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高靖 2014-03-31 台海两岸政治谈判不仅必要,而且双方都已无法回避。然而两岸社会与政治发展状况不同,两岸政治谈判对话,单单依靠双方的共同目标,并不能长期坚持,还必须要满足双方内部的需求。 2014年2月11日,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在南京与中国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举行会谈,开启了两岸当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第一次正式对话,是两岸落实“九二共识”、确立一中原则的公开表态。台海两岸政治谈判不仅必要,而且双方都已无法回避。然而两岸社会与政治发展状况不同,两岸政治谈判对话,单单依靠双方的共同目标,并不能长期坚持,还必须要满足双方内部的需求。 台湾内部的政治需求 对北京而言,在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定调后,大陆官方就可以进行对台政治谈判。对于大陆内部而言,追求主权领土完整,是再正确不过的事情,相较于台湾的政治情势,要单纯许多。 从台湾的角度来看,台湾内部有统、独、维持现状这三大派别,其中采取维持现状观点的人士只是不愿对敏感的统独议题表态,并非没有态度。台海现状其实一直是动态的。1949年国民党政府溃逃的状况,与1996年台湾总统直选的情势,完全不一样;2000年民进党执政的状态,与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的环境,差别明显,而2014年的各方博弈格局则呈现更大的不同。 两岸进行政治谈判前,国民党智库以及党内政界人士都趋向这样的看法,即必须在台湾内部达成普遍的共识,认为两岸政治谈判于己无损,可以继续推进。而这种信心的培养,需要非常细腻的安排与规划,否则独派人士就会随意指责谈判“丧权辱国”,政治谈判还没有进行到关键议题,可能就半途而废。 面对与大陆的政治对话,“中华民国”这四个字被台湾奉为图腾,其最核心的意义,就是在要求大陆正视“中华民国”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外,还在于台湾方面对大陆公开提出“中华民国”,建构双方对等谈判的机制,满足台湾内部的政治需求。 “中华民国”这一概念,有内外不同的用法,就两岸政治谈判而言,台湾方面承受岛内很大的舆情和民情压力,如果不能抛出“中华民国”,两岸对话可能就被认为不能对等,会在岛内反对力量的牵制杯葛下无法继续下去。 王郁琦在大陆南京中山陵,讲出“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主要是说给岛内的台湾人听,而不是要刻意与大陆当局抗争平等。王的谈话是要证明他来到大陆,没有出卖“中华民国”,仍心系“中华民国”。 王郁琦言出必“中华民国”,其主要目在于以务实态度满足台湾岛内的政治需求、平息岛内的质疑声浪,争取两岸对等只是副产品。 就算北京与台北方面对两岸统一有共识,但是台湾与大陆的社会发展程度不一致,如果在高层共识之外,不能让台湾民众认可统一,谈判也是无以为继。统一之前的安排与铺陈,其难度并不亚于统一后对双方力量的政治安排。王张会加强两岸互信 在台湾政界,国民党阵营内马英九与王金平虽是权力斗争的死对头,但两人都乐见两岸关系改善,民进党也不敢否认两岸关系改善可以对台湾带来的益处。新党虽小,却是最坚定地支持统一,有一定指标意义;亲民党仅靠宋楚瑜一人苦撑,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已经式微;台联更只是极端少数,没有政治上的显著意义,但通过以小搏大的杯葛,只要在民进党默许下,亦可能成为民进党的马前卒,牵制国民党推动的两岸对话。 两岸政治谈判,从过去辜汪会谈、焦唐会,一路走来,到现在的王张会,已经累积了许多信心与基础。外界称两岸目前已经走到关系发展的深水区,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这是指目前的状况。在全球政治发展当中,两岸政治会谈没有任何前例可以依循,必须靠自己的智慧,探索出可行的方向。 从过去发展经验看来,两岸官方代表能够见面至关重要,其主要宗旨在于积累双方善意与互动的经验,透过频密的互动,找到下一步关系发展的基础或步骤。王张会,对于大陆来说,是台湾往前走了一步;对台湾而言,是看到大陆方面释放的弹性。两岸对话若要继续向前,则要在弹性之外,还要设法加上许多想象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