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12

——钓鱼岛危机后中国的“灵活反应总体威慑战略”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乾躬翟 2012-10-11 中国应及时选择“灵活反应总体威慑战略”,用实力说服美国,防止美国做出错误的决策,并利用战后国际秩序,通过美国来束缚日本的行动;在中日关系方面,中国须力争扩大对日优势,抢占先机,尽快获得能够实施胁迫和先发制人政策的实力,并且准备与日本长期摩擦。 雷蒙·阿隆(Raymond Aron)曾讲过,在每个世纪或在每个特定的历史时刻,战略思想都自诸多事件本身带来的难题中吸取灵感。换言之,决策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要根据不同的现实问题来制定适当的战略,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通用法则。时代在变,若一味墨守陈规,恐无异于刻舟求剑。外部挑战来自美国对华的“限制”政策 据此来看待当前的钓鱼岛危机,我们首先要界定中国面临的主要外来挑战或威胁是什么。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中国对外战略一直以邓公提出的“韬光养晦”为轴心,其依据在于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尚未将战略矛头对准中国,而且中国的周边安全也比较有保障。整体来看,决策层对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环境的判断基本准确到位,中国经济能够在过去二十多年高速增长,“韬光养晦”的政策居功厥伟。 在克林顿政府后期和小布什执政初期,美国曾有“修理”中国的冲动。1999年美军轰炸中国驻南使馆更是赤裸裸的羞辱恐吓(该事件的后遗症至今犹在,所有西方国家和大大小小的周边国家由此相信侮辱中国不会遭到强烈反击),因此部分学者和军方人士开始批评“韬光养晦”战略,呼吁决策层适时调整中国的外交政策。 然而,天佑中国,2001年“911事件”爆发,美国被迫启动反恐战争,对外战略改为先发制人(pre-emption),全球追杀“基地组织”首领本·拉登,并在反恐旗号下出兵伊拉克和阿富汗,中国由此幸运地获得了十年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总量一跃为全球第二位。不过,即使无暇顾及东亚,美国也从未放弃对中国的打压,稳步构筑了戴旭所称的对华“C型包围圈”。中国决策层实际上部分接受了对“韬光养晦”战略的批评,通过曝光一些杀手锏武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该战略的副作用。 当然,从1989年到现在,中国学界和社会舆论中持续不断地有声音号召政府推行反“遏制”战略,这些论者对国际形势的解读是美国正在设法遏制中国,而中国的周边安全正逐渐恶化。单从军事领域来看,美国的确在周边围堵中国,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已视中国为敌,对华全面实施遏制战略,因为军事和安全问题必须服从于政治上对国家利益的全盘考量,而美国在经济领域仍然需要中国的合作(包括通过金融战从中国谋求暴利)。中美经济相互依存的格局使美国在滥用霸权时投鼠忌器,美国学界提出“中美国”倡议亦是不得已而为之。 笔者通过调研得出的结论是,若无重大事变,在未来一段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心将转向中国,我们的外来挑战将主要来自美国对华的限制政策,也就是说,美国将对华推行“全面接触”战略中的强势否定性政策,力图约束中国的力量扩张。美国会继续鼓励中国符合西方规范的行为,引导中国维护美国领导的体系,但更关键的是在国际社会上侮辱、打压、排挤、孤立、削弱和管束中国,并在经济领域利用中国,将中国牢牢锁定在国际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构建一种准“奴隶主—奴隶”生产协作关系,确保美国寅吃卯粮的债务经济不至于崩溃。条件允许的话,美国也会毫不犹疑地施行解体中国的策略。美国长期对华封锁核心技术,打压中国民族品牌,抵制中国高端产品,通过合资收买和控制国企,并制定计划对华发动金融战争;在反恐战争基本结束以后,美国针对中国重返亚洲,策动周边国家寻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是美国对华限制政策的具体表现。 当前的钓鱼岛危机将成为中国外部环境变化的分水岭,也是美国对华政策由全面接触滑向限制政策的标志。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钓鱼岛一直是中日双方的争议和摩擦地区。