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陆客来台人数锐减后,有关岛内生产的虱目鱼、石斑鱼、甲鱼蛋、菠萝等输陆重要农渔产品,坊间在5·20前也陆续传出不利新闻,让农渔民忐忑不安。尽管大陆官方未出面证实,但是想传达的讯息却非常明显。蔡英文总统5·20就职演说避开与大陆对决,以擦边球方式(“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以及“1992年会谈达成的共同认知与谅解”)满足陆方部分期待,暂时解除地动山摇的危机,继续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只是一篇文告并没有实质约束力,还是要看实际行动,因此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察言观行”期,随时可能擦出火花。届时农渔业是否再度被拿来祭旗、两岸农渔业要如何可持续合作发展,受到农渔民高度关注。遗憾的是岛内外媒体都把焦点放在政治意涵的解读上,忽略农渔民作为两岸博弈棋子的心酸与无奈。 让利的利与弊 在马英九执政期间,两岸农业交流及贸易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基础,尤其是两岸ECFA协议签订后,18项农渔产品列入早收列表,进口关税调降为零并简化通关流程,让输陆农渔产品更具优势;加上马政府的政策性支持,积极鼓励台湾农渔产品大量输往大陆,使得对大陆的农产贸易从逆差转为顺差(超过一亿美元)。不过,两岸合力创造的红利多落入有门路的少数财团、大买办、大贸易商、假农民团体口袋,辛苦从事一线生产的农民的生计并未获得显著改善。多数台湾民众对大陆官方所谓的让利其实是无感的,甚至被反对党操作成是岛内农产价格飙涨的主因,引发消费者反感,最终造成在野党的全面执政。陆方应该面对现实,深入检讨对台湾民意掌握的偏误,不能一厢情愿也不要所托非人,如何正确掌握台湾民意以及民进党宣传术,可视为大陆官方对台政策中需要用心检讨的课题。 如今岛内政权轮替,国民党被赶下台,民进党全面执政,国民党已走向分崩离析的局面。为避免民进党的蔡“总统”走向台独之路,身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大陆舍弃诸多有力筹码,选择农渔产品施压,直接受害的是基层农渔民,实非明智之举,毕竟农渔产品不是台湾经济和外汇的主要来源,政客以农渔民为尊也只是选举口号,影响有限。未来若继续采取限缩台湾农渔产品输陆政策,或设下种种非关税障碍(如加强进口农渔产品检验检疫、延长通关流程、奖励在地优先、扶持台湾品种生产、缩减石斑鱼直航口岸等),财团、买办因资金雄厚、政商关系良好,可以轻易转为经营其它生意或采更低价收购维持利润,影响有限,而农渔民则因资金、技术、设施等限制,无法立即转做其它作物,只能转为内销。在岛内消费量有限的情况下,价格自然大幅下跌,进而影响到农渔民收益,反不利“两岸一家亲”的推动,也会导致两岸距离越拉越远。正确选择是改弦更张,深耕台湾,不要再以大陆思维来看台湾。
回归市场机制 虽然台湾农产品对大陆依赖远胜于大陆对台湾农产品需求(两岸经济筹码已向大陆倾斜),两岸农渔产品还是有互利互补之处,无须过度解读。从长远角度看,应该让两岸农渔产贸易回归到市场机制,由市场供需来决定,不必如虱目鱼契作般硬性而为。陆方无需刻意对台让利,也不宜再透过新买办、财团、政治团体等企图影响农渔民选票(多数台湾人不买单)。对于受到大陆消费者欢迎或需要从国外进口的农渔产品,基于平等互惠原则可以考虑将台湾纳入主要采购地区;平时则透过现代信息网络建立台湾农户信息及互动平台,并采取契作模式,同时加强对两岸重要农渔产品育种及病害防治研究(可以到台湾申请知识产权),一旦台湾农渔产品发生严重滞销或重大疫情,陆方无论想稳定货源还是伸出援手,都能筛选对象,避免重蹈覆辙。
