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大陆财政部、教育部印发了《台湾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引发台湾媒体广泛热议。该《办法》与2006年的《台湾学生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相比,最大调整是将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类别的奖学金均在原来一、二、三等的基础上,增加了特等奖,奖金额度分别为每生每学年8,000元、20,000元和30,000元,人数则为60名、40名和50名。 大陆对台生奖学金的加码被台媒解读为“人才出走危机”。台湾《中时电子报》11月15日报道:“大陆对台湾学生倾斜政策,力度之深之广,让人看了颇为叹服⋯⋯当时(2006年)每年总额是700万人民币,这次的新制是1,872万,加码1.6倍,且发放人数也从旧制2,000人增为新制2,900人。如果说之前大陆要吸引的是台湾的顶尖学生,这次似乎连中等程度的学生,也就是主要读私立大学或技职院校的这一个区段,都要被大陆‘整碗捧去’。”台南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教授马群杰则质问:“大陆对台湾人才磁吸效应已开始,蔡政府的对策呢?” 加码凸显两岸实力此消彼长 实际上,台湾媒体对于大陆此次调整台生奖学金的担忧是有些过于“敏感”了。首先,从2006年到2017年,大陆不仅将原先《台湾学生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中的“暂行”二字删掉,而且同时删去了《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中的“暂行”二字。同样的,后者也增加了“特等奖”这个等级。这说明了大陆对港澳台乃至华侨学生的奖励举措均大幅提升。其次,大陆增加特等奖并且调高额度和扩大人数,充分说明了大陆经济实力的不断上升,这是一个“大河有水小河满”的现象,大陆的发展成果当然要惠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一点都不令人奇怪。第三,媒体放大解读此次编列的“取消条款第一条”(即“有反对‘一个中国’的言论和行为”则取消奖学金),更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一条是中国大陆长期以来对台工作的底线,不仅出现在2017年的《办法》中,也一字不差地出现在2006年的《暂行办法》中。文本并无调整,何来担忧? 坦诚言之,台媒酸溜溜的话语只是凸显了台湾近些年的发展困境。近20年来的政党恶斗,使得台湾经济环境越来越差,薪资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台湾已经敬陪“四小龙”之末座,因此,企业和人才外逃找寻出路才成为普遍现象。台“中研院”10月份发布的《台湾经济竞争与成长策略政策建议》就认为,目前台湾面临法律限制过多、环评作业冗长以及对大陆过度保守等三大问题,让台湾经济难以发展。与台湾的经济低迷相比,大陆却呈现“风景这边独好”,不仅保持了近40年的中高速增长,而且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日益提升。台湾民众渐渐明白,两岸实力此消彼长可谓是“天下大势”,就连一些当年参加过“太阳花运动”的年轻人都有心去大陆发展了。 自信的大陆在不断释放善意 自2016年以来,由于台湾民进党当局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中”,两岸官方交流已经降到了“冰点”。然而,两岸民间交流却呈现出明显热络的态势,这背后离不开中国大陆的不懈努力。正如今年3月俞正声在政协会议中所表示的,要“加强与台湾基层一线和青年一代交往交流,厚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民意基础”(台湾媒体将此归纳为“一代一线”)。这是当前大陆对台政策的重要方向。缘由其实很简单,台湾执政的民进党回避“九二共识”,国民党又总是在不断地强化“一中各表”和“三不”(不统、不独、不武),这说明两岸间透过政党交往带动民间活络的传统路径已面临某种“障碍”。 归根结底,要完成艰苦卓绝的“统一大业”,中流砥柱还是要靠中国共产党,还是要靠共产党政策的灵活创新。因此,未来中共对台政策将更加积极主动、更加自信、对台覆盖更加全面。此次大陆对台生奖学金的加码就是一系列善意的重要一环。今年年初,国台办就曾表示,大陆正在考虑推出政策,让台湾民众享受“国民待遇”,在就业、就学、生活等方面获得更多便利。今年10月的中共十九大以来,不论是台湾籍党代表卢丽安的慷慨发言还是北大台生王裕庆和张立齐的入党表态,都说明两岸民间已经酝酿新的交流热潮。所以,此次大陆对台生奖学金政策的调整更说明了大陆希望“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台湾地区学生来祖国大陆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学习,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可谓适逢其时。 相关惠台举措需要继续深化 当然,台湾民众对祖国认同感的增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民间交流需要较长周期。交流并不一定是直线升温,还可能面临因为各自暂时不理解对方所带来的曲折。所以,吸引台湾人才到大陆求学甚至将来留在大陆工作,是促进台湾民间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大陆、熟悉大陆甚至认同大陆的重要举措,必须长期执行下去。其次,台湾的历史教育长期存在着偏差,损害了相当多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在国民党的“反共教育”和民进党的“去中教育”影响下,一些台湾民众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大陆发展的。所以,采取恰当的举措,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大陆求学和求职,实际上是帮助其去除错误认知、了解一个“真实大陆”的开始。第三,习近平多次提到“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当前,台湾社会中活动性和可塑性均较强的是台湾青年,而心灵契合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台湾青年。过去,民进党十分重视台湾青年的工作,其主要路径是树立青年对国民党的仇恨和对所谓“本土意识”的认同。然而,民进党并未给台湾青年一个光明的未来,未能不断增强台湾的世界竞争力,反而是采用欺骗式的方法向青年灌输“天然独”和“小确幸”等理念。所以,如果大陆能够向台湾青年展示“大陆的发展是台湾的机遇”(国台办语)、两岸是命运共同体以及大陆热切欢迎台湾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两岸之间的心灵契合就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着力点。 所以,大陆对台生的工作,仅仅通过不断增加奖学金名额和额度是远远不够的。对台生的工作需要综合管理,要有一个长期精细化的心理准备。首先,大陆对台生工作需要教育资源的相关配套。台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这个独特性既不应该放大也不应该缩小。台生对于中国近代历史以及对于大陆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着认知误区,大陆应当有专门的课程来引导台生走向正确理解。其次,大陆对台生工作需要社会资源的相关配套。中共为台生提供一定的社会环境,让台生不仅有参与大陆社会实践的机会,更能够形成一种对大陆社会文化的认同。这样一种有别于台湾的社会认同,可以成为消除“台独”的新支点。第三,大陆对台生还需要有政治资源的配套。台生是两岸联系的桥梁,可以在两岸都参加一些政治事务。随着越来越多的台生有积极参与祖国建设的意愿,中共应该要有更加前瞻性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