此次日本野田政府趁中国内政有隙,狡猾地宣布将钓鱼岛“国有化”,从而在治权基础上更进一步,至少在名义上确认了日本对钓鱼岛的主权。日本“偷袭”钓鱼岛的行动,既是其国内政治的需要,也是日美共谋的产物。受制于战后秩序,日本尚未摆脱战败国地位,其军事和安全政策仍仰仗华盛顿。故此,我们可以说,今年的钓鱼岛危机只是美国在战略重点转向东亚后对华新战略的试水。应采取“灵活反应总体威慑战略” 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中国该如何应对呢?学界的共识是决策层对中国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在所难免,其重心无疑是中美和中日关系。笔者以为,中方不能冒进,必须承认目前中日实力持平,而美国的力量远超中国的现实,因此我们不能期望一夜之间推倒现有国际秩序,还是要顺应美国领导的国际体系;中国应及时选择“灵活反应总体威慑战略”,用实力说服美国,防止美国做出错误的决策,并利用战后国际秩序,通过美国来束缚日本的行动;在中日关系方面,中国须力争扩大对日优势,抢占先机,尽快获得能够实施胁迫(coercion)和先发制人(pre-emption)政策的实力,并且准备与日本长期摩擦。 威慑是一个古老的战略概念。孙子曾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威慑战略的要义在于通过展示己方的力量,说服理性的对手,让其明白任何重大挑衅都代价高昂,得不偿失。威慑战略的优势在于它具有不同层级和形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细化(比如分成总体威慑、局部威慑、军事威慑等)。威慑还可以和利诱(inducement)、劝阻(dissuasion)、胁迫、先发制人等政策兼容。 威慑的效用取决于对手的配合,只有对手认可我方的威慑力量,理性地选择退让,威慑才会奏效,可见并非所有国家都能成为威慑的对象。如果对手是像日本这样的非理性文化国家,那么威慑基本上是无效的。日本武士和穆斯林人肉炸弹都拒绝与人理性博弈,威慑不足以让他们望而却步。这也是小布什政府选择先发制人战略打击“基地组织”的原因。 中国的“灵活反应总体威慑战略”主要指向美国。我们要树立威慑美国能够成功的信心,将其视为今后与全球独霸的相处之道。由于冷战的经历,美国的决策系统崇尚理性,深谙威慑之道,是中国可以博弈的对象。中美核战有可能毁灭人类文明本身,所以在核武时代对美总体威慑是能够被美国和世界各国接受的,因为这一战略使中美双方都能够理性而有效地管控核武。 威慑成功的关键在于高度影响对手的决策过程,这也与孙子“攻心为上”的原则相合。军事实力仅仅是总体威慑战略的部件之一,而成功地让对手在决策时意识到危险更为重要。中国必须让美方了解自己的军事实力,相信中国高层有先发制人、发动局部战争甚至使用核武的决心;同时让美方相信如果他们放弃军事对抗,就一定会在经济和其它方面得到奖励。 在军事威慑领域,中国军队要相应地建立分级灵活反应机制,在巩固二炮和陆军强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海空军实力,提高指挥数据链质量,加强联合作战能力,细分军种功能,并训练更多的特种部队,向美国政府表明解放军无惧总体战,擅长局部小规模战争和高科技条件下的特种战争。中国要继续适时亮出部分杀手锏装备,以防止美国对解放军战斗力产生不正确的预期。 中国的“总体威慑战略”要瞄准美国的软肋。除了其债务经济,美国还存在另外一个阿喀琉斯之踵,那就是惧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这在伊拉克、伊朗、朝鲜、基地组织等问题上已经显露无遗。中国可以借此化乱为兵,有放有收,增加反击美国军事威胁的筹码。 若要维护总体威慑的效能,中方在传播中就不能自我贬低,不能任由对手藐视自己的威慑力量,包括国家、军队和民族品牌的声誉,因为它们都是强大的威慑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中国取得国际价值链上高端环节的主导权,中国的安全环境也会得到改善,对手也比较容易放弃他们的野心,毕竟依赖中国技术的高端武器或威慑物对中国的威胁会大打折扣。中国应加快构建对日优势 中国需要在“灵活反应总体威慑战略”大框架中来处理钓鱼岛危机后的中日关系,以对日劝阻、胁迫、先发制人等政策来配合对美威慑。 源于日本的非理性文化,日本领导人更愿意赌博,并不太珍惜本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福祉。中国的“总体威慑战略”对日本决策层的战略思考影响极其有限。日本政权频繁的更换更是加大了威慑战略影响其政治运作的难度。 中国不能从理性层面去影响日本政府的决策,但可以从“合理性”的角度去理解和推断日本的政策走向。比如说,现在日本债务缠身,迫切需要中国市场的支援,可其政客依然挑起钓鱼岛争端。在理性的人看来,这是不合逻辑的错误行为;但从“合理性”的角度来讲,这又是能够理解的,因为日本人清楚地知道,在中日竞争中,时间不在日本一边,所以大量日本人倾向于铤而走险,支持政府在中国实力将起未起之时,最充分地扩大日本的利益且使其合法化,并积极寻求瓦解中国的办法。更何况,目前正是中国领导人代际交替的敏感时期,日本各方觉得有机可乘。...
