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rch 2016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张步文 2016-03-22 党的思想安全是指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变,坚持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思想文化,保持思想、理论和价值的开放性、先进性,反对思想理论和文化意识的僵化、封闭和倒退。党的思想安全的底线,即如邓小平所说,要警惕“右”,但主要防止“左”。党在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上,一定不能“走邪路”、“回老路”。 中共执政地位总体安全当前中共执政地位总体安全。中共目前仍然具有强大的实力,总体上具有先进性、纯洁性、战斗力,并领导人民军队和其它武装力量。中共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28年的战火洗礼和革命成功,使中共赢得了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他们现在仍然是支撑其执政地位的强大社会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经济和社会建设成就,以及持续上升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提升了中共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社会上有一些人对中共有意见,希望中共改革更深入,绝大多数人是真心和善意的,不是要否定中共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然而,社会上也出现了威胁中共执政地位的危机信号,不可丝毫大意。党内腐败现象极其严重,一些群众不再拥护当地的党组织,不再信任地方干部,干群关系紧张,一些党员干部与群众形成“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关系。腐败已经成为中共的硬伤,它使党与人民离心离德。此起彼落的群体性事件破坏社会稳定。涉事群众对地方党组织和干部不满,而对党中央、中央领导人寄予厚望。各地涌到北京的信访、缠访不利于社会治理。信访原因各不相同,诉求大同小异,多与执法、司法不公相关,与冤假错案久久不能平反相关,与政府不作为、乱作为相关,还与地方党组织、政府包庇、纵容、保护黑恶势力相关。旧式“维稳”走进死胡同,靠动用警力和其他安保人员粗暴、高压维稳,年青人并不买账。社会分配不公严重,贫富悬殊巨大,公平正义流失,特别是与民生、民心直接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如果长期不能合理解决,必然会损害人民对中共的信任,危害党的安全和执政地位。加强思想建设 赢得人民拥护从根本上来讲,中共的执政安全取决于党自身强大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而其基础是党的思想安全。党的思想安全是指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变,坚持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思想文化,保持思想、理论和价值的开放性、先进性,反对思想理论和文化意识的僵化、封闭和倒退。党的思想安全的底线,即如邓小平所说,要警惕“右”,但主要防止“左”。党在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上,一定不能“走邪路”、“回老路”。思想建设的效果直接体现为党风的好坏。党的作风是反映党的思想理论、文化价值和路线方针的一面镜子,是每个党员思想是否先进的外化。1980年11月,陈云同志就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党风败坏,首先腐蚀了党自身的纯洁性,破坏了先进性,伤害其组织,溃散其凝聚力。党风败坏,意味着一些党员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与党的要求格格不入,导致他们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和党组织之上,“权为己用,利为己谋”,结党营私,大搞宗派,“腐气相投”,“敢于突破”道德、法律和党纪的任何底线。党风败坏,必然造成政风、社会风气败坏,必定会使广大人民群众逐步远离中共,必定会使党在面临各种危险的时候,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彻底根除腐败就要同腐败进行持久、复杂、艰巨、广泛的思想和文化斗争,在党员中清除贪腐意识,这是中共思想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民心向背”决定着中共的存与亡,决定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守与失。中共不会也不应当被动地承受“民心向背”的“定数”,她对自己的命运具有思想建设上主动把握的能力和自觉。中共的执政安全是践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和维护宪法与法律权威、维护和发展社会公平正义而产生和巩固的安全,是依靠中共始终坚守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向人民持久兑现其“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没有自己的私利”的承诺而赢得的安全。通过全面推进思想建设,不断地巩固、创新党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赢得人民由衷、自觉、持久的拥护,中共作为国家领导者、执政党的地位就真正安全了。引领思想市场 提供舆论基础党内思想建设面临的复杂因素,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中共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人,能否面对和经受住思想市场的考验。每种考验都很严峻,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经受住了考验,中共就会有惊无险,能够化险为夷,永葆活力;经受不住考验,就会出现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出现放弃党的宗旨、改变党的性质、背离党的基本路线的危险。