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梦与美国梦》兼论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同一性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治学教授 王占阳 2013-10-03 中美两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基本相同的,中美两国人民实现美好梦想的道路也有一致性,这就使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梦,丰富中国梦,完善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加强中美合作,从而逐步实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美好梦想。 以世界眼光提出世界性命题 习近平主席在首次习奥会上提出:“中国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这是一个推进深度开放的重要命题,其中蕴涵的“中国梦与美国梦相通”观点尤为重要,但真正理解和论述这个命题并不容易。 习近平访问过60多个国家,是真正具有世界眼光的大国领导人,所以才提出上述世界性命题。国人理解大国领导人,理解上述世界性命题,同样也需要世界性眼光,特别是需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了解和理解“美国梦”,而这正是中国公众以至中国知识界普遍缺乏的。 香港历来是中国看世界和世界看中国得天独厚的特殊窗口,这使天大研究院自始就能站在全球高度观察和理解习近平的实践和思想,有优势也有特色。习近平作为国家副主席出访美国后,该院很快出版一本厚重的《习近平访美全球评论与报道选辑》,这是关于此次重要出访最完整的国际文献汇编。十八大后,该院敏锐地抓住“中国梦”这个关键词,很快出版《中国梦 复兴梦》,最齐备地汇集了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的全球评论与报道。首次习奥会举行后,该院又紧紧围绕“中国梦与美国梦相通”这个核心观点,迅速地搜集、翻译有关这次峰会和两梦相通的大量文献,出版《中国梦与美国梦》一书,既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更为人们理解“两梦相通”提供了重要文献。 对中国读者来说,《中国梦与美国梦》一大亮点就是翻译、汇总关于“美国梦”的诸多重要文献,包括亚当斯的《美国梦》、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奥巴马的《我们的美国梦》,尤为认识、理解“美国梦”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中国人理解“中国梦与美国梦相通”的最大困难就在于对于真实的美国梦缺乏真切了解,而本书就为克服这个障碍提供了钥匙。 研读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真切了解“美国梦”,我们可以深切地理解习近平所提出的上述世界性命题,其要点正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具体到中美两国,就是“中美两国人民的梦想是相通的”。中美人民美好梦想的相通处 具体说来,中美两国人民的美好梦想主要有以下共同特征。 一是都希望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常生活。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企盼的就是“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明确指出,要“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奥巴马也讲得很直率:“我们所有美国人都拥有简单朴实的梦想,如一份工资足以养活一家人的工作,一份我们可以依赖和负担得起的医疗服务,一份体面而又有保障的退休生活,我们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享有成功的机会。”在这个层次上,中美两国人民的价值观和梦想实质上是相同的,区别只在于实现的阶段和程度仍有不同。 二是都希望普遍享有高素质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精神文化境界和高雅丰富的精神生活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是中国人民美好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亚当斯提出“美国梦”概念时就把普遍实现高素质的精神文化生活视为“美国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如果美国梦要成为现实,落地生根,我们的公共精神和智识生活必须显著优于其它国家和地区”。不仅如此,美国梦这一重要内容至今仍在延续,奥巴马有关“美国梦”的演讲洋溢着“美国梦”的崇高气质,米歇尔更在演讲中推崇着“美国梦”的道德价值观:自尊正派、诚实守信、心怀感恩、谦逊待人等等。美国人民在精神境界、精神生活方面的梦想同样美好崇高,以往国内媒体总把“美国梦”描绘成金钱至上、充满铜臭味的功利性梦想,这种丑化误解理应休矣! 三是都希望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种“共产主义理想”不仅被人们普遍认可,在“中国梦”概念提出后也开始被视为“中国梦”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较之“美国梦”最具优势的那部分。其实,“美国梦”也在追求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正如亚当斯所言:(美国梦)“意味着人人都能全面发展,不受旧文明渐次竖起的樊篱限制,也不受造福某些阶级而非全社会所有普通人的社会秩序所约束。”显然,亚当斯是站在“人类希望”的高度上论述“美国梦”的。 四是都希望在权利平等、机会平等的条件下,所有阶层的公民都能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成功,过上富裕幸福的新生活。习近平强调全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正是对于这种中国梦的概括表达,其中还暗含着社会流动与社会和谐的美好梦想。而美国梦在这方面更是由来已久,美国媒体至今仍然在说:“美国梦,作为一种理念,是指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任何人都可以从最卑微的出身开始,经过自己的奋斗而获得成功。” 五是都有互利合作、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美好愿望。在中国,这主要以社会主义道德要求、道德理想的形式存在,也是公认美德,被视为“中国梦”的当然组成部分。在美国,这同样也是“美国梦”的固有组成部分。无论亚当斯,还是马丁•路德•金,都在强调大家的命运休戚与共。奥巴马更强调:“美国梦值得奋斗——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彼此。” 六是都是人民实现和享有普世价值的美好梦想。近现代社会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就在于都主张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等基本价值。习近平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把“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已把普世价值的实现明确地纳入了“中国梦”范畴。而美国人民争取实现和享有普世价值的奋斗历程也很漫长,已经发表整整五十周年的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实际就是“美国黑人实现和享有普世价值的梦”。 七是都希望生活在人人富裕幸福的理想国。在中国,这毋庸置疑是社会主义理想和人民的普遍祈盼,也是“中国梦”毋庸置疑的主要组成部分。亚当斯的“美国梦”描绘的就是“一片理想的国度,人人都过上更美好、更富裕和更充实的生活;人人机会均等,依靠能力或成就实现自我。”“美国梦”中的这种理想国,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的理想国。由此可知,在基本的社会理想方面,中美两国人民的美好梦想也是基本一致的。 八是都为子孙后代着想,都追求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的利他不仅在于同代人的利他,而且还在于对子孙后代的利他,这就涉及教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大问题。美国人也祈盼后代幸福,“我们也有责任去确保我们的后代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九是中美两国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都希望两国之间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而不是重新陷入冷战和对抗。中美关系都是超大型国家,一个是超级大国,一个是最大的新兴大国,如何处理好这种大国关系,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课题。习近平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美两国应当“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一主张在中美两国都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又已在中美元首间达成了共识。这就形成了又一个中美两国人民及其政府共有的美好梦想。 实现人民美好梦想的共同方法和道路...