2012-10-10 2012年9月20日,天大集团、天大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合作与捐赠协议签订仪式在清华大学工字厅举行。 2012 年9月20日,天大集团、天大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合作与捐赠协议签订仪式在清华大学工字厅举行。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清华大学教育基金 会副理事长谢维和教授,天大集团、天大研究院董事长方文权先生签署了联合成立“国家战略研究院”的合作与捐赠协议。 方文权先生在致辞时表示,天大集团、天大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国家战略研究院”,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层次。能够为国家做些 有意义的事情,深感荣幸,这也体现了天大“关心社会,共同发展”的企业宗旨。方总强调,建设世界一流的思想库,并无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唯有不断探索,不 懈努力,孜孜以求,不达目标,绝不罢休。 陈吉宁校长指出,双方联合成立“国家战略研究院”,是一次理想、价值、人格、心与心的合作。“国家战略研究院”将为国家、为清华提供新视角、新动力、新平台。十年后再回首,一定会结下丰硕成果。 “国家战略研究院”将开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战略性研究,创建跨学科的“国家战略学”,举办“世界和平论坛”,设立发展中国家博士项目,培养高层次 战略型人才,以及开展其它公益活动,推动清华大学“大文科”建设发展,推动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国家发展提供战略建言,为国家的文明昌盛、长治久 安作出贡献。 为此,天大集团和方文权先生无偿捐赠三亿元港币作为“国家战略研究院”的经费基金。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教授(前排中),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谢维和教授(前排左),天大集团、天大研究院董事长方文权先生(前排右)签署联合成立“国家战略研究院”的合作与捐赠协议。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刘江永 2012-10-10 中日两国是在岛屿领土、海洋权益尖锐对立中谋求改善关系,还是在钓鱼岛之争中导致两国关系全面恶化?中日关系正处在这样的历史十字路口。这场较量可能影响未来十至二十年的中日关系。 钓鱼岛之争作为四十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时搁置的这一不正常部分,迟早要发作。野田内阁“购岛”只不过使其提前发作而已。中日这场大较量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前景值得关注。多事之秋的日本政局与钓鱼岛问题 野田佳彦重新改组内阁后,保留了外务、防卫、国土交通大臣等原班人马,预示着其不会改变在钓鱼岛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和做法,有可能在10月下旬通过临时国会追加预算,完成“购岛”计划。野田启用田中真纪子任文部科学大臣,也有保持对华沟通渠道之意,但他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基本一致。 一、野田改组内阁后在钓鱼岛问题上可能更强硬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钓鱼岛问题已成为未来大选的重要议题;日本右翼在日本影响上升;对华强硬派安倍晋三当选自民党总裁后也会在钓鱼岛问题上示强,与民主党“争出风头”。 9月26日安倍晋三重新当选自民党总裁,为赢得未来的大选,正与大阪市市长桥下徹为首的“第三势力”联手。目前,桥下徹为首的新党“日本维新之会”则准备单独推举候选人参与大选角逐。日本大选最早可能在今年内举行,最迟不超过明年8月末。