如果任由这种局面蔓延,党就可能在和平执政、和平建设的条件下,从局部到整体发生“和平蜕变”危机。无声无息的“思想蜕变”,是党自己逐步瓦解自己的“安乐死”方式。科学的理论方法、正确的思想认识需要通过引领思想市场,通过灵活高效、近民亲民的宣传方式来传播,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性伟大实践提供统一坚实的舆论基础。中共不能让“右”或“左”的舆论搞乱思想和方法,破坏党的意志。有的人以理论家自居,掌握话语权,或者极力“抢夺话语权”,却不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重要文献,无视拨乱反正以后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成果,继续坚持舆论宣传的僵化老化、陈旧不堪的道路。他们宁“左”勿“右”,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和实践,配上“左”调进行弹奏,不容许任何其它“普世”的观点和价值,甚至不容许中共和中国人民从“普世”观点和实践中批判性地借鉴任何思想和实践。中共早已经旗帜鲜明地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舆论宣传应当完整遵循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准则。现在更复杂的情况是,“极右”和“极左”都有特殊利益集团作支撑,分别代表了部分特殊既得利益者的思想主张、政治要求和利益追求。因此,“极右”和“极左”的对立具有表面性,他们在达成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妥协之后,有可能结成反对全面深化改革、持久坚决反腐的同盟,有可能成为阻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的力量,有可能率先在舆论领域挑战党内健康力量的核心领导地位。中共在历史上曾经多次遭受思想路线错误之苦,遭受“左”、“右”摇摆之痛,更遭受长时期、大范围的“极左”思想、政治路线和政策的危害。今天,中共全力以赴,在思想市场和舆论领域维护、坚持十八大以来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此,党需要不断重申和澄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自我凝固、封闭、僵化的教条,而是自我革命、开放和发展的理论,是不断地与我们的历史、现实相结合从而迈向未来的思想建设过程。改进思想建设的策略中共的安全之策,应当围绕党的先进性这一“主线”展开,并且通过修改党章等党规,规范党内思想和制度建设。第一,中共对自身进行系统的思想和体制改革或者“革命”,对不完全适应现在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观念、方式进行改革,包括入党条件、程序、党的组织和活动方式、党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党的执政权方式和程序、党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关系的具体化。中共严格依照宪法、法律和党章治理党,依照宪法和法律执政,中共及其执政地位就最为安全。改革进入“深水区”,最深的区域莫过于中共对自身的改革,对自己领导国家的思想、体制的改革。如果改革成功,中共及其“江山”就不是百年了,而是能够非常自信地赢得未来数百年的生存和发展机会,赢得极其长久的未来时代。第二,开放言路,改革中共引导思想市场的方式。中共务必坚持学术研究和舆论领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改变宣传阵地上传出的混乱不堪、使人无所适从的声音,改变“左”音超强、人心自危的氛围。特别是一些重要媒体放出的信息与党的主要领导人的务实、大气、开明、深得人心的讲话常常格格不入,这在党内、国内以及国外都造成不好的影响。中共需要投身思想市场,宽怀大度、畅所欲言、心情舒畅、平等争鸣、尊重他人、以理服人、共求真理、排除谬误,如此才能更有力有效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中共引导思想市场、进行意识形态管理的指南,“极左”和“极右”的方式是不能用来领导思想和理论研究与宣传工作的。第三,科学地总结、吸取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教训。苏共、苏联各种问题长期存在,长期不进行周密、系统改革,以至于积重难返;待到推行改革之际,戈尔巴乔夫等人的改革路线错误,措施失当,否定苏共领导、搞军队国家化、推行总统制,一切路线调整、制度改变,都是仓促上阵,短短几年,危机总爆发,苏共和苏联就消亡了。简言之,长期不改革,突如其来的错误改革,而绝不是“改革”本身,断送了苏共和苏联的命运。从这个角度看,苏共是长期“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而后突然“走了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两条错误道路把苏共和苏联送进了坟墓。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黄子榕 2016-03-17 为什么此次选举中国民党兵败如山倒?笔者的浅见是,民进党的抹黑、没有能力应对网络民意、以及对青年缺乏吸引力是国民党溃败的主因。 2016年台湾大选,国民党惨败,得票之低出乎很多政论家意料之外。笔者曾听一位自美返国的政论家评论,认为国民党基本盘坚实,能够确保其立委席次无论如何都不会低于40%,而现实结果是国民党只有35席,在立委席次中只占31%。 为什么此次选举中国民党兵败如山倒?笔者的浅见是,民进党的抹黑、没有能力应对网络民意、以及对青年缺乏吸引力是国民党溃败的主因。 抹黑国民党一直是民进党最大工作重心。蔡英文有着深厚的学者素养,其才学足以担任一个高级智囊,但她并非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无法为台湾人民提出一个清晰的宏图大略。蔡英文在选举前是“空心菜”,因此民进党需要尽量夸大国民党的失误,将其污名化,尽量把选民的注意力从民进党转移。这不一定是蔡的决定,但无疑是民进党高层的选择。国民党若要东山再起,必须洗心革面,重新武装,同时也要很好地因应民进党层出不穷的抹黑手段。 国民党与互联网时代脱节,不了解网络民意。