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uly 25, 2014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毛启蒙 2014-07-25 “两岸一家亲”是“共圆中国梦”的坚实基石,体现了习近平履新后对台政策的新动向,刚柔相济,情理结合,以民为本,宣示了大陆方面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寻求和增进两岸民众共同利益的极大诚意和坚定信心。 今年2月和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分别会见了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释出了习近平履新以来清晰的对台政策话语。其中,“两岸一家亲”是继“一中框架”后再次引起外界广泛关注的政策表述,得到了台湾方面较为积极的回应。在台湾地区发生以“反服贸”为议题的“三月学潮”背景下,“两岸一家亲”的提出,既体现了习近平对台政策亲民心、接地气的新“作风”,又展现了十八大以来对台政策更加自信、包容和柔性的趋向。两岸关系发展的“新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2月会见连战时强调“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并设家乡陕西菜家宴款待连战夫妇;5月会见宋楚瑜再次强调,只要我们都从“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出发,将心比心,以诚相待,就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习连会”和“习宋会”可谓渗透着浓浓的家庭亲情和血脉情谊,既与习近平主政风格一脉相承,也体现了大陆方面对台政策的“新作风”。 “两岸一家亲”体现了正视两岸关系现实基础上更大的包容性和柔和性。回顾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取得的历史性转折与发展,“一中框架”提供了两岸协商对话、商签ECFA等一系列经济法律合作协议的共识基础。5年多来,随着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如何缓解两岸在政治定位、身份认同等敏感议题上的纠葛,则成为巩固两岸关系的紧要任务。“两岸一家亲”的政策表述则提供了立足“一中框架”,建构“情”、“理”结合的两岸关系新走向。 “两岸一家亲”因应了当前两岸关系的基本形势,描画了未来一段时期大陆对台政策的规划蓝图。古语说,“家和万事兴”、“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处理家庭和事业关系的辩证逻辑和传统智慧,体现中国人历来把家庭和睦作为人生成就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在台湾地区发生“三月学潮”前后两次谈到“两岸一家亲”,前后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继承”的是十八大以后大陆方面对台湾民意的关切体认,特别是在两岸经济合作取得积极进展的背景下,如何使经济合作绩效惠及更多台湾民众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基层民众;“发展”在于针对台湾岛内“三月学潮”事件,习近平以“四不原则”强化表达致力于增进台湾民众福祉的信心,体现大陆方面预见、正视和理解两岸关系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和暂时困难,但以“两岸一家亲”为基础,致力于增进两岸人民共同福祉、促进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努力绝不言弃,表现出基于血脉亲情的善意包容和极大诚意。对当前两岸关系的科学研判 从今年2月“习连会”上的“习四点”到3个月后“习宋会”上的“四不原则”,从肯定式表述到否定式表述,微妙的表述差异实则既再次宣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坚定信心,也表明了大陆方面对当前两岸关系现实形势的准确把握。 “两岸一家亲”的提出离不开对两岸关系深层次问题的关切与体认。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转折与发展,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可以说既合台湾推动产业升级、加速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之“时势”,又顺台湾民众改善民生福祉、增加就业机会之“民心”。 然而,掩蔽于两岸经济关系“蜜月”背后的种种迹象表明,阻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三月学潮”的发生进一步使得相关负面因素显现出来:一是“台独”势力活动出现了长期化经营、年轻化影响、草根化扩散、社会化动员的新特征,反“独”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二是台湾民众认同结构的分裂性、历史悲情的固化性、对既有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的保守性,导致两岸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仍比较薄弱,特别是“三月学潮”中处于前台的青年学生对未来缺乏信心;三是台湾岛内政党政治围绕“统独”议题的操弄博弈,后“三月学潮”时期两岸协商谈判的制度机制面临考验,皆加剧了两岸关系中的集体焦虑感。 因此,无论是“习连会”提出的“习四点”,还是“习宋会”的“四不原则”,既是大陆方面对两岸相关方面集体焦虑和关切的回应,也反映出大陆方面对两岸关系中深层次问题的科学研判。如习近平在同连战会见时所说,熨平心里创伤需要亲情,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真情,我们有耐心,更有信心。5月会见宋楚瑜时进一步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稳定,经得起风浪考验。两岸关系风风雨雨几十年,总体趋势是向前发展的,这是历史的必然。习近平与连宋前后两段话情理结合,既讲求亲情联系,又正视现实情势,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向外界宣示,大陆方面以亲情情谊团结台湾同胞共圆中国梦、化解两岸关系深层次症结的意志,不会因任何阻碍而改变。“三月学潮”后两岸关系主要方向 “习宋会”相对“习连会”而言,具有因应台湾地区“三月学潮”更强的针对性,除围绕“两岸一家亲”提出“四不原则”外,还专门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了几点意见,一是积极创造条件,扩大两岸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面对面沟通,心与心交流,拉近心理距离;二是深入了解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照顾弱势群体,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三是要多想些办法,多创造些条件,让青少年多来往、多交流,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以后能够担当起开拓两岸关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可以说,这三点具体意见宣示了后“三月学潮”时期大陆方面对台政策的若干主要方向。 其一,“两岸一家亲”的关键在于提升两岸民众交流的质量。两岸实现全面“三通”以来,经贸、文化、旅游等民间往来日益密切,但“三月学潮”的发生揭示了两岸经济热络关系背后,仍然存在深层次的相互理解与认同的偏差甚至冲突。因此,习近平两度提出“两岸一家亲”正是要将两岸民间关系再提升一个层次,在两岸关系中强化“家”、“亲情”、“血脉”等因素,从而把“一中框架”真正和两岸民众的感情纽带连接起来。 其二,“两岸一家亲”的重点在于扩大两岸经济合作绩效辐射面。“两岸一家亲”的提出,是大陆方面因应当前两岸局势,把两岸经济合作进一步拓展到两岸民众共同利益中来,以“家”的表述向台湾民众传递善意,即两岸经济合作绩效与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民众的切身利益是高度一致、不可分割的,真诚希望并愿意为满足台湾民众现实需要、增加基层民众收益而付出不懈努力。 其三,“两岸一家亲”的未来在于两岸青少年同担重任。台湾“三月学潮”以学生在前台,以“反服贸”为议题,反映了台湾青少年世代对两岸关系发展和未来的茫然。习近平在与宋楚瑜会谈时专门提出创造条件促进两岸青少年交流,也是大陆方面向台湾青少年传递善意,表达大陆方面对台湾青少年疑惧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关切既有民主制度、生活方式和政治社会权利的理解,宣示了大陆方面携手台湾青少年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动邀约。 “两岸一家亲”是“共圆中国梦”的坚实基石,“共圆中国梦”是“两岸一家亲”的共同理想,体现了习近平履新后对台政策的新动向,刚柔相济,情理结合,以民为本,宣示了大陆方面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寻求和增进两岸民众共同利益的极大诚意和坚定信心。同时,“两岸一家亲”的提出,也展现了大陆方面对两岸关系现实形势的科学研判,特别是两岸经济合作背后深层次议题的准确把握和冷静分析,将成为巩固和发展两岸关系的政策主轴和基本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