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王家棣 2012-12-27 明年美国的日子不好过,美国所有阶层的所得税率、个人财产、资本所得和股息税等都将提高,政府和个人都将面临财政紧缩的局面。 现在美国最知名的政治短语是“财政悬崖”,随着新年的临近,媒体和网络使用该词的频率将越来越高。今年2月29日在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听证会期间,美联储主席伯南克(Ben S. Bernanke)首次使用了该词汇,以形容 2013年1月1日这一特定的时间节点和美国财政的微妙关系。到这一天,从小布什政府延续至今的减税政策将到期;去年8月,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陷入谈判僵局,对今后十年减赤方案并没达成一致。当时约定,如到2013年元旦,仍未达共识,国会的自动减赤机制就会启动,预计十年内将削减政府开支1.2万亿美元。所以在这一天来临之前,民主、共和两党必须协商出政府预算方案。不然,政府财政就会出大乱子,经济将陷入新的衰退,势必触发又一轮经济危机。伯南克11月20日公开讲话中,使用的还是“财政悬崖”一词,足见形势严峻,尽管他拒绝对此术语是否合适发表评论。 12月9日,奥巴马在白宫会见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博纳(John Boehner),提议今后十年增税1.4万亿美元,比最初的方案减少2,000亿美元。博纳稍后提出了共和党的新提案,并认为达成协议是有希望的。他说,如果奥巴马总统反对共和党人的计划,他有义务提出新的具体计划。他的发言人也说,共和党正等待总统奥巴马批准开支削减的幅度,这是奥巴马对美国人承诺“平衡”的一部分。白宫新闻秘书杰伊•卡尼(Jay Carney)12月11日说:“总统不同于任何其他的谈判方,他已提出了详细的削减开支和增加税收的建议”。参议院民主党领袖里德(Harry Reid)却不看好两党在短时间内能达成一致。 博纳没有说明他和他的团队是否正在考虑改变共和党的谈判立场。共和党一直在拒绝奥巴马明年对2%最富有美国人的增税要求。博纳和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均对奥巴马削减开支的详细计划穷追猛打。麦康奈尔在参议院说,总统奥巴马似乎认为,如果他谈的都是税收,所有的报导也都关于税收,我们其余的人会奇迹般地忘记政府开支已完全失控,而他自己则是坚持收支平衡的。 “财政悬崖”的解决方案无非是增税和减赤,也就是所谓的开源和节流。共和党的原方案是,未来十年增加8,000亿美元收入,削减1.4万亿美元开支,共计2.2万亿美元;民主党的原方案是,未来十年增加1.6万亿美元收入,同时减少4,000亿美元福利开支,共计2万亿美元。虽然每一方都指责对方的方案过于模糊,但双方也一直在努力达成一项协议。共和党人对奥巴马削减开支的细节紧追不舍,奥巴马则批评共和党没有对增加政府收入给出具体措施。但是,妥协的迹象还是有的,奥巴马并没有如往常一样,批评共和党人因反对向富人增税而以大部分美国人作“人质”,也暗示愿意满足共和党人要求削减福利计划的要求。奥巴马和博纳放缓语调,称正尝试就“财政悬崖”解决方案达成一致。两院部分共和党的“反叛”议员也通过联署,敦促博纳给予总统奥巴马想要的税率,以便集中精力谈判削减政府开支事宜。 时间过得飞快,美国离“财政悬崖”已越来越近,两党不妥协的后果就是掉下去,一起完蛋。奥巴马能否“悬崖勒马”,取决于美国传统的“妥协政治”。现在看来,立场先软化的可能是共和党人,他们将不得不同意提高税率,以换取民主党人砍掉更多的联邦开支。共和党的政治资本(美国民众的信任度和支持率)正在不断下降。最新的皮尤民意调查数据表明,处理“财政悬崖”问题,民主党获得55%的肯定,38%的否定;共和党获得32%的肯定,57%的否定。所以,如果共和党再硬撑下去,以后的选票将会更少。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说,从世界其它地区看来,美国在所谓的“财政悬崖”辩论中“群龙无首”。其实我们不难从乱像中看出问题的本质,“财政悬崖”的出现和解决都和美国的金融资本主义危机有关。这个国家有如此优越的地理、自然、人口和科技条件,再怎么不济,也不至于弄得寅吃卯粮。但事实上这个金元帝国已被挖空,资源和舆论都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国库空虚,政客空谈。自由选举本是好事,却被金钱控制。那些选举资金主要来自低税率和高军费。此外,美国华尔街的贪婪和福利制度的滥用也造成财政形势的进一步恶化。《福布斯》杂志一位撰稿人发现一种被称为“死亡螺旋状态”的现象,美国已有11个州属于此类状态。这些州私营部门员工所交之税要供养超过本部门人数的公职人员,包括政府工作人员、领社会福利金的人员或领养老金的人员。如加利福尼亚州的“领取者”和“生产者”的比率已大于1。若一家软件公司拥有员工100人,它还要养活另外139个“领取者”。在这种恶性循环下,纵有金山,也被吃空。据华尔街日报测算,将医疗保险的资格年龄从65岁提高67岁,在2020年可以节省300亿美元(占当年预算赤字的2.7%),但它还是远不能抵消赤字。所以,美国财政困难之大,可以说是积重难返。 今天美国虽还未坠入“财政悬崖”,但由于解决方案没能出台,造成的不确定感和悲观气氛,已经影响企业投资和招工,进一步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和极大的社会问题。