国民党与大量网民无法形成良性互动,网民对其支持度很弱。比如洪仲丘事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国民党无法妥善应对网络上的民意批评,把本党党员洪慈庸逼上梁山,走向了国民党的对立面。若要理性而专业地应对网络批评,就需要组建国民党自己的网络力量,这当然离不开青年人。 不幸的是,国民党对青年人的吸引力长期低迷。在很多青年人眼里,国民党充斥着迷宫般的既得利益格局,运作体制极其僵化。党内任何决策都离不开“大佬”的支持。“黑金政治”猖獗,贪污腐化盛行,严重损害了国民党在青年人心目中的形象。在此次选举过程中,国民党仍是老一套,反应迟钝,跟不上新世纪的潮流,没有提出与时俱进的宣传口号,难以吸引青年选票。 国民党的局面在短期内不容乐观。如果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国民党的确存在泡沫化、空心化的危险。这不仅表现为选举的一次次失败,而且还表现为派系势力的不断出走。2007年后台湾立委选举制度转为“大党垄断”,抑制了小党的空间及发展。这似乎给了国民党吸附小党以实现共赢的可能,但事实恰恰相反。在国民党一次次内斗后,党内派系不断分化流失,转而不断培育出其它异己势力。国民党第二大党的地位被取而代之,这种情形并不能完全排除。 国民党目前的要务是改革,尤其是必须彻底革新自身体制机制及用人制度,从而重拾话语权,更有力地对付民进党的各种烂招,更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生态,也才能真正赢回年青人的好感和支持。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林贤参 2016-03-17 检视蔡英文从拥抱“台独党纲”,经过“维持现状”论,到现在的“九二历史事实”或“既有政治基础”之演变过程可知,蔡英文对两岸关系的论述,展现出理性与务实的一面。 2016年1月16日台湾大选 结果揭晓,国民党遭遇空前惨败。在总统选举方面,国民党候选人朱立伦获得31.04%选票,而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为56.12%。立法委员选举方面,国民 党获得区域选票38.7%(20席)、不分区选票26.9%(11席)、原住民4席,共35席;民进党成绩分别为45.1%选票(49席)、44.1% (18席)、1席,共68席(+1席无党籍);时代力量党获得5席(3+2),亲民党3席不分区(+1席无党籍)。仰仗李登辉余荫生存的台联党失去席次, 由时代力量党取代其激进台独角色。此次大选,民进党不但在总统选举方面,以超过308万票之差大胜国民党,也获得立法院稳定半数席次,取得完全执政地位。由于蔡英文是李登辉“两国论”的幕后 推手,其台独意识形态毋庸争辩。大选前,面对民进党内部“冻结台独党纲”争辩,蔡英文表态称,“台独党纲”是民进党创党时期的目标,也是这代民进党人及台 湾人民的追求与理想,更强调“随着台湾的民主化,我们建构了深厚的‘台湾意识’,这个认同台湾、坚持独立自主的价值,已经变成年轻世代的‘天然成分’”。 在竞选期间,蔡英文虽然抛出“维持现状”说,但刻意模糊其定义,绝口不提“九二共识”。因此,民进党完全执政为今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不确定因素。台湾政治出现蓝绿板块挪移?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此次选举结果预示台湾政治结构已变为“绿大蓝小”,甚至可能步上日本“一党独大、多党并存”的局面。不过,此种观点忽视了本次选举投票 率大幅下降为66.27%新低的因素。本文认为,台湾选民“蓝大于绿”结构,并无太大改变,只因为民进党赢得多数中间选民支持,再加上国民党失去基本盘支撑,才会导致后者空前惨败的结果。在马英九连任的2012年选举,不愿意支持民进党的中间选民,以不投票表达对马英九政绩不佳的无言抗议,投票率从2008年76.33%略降为 74.38%;至于本次大选,又比2012年大幅减少8.11%选民,被认为多属对马英九与国民党失望、却又不愿意支持蔡英文的“蓝军”。因为,蔡英文以 “维持现状”隐藏其台独路线,成功翻转忧虑蔡英文独派路线却又不愿意投给国民党的中间选民支持。换言之,近百万蓝军要教训马英九执政不符期待,再加上国民 党菁英惧战于先、“换柱”于后的做法,大量蓝军不愿意出面投票,以致出现蓝绿板块挪移的表象。其次,把本次蔡英文得票与2008年马英九得票,以及与2012年蔡本身得票相比较,亦可印证蓝绿板块并未挪移的推论。本次蔡英文获得6,894,744票 (56.12%),比同样是政权轮替的2008年马英九7,659,014(58.45%),减少764,270票(-2.33%);比2012年蔡自身 6,093,578票(45.63%),增加801,166票(+10.49%)。相对于此,朱立伦3,813,365票(31.04%),比2012年 马英九6,891,139票(51.6%)减少3,077,774票(-20.56%)。换言之,大多数中间选民选择蔡英文,才导致绿营胜选;朱立伦的惨 败,源自于未能获得多数中间选民支持、部分蓝军投给宋楚瑜(157万余票)以及近百万蓝军不投票所致,蓝营基本盘并未受到根本性动摇。此外,与同样是绿营 获得空前胜利的2014年县市长选票相比较,在绿营执政县市中,蔡英文所获选票只在桃园、新竹、嘉义有增加,其它县市都下滑。其中,减少超过2万票者,有台中、台南、高雄、屏东。因此,本次大选结果,并不是民进党受到万民拥戴,而是国民党被原支持选民抛弃所致。因此,只要国民党能够做出回应多数民意需求的 改革,仍然有机会夺回执政地位,不至于沦为小党或“新党化”。两岸和平发展路线遭遇挑战?如同前述,在2016年大选前,面对党内“冻结台独党纲”争议,蔡英文提出台湾年轻世代“天然独”论,坚持继续拥抱“台独党纲”。在大选活动起跑后,蔡英文 提出模糊的“维持现状”论,以争取中间选民支持,并回避“九二共识”问题。其后,面对各方追问,蔡英文抛出在“既有政治基础”上发展两岸关系的观点,并解 释其内涵包括:第一,1992年两岸会谈的历史事实,以及双方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第二,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第三,两岸过去20多年来协商和交流互动的成果;第四,台湾的民主原则以及普遍民意。检视其内涵,蔡英文虽然没有使用“九二共识”一词,但是,实质内涵并无太大差异。此外,蔡英文也强调,将建立...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杨雪冬 2016-03-14 2015年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最为繁忙的一年,充分体现了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良性互动的战略努力,在拓展全球外交布局、建构利益共同体、明确中国形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效落实了外交领域的顶层设计。 