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December 2, 2014

天大研究院港澳研究小组 2014-12-02 随着“占领”行动升级,港府所面临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然而,此刻需要香港特区政府及各界深入思考的,除了短期化解“占领”矛盾的措施外,还需要有从长期角度的考虑。 “占领”行动发生两个多月,香港特区政府的反应是“不为所动”:既不真正“清场”,又在政改立场上“寸步不让”。不过,也有本地学者研究指出,当政治危机发生时,政府的”不作为”往往会引致群众不满情绪再升温,并演变成新一轮的抗争行动。 11月30日,学联及学民思潮将“占领”行动升级,于晚上9时宣布“包围政总”。学民思潮发言人指是“迫于无奈”才决定将行动升级,目的是希望政府响应市民争取真普选的要求。在包围政府总部其间,示威者数次向警方推进,在某些街道的争夺中,发生激烈冲突,并致多人受伤。 昨晚冲突发生后,特首、港府官员、建制派议员等对冲突及行动发起者(学联和学民思潮)予以谴责,并称“冲突有组织”,示威者不负责任。亦有泛民议员呼吁双学除一时的政治结果外,亦要考虑未来两年的区议会及立法会选举,勿因短期目标而影响泛民整体诉求。 随着“占领”行动升级,港府所面临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然而,此刻需要香港特区政府及各界深入思考的,除了短期化解“占领”矛盾的措施外,还需要有从长期角度的考虑。譬如,政府应如何通过调整青年政策,减少年轻人对社会的不满?年轻人的不满 这次“占领行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当中大部份都是年轻人,其中最积极的群体也是属于年轻人和新一代高等学历人士。因此,处理好青年政策将是特区政府长远化解这次“政治危机”的关键。特区政府如要保持长期社会稳定,就必须要了解年轻人的不满,化解形成目前政治困境的种种社会深层次矛盾。 1.    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归咎于现行的管治制度 此次“占领”行动中,许多年轻人觉得当政者是为既得利益者维护现有制度,同时不了解他们所面对的挫折。虽然年轻人受追求理想政治制度的组织者所号召,但背后却是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其中包括置业、就业、教育机会和家庭关系等各方面,且都较以往复杂。在针对问题方面,政府尚未能从根本的政策层面出发,调动资源,对症下药,作出改善。因此,年轻人大都多把对社会的不满,归咎于现行的管治制度。2.年轻人缺乏向上流动机会 香港不少青年,就算大学毕业,都觉得“向上流动”机会狭窄。面对出路狭窄,他们有很大的无力感。一些年轻人认为:缺乏向上流动机会是因为香港的“大地产商”占据了社会上大部分的利益,缩小了年轻人的发展空间。因此,年轻人觉得,若要有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就需要争取“真普选”,有了民主政制,才可能改变“大地产商”的垄断力量,才会有更好的向上流动机会。3.    香港从政机会有限,年轻人转向较激进的政治组织 由于香港新生代成长于较富裕环境,部分人希望追求非物质的个人理想,欲投身于有意义的事业。政治参与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可是,香港从政机会有限,除了立法会就只有区议会,年轻人进入管治体制的途径甚为缺乏。因而不少年轻人转向较激进的政治组织寻求参政的机会。特区政府应对症下药 调整青年政策 上世纪60年代的“六七暴动”曾催生殖民地港英政府对管治策略和实施的改革。其中针对年轻人对社会的不满,调整青年政策是其中重点之一。港英政府平定暴动后,曾经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探寻原因,并设法加以改善。 面对近期的“占领行动”,特区政府或可以史为鉴,回顾当年港英政府是如何调整管治策略,解决管治危机。 1.    “六七暴动”后,当时的港府曾研究暴动成因。认为有需要适量调整过时的管治策略。其中,政府透过主动关心及改善一般市民的民生,藉以减少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同时缓和市民的不安情绪和与政府的对立关系。 2.    政府在暴动结束后一年即1968年,已着手修改劳工法例,大幅加强对劳工的保障,让劳工的生活条件得以改善。 3.    为改善与市民在地区层面上的沟通,政府进行首次地方行政改革,其中包括于1968年成立民政处(即今日的民政事务总署)。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