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美国大选犹如一场史诗般的大剧,牵动着全球的神经,终于落下帷幕。从目前统计的数据来看,民主党候选人拜登赢得超过8,000万张选票,为史上最多,而总统特朗普也刷新了在任总统的选票新记录,得到7,000多万张支持票。然而,这种局面折射出美国政治对立和社会分裂已走向极端化。在这样的政治格局和全球大变局的背景下,大选后的中美关系走向何处,中国如何与新一届美国政府打交道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疫情肆虐下撕裂的美国大选 本次美国大选极具戏剧性,尽管选前主流媒体民调偏向拜登,但从大选的各种造势活动和各地现场民众的热情程度来看,特朗普支持者远超拜登。从选举结果来看,尽管存在很多质疑,特朗普的票数依然是历史上第二高,明显好于主流民调。 过去的四年,特朗普秉承“美国优先”战略。在经济、外交等方面采取了很多非常规的措施,很大程度上兑现了其在2016年大选关于贸易协议、巴黎气候协议、轰炸所谓“伊斯兰国”、减税、撤回海外美国军队、建一道墨西哥买单的边境墙、重建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等方面的承诺。其发动的中美贸易战等对华强硬措施更使中美关系跌入历史低谷。从支持特朗普的群体来看,白人群体居多;其在非裔、拉丁裔和亚裔中的支持率亦有所上升。尽管教育程度较高的白领选民多数支持民主党,然而警察、农民、小企业主和各类工人则多数支持特朗普。若非大选年“黑天鹅”爆发,疫情肆虐和骚乱频发之下白宫处置不力,特朗普连任几乎没有悬念。 今年的美国大选虽然在疫情中进行,但实际上投票人数却创下历史新高,而且无论谁当选,全国性的抗议活动几乎都不可避免。从“黑命贵”(BLM)运动开始以来,美国社会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美国自由派和建制派针锋相对。美国长期积累的社会分化、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平衡、人口结构的变化、两党分裂、民主转型困境及其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和中美博弈等问题在疫情爆发和经济趋缓的严峻形势下进一步凸显。 中国议题是美国大选的热门话题。在今年的两场总统候选人辩论中,两位候选人不失时机地使用中国议题攻击对方。特朗普在疫情方面甩锅给中国,认为是中国造成了美国的严重疫情和经济缩水;而拜登则批评特朗普没有及时让美方人员进入武汉,确认疫情严重程度,刚开始的几个月反而赞扬中国疫情防控。特朗普还指责拜登儿子在拜登任副总统期间和中国政府勾兑谋取利益,当然这些指责很快被中国政府一一反驳。拜登团队也曝光了特朗普在中国开设银行户口和缴税记录等,批评特朗普拥抱中国和朝鲜领导人。特朗普政府多次表示中国是美国的敌人,并认为40年来美国历任总统在对待中国的政策上是失误的。对中国来说,美国选举早已把中美关系拉入了危机管理模式。特朗普认为拜登和中国有利益关联,若其当选会出卖美国利益,这些妖魔化中美关系的表述在美国有很大的市场。拜登也表现出对中国强硬的态势,台海问题、南海危机、西藏、香港、新疆等问题都会成为中美关系的很大阻碍。事实上大选期间,美国在这些问题上不断采取新的手段,给中国国家主权和安全造成危机。 拜登政府如何看待和定位中国 拜登作为建制派的代表性人物,根据拜登多年政治生涯对中国及亚太地区的态度和言论、竞选期间针对中国的相关言论、民主党对中国的主要态度及拜登政府是否会延续特朗普现有的对华强硬政策等方面综合分析来看,拜登上台在某种程度上将为中美关系缓和提供一个有利的契机,这种新契机是稳定中美关系且做出新定位的战略契机,但中美握手言和、重归旧好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机会渺茫。由于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和特朗普主义的深远影响,美国两党在对华战略上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国仍旧是美国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会继续被美国视为所谓人类自由最大的威胁。但是,从拜登个人性格和政府组阁的特点以及民主党数十年来的作风来看,战略上不会改变,战术上可能会进行较大调整,美国会以更巧妙的方式应对和打压中国,对话的态度和定位可能会回到“中美竞争和利益共存”的轨道。 特朗普对华奉行“有原则现实主义”的战略方针,已经把中共领导的中国作为“战略敌人”来看待,千方百计挑拨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血浓于水的关系,甚至将“灭共”作为其战略目标之一,试图串联西方大国围剿和孤立中国,对华行动更多的是竞争与遏制,缺乏合作。而拜登政府可能会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组建反华联盟,会继续关注新疆、西藏、香港等地的所谓人权问题,但拜登政府不会把中国看成是战略对手。拜登政府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会继续遏制中国并和中国展开战略竞争,而在全球公共问题上,比如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健康、核不扩散、扩大开放等领域会选择与中国开展一定程度的合作。 与特朗普相比,拜登作为一位资深政治家,更愿意听取专家和智库的意见,更愿意走多边主义的路线,他会缓和与盟国的矛盾,重建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会通过重新加入《巴黎协定》等方式重返世界舞台中央。针对中国,美国将会和盟友一道将对华政策调整为共同施压的方式,但不排除继续采取单边主义的对华政策。拜登已经明确表示暂不取消对中国加征关税等措施,也就是说贸易战还会持续。当然,拜登寻求的是美国利益最大化以发展和改善美国经济。 总体而言,随着新一届政府上台,中美关系处于变化的关键节点,领导人更迭为中美关系的稳定、改善带来契机,但仍需要双方的智慧和努力。 拜登政府如何制衡中国 虽然拜登及竞选伙伴在竞选期间也多次抨击中国,2020年4月还在《外交政策》撰文指出美国必须以“强硬手段”应对中国,但舆论普遍认为这些都是竞选语言不代表其真实想法。多数观察者认为拜登更愿意重新启动一个积极有效的对华政策,开展竞争与合作,属于基辛格式的外交思维。拜登可能会更加强调游戏规则,一定程度上会抛弃“你死我活”的零和方式,改为以竞争为主的对话方式,从而更为谨慎地制衡中国。 