2015年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最为繁忙的一年,充分体现了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良性互动的战略努力,在拓展全球外交布局、建构利益共同体、明确中国形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效落实了外交领域的顶层设计。2015年中国外交的几个特点一、首脑外交引领。2015年,习近平主席8次出访,出访时间42天,访问14个国家,涉及亚、欧、美、非四个大洲,参加9次国际会议,是就任国家主席以来出访次数最多的一年。首次对美国、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都具有历史意义。陪同出访的代表团,规模庞大,成员多样,活动内容丰富,使国家外交、民间外交、政府外交、企业外交等有机地组合起来,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交流互动、合作共赢的目的。在出访过程中,除了进行各种会谈外,习近平主席通常会在对象国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在主要会议场合发表演讲,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核心理念,进行系统阐述,展示中国的外交思维和风格,体现中国对实现合作共赢的诚意和具体举措。从亚洲博鳌论坛到联合国系列峰会,习近平主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发表重要演讲,全面系统阐述这一重大主张。在双边及多边具体会谈中,还将这个理念落实为“利益共同体”,以寻求更切实的合作。二、立体外交成形。围绕国家的战略关切和海外利益分布,中国不断拓展和深化外交工作,形成了多层次、广领域、大跨度、实项目的立体外交格局,更有效地服务了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升了外交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多层次指的是中国不仅积极推进中美两国的新型大国关系,而且创造性地开展与新兴市场经济体、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不仅重视发展与大国之间的关系,而且更加重视改进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建构起不同层次、不同重点的国家间关系。广领域指的是外交关系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文化安全等更多领域拓展,参与者范围扩展到企业、社会组织、学术团体、个人等诸多主体。大跨度指的是围绕“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外交倡议,利用中非论坛、中拉论坛、G20峰会等多边外交平台,形成了关联度高、系统性强的外交举措,提高了外交的规模效应。实项目指的是中国通过设立具体项目来开展外交活动,比如经济领域的投资贷款、产能合作,社会领域的扶贫济困,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等。通过这些项目,既展示了中国的外交诚意和不断提升的国家实力,也巩固了外交关系的基础。三、主场外交活跃。自2014年“主场外交”概念提出以来,这种利用在中国举办各类外交活动来展示中国形象,发出中国声音的外交方式受到了广泛重视。2015年,中国的主场外交主要有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博鳌论坛、“9.3”大阅兵、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等。此外,来华访问的外国领导人有76位,平均每个月超过6位,其中包括不少大国领导人。毫无疑问,频繁的主场外交显示了中国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尤其是举办大型外交活动的能力。同时,主场外交也为中国提供了设置外交议题、提出国际倡议、发出中国声音的机会和平台。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主场外交,也进一步丰富了国人的国际知识,提升了国际意识,为外交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国内条件。四、主动外交凸显。随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变革,国际社会对中国期待和要求的提升,主动外交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主动外交既可以在对外关系中形成“先手优势”,也能提高中国对外政策的预期性,展现中国的责任和担当,赢得国际社会成员更多的认同。2015年,主动外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态度更为明确,立场更为坚定。比如在应对叙利亚问题、朝鲜核试验问题上,在参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全球气候谈判过程中,中国不仅有明确的立场和态度,而且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举措。二是外交规划的执行力更强。“一带一路”是中国外交当前最重要的规划。围绕这个规划,中国已经同陆上和海上沿线国家签订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协议,并展开了实质性的合作。三是外交的自我调整能力在不断提高。国际体系正处于变动调整过程中,不断产生出新问题新风险新挑战,这就要求外交有更强的预判力和应急能力。2015年,中国成功地应对了也门动荡、尼泊尔特大地震的中方人员撤离问题,妥善处理了近6万起涉及中国公民权益与安危的领事保护案件,显示出海外利益的保护能力。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外交在实现中国“两个百年”历史目标的过程中,被赋予更大的责任,更多的功能。