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加入资讯新秩序?
自从一九八零年十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廿一届大会通过著名的《麦克布莱德报告》以来,该报告所揭橥的新闻资讯多元的主张,就开始进入了人类的日程表。这一报告的主题:“一个世界,多种声音”,(Many Voices, One World)也因而成了人们的期盼。
不过,多元的概念言之容易,实质上却多为困难。多元从来就是以现实的权力为基础,而这种权力又多为军事权力、金钱权力、政治权力、媒体权力,甚至更抽象的话语权力被少数人或国家所霸占;至于弱者只好沦为无声失语的状态。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迪曾说过:“最大的垄断,乃是垄断了一切意见。”即是对媒体及附带话语权被垄断所做的最大控诉。今天的世界,全球所接收的新闻、信息、意见,至少七成以上都是垄断者所生产,它是一种单边主义,它透过信息与意见的生产而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与认知。这种权力当然成了现实权力的辅弼。
自从《麦克布莱德报告》公布后,尽管媒体与资讯多元主义的声浪渐增,但随着CNN在一九八零以迄九零年代的快速扩张以及网际网路的发达,这种垄断其实更为强化。于是,全球遂出现了新闻秩序上的两大突破:一是一九九六年阿拉伯世界“半岛有线电视网”(al-Jazeera)的设立;二是二零零六年“法兰西廿四小时电视网”(France 24)的成立。这两个电视网之目的,都是要打破美国CNN和英国BBC的垄断。前者所达成的主要目标乃是让阿拉伯世界可以生产出自己的新闻而摆脱被故意的扭曲;后者则是向世界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世界观。
首先就阿拉伯人的“半岛”而言,它由波湾小国卡达尔的年轻大公阿尔沙尼所支持创办。他一九九五年六月以流血政变的方式废除了他保守父亲的权位,将卡达尔带往开放的方向,并决定成立一个在伊斯兰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电视网。这个电视网的总部设在卡达尔的首府多哈。一九九六年四月,英国BBC因为报导沙特阿拉伯的斩首惩罚及沙国异议份子的新闻而被认为是恶意颠覆,于是沙国遂将BBC驱逐,而卡达尔遂将BBC内阿拉伯藉的编辑、记者以及技术人员全部接收,这乃是“半岛”能够高度专业的原因。卡达尔由于仍是王侯制的公国,因此“半岛电视台”主张在不造成动乱下的尽量开放以及在此原则下最大的新闻自由。此外则是它对伊斯兰国家的专制不自由也都能站在人民的立场加以批判,至于对以色列的批评更是当仁不让。因而成了泛伊斯兰最进步的电视台,包括沙特阿拉伯和阿尔及利亚等都对该台不满。至于对美国,卡达尔尽管是美国盟邦,但对美国也批判甚力。“九一一”后“半岛”访问了阿拉伯学者专家,即有许多人指出“九一一”乃是美国的中东政策所造成的。为此,当时的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及国安顾问赖斯都至为不满,要求删除。后来美国入侵阿富汗,企图对“半岛”封口,还特地轰炸“半岛电视台”在喀布尔的办事处。但这只让“半岛”的地位日增,“半岛”多次公开本拉登的录影带谈话,也对其声誉地位大有帮助。该台由阿尔沙尼每年支持一亿美元。
“半岛”电视台早已有“阿拉伯的CNN”之誉,它立场开明、不回避阿拉伯世界本身的问题,因而当它反对美国和以色列时更有公信力。它对凝聚泛阿拉伯感情与共识上发挥了极大作用。它在防止扭曲、平衡报导、替阿拉伯人发声等功能上贡献卓著。甫逝世不久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及阿拉伯世界知识分子领袖萨依德(Edward W. Said)在最后的访谈录《文化与抵抗》里就如此指出:
——“事实上,阿拉伯世界的政治讨论要比美国细致,意见光谱也宽得多。“半岛”电视网就是个好例子。阿拉伯世界的非国营电视台比美国的非国营电视台具批判性。美国媒体正处于历来最乱七八糟的时刻之一。在战争动员这件事情上,电视台自甘充当政府的宣传武器。”
