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国务院台办、国家发改委等29个部门于今年2月底公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并且于公布之日起立即施行。这些措施不仅包括“积极促进在投资和经济合作领域加快给予台资企业与大陆企业同等待遇”的12项措施,也包括“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的19项措施,开放力度之大、涵盖范围之广、若非绝后,诚属空前。 台湾媒体在第一时间多以“惠台31项措施”称之,民间反应亦多持欢迎或至少是正面的态度。无怪乎台股的12档“惠台概念股”应声大涨,特别是其中属于文创/影视类的必应、霹雳和华研等公司,在消息公布次日股价涨幅即分别达10%、6.67%和5.36%。 面对大陆惠台新措施,台湾政府的反应显得进退失据,似乎不确定该如何妥善应对,连行政院原本定在3月12日举行的因应会议也因故“暂时取消”。直至3月16日,行政副院长方对外宣布壮大台湾四大方向和八大因应策略,但这已经是大陆宣布实施若干措施的两周以后了。由此可见,至少在第一时间,台湾民间与政府对大陆惠台新措施的解读和反应存在着明显落差。 其实,大陆始终未强调这些措施是单方面的“惠台”,而是强调“互惠”、“合作”和“交流”,反而是台湾政府把它负面解读成“贿台”、“毁台”、“利中”,或是贴上诸如“糖衣炮弹”、“统战伎俩”等标签。台湾政府也试图将这些措施“正名”为“对台31项措施”,但似乎效果有限,多数媒体至今仍习惯称之为“惠台31项措施”。 惠台新措施为在大陆生活的台湾人提供就学、就业、创业和生活方面的便利,也对台湾单向扩大开放大陆的投资机会和市场,而且并未反向要求台湾对大陆人才和资本采取对等开放措施。换成其它贸易伙伴(例如韩国),想必会对大陆的市场开放措施敞开双臂欢迎,何以台湾政府和部分民间人士却不领情? 两岸缺乏互信 在大陆对台湾的军事威胁程度未减、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存程度已高,并且在台湾安全缺乏保障的前提下,进一步加深两岸经济关系,可能会造成台湾在未来两岸协商或谈判过程中处于更不利的位置。 大陆或许难以完全理解台湾人民对于“被统一”的疑惧,但这种疑惧在台湾是深刻而真实的。因此,在两岸关系急冻甚至缺乏官方正常互动渠道的情势下,任何一方的单边主义作为,哪怕出于再多的善意,都可能让另一方怀疑是另有所图。再者,大陆一方面加大力度对台商和台胞祭出各种利好,但另一方面又试图“架空”台湾执政当局,因此难免令人对人才和资本可能加速流向大陆的“磁吸效应”深以为忧。 “九二共识”原本是两岸搁置政治争议的润滑剂,也曾开创两岸和平互利的契机,但现在已逐渐失去“创造性模糊”的空间:一因大陆咬定“九二共识”为两岸关系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二因蔡英文胜选以来绝口不提“九二共识”。两岸关系互信基础薄弱依旧,新一轮“敌意螺旋”已陡然上升,不仅台湾海峡去年10月被美国兰德公司评估为美中可能爆发军事冲突的区域之一,负责主持日常对台工作事务的大陆新任政协主席汪洋也曾于今年2月初表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台海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对台工作面临风险挑战。” “九二共识”失去原本作为两岸关系“定海神针”的作用,固然有台湾内部政治形势与民意变化的因素,也因大陆始终把“九二共识”几乎等同于“一个中国”对待,无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再加上大陆似乎已压缩“九二共识”的创造性模糊,导致两岸各取所需、各自诠释的弹性空间不再。例如,强调“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国民党主席吴敦义似乎不受大陆待见,新华社更于去年7月公布的新版《新闻禁用词与慎用词》中明确禁用“一中各表”,只许用“九二共识”。 可以理解的是,被大陆明确排除“一中各表”弹性诠释空间后,这样的“九二共识”,恐怕台湾朝野政党和主流民意都难以接受。在此情况下,大陆再多的惠台新措施都难免被台湾视为经济诱引手段,意在掏空台湾,进而达到反独与促统的双重目标。 台湾本身缺乏自信 台湾对大陆惠台新措施不甚领情的另一症结,在于台湾本身严重缺乏自信。因为缺乏自信,蔡英文当选至今两年多来,已多次错失主导两岸关系的先机,甚至蹉跎无计,迟迟未能抛出她所谓的“新思维、新论述和新模式”,也未能在可操之在我的部分(例如陆生纳保、陆配权益等)主动展现台湾方面的善意和格局,坐失促进两岸良性互动的机会。 由于台湾经济低迷景况已不是一天两天,而影视产业孱弱不振更是多年宿疾。不管有没有大陆的惠台新措施,正本清源之道本应是壮大台湾,但台湾内部多年来内耗严重,“拼经济”沦为口号,“五缺”(缺地、缺水、缺电、缺才及缺工)问题难解,导致资本投资裹足不前,产业升级愿景难以落实,大陆以外出口市场的开拓进展有限,以致于大陆扩大对台湾开放市场的措施被当作威胁,而非机会。 稳步推进两岸心灵契合 面对两岸“冷和”僵局与日益严峻的形势,如何不让美国见缝插针、甚至酿成两岸兄弟操戈的悲剧,着实考验两岸领导人和人民的智慧。这种形势下,我们尤其需要更加深刻体会孟子所谓“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的道理。 就“以大事小”而论,习近平主席近年来多次强调,“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循此理路,大陆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并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而这次惠台新措施也确实是符合这个原则的正确做法。不过,两岸心灵契合的目标并非一蹴可就,切莫操之过急,大陆应该本于仁者风范,以实际作为降低台湾生存的不安全感。 就“以小事大”而言,台湾既然无意追求法理独立地位,自然应该避免在言语和行动上挑衅大陆,也有责任降低大陆对台湾可能过度向美国倾斜的疑虑。此外,台湾也应尽速释出对陆生、陆配更为友善的措施,并且减少“去中国化”或“文化台独”的小动作,以免大陆萌生不得不加速“反独促统”的急迫感。 综合而论,面对大陆此次推出的惠台新措施,台湾方面不必有过度防卫反应,而应在不妨碍壮大台湾经济的目标下,努力与大陆共同摸索出一条可行的两岸互利共荣模式。与此同时,大陆也应保持更大耐性,以实际行动降低台湾“被统一”的危机感,以免有碍两岸人民“心灵契合”目标的真正实现。两岸若能真正做到这几点,那么大陆这波新措施不仅可能达到“惠台”与“利中”的双重效益,更可营造两岸和平共荣的契机,自此化解令人忧虑的“敌意螺旋”,让两岸关系回归“善意螺旋”的康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