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观察 两岸关系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蔡逸儒 2013-03-07 在马英九的第二任期内,或许不可能和中国大陆进行政治对话、谈判与建立军事互信机制,或签署和平协议,但两岸文化教育协议,双方互设办事处,取消台湾法律对于陆配、陆生的岐视性待遇,都有获得改善与落实的可能,可为之事甚多。 大陆两岸政策十年转承变化 胡锦涛主政十年之间,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既曾面对民进党陈水扁时期的激进、挑衅、对抗,也经历了国民党恢复执政后马英九时期两岸紧张降低,关系大幅改善,彼此恢复对话。此中因果关系值得深究。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四个绝不” ,反映出当时两岸关系紧张局面和北京立场。随后,2005年3月14日中国大陆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举世关注。外界不明究里之下,多半认为中国大陆有意挑衅,此法是一种“战争法案”,破坏两岸现状。当时民进党政府甚至有人主张,台湾通过《反统一法》作为反制。其实,北京此举维持现状、求和的成分较大,希望划出红线后,台北能知所进退,两岸关系不要搞到鱼死网破、两败俱伤的地步。但北京立场也极为明确:追求国家统一、“一个中国”的原则绝对不容挑衅,否则不惜兵戎相见。 胡锦涛主政期间另一个重要转变同样值得一提。两岸关系以“中美联合公报”为蓝本有旧三句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江泽民时期提出新三句:“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胡锦涛时期又提出新新三段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尽管两岸尚未统一,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并未改变”。由此可见,即使两岸关系紧张,北京仍然对台湾的部分主张予以适当回应。 北京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后,台湾的国民党、亲民党及新党三党主席于2005年4月之后相继前往中国大陆访问,这既是大陆对台政策一大突破,也是两岸同胞一大胜利。虽然当时仍是民进党执政,台湾在野党与中共所达成的共识尚无落实可能,民进党也不断诋毁,但如今看来,这段扭转乾坤的大事,将来历史必然浓墨重彩予以记载。2008年国民党重新取得政权后,两岸关系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胡锦涛及所有涉台决策官员能够把握大局、掌握先机,值得予以高度肯定。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著名的“胡六点” ,具体阐述其对台政策理念,取代了他在民进党执政时期所提的“胡四点”,成为马英九上台、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阶段中共对台政策最高纲领。 简单的说,北京主张,两岸在维护“一个中国”原则上形成共同认知及一致立场,什么事情都好商量;北京期待,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两岸可以为此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北京理解,台湾民众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并不等于台独意识,而“对于那些曾经主张过、从事过、追随过‘台独’的人,也欢迎他们回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来”,希望民进党认清时势,只要改变“台独”分裂立场,大陆愿意做出正面响应;在对外事务中,北京强调避免不必要的内耗,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只要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透过两岸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北京坚持,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中国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干涉。胡锦涛提到,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问题,以利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 胡锦涛时期对台政策至此粲然大备,北京更能理性、务实、正面地看待、处理台湾问题,两岸关系已然走入新局面。台湾研判两岸政策未来走势 从台湾来看两岸关系,陈水扁时期的冲撞已让台湾付出惨痛代价,从两岸“一边一国”到“公投制宪”一再为两岸关系及区域安全制造巨大变数。北京的强力反制不说,几乎所有相关国家都把台湾视为一个麻烦制造者。 2008年5月马英九上台后,在台北坚持“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情况下,两岸首先在6月间恢复海基、海协两会的对话管道和机制,接着在11月间实现两岸全面直航。虽然不能说两岸关系从此进入一片坦途,但大门既开就再也关不上了,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随后海基、海协两会展开一系列会谈,就双方共同关切的议题进行磋商。