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观察 升级对台功能主义统合路线 天大研究院研究员 伍俊飞 2014-05-21 在两岸功能主义统合陷入僵局的情势下,大陆政府不能因噎废食,改弦易辙,而是要在追求经济利益之外,努力与台湾社会建构共同的价值规范结构。 为了达成和平统一台湾的目标,北京长期坚持对台湾让利,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实质就是大陆单方的不对称开放。在投资、贸易、人员流动等诸多方面,大陆对台湾的开放程度远远高于台湾,台湾经济特别是广大台商受益匪浅。这种以单方让利格局为特征的功能主义统合路线深化了两岸经济相互依存,稳定了台海政治关系与安全局势,但时至今日,其局限性也逐渐凸显,集中表现在台湾社会中下层对两岸统合的强烈抵触。台湾中产阶层和青年学生拒绝《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即是明证。两岸携手推出升级版的功能主义统合路线迫在眉睫。功能主义统合路线 功能主义统合路线将政治与经济剥离,区别对待高阶与低阶政治,从容易达成共赢的经济领域着手,逐步建立经济相互依存,步步逼近最终的政治统合目标。这种功能性的合作是基于两岸共同的长远利益做出的现实而理性的选择,它可以把统合力量从政客、知识分子和官僚机构的范围扩大到企业家、高管和大型企业当中,扩大统合的社会基础。 人们对共同体的忠诚其实源于各种分散的渠道,基于此,两岸新共同体的建构应求助于多元的认同培育。如果建成一个跨越两岸边界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组织网络,如果两岸民众在这些领域的观念和价值逐步趋同,大陆和台湾社会的成员就会更积极地支持和推动一体化进程。新共同体需要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可,而这种认可并不是天然形成的,尤其得益于一个学习的过程。就此而言,当前功能主义统合路线贡献卓著,在经济与社会交往中习得的团队与合作精神可以转移,被重新塑造为对新共同体的忠诚。 欧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颇具说服力。鉴于国防、外交等政治敏感领域合作面临主权让渡难题,战后西欧国家首先启动煤炭、钢铁工业领域的合作,组建煤钢共同体,并将这些领域的一体化成果转化为各成员国共赢的利益,从而加速推动了其它领域的统合。肇始于经济领域,欧洲一体化先后经历了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统一大市场以及货币联盟等阶段,其经济和社会一体化进程为政治统合层层铺垫,如今民众普遍接受了“欧盟公民”这一新身份,欧盟事实上已演变为一个准国家。 两岸功能主义统合下一步棋可顺势落子两岸间细致的机制安排。功能决定组织的形式,决定机构的框架,机构服务于功能目标。两岸经济、社会和技术合作等功能内容要求一体化的形式与时俱进。操作性强的方略是建立多种具有专业任务和行业权力的社团机构,执行各式各样非政治的角色和功能。两岸广泛设立跨界机构,使它们在诸如工程、医疗、金融、法律、会计、通讯、运输、演艺、美术、出版、媒体等特定领域拥有一定权力。这种专业社团机构将会比政治对话机构更迅速、更有效地引导跨界融合。专业社团鼓励成员相互合作和参与协调,会逐渐加强跨界筹划。跨界的权力一旦形成,权力就失去与特定地域之间的传统关联,社会成员的认同就会随之嬗变,两岸在其它领域就能更容易达成共识。台海关系遭遇瓶颈 以经贸合作为主轴的两岸功能主义统合进程在2013年开始减速。2010年台海两岸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并计划就后续四大单项协议(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开始磋商;2012年,两岸共完成18项双边经贸协议,其中包括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然而,2013年形势逆转,由于台湾独派政治势力的阻挠,以及岛内中产阶层和青年学生的不理解,当年6月签署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直到年终也未能完成立法程序。 “大陆让利模式”业已陷入瓶颈,其负面作用为人诟病,并被岛内独派势力放大。两岸贸易的增长导致台湾产业空心化,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到大陆,中产阶层就业机会缩减,收入增加前景渺茫;随着大陆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两岸产业从过去互补大于竞争变成激烈博弈,台湾中小企业倍受冲击;两岸贸易壁垒的消除为台湾农业、工业和部分服务业增加了市场,刺激台商在大陆持续投资,但劳动力流动存在障碍,台湾中产阶层无缘分享利益,离心倾向蔓延;两岸人均收入差距逐年缩小,台湾中下层对大陆民众的优越感流失,产生沮丧和焦躁情绪。 就经贸合作本身而言,双方贸易严重不平衡被台独力量视为中共的算计,而大陆的单边让利亦几近极限;大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眼下也进入转换增长结构的关键阶段,越来越多的大陆企业开始占领产业链高端,台商在大陆的超高利润已成昨日黄花。两岸经贸关系固然深化发展,可台湾经济乏善可陈,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此亦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台海关系受挫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政治冲突。