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研究院研究员 姜冬梅 2012-11-30 多哈谈判一开幕,发达国家即联合扮出“无心恋战”的可怜相。中国和基础四国应看到,发达国家默契配合,正采取欲扬先抑、用“可怜”换取国际社会同情的谈判策略。 联合国气候大会,即近年如火如荼进行的国际气候谈判,11月26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如期拉开帷幕。近200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团、1000多个非政府组织观察团和数千名记者云集海湾,将共同关注决定人类前途的国际气候公约问题。 序幕刚刚拉开,尚未短兵相接,却在国际媒体上呈现“无心恋战”的场面。 11月26日路透社报道指出“欧债危机使欧盟无力主导气候谈判”。其主要证据来自欧盟气候行动专员赫泽高的三次受挫:一、力图保持欧洲在全球气候谈判先导地位的努力在国内外受挫;二、碳排放立法的努力受到部分欧盟成员国、重工业游说团体以及欧盟执委支持者的瓦解;三、屈服于国际压力而暂停航空税。赫泽高低调出场,是否真的一改欧盟的国际气候谈判主帅地位? 其次,“桑迪”过后的美国,毫无振奋精神做出减排承诺的决心,多哈的开幕序曲难寻美国痛改前非的迹象。要么否认气候变化、要么把阻碍减排的舆论引向中国和印度这些发展中大国,仍是美国国内舆论的一贯态度。 此外,加拿大、日本紧跟美国,游离到《京都议定书》之外。德班协议签订次日,加拿大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不仅不打算承担《京都》二期减排任务,《京都》一期没完成的“家庭作业”也拒绝完成。日本由于福岛核电站问题,《京都》一期减排任务难以完成,干脆也不再承担二期任务。而他们却也像美国一样振振有辞,不忘将阻碍减排的责任推给中国。 “伞形集团”的小兄弟澳大利亚倒是有些与众不同,开幕当天即提交参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条件和目标。“小兄弟”打算承担的减排义务大小暂且不表,完成任务的先决条件是“到2015年,德班平台要持续进展,达成包括所有国家减排承诺的协议”。引申一下,如果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仍然坚持公约现有的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而没有承担法定的减排义务,就不能怪“小兄弟”不完成京都二期的“作业”了。 虽然多哈谈判一开幕,发达国家即联合扮出“无心恋战”的可怜相,但是中国和基础四国应该看到,发达国家之间的默契配合,说明他们正采取欲扬先抑、用“可怜”换取国际社会同情的谈判策略。中方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根本战略,放缓进攻节奏,注意谈判艺术,沉着冷静应对,同时高度提防发达国家联手施压,对华形成包抄围攻之势。 多哈国际气候谈判观察之一 相关链接:多哈国际气候谈判观察之二多哈国际气候谈判观察之三多哈国际气候谈判观察之四多哈国际气候谈判观察之五
Month: November 2012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赵中斌 2012-11-29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在新时期要重新界定国家安全概念,确立高边疆时代的大国战略,维护高边疆的立体安全和综合安全。 新世纪以来,国际安全、国家安全概念有了进一步明细划分,例如有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之分。传统安全主要包括领土领海安全、国家统一以及军事安全能力与维护等;非传统安全则包括经济安全、能源安全、资源安全、反恐等等。与传统安全相比,新安全观有明显外延和拓展。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在新时期要重新界定国家安全概念,确立高边疆时代的大国战略,维护高边疆的立体安全和综合安全。这种安全观,是包括大陆安全、海洋安全、太空安全、网络安全以及极地安全等等方面的立体安全观。 中国既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保护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立海洋强国,这是综合概念,包括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国土维护、海洋安全利益保障等内容。 推而广之,中国也应享有和维护应有的太空权益,确立太空安全战略。美国、前苏联早已进军太空并取得辉煌成就,俄罗斯继承前苏联太空发展成就和轨迹,目前在太空拓展中仍具重要地位,太空探索技术、航天技术依然先进。欧洲国家和印度也纷纷进军太空。新时期中国应维护自身的太空权益,推动和平开发和利用太空,造福国民和全人类,这是中国的大国责任之一。 网络空间安全涉及微观安全、信息安全,同样是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最早提出网络战并建立指挥和领导体系,中国虽不主张网络战,但绝不允许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受到挑战和侵犯。中国应尽早应对信息化时代的国家安全,面对网络中看不见的激战,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应对。 百年前,人类探险家发起对北极点、南极点的不懈探险,多人为此付出生命。今天,人类活动已经遍布两大极地,到达、穿越南极、北极早已不是梦。正因为如此,极地权益划分、发展与合作问题也被提上国际议程。极地是全世界共同权益,并非仅为临近国家所有。推动南北极地成为造福全人类的新地标,中国应在其中担负重要责任,发挥重要作用。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杜平 2012-11-27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1月21日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明确中国未来改革方向、思路和措施,让外界看到中国改革的希望。 中共十八大结束后,海内外普遍关注新一届领导人在改革方面会是什么样的方向,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中国的改革到底希望在哪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1月21日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明确中国未来改革方向、思路和措施,让外界看到中国改革的希望。 