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孙咏梅 2021-02-23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资本市场下达了新的任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对此,国家在规范资本市场过程中,要贯彻“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原则,重点在于规范资本市场、防范资本市场无序扩张。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思路中,中国的资本市场需要开好局、起好步,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规范发展。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资本市场下达了新的任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对此,国家在规范资本市场过程中,要贯彻“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原则,重点在于规范资本市场、防范资本市场无序扩张,在资本市场反垄断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过程中,加强政府在资本市场的有效引导与监管,提升国家在资本市场的综合治理能力。疫情影响下规范中国资本市场的紧迫性与复杂性当前,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美国,受长期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再工业化阻力较大,其虚拟经济发展一直缺少实体经济支撑,加之实体经济基础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冲击,造成虚拟经济更加远远背离实体经济,进一步加剧了系统性风险。为了摆脱疫情的困扰,美国的货币政策越来越具有扩张性,势必会通过不断加大向其它国家发放外债等办法度过经济难关。尽管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仍然出现了增长的趋势,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合作方,不可避免地将受到来自于美国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与此同时,美国为挽救受疫情影响的经济颓势,其采取的财政及货币政策等均将对中国的资本市场产生较大冲击。此外,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国际金融市场还蕴含着一系列潜在的风险,进一步影响着世界资本市场的稳定性,金融市场的虚拟程度将会进一步加大。总之,国际资本市场现在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将会持续下去。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前,中国的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尤其是金融监管体系也曾受到过一些学术流派的抨击,他们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够,金融体系的管理过于保守和固步自封。然而,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引发了世界性金融海啸以来,中国由政府管制的、具有鲜明的宏观调控色彩的金融体系,确保了国家的经济安全,保障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中国金融体系的优势在于具有国家宏观调控的金融管制,能够有效阻挡外来金融风险的威胁和国际热钱的冲击,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同时,中国经历了高速增长期,资本在投资型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强,资本扩张趋势不断加大,资本垄断特征不断显现。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起步比较晚,在风险防范上具有一定的脆弱性,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因此,在市场化改革的探索过程中,既要使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体系和世界资本市场体系合理对接,又要引导中国资本市场有序化良性发展,防范其无序扩张带来的风险,杜绝其干扰中国经济发展。 国家规范资本市场要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疫情后重要的恢复期,国家规范资本市场、防范资本无序扩张将是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与重要保障。对此,要不断提升国家在资本市场的综合治理能力,重点宜放在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上。首先,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资本扩张风险的关系。目前,中国经济增长虽然各项指标向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不断提升,但是尚未恢复至疫前水平。大量事实表明,经济过冷或过热对可持续增长都存在不利的影响,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过度膨胀给经济带来的隐患是不容忽视的。稳定的经济增长才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就是要合理确定资本市场重点支持的方向和领域,完善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安排,使之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例如,科学合理保持IPO、稳定发展交易所债券市场、再融资常态化、商品及金融期货期权产品体系的创新与完善、金融产品评价标准的再造等,都是国家监管资本市场、合理引导其走向规范化的具体着力点。此外,还要通过不断提升国家对资本市场的综合治理能力,尤其是要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的系统性和风险防范监控的科学性,加大对拟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监管的力度,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双管齐下,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其次,要处理好防范资本无序扩张与稳增长目标的关系。