工薪阶层,如货柜车司机、厨师等。不少香港人娶的还是内地太太,但是他们与社区里的内地人鲜有交流。深圳是内地新兴的移民城市,各地人在社区中都可以很快熟识,但香港人是例外。这里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知识背景、文化认同的差异还很大。因此,即使跨境居住、生活,即使与内地人结婚生子,跨境的香港人始终不愿融入当地社区和社会,潘毅、黄洪的报告指出,“大陆社会充满着诸如腐化、欺诈、罪行、交通混乱等问题”,让这些人抗拒任何与大陆人共享文化特质的想法。 内地人在香港的情况又如何呢?一般认为,香港是个移民社会,对于新移民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但回归十几年的情况似乎幷非如此。内地新移民主要是两种: 一种是通过单程证来港的内地人士,这些人一般是低收入者,主要集中于深水埗、天水围、元朗及屯门,不少家庭月均收入仅6500元,如果香港经济不景气则更加困难。香港政府的租屋政策以及就业政策,使这些地区成为香港社会的贫困区,家庭问题丛生,悲剧不断。最典型的是天水围,已经成为香港的“悲情市镇”:全区27万人口中,不少是内地新移民,是香港最多失业人口,最多低收入贫困人士,最多单亲家庭的社区。不管怎么说,这些新移民与香港社会的融合是相当失败的。 另一种是内地赴港读书、工作人士。拿单程证赴港人士是越来越少,但是这些赴港就读、就业的越来越多,这也符合香港人口年轻化、高端化的政策要求。但是这部分人也感到很难融入香港人的圈子。在港就读的内地学生更是为此困惑,他们不怕语言不通,不怕能力不行,但就是难与香港同学交朋友。毕业后留港工作的氛围也让内地生感到孤独。据7月27日的《南方都市报》报道,内地毕业生小胡所在公司的饭堂可谓泾渭分明,内地人、香港人各坐各的约定俗成的地盘。此外,香港本地人有时也会抱团欺生。这条“分界线”还隐藏于内地人和香港人的工作习惯中。小胡觉得两地人的沟通方式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就笔者与内地生交流来看,这种情况确实普遍,是内地生自身交往方式问题?还是背后的文化隔阂、相互竞争问题? 无论是拿单程证的,还是双程证的新移民,来香港后总会有一段艰难的适应期。在香港的内地新移民、内地学生也因为不了解香港的文化习俗而经常陷入尴尬,甚至为此触犯香港的法律。对此,有人认为在语言问题上,内地来港学生都能很快掌握粤语,而且有不少就是广东长大、说广东话的学生,他们在香港与内地同学交往都很好,但是与香港本地同学始终隔着一层。 香港回归多年来,两地之间的交流虽然频繁,但为什么做不到水乳相融?甚至只是水和油的掺和,虽然没有什么冲突,但始终泾渭分明。这是我在香港深圳之间奔波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深层的原因还在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香港移民文化特质的丧失。文化背景的差异即如前述,香港人心底里难以认同内地的文化特质、社会习惯等,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早已步入发达地区之列,怎么能去认同一个他们认为“政治腐败、道德败落”的社会呢?而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后逐渐形成本地化意识,“香港人”的身份得到确立,但移民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却在逐渐丧失。 文化上的认同与价值观念上的沟通是合作与融合的基础。不管北京为掌控香港局势而主动出击、参与香港事务,还是在经济上维护香港繁荣稳定,都需要深入了解和认识香港人与内地在思想深处的隔阂和差异,需要通过文化层面的深入交流与沟通来达到相互的认同,这样才有可能有真正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