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泊在大连港内的“瓦良格”航空母舰的舾装已近尾声。从外观来看,其主要装备即将安装完毕;舰身也早已换上了中国海军特色的蓝灰色涂装。随着其服役时间的临近,外界对于中国发展航母的讨论越发丰富。尽管中国从民间到官方已经引进了四艘航空母舰,但是航母对于中国仍是一种极为陌生的军事装备,我们至今仍然还在真正意义上的“航母门槛”之外。当前的“航母热”,难免使民间对“瓦良格”在未来中国海军中的地位和她的实际应用缺乏许多理性的认识。因为,不仅“瓦良格”的作战能力还无法和大型航母相比,更重要的是中国对于航母的各类操作还需要积累足够经验来形成真正的作战能力。而对于航母在战略上的作用,解放军海军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来总结理论,以及更多的经验来培养中国的航母外交能力。
“瓦良格”作为航空训练舰?
“瓦良格”号原名“里加”号,始建于1985年,并于1988年下水舾装。其设计为前苏联海军的1143工程,定位为“重型载机巡洋舰”,并以反潜为主要功能。由于苏联海军的军备及其领海特征都不需要远洋制空作战的军舰,因此舰上的固定翼载机数量有限。以“瓦良格”的姐妹舰、俄罗斯现役的“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为例,舰上载机共47架,以反潜直升机居多,其中“苏-33”制空战斗机总计12架,编一个中队。固定翼飞机搭载最多30多架,无法和美国的“尼米兹”级近100架的搭载量相匹敌。
中国的海岸线长,领海纵深浅,中国的航母更需要战区制空能力。因此,“瓦良格”并不符合我国海军的建设目标。其次,航母从装备到实际战斗力的养成比驱逐舰等中型作战舰艇所需的时间周期更长。中国的航母操作人员,特别是航空人员的培养也需要更长的时间。再者,航母以其对敌国的纵深打击能力,其对地区的战略影响力是很难把握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几乎没有战略同盟关系,若“瓦良格”以军事名义列装海军,部署于海军任何一个舰队,都容易立刻引来周边国家的猜忌。
从以上分析来看,笔者个人认为,“瓦良格”可能不会以航母的名义来正式列装中国海军的作战部队,而很有可能将以航空训练舰的名义服役于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这也许是海军选择在大连改装“瓦良格”的原因之一。在建造过程中,就能开始培养海军的工程人员、维修人员以及作战人员 。另外,“歼-15”舰载机的设计和制造都在距离大连很近的沈阳飞机制造厂完成,这可能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中国亟需培养航母人才
专业人才是高技术战争中航母作战的先决条件。“瓦良格”成为一艘训练舰,主要还是因为中国此前完全没有航母作战人员。以航母最为重要的航空保障业务来看,要把地面上固定不动的一座巨大机场的全部工作“搬”到活动在海面上的几万平方米空间内就不容易,而其中“搬”的过程中又有多少挑战和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舰载机在舰上的分布调度、机务维修和航材管理等都是极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培养出第一批成熟人员及完成具体操作手册。而在海上执行系统的航空作战,加上海况及气象的影响,对各方面技术人员的要求就会更高。时间上相对固定的维护方面如此,更何况舰载机飞行运行的起降调度、挂弹加油、签派以及进出舱之类的全动态操作。
建造在武汉的那艘“陆地航母”式建筑物,应该就是为了预先培训一部分航空技术人员,以避免人员训练跟不上航母建造及部署的进度。但是,技术方面的训练只是航母作战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只有掌握了海上航空基础技术的经验,才能完善指标设计、整体建造、具体施工等方面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国独立建造航空母舰打下基础。
早在刘华清领导中国海军时代,中国就已经开始培养航母指挥人才。广州舰艇学院1987年的“飞行员舰长班”就是中国为了将来的航母舰队而预先培养的第一批人才。其九名毕业生今天都已经担任舰队指挥官的军职,并具有了足够的舰队指挥经验,对于航空的指挥与作战也有很深的认识。他们有可能成为将来“瓦良格”的高级指挥人员并会培养更多的各类各级指挥人员以及研究航母编队作战的理论。而2008年,大连舰艇学院又招收了第二批“飞行员舰长班”,人数也扩大到50人,人才梯队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
