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une 7, 2018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李武忠 2018-06-07 目前台海两岸官方交流陷于停顿,“台独”声浪进一步扩大,中美贸易战和科技战更是加剧了两岸关系紧张程度。如何维护台海和平已成两岸支持统一的力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渔业合作则可以成为维护两岸关系稳定的抓手之一。 根据《科学》杂志于2月22日公布的研究报告,大陆的海洋捕鱼作业在全球规模最大、范围最远、产量最高,而台湾则全球排名第二。全球食用水产品供应量增速已超过人口增速,占全人类动物蛋白摄入量约17%,海洋渔业已经成为解决两岸中国人未来粮食和营养安全问题的支柱产业。然而,海洋渔业面临日益严重的过度捕捞、海洋污染、非法捕鱼、资源不断衰退等问题,各大经济体纷纷调整相关海洋渔业策略,在发展渔业的同时兼顾渔业资源的保护,以免竭泽而渔。由于民进党当局不接受“九二共识”,目前台海两岸官方交流陷于停顿,“台独”声浪进一步扩大,中美贸易战和科技战更是加剧了两岸关系紧张程度。如何维护台海和平已成两岸支持统一的力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渔业合作则可以成为维护两岸关系稳定的抓手之一。台湾渔业陷入困境台湾渔业以远洋捕捞为主,2016年产量为58.4万公吨,产值达377亿元台币,分别占总渔产量(100.4万公吨)及总产值(864.5亿元新台币)的58.2%及43.6%。目前台湾是全球鲔鱼、鱿鱼、鲣鱼、秋刀鱼等鱼类的主要捕捞经济体,随着全球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渔获量逐年减少,加上新兴捕捞经济体如中国大陆的加入,全球海洋渔业资源势将进入重新分配时代。台湾正积极设法改变国际上对台湾渔业的不良观感(被欧盟举黄牌警告),并通过国际间的合纵连横,来稳住台湾既有的渔业捕捞配额。除了参考过去捕捞历史外,政治实力也是获得国际配额的重要考虑之一。事实上,台湾不仅远洋渔业遭遇困境,沿近海渔业也面临枯竭窘境,渔船休渔数量大幅增加,这让台湾政府在进行渔业结构调整时捉襟见肘。尽管台湾政府希望通过设置禁渔区、鱼苗放流、栽培渔业等措施来复育沿岸渔业资源,然而由于长期缺乏整体规划以及系统的调查分析,政策常随政治动向改变,无法得到渔村及渔民的认同与配合。大陆远洋渔业崛起大陆渔业早期以养殖为主,捕捞为辅,渔业管理较松散,致使沿近海渔业资源枯竭。为解决过度捕捞及滥捕等问题,学者建议大陆对传统捕捞渔村或渔区采取配额管理。对于生计渔民和传统渔区的配额则采取配额可转让制度来获取市场经济补偿,从而促进捕捞渔民顺利转产转业,降低捕捞压力。大陆远洋渔业发展起步更晚,且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违规事件多、滥捕、现代化不足及参与国际渔业组织不够积极等问题。这些年大陆视远洋渔业为战略性产业,也是实施“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全力推动远洋渔业发展。现今大陆有远洋渔业企业162家,远洋渔船近2,900艘(含在建渔船),其中5年以内船龄的占远洋渔船总数的52%,远洋渔业总产量199万公吨(预计2020年产量达230万公吨左右)。目前大陆正努力建设完备的远洋渔业产业体系,特别着重远洋渔业与互联网产业深度结合,促进远洋渔业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与此同时,大陆加强与国际渔业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渔业治理,树立负责任渔业大国形象,展现成为海洋强国的强大决心。未来大陆还会加大鲔鱼、鲣鱼、鱿鱼、秋刀鱼、竹荚鱼等鱼种的捕捞,成为台湾的强劲竞争对手。