“半岛”在全球新闻秩序里,它的角色是替阿拉伯世界发声,防止被扭曲,因此在价值上它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抵抗”的形式。但“法兰西廿四小时电视网”则层次又高了一些,它要呈现给世界一种不同于美英盎格鲁撒克逊世界观的另一种法国观点。因此它是一种“另类选择”的形式。
众所周知,法国无论左右翼,都有着极强的高卢风格,它在世界上反对单边主义,在经济上反对美式资本主义而有较强的福利国家精神。尽管法国作为一个老帝国也有极强的傲慢风格,但它在各类问题上与美英不同调,对世界的多元发展确有极大的助益。
“法兰西廿四小时”由右翼希拉克总统于二零零二年初决定开办。而后随着波湾形势的变化及法国的不满,遂决定加快筹备步伐,并于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六日开播,以突破CNN和BBC在西方世界里的意见垄断。到了二零零九年初,“法兰西廿四小时”又与“法国橙色电信”(Orange)合作,进入电信网路播出。迄至目前,它已有英文及法文频道,今年四月将再设阿拉伯语频道。“法兰西廿四小时”的国际新闻占百分之八十,它对重大问题将以公共论坛的方式呈现,以深入的政治文化角度提出各种“非美观点”。
而除了“法兰西廿四小时”的电视网外,法国还有一个重要的配套,那就是该台成立后三个月,立即整合多所研究机构,设立了一个全新的“巴黎经济学院”。这所学院未来之目标乃是要有350名研究员,900名学生,企图在经济学及经济思想领域建立起新的学术中心,以挑战美英哈佛、普林斯顿、伦敦政经学院之地位。该校董事会里有一九九八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沈恩(Amartya Sen)、二零零一年得主史蒂格里兹(Joseph Stiglitz)等。它反对自由放任,强调社会选择,着重不同的发展路径的倾向已明。这个学院在理论上将成为新学说的支柱,电视台将来的长期发展也才可能有益于替世界带来新的方向选择。
对于上述发展,我们当然应乐观其成。但同时也不能不知道,国际的新闻资讯及意见秩序,在相当程度内也是权力秩序的反映。目前美英政经军事等各方面都惹出一堆灾难,它们所报导的新闻及所提的意见,也愈来愈失去信任。这的确为新秩序打开了机会之窗。但所有的机会并不是人人都能掌握得住的。就以媒体秩序而论,CNN每年预算十六亿美元,BCC为六亿欧元,“半岛”每年一亿美元,“法兰西廿四小时”不算外部的合作成本,单单公司本身则只有一年八千六百万欧元,“巴黎经济学院”第一年只有四百万欧元。由投入经费的如此悬殊比例,要打造出各种实力皆相称的多元新秩序,实在仍有待极大的努力。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除了要时间外,更重要的是不断的财力及优秀人力的投入!
目前世界的确已为新闻、资讯、意见、思想,以及终极的话语权开了机会之窗。因此中国继综合国力提升后,也决定进入这个机会之门。据称中国官方有意斥资人民币四百亿开设以CNN、BBC等为竞争对象的新闻网,以突显“中国人的声音和意见”。近代中国由于积弱,早已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只有被别人说三道四、品头论足的份。而由人类的普遍经验及中国过去的痛苦,我们已知道,当长期失去话语权后,那个社会里的许多现代派知识分子心灵里就会产生一种“自认较差”的无意识,并因此而追随外国的调性而发声。过去百年来,中国人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论”、“中国文化无望论”、“中国人只活在祖先阴影下论”、“全面西化论”、“长城意象造成中国的闭关锁国论”等皆属之;除了这种人之外,另外的则是顽固的国粹派,他们会恣意否定西方的一切,而成为非理性的反西方主义。这两种心态,我们到今天仍可常常见到。而这两种心态之不足取,乃是它们都是过去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不但无益于国家共识的形成及未来可长久的发展,这种心态所造成的角度和观点,甚至连外国人也都不会感到兴趣。由此已可看出,当“失语”久了,要恢复重新说话,第一要点就是要恢复能说出别人听得懂的话的能力!