其中,最重要的是2010年8月通过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意味着两岸已经进入经济整合的阶段,双赢互助、彼此竞合的时代已经到来。 整体而言,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是在“不统、不独、不武”的基础上,本着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在“亲美、友日、和中”的原则下逐步发展。如果说马英九的第一任期是为两岸关系拨乱反正、创造和平,第二任期就是要脱胎换骨、巩固和平。虽然各界对马英九当前在两岸关系上的某些作为和人事安排未必全然满意,但他本人的中华情怀并无可议之处。知情者认为,在马英九的第二任期内,或许不可能和中国大陆进行政治对话、谈判与建立军事互信机制,或签署和平协议,但两岸文化教育协议,双方互设办事处,取消台湾法律对于陆配、陆生的岐视性待遇,都有获得改善与落实的可能,可为之事甚多。 十八大后习近平出任中共总书记一职,台湾各界当然关心新任总书记对台政策的基调。截至目前为止,外界尚未见到习近平对于两岸关系的相关发言,但大家都知道他曾在福建、浙江任职,期间也与台商、台胞多有互动,协助解决不少问题,凡与其接触过的台商对其勇于任事、处事明快的亲民作风都有相当正面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被台湾各界视为“知台”。但是正如台湾国安单位高层的分析,“知台”与“友台”之间仍有一段距离,台湾对此不会有太多过高或不切实际的期望。 其实,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所有理解中国大陆对台政策及决策风格的人都知道,十八大的人事改组虽是观察重点,新任总书记习近平的个人观点确实值得重视,但中共对牵涉到国家大政方针的集体决策特性,北京对原则问题的坚持,这些都不会随个人主观意志而有所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掌权初期一定要把主要精力用来处理更为迫切的内外问题,在两岸问题上“胡规习随”的可能性最大,并会维持一段时间,直到他全盘掌握状况后才会出现政策调整。 9月23日,正值中共十八大的准备工作进入紧锣密鼓阶段,国台办主任王毅在谈及各界都很关心的两岸关系前景时强调,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进入巩固深化的新阶段,大陆方面会坚持“四个不变” ,从而真正实现两岸关系的行稳致远。虽然他的讲话是对海陆两会人事异动的回应,但视之为对两岸关系今后发展的定调也并不为过。简单说,就是方向不变、方法不变、立场不变、原则不变。笔者相信,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将是大陆对台政策的主轴。积极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观念 两岸关系确实已往健康方向发展。台湾民众虽然知道中国崛起是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许多人甚至已有将来必须前往中国发展的心理准备,但大家对中国大陆的认同并未增加。多数民众仍对大陆不尽民主的政体,以及社会道德沦丧、贪污腐败横行,仍然存有相当大成见,年轻一辈尤其如此。习近平主政下的中国大陆应该思考如何进一步扭转此一现象。把中国自己的事搞好,才是一切的根本,由大国崛起走向文明崛起,培养、善用、发挥自己的软实力,而推动“文教协议”,建立起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更是当务之急。 至于非常政治性的问题,如有关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大陆对台的军事威胁、两岸的军事互信机制、双方的和平协议等等问题,除非由更高层次做政治性的战略考虑,否则目前只能在既定的轨道和原则上,交由有关机构逐步研究、思考。在不放弃原则的前提下,继续加强两岸之间各个层面交流,不断释放善意,互惠互利,这是目前应做、能做的事情。凡事看远不看近、看长不看短,不必急于一时一刻就要解决问题。 由较高的战略层次来观察两岸关系大势,可以发现,随着时代进步、领导人更迭,确实不断在往良性方向发展之中:从上世纪中期国共对峙,大陆要解放台湾,台湾要反攻大陆;到北京由和平解放走向“一国两制”,台湾则是由三分军事、七分政治走向“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直到北京的“江八点”、“胡六条”再到对“一个中国”内涵的不同阐述,台北也从民进党的胡打烂缠走到国民党的积极建构。中共常说,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有些事是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这确实有些道理。笔者相信,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和同化力量终将赢得最后胜利。 《台湾观察》2012年11月期 Continue Reading Previous: 涉台立法与两岸关系发展Next: 民共交流的政治观察与前瞻 相关文章 菠萝事件给处理两岸事务的启发 台湾观察 菠萝事件给处理两岸事务的启发 剖析台湾未来两场重要的选举 台湾观察 剖析台湾未来两场重要的选举 “天然独”实为教科书造就的“洗脑独” 台湾观察 “天然独”实为教科书造就的“洗脑独” 2020年两岸关系回顾与未来展望 台湾观察 2020年两岸关系回顾与未来展望 拜登打“台湾牌”不会突破底线 台湾观察 拜登打“台湾牌”不会突破底线 台海变局与应对 台湾观察 台海变局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