首先,李克强在讲话中强调,除了依然存在的人口红利之外,“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意味着中国为了会继续坚持改革,而且不断地深化,会把改革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 其次,李克强在讲话中表明,中国下一步的改革是要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这是很多人所关心的问题。当前改革之所以停滞不前,或者难以跃过一些障碍,主要问题在于利益格局很难改变。李克强讲话点明中国改革这一方向,即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调整利益预期。 李克强指出,要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不仅要有政治胆识和勇气,同时还需要智慧和系统的知识。这是对改革提出专业的要求。另外,李克强此次讲话还有一个重要提法,即“改革既要有顶层的设计,又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大家过去都在呼吁改革要有顶层设计,必须从上至下,由国家制订方针政策,然后才可以落实。其实,中国过去几十年很多改革都是从基层开始的,然后中央政府把它总结成一个主要的改革思路。李克强的讲话,意味着中国未来可能仍会延续这一做法,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改革阻力,李克强指出中国“要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的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一取向,意味着今后的改革会更为注重社会公平问题。
天大研究院研究助理 何龙 2012-11-21 正确的对华政策可以减轻中国的担忧,同时也可保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随着中国崛起,美国最好的选择是自我克制,而非危言耸听。” 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和中国高层领导换届备受世界关注,凸显出守成美国和崛起中国对于全球事务的重要意义。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向,更对世界和平与繁荣起着决定性作用。 自2010年奥巴马推行“重返亚洲”政策以来,亚洲局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一政策是推进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繁荣,还是给亚太地区带来更多的动荡?这一政策给中美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美国波士顿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陆伯彬(Robert Ross)对“重返亚洲”政策施行以来亚太地区局变化进行了仔细观察和深入分析,在最新一期美国《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杂志发表《“重返亚洲”政策之误》一文,直斥奥巴马“重返亚洲”政策失误之处,并提出美国对华政策最优选择。 在陆伯彬看来,奥巴马政府采取的“重返亚洲”政策是基于对中国领导层的误解。他认为,制定这一政策的依据是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崛起的中国将危及美国利益和区域稳定。但种种事实表明中国目前的军事实力并不足以撼动美国的海洋霸主地位,更不能打破地区均势。而中国之所以在世界面前展现一个更强势的形象,主要是为了避免其执政合法性遭到怀疑。陆伯彬希望美国不要夸大中国的实力,丢弃以往的接触政策。 陆伯彬认为,美国应对中国崛起的策略早已存在,美国与亚洲地区的海洋盟友加强防务关系保证国家安全也无可厚非。但美国直接卷入中国领土争端并增加在中国边界区域的军事存在无疑让中国感到威胁。“从这个角度看,‘重返亚洲’政策只会加重中国的不安、逼迫其变得更加强势,以致降低区域稳定、减少中美合作可能性。”处于急剧恶化的战略环境,中国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是口头还击,而是采取了切实措施来应对“重返亚洲”政策。 事实证明,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洲”政策并没有促进区域稳定,反而增加了冲突的可能。陆伯彬指出,美国在中国周边的一系列举动让中国政府认为美国已经放弃了长期以来的战略接触政策。美国对中国争议领土的言行也让中国政府坚信,只有采取强硬的姿态才能保证中国的自身安全。“‘重返亚洲’政策激发了中国的斗志,磨灭了其对合作的信心。” 陆伯彬认为,“重返亚洲”政策已经损害了美国的安全利益,并且代价还在不断增大。随着中国对美国增加区域军事存在的回击和区域内民族主义紧张情绪的上涨,区域战争的爆发不无可能。为了避免战争,他建议:“在今后的几年中,美国应重塑亚洲政策,恢复以往的共识:增加美国在东南亚国家的军事存在对美国的安全并非必不可少,美国应避免卷入该区域复杂的领土争端。即使美国减少在中国边界区域的军事存在或退出区域领海争端,凭借海军在亚洲海域的霸主地位,美国依旧可以让该区域盟国相信其制衡中国的决心。” 陆伯彬强调,正确的对华政策可以减轻中国的担忧,同时也可保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随着中国崛起,美国最好的选择是自我克制,而非危言耸听。” 相关文章:中国如何改写南海被动局面?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彭念 2012-11-21 如何界定自身的国际责任,如何在参与国际事务的过程中维持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原则,将是中国未来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随着中国崛起态势日益显现,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舞台发挥更积极作用期待很高。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笔者认为,“更加”一词显示中国新一代领导者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呼声,承担起一个大国应当承担的国际责任,而不是西方国家所批评的只享受权利的“搭便车”国家。