Day: October 3, 2013
英国资深时事评论员 土木其 2013-10-03 把西方民族主义概念简单套用在中国的国家概念上是西方话语体系的一大误区。从本质上讲,西方并没有摒弃民族主义,只不过以扩大的政治经济共同体和扩大的文化认同取而代之。西方国家集团拥有共同的市场、共同的教育标准、共同的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界定,这些标准仍然符合西方学界接受的民族国家定义。只不过这种超国家集团不再被冠以民族或民族国家的称谓而已。 天大研究院编撰的《中国梦与美国梦》汇辑了200多篇媒体评论和专家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梦和美国梦的概念,以及中国梦在当前国际关系当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梦的概念由中共新任总书记习近平在2012年11月29日提出,后来在不同重要场合多次提及,使“中国梦”的概念成为其执政标志。在中国梦概念提出后的几个月内,编者汇集中外评论和分析的精粹,从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梦的概念。 书中第一部分文章着重分析讲述了经过30年改革开放摸索,中国梦的理论内涵更加丰富。“中国梦”概念不仅传承了几千多年的中华文化,而且着重强调了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自觉奋斗的历程,以及1949年后建立新中国以来60多年的发展探索,更汇集了近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宝贵实践。 中国梦是中国近现代国家发展、现代民族主义诞生和社会主义实践的总结。中国梦被上升为整个国家的政治和发展理念,更具有兼容性,更容易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诸如《两岸都应与时俱进共圆中国梦》、《习近平的中国梦与台湾》在这方面特别做了论述。 作为一名长期在海外的时事评论员,我认为书中的中国梦和美国梦比较的部分和分析新型国际关系部分对于在理解中国梦的概念时,避免西方话语体系中的误区具有特别的意义。这里的误区,一个是指中国梦和美国梦比较的问题,另外一个则涉及对于民族主义的误解。 美国梦 书中谢剑《中国梦+美国梦=一场噩梦?》一文引用美国参议员鲁比奥(Marco Rubio)的负面评论,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分析,基本上揭示了关于比较中美两个概念的一般误解。 一般认为,中国梦虽然体现了从过去平均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某种偏离,给予个人自由和个人主义更大空间,但把中国梦的概念同美国梦相比较,中国梦仍然主要基于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人民。 西方观察员还说,习近平本人对美国梦有过近距离体会,他曾于1985年访问美国,在美国普通人家中生活过几个星期。比较中国梦和美国梦的生活,西方观察员更愿意强调中国梦具有国家属性和集体属性,而美国梦则以个人奋斗和个人主义为标志。 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美国梦的实现同样也要依赖国家强大的现实,即美国维持世界霸权地位,以及美国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的主宰现状。另外,美国强大还有赖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条件,而这又和美国殖民主义的建国历史密不可分。 历史地看,中国梦的大概念上溯到170年前中华民族进入近代开始御辱图存的奋斗历程,而美国梦的背后则有着殖民主义的魅影和北美原著民的血泪史。 民族主义 中国梦的概念是中国近代建立现代国家的意识形态发展的最新总结,是中国这个多民族融合的古老文明,在进入近现代面临西方列强挑战的过程中,吸收了西方现代民族民族主义,进行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探索,加上最近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宝贵实践之后,集大成的新型国家意识形态。把西方民族主义概念简单套用在中国的国家概念上是西方话语体系的一大误区。 西方经历民族国家阶段、后资本主义扩张阶段,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的灾难性后果令绝对的民族国家概念和民族主义在西方被赋予负面含义。西方集团吸取大战的教训,加上冷战所需,西方民族国家的概念经过淡化,加强了国家集团概念。然而从本质上讲,西方并没有摒弃民族主义,只不过以扩大的政治经济共同体和扩大的文化认同取而代之。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很好地诠释了这种扩大的民族主义。 西方国家集团拥有共同的市场、共同的教育标准、共同的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界定,这些标准仍然符合西方学界接受的民族国家定义。只不过这种超国家集团不再被冠以民族或民族国家的称谓而已。 书中最后阐述新型国际关系的部分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这种民族主义对抗的困境,以及中国梦面对的挑战。一方面中国人要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另一方面在建立强大国家的过程中,要避免同世界强权发生激烈对抗。 薛理泰的“中国何故不阐述新型大国关系”一文指出中国作为崛起大国要避免同美国这个守成大国冲突,中国领导人需要更多的政治智慧,要努力摆脱这种民族国家冲突的历史宿命。众多评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文章也都从不对抗换和平崛起的角度作了分析。 本书搜集了大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媒体评论员和专家的评论和分析,为理解和研究中国梦提供了全方位分析。这本书对于研究者来说,更重要的是200多篇文章还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资料和数据。书中关于中国梦的文章涉及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中国崛起为中西关系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等重大话题,对于关注国际关系的读者来说,本书的全景式分析为进一步进行有关专门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必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