除了既有的维护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保护日益多样化的海外利益,外交还承担着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国对外亲和力的作用。解决“挨骂”问题是外交工作必须面对的任务。在看到中国外交不断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诸多挑战。首先,全球外交格局的基础支撑还比较单薄。中国已经构建起全球性外交格局,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国家组织建立了内容丰富的交往关系,确立了外交层次和外交重点。相对于这个格局,基础性支撑要素还比较单薄。比如,外交人员的数量规模、综合能力和敬业精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外交使领馆的分布和级别,还与中国海外利益的发展不匹配;对于新的外交重点国家和地区,缺乏研究基础、语言人才、社会交往网络,限制了外交创议的落实;对于国际制度、全球治理等问题的研究不深入,在国际学术界缺乏影响力;等等。总之,相对于全球性外交格局来说,我们在人员、组织、机构等的能力建设、影响力提升方面,在外交资源的投入规模和配置合理性方面,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做。其次,外交与内政良性互动机制还有待完善。外交服务于内政,内政支撑外交。确保和平、推动发展是外交工作的两个着力点。在确保和平常态化的条件下,如何推动国内发展和世界发展是更大的课题。这更需要外交与内政的良性互动。目前,尤其要思考和解决重大外交决策的法治化、国内民生政治与民生外交的关系,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的对接,国家对内权威与对外形象的对称,国内民众期待与国际社会要求之间的呼应等重要问题。第三,全方位外交还不能有效形成合力。中国已经构建起全方位外交格局,参与主体多样,覆盖区域和领域广阔。然而不同层级外交,不同轨道外交之间的统合协调性还不够,外交资源和能力的配置还不均衡,出现了政府主导与民间参与之间的脱节、党政军各系统之间缺乏沟通、外交决策部门与一线实践部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影响到外交合力的提升。第四,国际体系调整和全球问题叠出。中国外交开展的外部环境还处于大变动时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向更均衡方向调整,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体系的变化,既需要改革现有的国际制度,也需要创立新的国际制度。全球问题不断增多,使得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复杂。中国的外交工作必须密切关注这些新变化,保持定力,科学研判,沉着应对。近期的应对举措中国外交有着优秀的传统,并且在十八大之后逐渐形成了更有时代性和整体性的外交格局,这是进一步开展和改进外交工作的基础。就近期而言,要做好以下工作:1、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精神,做好十三五期间外交的规划工作,尤其要重视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贯彻到各项外交工作中,提升外交工作质量,凝聚外交合力,为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创造更为有利的外交环境。2、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产生的外交影响,尤其要重视基于经济利益建立起来的外交关系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做好应对预案。3、密切关注一些战略伙伴关系国家的国内事态变化以及对于外交的影响,比如俄罗斯、巴西、南非等大国,中亚、中东部分国家。受经济情况、国内人口因素、政治力量关系等变化的影响,这些国家国内可能相当长时间里会处于变动状态。4、继续落实“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各类项目,将国家外交与民间外交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利益共同体与价值共同体有效地重叠起来,形成坚实的命运共同体。5、发挥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新的国际制度的作用。通过这些中国倡导建立的新机构的运行,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探索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新途径新方式,增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实施的能力。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方舟 杨云 2016-03-04 与过往相比,这份《施政报告》所增加的“量”主要在于提出一些有利香港长远发展的方针及规划,“量”变产生 “质”变,这份《施政报告》与以往不同,重点不再是推出实时见效的短期措施,而是在于勾勒香港未来发展的蓝图。这些规划旨在令香港在全球性竞争中能够发挥优势,反映出行政长官及其管治团队对香港未来发展的战略视野。 行政长官梁振英于1月宣读了最新一份《施政报告》,章节之多,宣读时间之长,均为其任内之最,可谓“分量十足”。与过往相比,这份《施政报告》所增加的“量”主要在于提出一些有利香港长远发展的方针及规划,“量”变产生 “质”变,这份《施政报告》与以往不同,重点不再是推出实时见效的短期措施,而是在于勾勒香港未来发展的蓝图。这些规划旨在令香港在全球性竞争中能够发挥优势,反映出行政长官及其管治团队对香港未来发展的战略视野。本文将针对《施政报告》中提及的“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香港创新及科技产业”、“推动作为香港策略储备用地的大屿山发展”、“应对人口老化,创造长者友善环境”四方面,对当中的战略视野作进一步阐析。“一带一路”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金融业是香港的支柱产业,与其它产业亦息息相关,是香港的经济命脉。