估计未来日本大选可能出现“三足鼎立”局面,大选后的日本政坛将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安倍晋三为降低国会修宪门槛,将把修改日本宪法第96条(修宪程序)作为竞选议题。他启用前外相、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高村正彦为自民党副总裁,也有着眼未来同中国修复关系的考虑。 在未来的大选中,钓鱼岛问题与中日关系将受到选民的关注,各党候选人可能对华示强。日本一些政客竞选时与当选后、说的与做的、对内与对外、执政前期与后期,对华态度未必一致。在经济领域与安全保障领域的对华政策两面性会更加突出。 明年7月,日本将举行参议院选举,战后出生的日本政治家将全面登上日本政治舞台。即便自民党取代民主党重新上台,也难以建立一党单独执政的稳定政权,而保守势力仍将垄断包括朝野在内的日本政坛。今后无论日本政局如何演变,中日关系均不容乐观,要警惕日本政治右倾化继续抬头。 二、钓鱼岛问题面临的新形势 在钓鱼岛问题上,主张采取所有强硬手段一举压服日方的“速胜论”行不通;认为领土问题无解、事不关己的“无奈论”更不可要;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针锋相对地展开一场“持久战”。 第一,日本政府“购岛”后的所谓“平稳管理”意在永久占岛。其实质是为利用“时效取得领土原则”(简称“时效原则”)永久占岛做铺垫,是变非法为“合法”的花招。国际法上所谓“时效原则”的客体不是固有领土,也不是以先占原则占领的无主地,而是指别国领土;取得的主体必须是国家,而非个人或地方政府。如果一国政府对别国领土,通过和平、稳定、有效而不间断的占领和管辖,而50年未遇有效反对,在国际法上它拥有这块领土的理由就很充分。可以认为,野田内阁实现“国有化”的所谓“和平稳定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将来通过所谓“时效原则”永久占岛,而这是石原慎太郎根本办不到的。 第二,野田内阁不可能改变“购岛”的错误做法,甚至会变本加厉。即便能迫使其放弃钓鱼岛“国有化”,但日方仍会坚持在本国主权下私人拥有土地的性质。既然敦促野田内阁改正错误已无望,中国就只能接过野田内阁发出的“请柬”,坚持到钓鱼岛海域执法巡航,并使其永久化,从而彻底打破日本对钓鱼岛的所谓单方面“实际管控”,从一开始就终结日本利用“购岛”实现所谓“稳定平稳管理”钓鱼岛,防止未来日本借所谓“时效原则”永久霸占钓鱼岛。 第三,中国单方面恪守“搁置争议”已不现实,只能与时俱进。1971年佐藤荣作内阁曾强调钓鱼岛是日本领土,否认存在领土争议。如今,野田首相否认存在钓鱼岛领土争议和中日就“搁置争议”达成共识,说明其政策已倒退到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佐藤荣作内阁的立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日方已改变“搁置”立场,回到“搁置”状态的基础已不复存在,在钓鱼岛领土主权问题上,中国只有针锋相对地做斗争,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 最近,日本开始在国际社会针对中国的主张予以反击。这在客观上反而使世界各国都了解到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领土主权的争议确实存在。中国也必须继续坚持有理有据的法斗文争。未来如果日方仍坚持所谓不存在领土争议的主张,必要时中方也可宣布中日之间不存在领土争议,以便进一步采取反制措施。日本政府“购岛”使中日关系进入新时期 日本政府“购岛”,揭开了中日围绕钓鱼岛之争历史新时期的序幕。从明朝倭寇来袭,到清末日本吞并琉球、甲午之战,中日关系波澜起伏,惊心动魄。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也是中国明朝与古代琉球王国建立关系640周年;是丰臣秀吉结束国内“战国时代”并统一日本后发动入侵朝鲜战争420周年;是日本以武力把琉球国变为琉球蕃140周年;是日本完成甲午战争准备120周年。 与钓鱼岛相关的中日关系史,从1895年1月14日明治政府以甲午战争为背景窃取中国钓鱼岛以来,大体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1895年至1945年日本殖民统治台湾50年,并于1896年授权古贺家族殖民开拓钓鱼岛。第二时期:1945年至1972年,钓鱼岛摆脱日本控制,在国际法上已归还中国,日本殖民开拓时期的所有权利作废,但中日邦交处于不正常状态,钓鱼岛被美国非法控制27年。第三时期:1972年至1992年,美国归还冲绳给日本时把钓鱼岛划入“归还区域”,引起中日钓鱼岛之争。