但是,如何界定自身的国际责任,如何在参与国际事务的过程中维持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原则,将是中国未来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确实加大参与国际事务的力度,不仅积极参与一些国际性会议,关注国际性、地区性热点,还在一些国际性、地区性组织的运行中发挥关键作用。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做得不够,批评中国充分享受国际制度所带来的便利却并未积极履行自身的义务。 夸大自身的国际责任或者弱化自身的国际责任都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像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去参与国际事务。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国力,中国只能有选择的参与某些国际事务。 衡量标准有两点。一是关乎全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也就是涉及全球共同利益的稳妥,中国应该积极参与。比如说,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世界粮食安全问题、联合国改革、跨界走私等问题上,中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二是涉及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如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地位等问题,中国应该积极参与。这既是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也是维护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 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再次明确中国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原则。但是,在扩大参与国际事务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与不干涉他国内政外交原则相抵触的困境。中国可以通过联合国、一些地区组织、跨地区的多边组织来介入一些国际、地区热点问题,这并不违反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原则。但是,当联合国、地区组织、跨地区多边组织不能解决问题时(这一可能性非常大),中国又该如何应对呢?这或许是中国未来国际战略需要认真思量的问题。
天大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穆 骏 2012-11-20 中共十八大是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承上启下的一次会议,也是在中国面临更复杂更严峻的国内国外环境下召开的一次大会。 中共十八大是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承上启下的一次会议,也是在中国面临更复杂更严峻的国内国外环境下召开的一次大会。这次会议总结过往经验与教训,厘清当前形势,指出未来方向,制定发展计划。笔者认为,四个关键词值得一提:“特色”、“道路”、“自信”与“团结”。“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十八大提出了“三个自信”,具有极其明确的针对性。过去三十年,尤其是过去十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遇到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各种社会思潮包括对改革的反思也热烈起来,其中不乏对中国所选道路与社会制度的质疑,不但给社会,也在中共党内造成了一些波动。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尤其是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国政治与军事影响力大幅度攀升,中国的经济实力跃升至世界第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胡温执政十年,取消农业税,关心弱势群体,逐步建立健全福利保障与医疗保险。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报道,2003年的中国,中国有近八亿农民没有医保,也没有低保,仅仅十年不到,中国的医保与低保覆盖了整个农村地区。从没有任何福利保障到全民覆盖,英国与法国都走了将近一百年,中国只用了十年。虽然低保与医保的力度还有待提高,但相比于人均GDP同等国家,中国也是遥遥领先。 过去十年,中国国际地位大幅提高,中美关系有了进一步改善。尤其是台海两岸关系,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基本建成,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短短十年不到,传播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在全球各地设立。这一切都是有目共睹的。中国执政者没有理由不自信。正是带着这种自信,中共十八大报告承诺,到2020年中国国民收入将要翻一番。这种自信,恐怕是任何其他国家的执政者都没有的,这种承诺也不会出现在其他国家执政者的宣言中。 “打铁还需自身硬” 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自豪而不自满。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大增,但中国民众在世界上依然处于人均收入较低的行列。即便与台湾、香港的中国人,还有新加坡与世界各地的华人相比,大陆的中国人生活水平仍然相差很大。