如果台湾不放弃对民族国家地位的坚持,那么功能主义统合到一定阶段搁浅就势属必然。目前,两岸政治与经济互动功能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的趋势从量变走向质变,功能主义的技术性标签受到民进党及其支持者的攻讦。困境在于,我们的确难以把经济与社会事项同政治任务截然分开。对于两岸一体化进程来说,政治影响和政治压力始终起着临门一脚的作用。由文化创意产业入手构建共同价值规范 在两岸功能主义统合陷入僵局的情势下,大陆政府不能因噎废食,改弦易辙,而是要在追求经济利益之外,努力与台湾社会建构共同的价值规范结构。价值观影响人们对法治、秩序、平等、自由、公正、自治等范畴的看法,影响人们对善恶、福利、职责、信用等概念的认识,影响人们对文化创新、交流和多样性的态度。共同的价值规范结构限定行为者的行动范围,形塑大众认同的合法行为规范,可以将经济和社会合作的成果外溢到政治领域,襄助两岸解决政治冲突。在市场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文化、创意、产业、商业的有机融合,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管服贸争议结果如何,大陆都需要反客为主,深耕文化创意产业,由此突破和平统一进程停滞不前的局面。 文化创意产业既包括传统的文化娱乐、媒体出版、广电音像、美术演艺、摄影雕塑、建筑设计、产品博览、网络游戏等,也包括市场调查、市场推广、产品设计、公共关系、活动策划、服装设计、广告企划、品牌维护等。两岸在这些领域的合作具有先天的基础与优势。共同的语言文字、文化源头和风土人情是两岸创意产业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近似的社会审美习惯、受众消费偏好和集体心理意识是拓展产业的便利市场资源,可以对两岸统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高度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占据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带来高附加值,为中产阶层创造就业机会,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将文化引入产业和商业,在产品和服务中植入文化元素,是产业升级换代的普遍途径,可以显著提高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如果文化与产业和商业水乳交融,价值观就能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每个角落,无形中左右社会成员决策规划的态度。大陆和台湾可以借鉴西方推广普世价值的做法,抓住中华文化的精髓,培养自己的J•K•罗琳、迈克尔•杰克逊、毕加索等,建设东亚好莱坞、西区、百老汇、WPP集团等,通过商业手法来塑造和传播中华价值观。对两岸而言,通过产业和商业运作来构建共同价值观,潜移默化,有润物细无声之效,远胜于简单而枯燥的政治说教,更何况大陆的文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 一些具体举措值得考虑:设立跨界专业机构,强化营运策略形成企业力量,创造产业价值;共同发掘中华文化元素独特性,联手推出产品和节目,共创市场价值;整合两岸文创类高校教育资源,协作培养文创类专业人才;两岸产业发展规划对接,建成匹敌欧美巨擘的文创企业;发展重点影视产业,在东亚文化市场掀起“汉潮”,平息日剧韩剧热潮;实施网络游戏和数码出版带动战略,在东亚市场建立信息技术强势地位 ;培育和推广两岸民众喜闻乐见的爱国影视和娱乐明星;加强创意、设计知识产权保护,活跃知识产权交易,保护和扩大文化消费市场;鼓励文创类中小微企业成长,引导金融业支持产业创新;建设面向世界的产品营销和品牌塑造市场体系,提高中华制造的附加值,广泛占领全球产业链高端环节。 美国立国时间较短,但它迅速成长为价值观强国。美国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把价值观融入其制造和服务品牌,树立全球道德权威,获得许多国家和民众的认同,确立了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大陆可以走美国人的路,最后让美国人只走他们自己的路。这就需要携手台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超越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冲突,求得两岸社会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共同高扬中华价值观,与西方文明碰撞交流,赢得世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此举既有利于两岸经济的结构转型,又能为功能主义统合注入新的活力。 Continue Reading Previous: 两岸政治谈判要满足双方内部需求Next: 蔡英文重掌民进党的影响 相关文章 菠萝事件给处理两岸事务的启发 台湾观察 菠萝事件给处理两岸事务的启发 剖析台湾未来两场重要的选举 台湾观察 剖析台湾未来两场重要的选举 “天然独”实为教科书造就的“洗脑独” 台湾观察 “天然独”实为教科书造就的“洗脑独” 2020年两岸关系回顾与未来展望 台湾观察 2020年两岸关系回顾与未来展望 拜登打“台湾牌”不会突破底线 台湾观察 拜登打“台湾牌”不会突破底线 台海变局与应对 台湾观察 台海变局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