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时,两国领导人就搁置钓鱼岛争议达成政治默契与共识。第四时期:1992年至2012年,冷战后国际环境发生变化,日本出现政治右倾化。日本政府于1996年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后开始以岛圈海,否认中日存在领土问题,否认双方就搁置争议达成共识,从而成为相关问题恶性循环的逻辑起点。 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来自美国“一超”的战略压力必然上升。在这一背景下,围绕钓鱼岛发生的两件大事,即2010年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2012年野田内阁“购岛”,使中日关系进入历史新时期。 中日两国是在岛屿领土、海洋权益尖锐对立中谋求改善关系,还是在钓鱼岛之争中导致两国关系全面恶化?中日关系正处在这样的历史十字路口。这场较量可能影响未来十至二十年的中日关系。尽管时代不同了,但目前中日之间的某些现象,与1894年甲午战争前十年有不少相似之处: 其一,1885年日本调查后已知钓鱼岛是中国命名的岛屿,没敢轻举妄动,但于1887年制定了为期5年的作战计划——“征讨清国策”,1892年完成该计划,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并于1895年1月14日战争中秘密决定占有钓鱼岛。2010年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后,日本于2010年末公布新的防卫计划大纲,制定了为期5年的军事装备计划,把军事战略重点转向包括钓鱼岛的西南诸岛。日本防务省将官还提出多种应对“尖阁列岛”(钓鱼岛)和中国海洋战略的军事作战计划,其中包括利用中国内乱先行军事占据钓鱼岛。 其二,1885年北洋水师从英国、德国订造的战舰陆续下水。日本视北洋水师为最大威胁,并开始针对中国加强日本海军。2012年9月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服役,引起日本高度关注。近年来,日本对中国海军实力的增强及其海上活动,戒心越来越强,担心中国潜艇进入太平洋深海,超越日本的监控范围。因此,日本在财源匮乏的情况下,仍决定购置美国40多架F-35新一代战机,加紧制造大型驱逐舰和潜水艇,在冲绳部署美国鱼鹰作战运输机。 其三,1886年北洋水师军舰出访长崎,发生水兵与日本警民械斗的“长崎事件”。在北洋水师炮口下,日本被迫放回被扣的中国水兵,但激起举国反华情绪。明治天皇曾动员全国捐款,官员减薪10%,以打造日本海军,准备对华开战。2010年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后,日本右翼势力大搞反华活动,日本民众对华态度变冷。今年以来,石原慎太郎动员全国捐款“购岛”,煽动反华情绪;日本公务员也减薪10%以上,缓解捉襟见肘的财政困难。...
天大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穆骏 2012-10-08 政府在做任何一个决策之前,无论有多少“民意”支持,有多少网民在呼吁,都应该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 如果说现在的中国政府是顺应民意、从善如流的,恐怕连美国也不好意思提出异议。有网友粗略估计,过去五年里,中国相关政府部门推出的服务民众的便民、利民措施,大概有85%以上是由网民率先在网络上呼吁,引起媒体舆论跟进,从而影响政府做出决定的。而且,政府各部门回应的速度越来越快,有时做到了雷厉风行。这些,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也是无法做到的。 就拿这次十一国庆长假期间实行的高速公路八座以下轿车免费使用的政策,就是部分网民在两三年前提出、去年和今年才“炒热”的。而当政府突然宣布实施这一措施,很多当初发起呼吁的网友都有些惊讶:政府真快啊。 确实是快的,高速公路造价昂贵,收费也不便宜,高速收费涉及巨大的利益链,假期更是私家小轿车出行的高峰期,政府做出这个决定,等于是厚待了有车一族的中产阶级。当然,这一政策的初衷还有防止放假期间高速拥堵。 之前虽然也有少数官员提到过减免高速收费,但正规媒体的报道几乎没有,更没有听说政府某研究机构或者民间智库做出了相关可行性的报告。这样重大的决定,总是有一些先期的研究工作要做的,并不是网民一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头脑一发热,一声令下就可以办好的。