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争取“真普选”、得到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的“雨伞运动”并没有成功,但是香港特区政府和中央也同时失去了香港年轻一代的民心。2014年11月,当“雨伞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时,笔者任职的香港城市大学举行了年度毕业典礼。到场本科毕业生中约70%都在学士袍上挂上了象征支持占领运动的黄丝带,青年学子的人心向背由此可见一斑。
本土派和自决派冲击香港政坛
刚刚过去的香港立法会选举中,政府一开始宣布六名被认为是支持港独的参选人提名无效,但结果还是有另外六名打着“本土”或“自决”旗号的人士当选为立法会议员。一位泛民主派候选人更从原本一直由建制派占着议席的建筑、测量、都市规划及园境界功能界别胜出。在地区直选上,本土派和自决派的候选人一共取得19%(41万多票)的选民支持,与泛民主派的36%以及建制派的40%差不多形成在立法会三分天下的局面。换言之,香港当下的政治生态中,本土派和自决派已成为原本泛民主派和建制力量以外的政治势力,在条件合适的时候有机会左右大局。
由于本土派和自决派认为泛民主派过往在议会内外的政治立场不强硬,进行的抗争严重不足,因此,我们可以有以下的两个预期。第一,反对派在新一届的立法会将会采取比以往更激烈的手段来对付政府的施政。类似“拉布”之类的议会阻延策略将变得常规化,至于更上层楼的抗争手段,恐怕也将陆续出现。
第二,在一些主要的政治议题上,反对派不一定能够协调一致。一些本土派(例如朱凯迪)并不一定认为政改议题比土地议题重要,主张港独者对“六四”等议题更可能觉得事不关己。当泛民主派正积极考虑要在12月举行的选举委员会选举中将目前拥有的200席左右增加到300席,并打起反对梁振英连任的旗帜时,倾向于港独者已在社交媒体上制作了宣传片,鼓吹在中国特区名义下举行的小圈子选举关我何事,并且相信梁振英连任或者由另一位鹰派人士当选特首,让香港产生更大抗争反而是好事,因为这样可以迫使更多香港人支持独立。
在分析本土派和自决派时,我们也得注意他们之间的重大分别。关注本土或主张香港优先者,并不一定支持港独;一些港独倾向的新任议员也不一定对土地或保育议题特别重视,有些甚至与重视弱势者、对新移民和旧居民一视同仁的本土派在立场上南辕北辙。此外,我们也不可以简单地把主张自决者等同于港独。以罗冠聪所属的香港众志为例,他们主张自决主要是为了争取“真普选”。虽然他们不排除独立作为未来香港前途的一个选项,但如果毋须独立也能促成“真普选”,他们对此无任欢迎。和邵家臻以及姚松炎这两位新当选的独立议员相似,罗冠聪还是比较愿意与泛民主派合作的,这一点与热血公民的郑松泰、青年新政的梁颂恒和游蕙祯便很不一样。
困局根源在于普选争议
此次立法会的选举结果让人除了看到本土派和自决派在特区管治体制内崛起之外,也看到了人心思变。今年的投票人数前所未有地高达220万,比起2012年的180多万多了近40万,表明有更多的选民希望通过选票来左右香港的政局。
虽然建制派和反对派的得票比例维持在40%对55%,但以往反对派55%的得票主要都是投给了泛民主派,现在本土派和自决派却平地一声雷,取得了19%的支持。中间派主要指的是由脱离泛民主派的人士组成的民主思路和新思维的候选人,他们只取得不能影响大局的4.8%选票,可见在政改普选踟蹰不前的困局下,人心思变,并且是向更激进甚至分离的方向迈进。如果我们把泛民主派中的激进派别(即人民力量和社民连)的7%支持加进本土派和自决派的19%的话,激进票便高达26%,和泛民主派中的温和派别(减去激进民主派的7%)的29%得票不相上下。
造成这种局面最根本的原因,仍旧是没有最终落实从中央到香港各方都能接受的双普选。当然,即使推行了双普选,那也不等于香港便会长治久安,但从香港的整体和长远利益来看,目前不惜损害“一国两制”的政治化、激进化甚至港独化的发展,和一直以来的普选争议僵局是分不开的。
当前改善管治的策略
目前中央和香港反对派之间严重缺乏互信,根本不可能就普选问题达成一致。在反对派于立法会的70席中占了29-30席、中央坚持人大常委8.31决定的情况下,下一届特区政府要在普选问题上提出有机会通过的方案差不多已是不可能了。换言之,未来十年香港大概都不可能落实双普选。在这种情况下,特区政府应该如何改善管治、维护香港未来的繁荣稳定呢?
首先,下一届特区政府应该尽最大努力在坚守“一国两制”的立场之余,不要去挑起与政改或其它政治敏感议题相关的争议。既然政改在新一届立法会难有作为,政府便应对此放下不表,转而全力在经济、民生、就业、房屋等政策上,推出为社会大众接受和符合香港长远利益的方案,积极争取建制内外力量的认同,以扩大市民对特区政府的支持度。“雨伞运动”之后,特区政府有必要多方面争取年轻一代的认可,政府今后在推出每一项主要施政之前,是否都应该特别考虑一下如何能增加年青人对政策的支持?
其次,要减少政治争议,降低香港社会的政治分化,下一任特首应该在得到中央支持之外,同时必须为香港各界所接受,并可以在不同政治力量之间发挥桥梁作用。特区政府应该在管治团队,包括行政会议成员和政治任命官员中,更多起用有能力的包括建制内外的人士出任。
再者,在特区的法定组织和公权架构中,应该争取多起用反对派中处事平和、有能力者,减少任命容易引起分化的人士。今届立法会下来,泛民主派中一些有经验和能力的资深成员已退下来,当中可以发挥桥梁作用者,政府应和他们多合作,让他们在广义的管治架构内发挥作用。这既可扩大管治架构的人才来源,也是增加双方在工作上互信的做法。
目前特区政治制度安排框架下,政治任命官员和立法会相当一部分功能界别,由于种种原因,不一定是由在政治上有能力者出任,这一点应尽快改变。在任命政治官员方面,用人唯才作为一项原则是不能缺的。在功能界别方面,经常可以自动当选的局面要尽快打破,否则这些官员和议员,根本无法称职地参与特区目前的管治,更遑论未来的普选政治。要彻底改变这方面的不足,牵涉比较全面和根本的制度建设和人才培育,是一个耗时长久的巨大工程,但有关当局应该就此问题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为长远的良好管治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