目前还没有可以避免经济衰退的工具,短期和长期的“避免掉崖”政策有待制定,问题是美国那么多的利益集团能够团结一致吗?那些金主又是如何想的?奥巴马之所以赢得选举,对手的失招和言行不一帮了不少忙,多数选民没有把经济困境完全归罪于他。即使如此,“财政悬崖”会使政府财政紧缩,必然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支出,影响经济的恢复。面对共和党人居多的众院,奥巴马任何新经济政策获得通过都非常困难。 明年美国的日子不好过,美国所有阶层的所得税率、个人财产、资本所得和股息税等都将提高,政府和个人都将面临财政紧缩的局面。别看美国大选时政客们口若悬河,他们描绘的愿景和实际做法永远是两码事。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或者说羊毛出在羊身上,都符合今日美国现状。共和党让工薪阶级多交税,让极富有阶级少交税的路已经不通;民主党搞大政府奖懒罚勤的福利路线也走不下去了;老百姓普遍没有积蓄,一有风吹草动,就让政府救助,随着国家财政的枯竭,显然也不行了。美国现在真有许多力不从心的地方,剩下的选择不多,无非就是印钱和圈钱。第三轮量化宽松以后,就是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贬值以后,就是通货膨胀;制造热点以后,就是转移危机甚至挑起战争。只要可以救急,都可能发生。美国已经在世界各地装上许多引信,至于要点燃哪个点,还得看美国得需要。
Day: December 27, 2012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吴木銮 2012-12-27 翻查中共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党代会报告,从文本比较来看,十八大报告对于港澳事务的表述比以前更为丰富、细腻,许多段落不再仅仅是愿景,更多的是操作性较强的指导性意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公布之后,引起香港社会高度关注,尤其是涉及港澳事务的论述。翻查中共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党代会报告,从文本比较来看,十八大报告对于港澳事务的表述比以前更为丰富、细腻,许多段落不再仅仅是愿景,更多的是操作性较强的指导性意见。丰富“一国两制”内涵 对于“一国两制”的理解,三份党代会报告均有提及。十六大报告出台时香港回归五年,因此如此表述:“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十七大报告出台时香港回归十年,当时中国国内外经济形势都比较复杂,香港经济前景不太明朗,因此中央政府改用较为保守的语言强调“一国两制”:“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此中透出的信息是,香港政府和中央政府一起合作实现香港的繁荣和发展。 相比之下,十八大报告对“一国两制”的阐述最为丰富和细腻:“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这段话有多层含义。一是强调香港和内地是互补关系。从经济层面来说,香港对内地的经济作用是巨大的。改革开放早期,香港对内地投资一度是内地经济的火车头,同时也是内地对外贸易的桥头堡。在过去的十五年中,香港对内地的经济贡献逐步从资金输入转向经验分享,此方面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另一方面,内地也一直是香港的重要经济伙伴,特别是香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及应对非典时期经济低迷时,内地与香港的伙伴关系越显重要。因此上述报告强调了双方的互惠关系,在此基础上双方都将有宽广的道路。二是国家主权、安全等利益与香港自身利益的互相协调与尊重。“一国原则”和“两制差异”是并列的,而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香港高度自治权也是互补的。此报告特别强调两者不可偏废。 对于报告文本的理解,涉及内地思维与香港思维的文化差异。传统上来说,两个事物可以互相包容、互相补充;但部分港人却认为,两者必有优劣、高低之分,要么“一国”大于“两制”,要么“两制”大于“一国”。确实,在严重冲突的情况下,两者是有优先次序。但正如报告所强调,在正常情形下,维护中央权威、坚持一国原则与地方自治、尊重两制是互为补充。 十八大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香港民主的表述。十六大报告未提及此事项,十七大报告则在提及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时,认为“要着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十八大的表述是中央政府“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可以看出,十八大的表述更加精确。就香港的民主而言,中央政府的立场是支持和肯定的。实施过程希望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一步到位。 