笔者个人认为,以中国目前掌握的航母应用技术和理论,未来二十年内的中国航母战略很有可能将分三步发展。第一步是建立成熟的航母舰队,实现有限的战区制空能力及投送规模,配合驱逐舰编队作战,形成足够的大舰队决战能力。第二步是建立对中国近海海域的绝对控制,实现南中国海的“内湖”效应,保护中国的海洋石油运输通道,威慑周边敌对国家并对可能的台海冲突起到支撑作用。最终,能够突破岛链并向深海海域延伸,使常规及核威慑能力向太平洋及印度洋延伸。中国只有稳健的走完第一步,才有可能去实现更远大的目标。利用“瓦良格”来培养人才,也有利于把握“航母未下水,人才先培养”的先机,为中国自建的航母打好人才基础。
承载中国海军蓝水之梦
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几年中,“瓦良格”将作为训练舰为中国培养出足够运行两艘航母的人员。首先,一艘航母是不足以建立一支具有实际威胁能力的航母舰队。其次,按照中国海军近年来“小步快跑”的舰艇建造规律,一个型号的主力作战舰艇都会至少建造两艘。 而“瓦良格”很有可能将经常配合南海舰队的驱逐舰编队进行演习和训练,借此为中国自建航母提供技术论证的支持。南海舰队也有足够的现代化条件及远洋作战经验来实践航母舰队的集成化作战。
中国海军以往以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为手段来实现诸如“反介入”之类的作战目标。如利用航母搭载的预警机为反舰导弹提供更好的中继制导,可以大大提高舰队的接敌距离。而舰载战斗机提供更好的舰队防空,以及建立战区制空权,使舰队的实际作战范围脱离岸基海军航空兵的掩护。远程攻击能力及战区制空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海军的作战方式,甚至改变以往的作战理念。
航母所具备的纵深打击能力对于缺乏地理纵深的南海诸国而言,形成的区域性震慑可以说是压倒性的。南海随即成为地缘战略中的“内湖”,为作为中国核心利益的南海提供了坚实的护盾。即保证了南海的石油资源的安全,也保障了对南海国际运输航道的控制。南海作为绿水与蓝水之间的过渡,最大的价值就是战略上的“突出部”作用。南海承载着中国成为海洋大国的梦想,而航母就是中国走向海洋战略的最重要载体。
在战略层面,中国需要学习的实际上是如何应用航母来保护国家战略安全以及扩大核威慑能力。美国航母承建商格鲁门公司以“九万吨的外交”来推销其航母的战略价值及外交作用上的效率。美国的航母外交和航母战略,中国并不陌生,从历次台海危机到去年的美韩黄海军演,美国航母的位置几乎牵动着中国的军事神经。相比美国的进攻态势以及近80年的成熟的航母经验,中国应该如何在防御态势中建设自己的航母战略,才是一个真正需要研究的课题。
美国在二战后实施西太平洋岛链战略,建立了涵盖反潜、防空和制空的岛链防御体系,几乎把太平洋变成了美国的内湖。这令中国海军走进蓝水的战略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从关岛、冲绳等美军基地出发的海洋监听船、远程反潜飞机都是中国潜艇难以应付的威胁。从2001年的“南海撞机事件”到2009年的“无瑕号”事件,都是这种大背景下的小摩擦。而突破美国岛链战略的最必要的能力就是战区制空能力和反潜能力,航母最直接的战术价值就体现于此。只有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综合舰队才能有足够的能力来掩护及帮助核潜艇向海洋深处延伸其战略巡航范围。而进入蓝水之后,战略及战术核潜艇也能保护脱离了本土的航母舰队的安全,使航母具备更大的战略威慑能力,从而成为外交的实物载体。中美之间各种角力的突破点或许正在于此。或许在不久的未来,两国的航母战斗群还将成为中美战略角力中的平衡点。
航母承载着中国海军迈入蓝水的梦想,承载着中国走向海洋的历史重任。但是中国至今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强国,而且这也不是一艘航母所能够改写的标签。我们目前还要理性地看待“瓦良格”在中国海军中的地位与作用,理性地看待航母出现在中国海军之中。而无论航母带来什么样的突破,中国海军要真正走向蓝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