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观察 民共关系的转机与隐忧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赵灵敏 2014-08-21 大陆必须深刻地意识到两岸关系的稳定和提升要得到台湾民意的支持。对台政策须有所调整,由高度重视与台湾的大企业、政治精英的交流,扩展到与台湾社会基层尤其是青年人的沟通。 6月25日到28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应邀到访台湾。这是1949年两岸分裂之后,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次踏上宝岛,代表着两岸之间官方接触的正常化、制度化和常态化。从访问的过程来看,此行也是大陆共产党和台湾民进党正常交流的开始,对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民共良性互动 今年2月,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委王郁琦首访大陆,今次张志军回访,本来定于4、5月间,但是3月中台湾发生了由反《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演化成的“太阳花学运”,张志军因而押后了行程。一如王郁琦访问南京而非北京,张志军今次避免访问台北,只在桃园机场附近的酒店与王郁琦会晤,回避了访问“首都”及领导人接见身份等敏感政治问题,把此行定位为多走多看,了解基层民情的亲善之旅。 从整个行程看,抗议者虽然如影随形,酿成了零星冲突,也造成张志军临时取消高雄前镇渔港、台中雾峰林家花园与鹿港天后宫的参访行程,但与2008年围攻张铭清和陈云林的阵势相比已经温和了很多。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则对张志军几乎“每日一评”,先是对陆委会主委王郁琦谈到台湾两千三百万人自己决定命运说,张志军表示能理解,蔡英文认为张“立场有一定程度退让”;张志军说中国无意吃掉台湾经济,蔡又表示是“表达一种善意”。“张蔡会”虽然没有实现,但张志军和高雄市长陈菊的对话,是张志军访台的最大亮点。张志军固然放下了身段,而民进党这回的身段也软得出奇,民共两党关系由当初的不共戴天走到今天,这背后是民进党近年来的路线转变。 2012年台湾“总统大选”中,蔡英文不愿承认“九二共识”,又无法提出令人信服的两岸政策,得不到中间选民特别是经济选民的支持,最后以6%的得票比例小负马英九。面对败选的结果,民进党开始意识到在两岸经济加速融合的时代,两岸关系的主动权已经回到大陆的手上,对这一关系的诠释和处理能力将决定民进党的成败,顽固坚持“台独”政纲将难以得到足够选票,就算当选都难借大陆之力改善台湾经济民生。民进党要重返执政,就不能再让大陆成为绿营当家的阻力,不能再让国民党垄断对大陆的话语与代表权。因此,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必须要变。 2012年5月接替蔡英文出任民进党主席的苏贞昌,并没有深刻反省民进党的两岸政策,相反却向“独派”不断靠拢。2014年5月,蔡英文以绝对优势再次当选新一届民进党主席后,在两岸政策上使出了新手笔。先是派台南市长赖清德登陆访问,赖坚定的“台独”主张与绿营最后一位登陆首长的身份,充分展现了民进党推动两岸交流的善意。在大陆期间,赖清德提出以“了解、理解、谅解、和解”面对两岸关系,得到了蔡英文和民进党中央的加持与背书。不宜夸大张志军访台成果 此次民进党对张志军访台释出了较大的善意,是其改善民共关系的新举措。在目前马英九民望低迷的情况下,显然是有意向台湾人民传达“我准备好了,要重返执政”的信息。到目前为止,民进党的转变仍然是初步的、策略性的,要从根本上转变既有政策立场,短期内仍困难重重,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掣肘,因此对此次访问的成果,不宜评价过高。对台海关系的未来,也不应有过于不切实际的期待。 民进党的“台独”立场,目前并无任何松动的可能。尽管蔡英文在两岸政策上较之前的苏贞昌更为灵活,身段也更为柔软,但这并不表明蔡英文要彻底放弃“台独”党纲。“台独”在绿营内根深蒂固,在年底七合一选举近在眼前的情况下,蔡英文如果完全放弃台独,政治风险会相当大。