中国大陆正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渔业合作,甚有斩获,反观台湾渔业的新南向政策则施展不开,尤其是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对其专属经济海域鱼类资源的强力保护,已经对台湾远洋渔业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而台湾政府却还沉醉在台湾渔业捕捞量全球排名第二的美梦中。渔业配额恐引爆冲突随着海洋鱼类资源的锐减,各国对渔业资源的竞争白热化,向大海讨生活变得越来越难。为了遏制鱼类资源的继续恶化,保护现有资源,加强有实际效果的渔业监管,已在全球形成一股潮流。针对目前鱼类捕捞配额的分配方式,有人主张将历年来各经济体在当地捕捞数量作为重新分配的基准,再考虑是否遵守国际渔业管理规范,以及是否从事非法捕鱼活动等等,这样的分配方式对台湾相对有利。然而,若以传统捕捞数量作为分配依据,将会引发新兴渔业经济体(特别是大陆)的反弹,从而导致新一波的渔业资源角力大战。以秋刀鱼为例,鉴于这两年秋刀鱼捕捞量大幅减少,不到全盛期23万公吨的一半,严重影响本国渔民生计,日本政府在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会议建议按国家和地区新设秋刀鱼捕捞配额,因中国大陆、俄罗斯、韩国等经济体反对,最终未达成协议。日本政府提出的秋刀鱼配额分配新方案,是以过去五年捕捞数量为基准,如此日本可以获得最高配额24.2万公吨,台湾位居其次,可得19.1万公吨,而中国大陆只分配到4.7万公吨。此种分配比例与现况不符(日本仅捕获11.4万公吨,台湾为14.6万公吨,中国大陆为6.3万公吨),自然引发中国大陆以及其它国家的反对,提案被搁置下来。近年来大陆在沿近海渔业资源枯竭的情况下,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积极发展远洋渔业。中国政府给予远洋渔船巨额补贴(2014年补贴金额超过26亿人民币),在许多重要捕鱼海域都可以见到中国渔船的踪迹,而扩大远洋船队也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的存在感和影响力。若以历年捕捞数量为分配基准,大陆不免吃亏。为此大陆势必透过协商谈判,要求给予新兴渔业经济体特别配额,此举自然会影响到其它经济体(包括台湾)的原有配额。鉴于渔船是国家浮动领土,大陆若针对渔业配额问题,携手其友好国家,强烈要求各国际渔业组织遵守“一个中国”原则,重新检讨对台配额并交由中国大陆统一分配,将对原已风雨飘摇的台湾远洋渔业造成更严重冲击。因此,台湾多数渔民并不乐见两岸渔业进入敌对状态,目前两岸在鳗鱼、石斑鱼、吴郭鱼等市场的竞争,已经造成彼此伤害。以合作共创双赢两岸渔业其实可以携手合作,共创双赢。在回游性鱼类(如乌鱼、鳗鱼、秋刀鱼等)的资源调查、养护及利用方面,两岸可以共同努力,为子孙后代提供稳定的蛋白来源。近十年来,天然捕捞鳗苗及成鳗数量呈现锐减趋势,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大陆及台湾的养鳗产业和养殖渔民生计,两岸应该共同探明原因并寻找对策,让天然鳗苗资源得以持续,支撑两岸重要的鳗鱼产业。面对鳗苗不足危机,中国大陆及台湾都倾向于鼓励业者改养殖异种鳗(如欧洲鳗、澳洲鳗、鲈鳗、太平洋双色鳗等等),然而由于事先并未调查清楚该等异种鳗的资源动态并做好追踪管理,本土鳗生态环境可能受到影响,并可能带来外来病原菌风险,导致本土鳗成为濒危物种。对此两岸可以采用合作方式来进行相关的调查、分析及管理制度研究,避免人力、财力双重浪费,有利于两岸养鳗产业的稳定发展,这远比过去两岸所产日本鳗为抢占日本市场、互相进行价格竞争而让它国商人得利为佳。渔业同属两岸重要产业,大陆更是渔业生产及消费大国,也是台湾重点出口对象。从远洋渔业动态以及趋势分析可以看出,两岸合则两利,不合则双双受害,其它产业亦然。两岸事务不能因一时不快而意气用事,陷入亲痛仇快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