未来,香港金融市场的增长空间将取决于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面对上海、深圳、新加坡、伦敦等地的竞争,香港未来在强手林立的局势下,若要保持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全球优势,关键在于能否推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向深层次发展。《施政报告》中将“一带一路”独立成章,正是看中其为香港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带来的难得机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伦敦当年发展出欧洲离岸美元市场的经验正好可为香港借镜。上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之际,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担心其在美国的资产遭到冻结,将美元从纽约的美国商业银行取出,转存至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的银行。由于经营欧洲美元的银行不受来自美联储有关存款准备金、利率、税制等方面的金融监管,从上世纪60年代起,许多急需资金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纷纷转而在伦敦发行欧洲美元债券和其它美元融资渠道,美国国内商业银行也大举进军欧洲美元市场,利用设在欧洲的分行吸收美元存款和发放贷款,致使伦敦银行体系中离岸美元存款和贷款业务迅速增长。回到现在,基于“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巨额投资,一方面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时需在国际市场融资,另一方面外国政府及企业与中国合作时亦有融资的需要。这些将为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创造庞大的融资需求空间,通过开发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股票,以及金融衍生品等避险和投资工具,使亚洲国家通过香港进行人民币投资,并充分利用香港的人民币资金池,为香港的金融市场带来活力,巩固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创新及科技产业的发展策略创新及科技是世界未来发展趋势,香港若不及时行动,则会落后于人。香港一直不乏科研人才,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在于如何进一步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就此,《施政报告》中提到预留20亿元成立“创科创投基金”,以配对形式与私人风险投资基金共同投资。其实,特区政府过往已有以“创新及科技基金”支持创科初创企业,但公共财政以审慎理财为重要原则,在审批时着重规避风险,须经过谨慎的审查和批准程序,致使限制条件较多。然而,“高风险”正好是创科产业的天性,与公共财政的“审慎”有所违和,以公共财政原则加以规管,反而使创科发展绑手绑脚。这次新设的“创科创投基金”,就一改以往做法,以配对基金形式,连结市场上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以及私募股权投资等乐于承担风险的投资基金,由“政府主导”改为“市场激励”,使资金的流向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有助推动创新及科技企业的积极发展。产业化的元素除了资金,还有土地。这份报告提出将在深港边界的莲塘/香园围口岸附近物色土地,作为发展科学园及工业邨之用。目前,香港已有位于香港岛西部的“数码港”及位于新界东沙田的“科学园”两个主要产业发展园区。相比之下,未来位于深港边界的新园区,在地缘上贴近深圳的科技产业基地,可见行政长官对未来创科产业发展的战略视野,是要结合及运用深圳及其周边地区目前具世界影响力的科技产业生态系统。就此,香港创科产业将可进一步发挥创科产业链中有关“研发”的高增值环节,与整个大珠三角产业链中的其它环节良性互动,充分把握内地庞大市场的机遇。大屿山发展的空间布局土地不足一直是香港社会及经济发展的瓶颈,房屋、医院、安老院、办公室、零售商铺、旅游景点均是“无地不行”。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提出有系统、有策略地发展大屿山,当中包括短、中、长期的计划︰短期推动机场岛、港珠澳大桥人工岛的产业发展,促进桥头经济,中期将大屿山北岸发展为一条经济及房屋走廊,长期发展东大屿都会,配合可持续的填海方式,为香港增加长远土地供应。大屿山的发展不只是为香港增加土地供应,更重要是在整体规划方面,纾缓香港目前城市功能布局不平衡的情况。一直以来,香港主要城市功能(如金融、商业)都高度集中在香港岛北部、九龙半岛南部这个中心区域,中心区域的人口密度过高,土地成本居高不下,不利香港城市长远发展;而与中心区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围地带功能单一,经济动力不足。未来大屿山的发展及东大屿都会的建设,可发展成为香港的“都市副中心”,肩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元功能,以平衡城市功能布局,为香港未来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老年人口的生活环境社会民生方面,有意见认为这份《施政报告》着墨不多。事实是,有关房屋、扶贫等关键的社会政策,行政长官已于早年推出相关政策,如2012重设“扶贫委员会”、制定贫穷线作为扶贫政策工具,2013年推出“长者生活津贴”,2014年公布《长远房屋策略》,2015年推出“低收入在职家庭生活津贴”,这些政策均进入落实阶段,今年的施政报告自然只以数句带过。无可否认,人口老化是香港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且这问题甚为复杂。是否派3,000元(全民退休保障)只是其中一个问题,这份施政报告提到退休保障制度正在进行咨询,希望社会能够凝聚共识。然而长者的现实需要却不只这3,000元,施政报告提出要将香港建设为“长者友善环境”,则是一套为对应人口老化社会而提出的全方位策略。这套策略包含了各类优化安老服务的措施,包括增加安老服务名额、推动长者小区照顾服务、优化公共行人通道、公共设施加入更多方便长者的设计、资助开发提供长者服务信息的“长青网”。