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这次政府相关部门显然有一些问题没有考虑周全,使得假期减免高速收费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 例如,这次减免收费主要是顺应网络民意,尤其是假期能够开车出行的“中产白领”的意愿,这些中产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心比较齐,声音也比较响亮。可是,原本顺应他们而调整的免费政策后来造成了大面积拥堵,也造成了主要是来自他们的抱怨。假期本来就是出行的高峰期,这个时候用免费使用高速公路来治堵,是否合理?这一政策是不是在鼓励大家假期出行? 假期高速是否拥堵,和是否收费没有必然关系的。当然,高速拥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收费站”拥堵,车辆快速行驶,结果到了高速路口却不得不停下来取卡、交费,于是排起了长龙。可这次减免了高速收费,却没有减免司机取卡、交卡的手续。加上假期突然免费,一些为了贪点小便宜的私家车司机,原本不打算外出的,也急忙开上了高速。结果,一个便民的治堵措施,反而造成了拥堵现象。好在相关部门继续“从善如流”,当民众广泛在网络上反映这一不合理现象后,立即宣布,从10月4日开始,司机不用取卡、交卡了。 这本值得称赞,但这样的事情,不用等到全国塞车四天以后才修正吧?这原本是政府相关研究机构或者民间智库早在政策出台前就应该考虑到,并制订出对策的。 这次减免高速收费还引起了网民另外一些的议论。例如,规定减免收费的车以八座以下的私家轿车为主,八座以上的包括大中小客运车照样收费。而大家都知道,假期期间,乘坐这类高速公路公共运输工具的,绝大多数是收入较低的打工一族,包括上亿进城的农民工。由于这些车照样收费,所以他们的票价一分钱不降。对比降调私家车收费,是不是更应该减少出行中的低收入群体的收费?更何况,减免客车收费,可以鼓励客车公司多出车,缓解交通压力。 当然,任何一个政策,无论多么便民利民,总是会受到部分的议论甚至批评,政府相关部门不必有“动辄得咎”的感觉,顺应民意、从善如流的做法应该受到欢迎与鼓励。只不过,政府在做任何一个决策之前,无论有多少“民意”支持,有多少网民在呼吁,都应该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张百达 2012-10-08 及早实现民共两党关系正常化,两岸关系的发展才能真正超越台湾内部政党竞争或因再次政党轮替而可能造成的反复,避免陷入其内部冲突,或为其中任何一方所挟持,进而避免相关政策推动成果遭受牵连或损耗。 [编者按]台湾政治评论人张百达先生曾任职于台湾民主进步党民意调查中心、政策委员会及中国事务部等相关部门,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两岸关系、台美中关系与国家安全相关议题。他认为,可从政党、议题、社团、机制四个层面入手来增强两岸的政治互信,北京须平衡兼顾与台湾各主要政治势力之互动,两岸民间社团之间的交流也应进一步加强,两岸对话的范畴可含括更广泛、多元化的议题,而学界智库应强化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前瞻研究。 两岸关系如欲求进一步发展,在彼此仍存在着许多分歧、暂行搁置重大争议情况下,若能通过适当途径进一步深化双方互信基础,充实积累有关互信的实质内涵,不论是对于稳固当前两岸和平稳定发展局势,或者进一步擘划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前景,都是十分重要的现实课题。本文拟就如何增强两岸政治互信的路径选择,提出个人初步观察与思考。 两岸关系错综复杂,除了经常讨论的政治关系外,实亦包含许多其他层面的关系。因此,不仅政治层面需要互信,其他包括经济事务、安全领域乃至两岸民间日常互动,都需要逐步建立互信,巩固互信,进一步深化累积双方的互信基础。否则,若只谈政治互信,而其他层面的互信则不断遭受侵蚀与损耗,如此不仅导致政治互信难以深化,甚至将随之动摇。也就是说,政治互信固然有其优位性,但若无其他各类互信基础加以支撑填实,政治互信终将难以稳固立足。 在思考如何增进两岸互信时,除了涉及谁跟谁的互信,也就是交往互动的对象外,建构不同互信关系的先后顺序及路径选择,均可能在彼此间造成不等的相互作用。至于两岸如何建立一个具建设性的互信发展动态体系,除了必须寻找有助于系统发展的正向因子外,亦必须从结构上检视并修补目前存在的重要缺陷。民共关系正常化符合两岸利益 首先,在政党层次,应平衡兼顾与台湾各主要政治势力的互动。 两岸关系为力求长期稳定发展,应设法跳脱台湾内部定期选举所造成的周期性影响,并设法早日寻求与台湾各主要方面关系的突破。具体言之,就是应及早实现民共两党关系正常化。唯有如此,两岸关系的发展才能真正超越台湾内部政党竞争或因再次政党轮替而可能造成的反复,避免陷入其内部冲突,或为其中任何一方所挟持,进而避免相关政策推动成果遭受牵连或损耗。 