台湾方面虽然淡化大陆市场的重要性,并强调会协助农渔民开拓其它更好的国际市场,避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只是这需要缜密的规划调查、时间、专业人力及庞大经费等,非一蹴可成。事实上,大陆对台湾农产品需求远低于台湾农产品对大陆市场的依赖;何况日本、欧美等先进国家虽然对高质量农渔产品需求大,售价也较高,但是来源多元,对于进口农渔产品的检验及规范相对繁复且各不相同,新政府要与国际接轨恐怕又是空话。目前国内农渔产品多数生产出来再找消费市场,并未针对特定之目标市场采取专区生产模式(从品种、种苗、生产过程、采收、物流、运输等均遵守该目标国规定),且未深入进行当地消费者偏好与相关产品竞争力等研究分析,尤其东南亚地区也是全球农渔产品的生产重镇及创汇主要来源,短期内想要找到足够大的替代市场谈何容易,农渔民不要再盲目跟随政府脚步(无论蓝绿,西进或南向);何况大陆已经是全球重要农渔产品消费大国(2015年大陆农产品进口金额高达1,159.2亿美元),台湾更没有舍近求远甚至自我放弃的道理。当务之急还是先求固本再徐图开疆辟土。而有了5·20前的震撼,面对两岸可能的纷扰,短期内农渔民可采保守生产对策,不要盲目增产并做好产品质量及安全管控,不要存有大陆让利的迷思;长期则须调整生产结构,提高生产技能并运用互联网寻求全球农渔产品高端消费的买家,避免再陷入“跟风”和“单一市场”风险。
追求良性竞争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台湾农渔业无论在品种、技术、经验、制度、研发等方面都是大陆极力学习的对象,来台参访农渔村进行学习、取经的大陆官员、学者、企业络绎不绝。只是不到十年光景,大陆官方透过政策优惠有计划化地引进国外及台湾人才、先进技术、资金、设备等到当地投资经营农渔业相关产业,有效带动当地的农渔业生产技术及经营效能,正逐渐拉近与台湾差距,部分种类如吴郭鱼、欧洲鳗、石斑鱼、紫菜、对虾、鲍鱼等更超越台湾在国际市场获得佳评,抢走不少台湾原有的市占率。近日大陆养殖之龙虎斑凭借价格低、质量好、成长快速等优势打趴台湾青斑就是一大警讯,大陆农渔业科技水平已经不在台湾之下,凭借科技、外交与规模经济优势可以和台湾在南向市场做有利竞争,台湾官员不能再夜郎自大。“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在两岸农渔业竞赛中真实上演,可惜台湾领导阶层还沉醉在台湾农渔业NO.1的历史岁月中没有觉醒,这才是台湾农渔业最深层的危机。遗憾的是新政府并没有这样的认知,继续延用旧的官僚与思维(报喜不报忧、做一汤匙却讲成一畚箕、追求捕捞量世界第一的迷失等)。 未来大陆政府对台策略若抛开让利,改为采取精兵策略,挑选具外销潜力品项生产的前1﹪业者,从教育、选种、生产管理、病害防治、药物使用、上市前检验检疫、分级包装到出口运输采取一条龙模式,全程给予严格管控,并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进口管制规范、消费状况、潜力、消费者偏好、需求数量等等,同时借助与这些国家签定之自由贸易协议取得零或低关税优惠,将会较与多数国家尚未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台湾产品更具出口竞争优势,这对积极推动新南向政策的蔡总统及其执政团队会是一大挑战。目前大陆由于务农人数高达数亿,在耕地质量、教育、技术、设施、经验等方面水平不一,滥用化肥、农药、药物、激素等情况也相当普遍,为此大陆官方下定整顿决心,颁布史上最严格食安法,纳入网络平台与保健食品管理,并强调源头管理的重要,短期间或许无法全面确保所有上市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摆脱“黑心食品王国”的污名,但是若采取专区生产方式,先对出口农产品做全面管控则可以产生很大的效果。台湾官员不要老是把“药检”视为防御大陆农产品输台的马其诺防线,小心阴沟里翻船。
农渔产贸易非两岸经济的重要贡献方(台湾出口到大陆农渔产品总额仅为50.7亿美元),却因缘际会成为两岸政治交锋的棋子,双方有得有失。两岸纷纷扰扰波及农渔产品的出口,让台湾农渔民惶惶不可终日却也莫可奈何,自古以来农民始终落于社会底层难以翻身。目前财团、富贾对政府的影响力远胜于农渔民,这也是大陆拿农渔业施压无法奏效的原因之一。两岸合则两利,衷心期盼农渔业能早日跳脱两岸博弈棋局,回归到正常的市场机制并维持良性互动,此乃两岸人民之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