过去政府沿袭殖民时代的“积极不干预”方针,忽略政府在推动香港长远发展方面的角色。现届政府则由“积极不干预”转为“适度有为”,这项方针的转变正好体现在《施政报告》之中。诚然,政府方针转变了,但市民的心态可能未及适应,尚聚焦于《施政报告》有否提出具体的民生政策措施。事实上,如行政长官早年所言,一些急于响应民生要求的政策措施是“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并不会等到一年一度的《施政报告》才公布。事实上,本文所阐析的几方面战略视野,亦是响应香港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生活环境等深层次问题。为香港长远利益着想,《施政报告》是否应留下更多篇幅予以阐述行政长官及其管治团队的战略视野?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吴兵 2016-03-01 2015年,中国外交在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更加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外交新格局。中国外交发出了中国声音,提出了中国倡议,展现了中国特色,呈现负责任的大智慧。 2015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激烈的国际秩序转型之争,中国外交在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全方位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15年中国外交更加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外交新格局。中国外交发出了中国声音,提出了中国倡议,展现了中国特色,呈现负责任的大智慧。2015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重视和关注不断增加,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各领域诸多问题的解决也更加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中国在国际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建设性作用,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心。外交理论创新与深化2015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不断创新和全面深化,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等新理论和概念。中国已成为国际关系演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者、建设者,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发挥着负责任大国作用。不断发展的外交实践需要不断创新的中国外交思路和理念。首先,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习近平主席在亚洲博鳌论坛、联合国系列峰会等重要场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发表演讲,系统阐述该主张。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五位一体”的总路径和总布局:倡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其次,继续深化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为国际关系发展提供一种新模式。中国积极阐释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有其必要性和科学性。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已过时。当前国际关系中的不公正、不平等现象仍然突出,多极化进程曲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部分国家迷信同盟体系,将同盟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强调新型国际关系有其必要性。中国将新型国际关系作为未来各国相处的新模式、新选择。中国多次在双边和多边场合阐述这一理念,并已获得积极回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洞察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演变大趋势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大潮流的前瞻性思考,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张一脉相承、互为补充。两者都以合作为本质,以共赢为目标,都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了中国追求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具有更加丰富的政治、经济、安全、文明、生态等多方面内涵。新型国际关系则进一步回答中国主张构建什么样国家关系的问题;该理论的提出和倡议,受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肯定和欢迎,正在成为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又一面重要旗帜。外交布局全面推进与完善在前两年外交布局基本完成全覆盖基础上,2015年中国外交深耕细作,实现与各主要方向国家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对美外交方面,中国从被动应对变得更为积极主动,积极影响和塑造中美关系。对俄外交方面,两个大国携手走向民族复兴,迎来了两国关系的历史最好时期,走出了一条结伴而不结盟、共同繁荣的新路。对欧外交方面,习近平专程飞赴伦敦,英国王室用皇家马车将习近平主席夫妇请入白金汉宫,开启了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紧接着,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奥朗德先后来到中国访问。