在当前经济加快复苏的背景下,面对国家提出的合理引导资本市场发展、防止其无序扩张的思路,市场上存在着“政策会否快速转向”的担忧,有人认为国家防范资本无序扩张将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经济“不急转弯”为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稳定预期的作用。处理好防范资本无序扩张与稳增长目标的关系,重点在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要从抗疫的特殊政策回到常规的政策上来,既要维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又要避免因规范资本市场引起的过度收紧。完善国家综合治理体系,要同时兼顾国家与地方层面的不同情况:一方面,在国家宏观调控层面上,要保持已有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在地方监管层面上,既要避免地方专项债的发行规模的扩张,又要保持地方财政支出力度不变,还要考虑投放流动性,加大扶持力度定向支持中小微企业及制造业的发展。再次,要处理好对资本市场反垄断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重点是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大量事实表明,哪里有垄断,哪里就会产生经济停滞的风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资本市场不可避免存在着过度垄断的情况,阻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当竞争,破坏了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有效性,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反对资本市场的垄断,需要国家支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构建一个有活力的、合理竞争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国家对资本市场的综合治理,必须要打破垄断壁垒,疏通资本流通合理渠道,激发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与动力。处理好反垄断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要加强金融规制的执行力,取缔和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中国规范资本市场、防范资本无序扩张的着力点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是2021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八项重点经济工作任务之—,这项任务的制定,也表明了中国政府治理资本市场无序扩张的决心。在规范资本市场、科学引导资本市场良性发展以及政府加强对资本市场监管力度方面,政府今后宜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防止国内资本过多集中于流量变现。规划新增畅通国内大循环,首先要打破资本市场的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杜绝资本过多集中于少数垄断巨头手中的不正当现象,鼓励实体企业合理竞争,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尤其是中美贸易战以来,美国在科技上不断对中国“卡脖子”,使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自主创新不足的难题,中国需要合理流动的资本投入到科技创新领域,以激活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与潜力。因此,要规范资本流动壁垒,引导优质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上,尤其是投入到基础科学研究上去,鼓励原创性和基础性创新。二是限制资本巨头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重点是要阻断垄断可能产生的一系列不规范的经济行为,如政府要通过科学的监管体系,限制不正当竞争协议,如通过企业合并牟取市场支配地位等不正当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实行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更需要把对一些垄断事件的处理上升到法治化治理的高度。三是构建有序、合规的资本扩张体系。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有序、合规的资本扩张有利于中国恢复经济,对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增长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资本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肩负着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职能,在推动财富创造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消费侧新需求、新技术研发与投入上,都需要大量优质资本投入,更需要健康良性的资本市场的支持,因此,阻止资本盲目扩张、构建有序、合规的资本扩张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等,都是国家合理引导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四是提升复杂环境下资本市场监管力度。政府在引导资本市场有序发展方面,重点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退市改革方案的落实,严格退市监管,在企业重整、重组、主动退市等领域,实施放管结合,监管工作要立足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除了监管国内资本市场外,还要以国际视野看待资本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积极推进跨境监管合作,增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建设。具体来说,政府要加强宏观形势的跟踪研判力度,密切关注国内外资本市场流动性变化,严密监控资金杠杆水平,完善动态应对政策,防止跨市场、跨领域、跨境的交叉性、输入性风险,维护资本市场运行的稳定性。