更应该看到,伴随着经济发展,贪污腐败屡禁不止,社会道德有滑落趋势,贫富差距继续扩大,民众要求社会公正、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中国社会能否继续保持稳定,经济能否不受打扰地持续发展,都成为执政党最应关注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健全执政理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说,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个国家与民族是否会走上邪路,与执政者举什么旗帜、奉行什么价值理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会否走弯路、岔路、歪路甚至邪路,也与中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与发展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要想保证中国不走邪路,必须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所提到的执政党责任,那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成执政党的“奋斗目标”,“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把人民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短短24个字,凝聚人类文明精华,也是中国人走过上下五千年曲折历史而最终寻得的正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我们前进的方向,是兴国之魂,在发展道路上,中国不完全照搬西方模式,但对富强、和谐、自由与民主的追求,将始终坚持不懈。 执政党如何把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处,关心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败,关系到中国社会稳定。中国共产党不但要领导中国人民把这些价值观变成信念与理想,更要首先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谨守这些信念,使之成为最高的执政目标与理想。 胡锦涛、习近平两任总书记都强调要坚持推进改革开放。从上到下,从体制内到体制外,改革已经成为共识。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理念深植于一个负责任的执政党的价值理念与内心深处。怎么改革?改革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落实贯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在中国实现富强、和谐、自由、法治与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好。他说:“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伍俊飞 2012-11-20 奥巴马连任后迅即出访东南亚三国,美国在亚太区限制中国的战略进一步清晰化,势必加剧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被动局面。中国只有主动建立清晰的东南亚总体战略框架,才能稳定东南亚,而首先则必须认清东盟国家的小国属性。 美国总统奥巴马连任伊始就于11月18日飞抵东南亚,开始访问泰国、缅甸、柬埔寨这三个与中国有传统友好合作关系的国家,并参加其后在金边举行的东亚系列峰会。奥巴马是首位出访缅甸和柬埔寨的美国总统,此访也是越战后美国总统首次对东南亚地区的全程访问。 奥巴马此行将其在亚太地区限制中国影响力的战略进一步清晰化。他积极推销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和《防扩散安全倡议》,前者旨在根据美国的意志构建亚太区域经济国际规范,后者主要目的是阻止反美小国或国际组织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随着奥巴马政府玩弄其“巧实力”逐渐娴熟,中国周边安全进入多事之秋。此前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小国在南海公然与中国对抗,充当美国新亚太政策的扈从。7月初,菲律宾总统府发言人陈显达更是嚣张地用汉语警告中国:“小心一点!”此举向世界媒体彰显了中国被南海周边小国欺凌的尴尬。 在中日关系持续紧张的情况下,稳定东南亚,避免多线作战,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必须面对的课题。长期以来,中国的东南亚政策缺乏核心思想,没有方向感,基本上属于一事一议的被动反应。从当前亚太形势来看,中国只有主动建立清晰的东南亚总体性政策框架,确立领导力,才能改变在南海的被动局面。要建立东南亚总体政策框架,中国首先要认清东盟国家的小国属性,理解当今世界小国战略生存之道。 具体而言,目前小国的外交选择主要包括与全球性大国准结盟、结盟或者直接寻求其保护;加入有实力和影响的地区性安全组织,从而求得集体合作安全;推广国际规范,参与制定国际规则,保护并扩大自己的权益;专注于一点或几点小众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卖点;在外交行动中尽量利用国际变迁或冲突的时间点,使自己的利益适时最大化。 东南亚国家对外行为并没有背离这些规律,而中国在该地区的外交政策也要把握这些脉络。中国应细致研究东盟各国的小国特性,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特性,分别采取力制、利赢、规正和巧取等策略,与美国展开战略博弈,先着眼于令东盟国家在中美之间至少不选择与美国同处一个战壕,然后在将来某个时期以后首先关照中国在当地的利益。 相关链接:美《外交事务》批评“重返亚洲”政策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赵中斌 2012-11-20 以色列将在2013年1月举行大选,内塔尼亚胡此时对哈马斯下手,显然仍是为赢得大选做准备和铺垫,以维护“安全”的强硬表现拉取选票。 本月10日以来,以色列与以哈马斯为首的加沙地带武装力量爆发血战,巴以局势不断恶化,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1月19日抵达开罗主持巴以停火谈判,并敦促各方配合埃及为巴以停火做出努力。以色列与哈马斯关系不睦,相互对立和敌视已非一天两天,缘何近日突然紧张?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是强硬的右翼势力代表。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他数次主导以色列政坛并在巴以谈判中采取锱铢必较、强硬不让的立场。依靠这些“安全许诺”和措施,他的确成功入主以色列内阁,成为响当当的政坛铁腕。2013年1月以色列将举行大选,内塔尼亚胡此时对哈马斯下手,显然仍是为赢得大选做准备和铺垫,以维护“安全”的强硬表现拉取选票。据以色列媒体统计,该国历史上七次选举中曾有五次加剧巴以局势紧张。 