中欧合作更具全球性、战略性、示范性,对推动国际力量平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意义重大。习近平推动中美、中俄、中欧关系取得新进展,既为中国自身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又为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带一路”战略对接。2015年是“一带一路”构想完成规划并启动实施之年,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已同20多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全面推进“一带一路”是2015年中国外交的重点之一,在习近平主席的历次出访中,“战略对接”是一个频繁出现的关键词。习近平主席的元首外交利用各种场合,多方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力邀各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使“一带一路”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保持了全面推进的良好势头。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中国倡议联合国安理会举行了主题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公开辩论会。习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宣布中国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并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待命机制。中国成功举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并支持其它国家二战胜利纪念活动。为全球气候合作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习主席出席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开幕活动并发表讲话,提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对策,鼓励各方在谈判进程中凝聚共识。中国提出对会议成果的四点期待,要求发达国家承担起责任,使最终成果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同时,中国践行大国责任,宣布将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其它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使命与挑战2016年中国外交需要加强与其它国家对国际秩序观的交流和探讨,使国际社会认识到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创立者、贡献者、改革者,而不是挑战者。美国的国际秩序观是其领导下的以西方价值观、军事同盟体系、联合国等系列国际组织为支柱的国际秩序,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政治日益碎片化的今天,越来越难以有效应对层出不穷的挑战。中国的国际秩序观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一系列国际机制、法律体系和原则规范。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但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与时俱进、改革完善。中国不能全盘接受美国领导的国际秩序,应尝试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国际秩序框架,最大限度地容纳各种利益需求和理念。2016年中国外交要全力为国内建设和“一带一路”服务。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和转型期的关键节点之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为此保驾护航。中国外交将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主线,突出互联互通与产能合作两大重点,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发展战略继续深入对接。2016年中国外交要积极与周边各国积极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维护地区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外交将坚定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与无核化,大力支持半岛南北双方改善关系;落实中国—东盟自贸升级版,打造中国—东盟友好合作新高地;支持印度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深入推进同南亚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以上合和亚信为平台深化与中亚的务实合作,助力中亚国家长治久安与发展繁荣。朝核问题将是2016年中国外交的首要挑战。朝鲜执意要研制核武器,不会屈服于中国或美国等国际社会的外部压力,放弃核计划。朝鲜2016年之初举行第四次核试验,引起国际社会强烈震动。朝鲜核试验将会对东北亚安全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恶化东北亚安全形势和中国国家安全。紧张的南海局势将是中国外交的另一挑战,尤其是菲律宾与中国的仲裁案将引起国际社会的很大关注。美国插手南海问题,发表意见和声明,挑战中国的“九段线”领土主张。越南与菲律宾联手挑战中国的海上权益,而美国甚至日本则为其提供战术支持,中国需要单独面临来自多方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