在有历史夙怨的国共两党如今都已实现关系正常化的情况下,如何与在台湾具一定政治版图势力的民进党(及其背后的支持群众)建构起正常交往的互动关系,这并不是政治施舍或恩惠,更不是谁对谁让步或示弱,而是符合谋求两岸关系长远发展的共同战略利益与需要。 两岸未能在曾经提出“未来一中”、两岸统合论述,以及“在九二香港会谈的基础”恢复协商的陈水扁“总统”任期内实现民共关系正常化,不论对民共两党或两岸关系而言,未尝不是战略机遇的错失。即使如此,如何尽早共同寻求民共两党关系的正常化,终究是追求两岸关系平稳发展过程中所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 即使民共两党现阶段因未能实现关系正常化仍无党际交往,但通过智库对智库或其他学术交流形式,仍可作为某种功能上的弥补。但在重要议题上若未能及时形成有效沟通,双方仍可能产生严重战略误判,进而影响缓解政策的推动。 其次,在议题层次方面,应朝向多元化、全方位开展。 两岸不应仅是推进政治对话或经济事务的协商,更应同时就包括安全、战略,乃至范围更广的“人类安全”等其他领域重要议题展开多层次对话,藉以增进相互理解,降低误判可能,并从中探寻彼此可以务实展开的合作空间。 蔡英文在竞选2012年“总统”所发表的“十年政纲”中提出:“双方应在对等、互惠的原则下,通过多层次的对话,就多层次、多面向的议题,交换意见,寻求解决两岸相关问题的路径,建立机制。”现任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在其竞选党主席声明中亦表示:“我们要积极自信的与中国交往互动”,以及“我们要用对话代替对抗,用互动追求互利互惠,促成共存共荣。”蔡苏两者均未限制对话范畴。 由于不同议题彼此间亦可能造成相互影响,除了秉持“先易后难”,在“先经后政”的政经之间,实不存在一条绝对、清晰的分界,更非“只经不政”之意。然而,当两岸在政治议题的原则立场出现分歧时,应区辨究竟是单纯出于对基本原则立场的歧异,或是出于双方对未来两岸政治定位缺乏清楚图像或共同语言?强化学界对两岸关系的前瞻研究 第三,社会层次方面,在党政之外更应加强民间社团的交流互动。 目前两岸关系发展包涵许多层面,除了早期前往中国大陆经营发展的台商台干,存在于党政高层以及两岸事务专家学者间的互动,乃至两岸目前民间所进行的教育、文化、宗教、农渔产品采购以及观光旅游等各种交流往来,若与廿年前相较,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上述有些交流活动或流于形式,或局限于部分特定领域的菁英阶层。即便以陆客来台而论,尽管近年来陆客来台人数持续增加,但在压低成本、追求利润等经济考虑下,目前一般旅行社的活动安排是否真正有助于增进两岸民间相互了解,恐怕有待斟酌。 除了前述各种交流形式,台湾民间存在许多“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简称NPO),或可作为深化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场域。举凡像是生态保育、消费者权益、劳工权益与职场安全、上班族白领阶级权益以及小区发展等等各种存在于两岸庶民社会的共同议题,均可透过增进双方交流以分享彼此经验与成果。而带有公民意识及进步价值的两岸民间交流,将比诉诸传统民族、血缘关系,或基于追求经济利益的两岸经济活动,更有助于发展建构两岸民间的社会联系。 第四,在机制层次,应强化学界智库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前瞻研究。 学界与民间智库相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具有某种程度的非政治性,即使彼此出现分歧,也不至对政治场域造成立即直接的冲击。另方面,两岸政治部门在其所共同面临的各项议题时,也可以透过鼓励、支持前者展开具有前瞻性的前期研究或共同探讨,以寻求解决方案或提供政策建议。...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张旭东 2012-10-05 即便罗姆尼真的取得了首场辩论的胜利,但这并不一定能帮助他赢得大选,他还需要在后面的辩论中奋起直追。而奥巴马更须改变首场辩论中的被动局面。 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分别于 2012年 8月末至 9月初期间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现任总统、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和前马萨诸塞州州长、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分别接受两党提名。奥巴马现年 50岁,罗姆尼为 65岁。