因此,蔡英文更可能会先巩固自己在绿营内部的权力与地位,巩固绿营基本盘,而不是另辟蹊径,对民进党进行彻底的改造。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民进党的政策调整更多只会是因应岛内政治选举而进行的策略调整,而并非全局性、根本性的战略调整。 民进党的政治策略开始从操弄族群和统独之争,转向打分配和贫富差距牌,以突显马英九“执政无能”,而这种转向对大陆并不有利,因为大陆是全球贫富悬殊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从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来看,台湾的得分一直在0.35左右徘徊,表面看起来并不大,不过富人的财富累积更加快速,低收入群众的财富增加缓慢,甚至没有增加,形成贫富差距增幅持续扩大的态势。从1998年到2010年,台湾收入最高5%家庭与收入最低5%的家庭的收入差距已经从32倍迅速扩张到66倍,呈现急剧增大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早在2008年民进党败选之后,不少少壮派就曾掀起一阵“二次党外”运动,认为国民党的两岸政策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代表着庞大的利益集团,因此民进党应该站在受薪阶级、传统农工阶级及白领阶级的立场上说话,走“中间偏左”的进步路线,才能抗衡国民党的一党独大。蔡英文于2008至2012年担任民进党主席期间,也努力把民进党描绘成最重视社会公平分配的政党,指责国民党只在乎经济增长,特别是有利于大资本家的经济增长。这样一来,从2010年反ECFA到2014年反服贸,在民进党的支持下,弱势产业崩盘、失业危机、阶级矛盾、陆资陆劳危及“国家安全”等话语被不断大肆渲染,有可能成为今后台湾政治选举和社会运动中对大陆不利的议题。对台政策要重视基层和青年 这些年来,北京不断对台湾释放经济上的善意,造就了旺旺、鸿海、鼎新等台湾大财团的成功,但台湾普通民众特别是青年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得到明显的改善。在民进党新一轮的操弄下,大陆可能会被抹黑为只和大资本家和既得利益者站在一起。这非但不会增加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向心力,反而会离间彼此之间的感情。 目前台湾劳工阶层的工资收入偏低,2010年平均实质薪资只有4.3万元新台币,不如12年前的水平。台湾约80%的劳工月收入在3.3万新台币以下。大学生的起薪也从1990年代的3万新台币以上降低到目前的2.2万左右。台湾《天下》杂志的调查显示,受访民众认为台湾贫富差距严重的人数比例从2005年的77%上升到2010年的95%,比例非常惊人。 “太阳花学运”是由林飞帆、陈为廷为首的青年学生主导的,这些人冒起于2008年反陈云林访台而起的“野草莓学运”,之后又经历2012年的“反媒体垄断”、“反旺中”运动的历练,其影响力在今年的“反服贸”运动中达到高峰。从林、陈两人试图到香港参加“占中”的行动看,这些思想激进、不受约束的年轻人未来会更加激进,做很多政客所不敢做的事情,并影响和激励更多对前途感到茫然的青年加入,这将是未来两岸关系最大的隐忧之一。 大陆必须深刻地意识到两岸关系的稳定和提升要得到台湾民意的支持。对台政策须有所调整,由高度重视与台湾的大企业、政治精英的交流,扩展到与台湾社会基层尤其是青年人的沟通。从直航、“三通”开始,两岸社会各个阶层具备了更好的条件来全面交流,因此大陆把对台政策的重心往下移,现在已经有了现实的基础。 Continue Reading Previous: “三月学潮”后大陆对台政策走向Next: 从范式转移看台湾“九合一”选举 相关文章 菠萝事件给处理两岸事务的启发 台湾观察 菠萝事件给处理两岸事务的启发 剖析台湾未来两场重要的选举 台湾观察 剖析台湾未来两场重要的选举 “天然独”实为教科书造就的“洗脑独” 台湾观察 “天然独”实为教科书造就的“洗脑独” 2020年两岸关系回顾与未来展望 台湾观察 2020年两岸关系回顾与未来展望 拜登打“台湾牌”不会突破底线 台湾观察 拜登打“台湾牌”不会突破底线 台海变局与应对 台湾观察 台海变局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