近年来,巴勒斯坦方面不满多年来巴以和谈进程停滞、倒退,坚定表示要加入联合国,并要求独立国家的名分,引起以色列强硬势力不满和不安。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质疑阿拉法特死因,坚持开棺验尸,并在国际社会大造声势和舆论,同样令以色列不满。一直被以色列视为眼中钉的哈马斯此时向以色列南部密集发射了150多枚火箭弹,正好让以色列抓住了把柄。 哈马斯在弹丸之地经过数年经营,加上伊朗等国的同情和支持,已小有实力、略具规模,在军事上短程导弹和火箭弹技术尤其让以色列感到惊讶。埃及温和的穆斯林兄弟会政权也对哈马斯持同情态度。以色列对哈马斯动武后,埃及率先表明立场,召回驻以色列大使并派出总理赴加沙同哈马斯磋商,总统穆尔西更呼吁国际社会对以色列施压。伊朗、突尼斯等国也表达了声援。美国也敦促以色列适可而止,不可放纵。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真正对加沙发起大规模地面进攻的可能性并不大。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王占阳 2012-11-19 在至关重要的政治体制问题上,十八大已经确定着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发出中国即将进入政治体制改革新阶段的重大战略信号。 未来中国的走势,十年看五年,五年看三年,前三年最关键。前三年首先看起点,起点就是十八大。十八大不仅是中共领导层代际交替的大会,新班子更是必须通过此次大会开始着手解决中国当前重大问题,“攻坚克难”因而首次被写入党代会的主题。 从这个角度深入解读十八大,笔者认为,在至关重要的政治体制问题上,十八大已经确定着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发出中国即将进入政治体制改革新阶段的重大战略信号。 这一战略信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宏观上确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战略基调。这一战略基调来之不易。 二是突出政治体制改革重要性。胡锦涛“723讲话”已经明确定调,十八大报告更以其最高的政治权威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由此,一切否定政改重要性的言论都将没有政治市场。 三是在获得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中,增写了“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这一内容。 四是对于未来政治体制改革作出部署。其中,最突出的是法治建设,其次是党内民主,以及人大改革、协商民主等等。这些当然还是初步部署,但已透露切实推进政改的重要信号。 五是重申以往政改主张,预留了未来几年政改的必要空间。重申以往的政改主张并不等于政改停滞。推进改革的关键,也许并不在于说出某些新话,而是在于落实已经说过多次但尚未得到应有落实的“旧话”。 六是明确提出“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这无疑也是一个重大政改信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期间指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是中国共产党应始终保持的“精神状态”。以这种精神状态推动政改,令人们不能不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未来抱有新期望。笔者相信,我们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实际地看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曙光。
天大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穆 骏 2012-11-16 习近平的此次讲话体现了新的风格,没有提到大的政治口号,使用语言非常平实和通俗,同时语气中带着自信与谦和,在气场上赢分。 中国共产党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诞生,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于11月1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集体亮相,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讲话。这篇被外媒称为“就职演说”的讲话,引起了中国网民和各国媒体广泛关注与好评。 由于亮相比预计时间迟了,习近平总书记见面后的第一句话就请大家谅解,这句人之常情的道歉,一下子拉近了总书记和中外记者的距离。 在接下来的讲话中,习近平的讲话无论从语调还是用词上,都非常平易近人,让大家感到亲切。网民与国内外媒体纷纷给予了很高评价。凤凰卫视评论员在电视直播的评论中指出:“这次讲话相当得平实,没有任何我们平常听到的那些官方语言或者说陈词滥调,相当有个性。给人的感觉是耳目一新,而且提振大家的精神,让人感觉很有自信、很有说服力。”有知名媒体人在微博写道:“了解一位领导人,讲话的内容固然重要,表达方式也很重要。语气中带着自信与谦和,在气场上赢分。”《纽约时报》则总结道: “实在”、“通俗”、“套话少”,这是不少微博用户对今天习近平讲话的评价,显示出习近平开局即已得分。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评论说,习近平的此次讲话体现了新的风格,没有提到大的政治口号,使用语言非常平实和通俗,并多次提到 “人民”,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共奋斗的目标。 习近平讲话多次提到人民,几乎没有提到政治口号。在谈到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时,他加重语气强调要从严治党,打击贪污腐败,更以“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样形象而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强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令人印象深刻。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到记者,与在场记者良性互动,并强调了中外互相了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