此中争议同样反映两地思维和制度发展的差异。部分港人认为“循序渐进”给中央政府一些斟酌空间,因此在特定情形下,中央政府可能会减少支持力度。其实,内地近年来许多重要公共政策都是由点到面、先试验再推广的“循序渐进”改革,目的是降低各种改革的震荡和负面效应。这套思路同样适用于香港的民主化进程。应对外部势力干预 “港独”近期成为香港社会关注的议题。香港一些媒体认为中央也在强调“港独”问题的严重性。有学者认为,胡锦涛在谈及香港时较含蓄地回应了“港独”问题。也有论者认为,胡锦涛讲话“绵里藏针”,希望通过十八大报告给香港“去大陆化”画上句号。 十七大报告首次出现对“外部势力”的表述(见表一):“积极支持香港、澳门开展对外交往,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预香港、澳门事务”。十八大报告的表述则为“促进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大团结,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对中共文件有些了解的人士可看出两者有一定区别。十七大报告强调的是香港与中国之外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在此基础上,中国反对外部势力干预(比如美国和英国势力对香港事务的干预)。十八大报告则表达两层含义:一是香港人要有大团结,也就是香港人内部要强调爱国爱港。此内容针对的是无任何外部势力干预下的内部争议问题;二是要防范和遏制香港之外的国家和地区的势力干预香港事务。十七大报告用词是“坚决反对”,表明的是一种态度;十八大报告用的是“防范和遏制”,更代表一种行动层面上的应对策略。 表一 党代会关于港澳议题的表述 与十七大报告不同,十八大报告透出的明确信息是,港人内部团结很重要。中央希望港人可以减少内部争议,集中精力发展民生及经济事项。 有必要指出的是,两地人思维习惯不同,对同样表达可能产生不同理解。比如“团结”在内地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其目的是解决集体决策和行动的问题。受儒家传统及现政权意识形态的影响,团结意味着在集体决策之中可以争议、争论,不过决策一旦做出,要一致行动以实现设定的目标。而香港社会中西兼容,对团结一词会有不同解释,有部分人士把团结理解为“被团结”,即强制下的“团结”。中央越提团结、和谐,部分人士越会认为这是强制要求港人服从一个声音。 香港内部的争议、香港和内地人士之间的争议,有政治制度、教育背景、文化传承等多种因素发挥作用。香港回归祖国以来,这些争议越来越多,就像人与人相处,友谊并不完全随着交往年份增长而增长。基于近年的事态发展,十八大报告作出了明确的回应。也可以说,中央“含蓄”回应了香港和内地的矛盾,并要求港人保持内部团结。但是,笔者不认为这是对“港独”的正面回应。“港独”在香港的根基较浅,严正回应往往适得其反(可能出现所谓“自我实现的预言”),把十八大报告中关于防范外部势力的表述理解为中央关注“港独”不见得是恰当的。对香港管治形势的启示 香港社会之所以对于十八大报告文本有较多不同的解释,除了两地制度、文化差异外,也反映香港社会的“深层次矛盾”。 香港的贫富差距、房屋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上一届行政长官曾荫权回顾任内事务也承认在这方面有改进空间。民生政策的失败直接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在生活无望的情形下,民众会变得更加不安和挑剔。 在经济优势逆转之下,奶粉和孕妇床位之争引发香港人和内地人的矛盾,目前房屋议题更激化两者矛盾。数据表明,香港大量房屋由没有居住需求的内地人购入。部分港人认为,内地人炒高了他们的住房价格,因此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陆港矛盾问题上,特区政府的作为值得反思。矛盾浮现之初,特区政府几乎没有任何举措,甚至连道德说教都没有。之前已有香港人和内地人的矛盾,上任政府的六千元现金计划更是在香港本地制造了香港永久居民和香港居民(大多数为中国人)之间的矛盾。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持工作签证的人士会发给一定期限的居留证件,而此证件是与社会福利挂钩的。澳门特区政府向民众派现金,尽管数额不同,体现贡献不一,却不会是永久居民有份,而非永久居民的份额为零。金额高低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居港人士在六千元计划中感受到严重的不公正待遇。 现任特区政府试图扭转此态势,行政长官梁振英不久前在立法会上关于香港和内地关系的解释就是其中的一个步骤。不过,要改变局势却有待时日。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的今天,人们的经济处境常常易受外界影响。香港作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面对不确定性的机率更高,因此人们出现焦躁情绪可以理解。但是当正常的民众诉求无法得到政府及时回应,民粹主义已逐步扎根,并影响到政府和民间的关系,令特区政府施政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