因此中国也要成立呈现中国人观点的电视网,这其实是个新考验的开始,有如下三点值得深入探讨:
其一,它不能沦为政府对外宣传的工具。“半岛”之所以在阿拉伯人里有公信力,乃是“半岛”有着明显改革派的色彩,“法兰西廿四小时”为了防止它沦为宣传工具,它的员工就职后都必须与负责的雇方签订“工作宪章”,其中“诚实与中立”乃是最重要的规定。“半岛”的雇主是酋长王侯,它当然无法接受肆无忌惮及颠覆性的自由,但在不影响大局安定下的最大报导及批评自由则是其底线。将来中国的电视网,倒不妨以此为参考的标准线!世界最好的宣传乃是“无宣传的宣传”。它不能是大张旗鼓地搞文宣,而是要高杆而不落痕迹地在呈现真实里让人愿意接受并潜移默化。这乃是中国方面必须体会的。呼口号、搞文宣的时代早已结束了!
其二,无论看问题的角度、批评和意见的呈现,在目前这个世界都必须有它的知识基础,而不能只是单纯的批评与否定。这也就是说现在的世界已“没有研究即没有发言权”。法国为了抢攻国际发言权,配合“法兰西廿四小时”而有“巴黎经济学院”之创设。而在二零零七年甚至投下五十亿欧元要改造大学,这都是重要的配套。这也意味着中国要办电视网,在配套上,已必须对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区域研究等各方面要有能与世界同步的研究,到时候无论新闻与评论才可能与世界同步,也才可能提出自己的主张,而这种主张也才有可能被别人听得进去。媒体力必须以知识力为基础,否则再多的文宣只会自曝其短。多年以来,我一直主张中国必须要有更具视野与观点,同时也更全面性、领导性的类似英国“经济学人”这样的刊物出现。随着中国决定设立电视网,类似的新闻刊物可能更有必要了!英国“经济学人”标榜“世界领袖必读”,它是影响上层,电视则影响中层,上层这一块属于社会菁英份子,它必须有更多知识的含金量。
其三,电视网的成立,将来必将有极多内容涉及中华文化的介绍与诠释、文化新创造的推广,中华文化价值的呈现等。有关这个板块,其实乃是当今在谈“文化软实力”的新兴领域。而我们知道在谈文化时,切勿造成“靠老古董生活”的印象,而必须加以创新,包括透过古典的研究而赋予中华文化各种全球能感兴趣并接受的新意,用理论的说法,这乃是“透过研究古典而发展出中国的现代性”;其次,中华文化目前已在全球产生极大善意的好奇,如何藉着翻新而让这种善意的好奇变成认同或尊敬,它也需要极多心力的投入。有关文化这一块,其实乃是最有可为的领域,它必须极多具有现代知识背景的人投入,而不能只是像近年来中国流行的把宫廷阵仗搬出来,以大场面、大规模的人力动员来取胜。有关“文化软实力”的部分,中国要努力的部分仍然极多!
中国要办电视网与CNN、BBC等竞争,这是继“半岛”、“法兰西廿四小时”之后,在亚洲地区的新出发,其志可感。但应努力之处极多。而最重要的是千万忌讳财大气粗的那种夸张与傲慢,以进步的心、谦虚的态度、专业的精神,以及追求知识的虔诚来加以细心经营。只有如此,或许才符合“软实力”的基本要求吧!
(南方朔先生为公共政策研究专家,著名政论家。任香港《亚洲周刊》主笔,台湾《新新闻》周刊创办人之一,曾任《中国时报》记者、专栏组主任、副总编辑、主笔等职。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