经贸关系是美国对华政策核心,拜登可能会与西方所谓的民主国家联手在全球贸易政策上形成同盟来打压中国,迫使中国遵守由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新秩序,否则将在新一轮全球化中全面孤立中国。美国可能会考虑加入CPTPP,重视世贸组织的作用。拜登的对华经贸政策是其重建美好未来经济计划的一部分,将会有助于恢复中美互利共赢的经济关系。 科学技术方面的竞争会呈现白热化,科技脱钩趋势将会持续,美国将继续采取实体清单等方式实行技术管制,阻止两国科技人员的交流;采取更加严格地保护知识产权,遏制中国所谓窃取美国科学技术的行动,防止中国主导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 在军事、安全和台湾问题方面,拜登政府可能会设立亚洲事务主管,拜登将会延续印太战略,强化与盟国的合作关系,联手对抗中国的所谓威胁和势力扩张。一定程度上,他会延续奥巴马政府的“战略模糊”政策,即在假设中国武力统台问题上,会保持模糊的策略。既反对中国用武力攻台,又提倡两岸的交流,以维持和平的现状。拜登政府会低调处理对台军售,加强对台湾民主的保护,推动台湾谋求更多国际空间,维持和强化美台双边关系。 在人权方面,拜登政府会更加强调美国在全球范围的道德制高点,关心中国新疆、香港、西藏等地的所谓人权问题,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和人权发动更大的攻击,支持中国自由派和内部变革,给中国国家治理制造障碍。美国也会继续重返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并协调盟友在国际人权机构取得领导地位,持续对中国人权问题施压,采取多种措施迫使中国改善人权状况。 在文化交流方面,特朗普对留学生的政策将得到修正,但是对涉及关键技术的专业学科、中美科技交流以及中国部分军民融合大学仍保持警惕和限制,两国人文交流和对话渠道可能会部分恢复。 中国如何应对中美关系新挑战 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傅莹11月24日在《纽约时报》发文说,中美两国可以通过解决彼此关切的问题来发展某种“竞争加合作”的关系。11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电祝贺拜登当选美国总统,并在贺电中指出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而且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希望双方秉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同各国和国际社会携手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中国政府一系列的举动表明,中国希望和新一届美国政府管控分歧、开展合作、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和造福两国人民的意愿。但是今天的中美关系很难回到四年前,疫情等原因使美国反华、仇华、嫌华等情绪上升,对华强硬成为美国两党的普遍共识,民主党今年在其党纲中将一直坚持的“一中政策”删除。如何应对未来中美关系的挑战,不仅关系两国发展,也事关世界和平、合作与繁荣。 首先要从中美关系的长远和大局出发,中国应坚持“强合作、弱对抗”的基调,停止奢谈“冷战”或者“热战”,尽力为两国关系的紧张状态降温,抓住美国政府更替的机遇期,把握好“时间窗口”“政策空间”。一方面通过双边渠道和国际组织等多边架构,从防控新冠疫情、经济贸易、金融、网络、危机管控、战略安全等领域寻求平等交流对话的机会,开展政策协调和务实合作。另一方面重启各级各类对话机制,设置议程,管控风险,努力恢复智库、留学、文化艺术交流,促成重回“既竞争又合作、既冲突又交往”的大国关系,避免继续脱钩。 其次中国要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继续努力解决国内疫情、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等出现的问题,深化改革,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保障公民各项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切实保护人权和不断提升中国公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防止民粹主义过度发展,努力与世界各国搞好双边关系,保持谦虚低调,放弃“战狼思维”,主动承担大国责任,不断提升中国国际形象。集思广益,制定好“十四五”国民经济规划和“2035经济发展”设想,以“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思想、新发展格局,努力扩大全方位开放格局,以促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解决好国内问题,不仅需要自力更生,而且离不开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合作,离不开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系统。 从历史维度来看,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国永远不称霸,无意取代也没有实力取代美国的地位,无意进行意识形态竞争。你死我活、消灭对方的思维不可取,疫情政治化、经济政治化的单边主义思想更不可取。疫情管控等社会治理实践证明中国和西方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各有优劣,都是根据本国国情采取的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政治制度,应多加强交流合作,减少对抗,大国之间唯有相互包容、加强合作才能互补、互利、共赢。 从中长期来看,中美关系很难完全回到过去,但是对话、合作与管控分歧,无论从民间到官方,都有新作为的可能。找到符合双方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切入点,构建有利于两国和世界面向未来的中美新关系才是当下值得努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