Day: February 23, 2021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黄志诚 2021-02-23 很多人说台湾年轻人为“天然独”,实际上真正的元凶是台湾国高中修订后的教科书。教育政策的变化,推动了台湾的“思想革命”,导致年轻人倾向台湾国族主义、强烈台湾认同,也导致中国认同式微以及台湾独立意识的高涨。 很多人说台湾年轻人为“天然独”,实际上真正的元凶是台湾国高中修订后的教科书。教育政策的变化,推动了台湾的“思想革命”,导致年轻人倾向台湾国族主义、强烈台湾认同,也导致中国认同式微以及台湾独立意识的高涨。这可以由2012年的两份民意调查证明,也可从《天下》杂志例行的国情调查中得到证明。思想革命造就的“天然独”,其实是教科书创造出来的“洗脑独”。“洗脑独”的来临,对两岸和平形成重大的挑战,因此扩大两岸交流特别是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尤其重要。修改国中与高中课纲的历程与后果2012年10月,有学人在台湾做过两份关于国族及国家认同的问卷调查,其中一份样本有1,177人,涵盖19岁以上民众;另一份为1,371人,专对19-39岁者施做。以2012年为准,当年28-29岁者,在他们读国中一年级约13岁时,开始接触到当时教育部在国民中学首次开设的“认识台湾”课程。问卷调查显示,对2012年时19-29岁的人而言,台湾民族意识已经获得至少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的认同,这与比他们年长者的态度相反;当台湾民族意识切入到日常生活或台湾与中国相关的历史叙述时,受访者又出现认同的错乱。1994年10月20日,李登辉政府修正并公布“国民中学课程标准”,规定要增设“认识台湾”课程,而依据此标准所编辑之教科用书于1997年试用,并自下年度起正式采用。李政府这样做的目标,在于釜底抽薪,增进年轻人的台湾本土意识,最终达到“去中国化”的目的。到了2000年陈水扁执政时期,政府更进一步,强烈倡导台湾认同、增进本土意识,可以说是进行了一场“思想革命”。2000年9月30日陈政府公布“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将原“认识台湾”的内容融入国中社会科,而其教学所采的观点,是以地理为基础的“同心圆”(以台湾为中心,向外拓展到中国和世界);在历史方面,也是如此切割,所以七年级学生先学台湾史,知道台湾历经郑成功、清朝、日本、民国统治,但不知为何从郑成功变成清朝统治、为何从清朝变成日本统治、又为何从日本改为民国统治。这一课纲基本上把台湾和中国看成不同的国家,包含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同时又强调台湾史前文化遗址所呈现的文化特色及台湾“南岛民族”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但对于明清时期大量汉人从大陆移民过来的事实,却略而不提,“去中国化”的意图十分明显。依照社会科课纲“同心圆”的理念,陈水扁的政府也修改了高中阶段的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科课纲。在公民与社会科的课纲中,相关之用词几乎完全“一边一国”化。在价值取向方面,和国中社会科相关部分相同,强调个人主义、多元道德、多元家庭、公民不服从、歌颂公民投票,但没有人品、伦理或道德教育等,也没有东方的“礼义廉耻”和“忠孝仁爱”等八德。根据这样的课纲所编出来且经审查通过的高中教科书,于2006年起实施。2021年年满33-37岁的人民,在国中阶段初步接受到台湾认同的洗礼。至于32岁以下者,尤其是31岁以下者,则是完整地接受了以台湾本土意识为主体的“思想革命”。他们在成人时,已经被教科书如此灌输了思想,常被称为“天然独”,但其实他们的“台独”思想并非“天然”形成,而是李登辉和陈水扁政府在教育政策上进行“思想革命”所人为培养出来的结果。正确的名称,应当是“洗脑独”。《天下》杂志2020年国情调查民调结果《天下》杂志例行性民调在2019年年底进行,结果和上述2012年所做的类似,就是年轻人有浓厚的“台独”倾向。该杂志在报道结果时表示,2020年国情调查,20到29岁的年轻人逾八成自认是“台湾人”、主张“台湾独立”者超越支持维持现状者;同时超过一半人认为应该对外自称“台湾”而非“中国台湾”。该民调也显示,支持维持现状者虽仍高达58.1%,成为国人最大公约数,但20-29岁者却有58.5%选择“‘台湾独立’但与大陆维持和平关系”(49.4%)以及“无论大陆如何,台湾尽快独立”(9.1%),压倒性超过维持现状支持者。另外,30-39岁者有57.8%选择维持现状,33.5%选择“台湾独立”但与大陆维持和平关系,4.0%选择无论大陆如何,台湾尽快独立。就全部样本而言,这三个选项赞同的比率分别为58.1%、27.2%和6.2%。为何同机构的历年问卷显示,主张两岸维持现状的人还是最多?而且还从2015年(实际调查为2014年年底)的接近四成,逐渐上升到2020年(其实是2019年年底)的接近六成?另外一个令人迷惑的问题是,2012年为24-28岁者,在国中时受过“认识台湾”教育,到了2019年已经是31-35岁,但依据《天下》杂志2019年年底所做的调查,30-39岁受访者赞同“维持现状”的比率不低,是57.8%,和全体平均接近,且远高于20-29岁的29.2%。这有两个可能的解释,一是31-35岁者,只接受到“认识台湾”教育,受到的本土意识洗礼还没有那么深,但是20-29岁者,均受到完整的国高中“思想革命”教育。如果此原因属实,等再过10年,当这批20-29岁青年长大为30-39岁时,他们一样会让“维持现状”的比率低于三成。第二个可能的解释是,20-29岁者虽然受国高中灌输的理念较严重,但随着年长、成家、职业经验和活动范围的扩展,例如有机会到中国大陆或海外地区出差或工作等,这些人会开始有不同的想法。实际上可能这两个解释均有其力量。无论如何,只要第二个解释成立,那么“天然独”的问题不是完全无解,而是有可能改变的。像这种随年龄而变异的意识形态,在美国也发现如此。根据调查,美国年轻人多数支持民主党,但当他们日益年长后,支持共和党的比率增加,到了65岁以上退休时,支持共和党的比率已经占多数。 结论与建议1、1994年李登辉政府修正并公布“国民中学课程标准”,规定要增设“认识台湾”课程,依据此标准所编辑之教科用书于1997学年进入学校。依照年龄推算,2012年满24-28岁的青年人都受过这种教育,这些人到2021年,已经是33-37岁了,他们有了初步但还不是很强烈的台湾本土意识。到了2000年陈水扁执政时期,台湾教科书更强烈地倡导台湾认同、增进本土意识,可以说是进行了一场“思想革命”。以2021年而言,32岁以下者都如此成为所谓的“天然独”,其实是教科书造就的“洗脑独”。2、相较于受传统中国历史教育的年长者,年轻人果然有着显著强烈的台湾民族意识。2012年为20-29岁者中超过六成认为台湾人不属于中华民族,而年30-59岁者中接近六成则认为台湾人属于中华民族,可说是南辕北辙。3、《天下》杂志在2019年年底所做民调的显示类似的结果。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维持现状还是追求独立”、更认同“台湾”还是“中华民国”等问题,都发现20-29岁者有最浓厚的台湾主体(独立)意识,而30-39岁者次之。4、不过,整体而言,大多数台湾民众更赞同维持现状,而且其比率还从2014年起逐年上升。这有可能是因为受了完整的“去中国化”台湾本土意识熏陶的国高中受教育者,等他们年长、成家、就业、有两岸交流或到大陆出差经验后,其意识形态发生变化,对其原来强烈的对立意识有所修正。5、由此可见,推动两岸交流非但不能停止,反而要加快脚步。交流愈多,无论是经济、宗教还是学术,都可以增进了解。年轻人间的交流尤其重要,应列为优先。更多的交流,可以造就出更大的视野与胸怀,是未来两岸和平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