现任副总统拜登接受民主党副总统提名,威斯康辛州国会众议员瑞恩接受共和党副总统提名。民、共两党相继敲定各自总统候选人后,双方展开激烈角逐。本文旨在通过回顾两党全国代表大会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观察美国的选情变化及民意动向。医保法案之辩 9月7日,美国劳工部公布就业数据,今年8月份仅创造9.6万个就业机会,失业率连续43个月保持在8%以上。罗姆尼就此指出,这份就业报告说明奥巴马没有兑现承诺,奥巴马政府的政策不起作用。 9月8日至9日,奥巴马在关键州佛罗里达州进行竞选活动。该州的老年人口和拉美裔选民比例较高。奥巴马表示,要重振经济,美国的问题可以解决。9月8日,罗姆尼则在弗吉尼亚州进行竞选活动,其夫人安·罗姆尼助选,这是罗姆尼团队在共和党大会之后的第一次竞选活动。安·罗姆尼的出现旨在争取女性选民的选票。 9月9日,罗姆尼表示将会保留奥巴马医保法案中的若干条款,而之前他一直表示在当选之后要彻底废除这一法案。罗姆尼提出,他将提出自己的医保法案来代替奥巴马的方案,奥巴马的方案中未获得医保(有病史)者可以确保获得医保,26岁以下的年轻人可以加入父母的医保计划。对此,奥巴马回应称,罗姆尼的医保方案将令州政府资助老年人医保的战略受阻,严重影响未来的退休者。奥巴马根据自由派智库美国进步中心的一份报告称,根据罗姆尼的医保方案,2030年退休的人预计在一生中将多支付12.5万美元的医保税。 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奥巴马和罗姆尼民调数据处于胶着状态,而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之后,4个不同的民调显示奥巴马的支持度开始上升,领先于罗姆尼,但是在关键州的民调数据两人仍然相持不下。领馆袭击事件的政治化 9月12日,罗姆尼公开批评奥巴马政府在处理开罗和班加西发生的袭击美国外交使领馆的做法。9月11日,在袭击事件之后,美国驻开罗使馆曾经发表了一份声明,谴责“个别被误导的人伤害穆斯林的宗教感情”。此声明发表于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遇袭身亡之前。罗姆尼称这一声明“可耻”。 奥巴马团队认为在美国驻利比亚外交官遇难之际发动政治攻击,令人震惊。罗姆尼辩护称,美国驻开罗使馆的声明形同道歉,是严重的误算,有违美国的原则,利比亚事件令人遗憾。他向遇难外交官表示了哀悼。9月12日,奥巴马在内布拉斯加州,称罗姆尼在中东外交机构遭到攻击后的言论显示其缺乏判断力,具有一种“先开枪后瞄准的倾向”。 罗姆尼利用此事件对奥巴马政府的攻击在华盛顿政界掀起了风暴,民主党甚至一些共和党人都指责罗姆尼把国家悲剧政治化。以此事件为标志,外交议题重要性和关注度开始在大选中上升。 皮尤研究中心在9月13日至9月16日的民意调查显示,在紧密关注领馆袭击事件的美国人中,有45%的人认同奥巴马对此袭击事件的处理,而只有26%的人认为罗姆尼的言论有道理。从另一个角度看,有36%的人不认同奥巴马的做法,而有48%的人认为罗姆尼的言论不合时宜。虽然并不是每个选民都关心外交,但此次奥巴马和罗姆尼的表现定会影响一部分选民的投票倾向。罗姆尼的47% 9月17日,在自由派网站“Mother Jones”上出现了一段罗姆尼诋毁奥巴马支持者的视频。这是罗姆尼今年5月在佛罗里达州一个私人筹款活动上对捐款者说的话。他认为,奥巴马的选民中47%没有纳税,却认为他们有权利享受健康保险、食物、住房或者其他服务,而他不会担心这些人,因为他永远也无法说服他们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罗姆尼随后承认他的表达不够优雅。但是这件事情引起了轩然大波,冲击了罗姆尼的选情,民主党趁机攻击罗姆尼的这番言论。白宫发言人回应称,美国总统应该服务所有的选民,而不是只服务那些给你投赞成票的人。9月 18日,奥巴马参加美国热门电视节目《大卫·莱特曼晚间秀》,首次公开评论罗姆尼的这一言论。奥巴马称,担任总统就意味着必须为所有人工作,而不只是为部分人工作。      9月19日,奥巴马和罗姆尼团队开始相互指责对方过去的一些言论。罗姆尼还在《今日美国报》上发表文章表示,奥巴马在总统任期中导致美国经济停滞不前,进而加强了人们对政府的依赖。同日,罗姆尼参加了美国西班牙语电视网络Univision的节目,他称自己为所有美国人竞选。他还说,共和党喜欢西裔美国人,共和党是机会和希望的一部分。9月20日,奥巴马上了同一节目,称共和党的阻碍让他没有兑现在第一任期内通过移民改革方案的诺言。这一天,奥巴马和罗姆尼均在佛罗里达进行竞选活动。民调数据显示,奥巴马在西裔选民中的支持率领先罗姆尼40%。罗姆尼关于47%的选民是受害者的言论逐渐发酵,民调显示奥巴马的支持度逐渐领先罗姆尼。争相打中国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