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 Jiangyong 2012-08-15 For 20 years, China has been enjoying a development period with social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as well as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Day: August 15, 2012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刘江永 2012-08-15 20多年来,中国进入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展期,日本则陷入一个政局动荡与经济萧条相伴的迷茫期。今年伊始,中日关系接连遇到日方挑起的麻烦。中日关系正处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面临新的十字路口。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40年来两国关系取得长足进展。与此同时,中日两国的国情与国际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多年来,中国进入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展期,日本则陷入一个政局动荡与经济萧条相伴的迷茫期。今年伊始,中日关系接连遇到日方挑起的麻烦。中日关系正处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面临新的十字路口。 当前日本政局动向与野田内阁前景 野田佳彦自2011年9月执政以来支持率不断下滑。据日本共同社今年2月18、19日全国电话舆论调查显示:对野田内阁支持率从他上任之初的约60%降到29%,较上月调查时又下跌6.8个百分点,首次跌破30%;不支持率则上升4.7个百分点,升至55.2%。 造成野田内阁支持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就是否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问题,日本国内舆论两分。去年野田首相表示参与TPP谈判后,反对之声一片。党内反对派10人退党。 其次,围绕增加消费税意见分歧严重。共同社今年1月民调显示,反对提高消费税方案者占52.9%,支持者为45.6%。2月17日,野田内阁通过《社会保障与税制一体化改革大纲》,在提高消费税、个人所得税、财产继承税的同时,在养老金、医疗等方面照顾弱势群体。对此,共同社民调显示,支持者占48.3%,反对者占50.6%,两者距离略有缩小。 再次,个别内阁成员发言不当影响了野田内阁形象。野田首相为改善内阁形象,于今年1月13日改组内阁,并提出今年施政方针:继续全力以赴地实现地震灾后重建、平息核电站事故及重振日本经济;切实实行社会保障与税制一体化改革;深化日美同盟关系,推进“开拓亚太时代外交”;抑制日元升值,加速实现新经济增长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底《朝日新闻》民调显示:71%的受访者对民主党政权处理核事故和灾后重建不满,但80%的受访者也不看好自民党。在这种情况下,大阪市市长桥下徹率领的“大阪维新会”则异军突起。共同社今年2月民调显示,希望“大阪维新会”参与国政者达61.2%。桥下立场偏右,提出“船中八策”政纲 1,影响力如日中天。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除了其本人极其错误的历史观外,还有政治投机之嫌。河村此前组建了所谓“减税日本党”并积极与桥下徹联手。河村刻意当着南京代表团的面放肆地否认南京大屠杀,目的之一是迎合日本的右翼民族主义,搏出位,提高知名度,扩大在日本国内政治影响,与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遥相呼应,以图捞取未来大选的选票。 尽管如此,野田内阁近期仍可维持执政地位。目前,日本国民心态变得很纠结,既对野田内阁不满又不愿总折腾。“桥下旋风”刮得民主党危机感骤然上升,担心现在举行大选,桥下徹率领的“第三极”将击败民主党和自民党,成为执政党,因而民主党要继续执政,就要避免在不利情况下提前举行大选。根据目前情况判断,野田内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前景: 一是野田长期执政。第一步执政到今年9月民主党代表选举。如果野田佳彦能连选连任,他将继续作为民主党领导人担任首相。继而,如果野田佳彦能率领民主党赢得2013年7月参议院选举和同年9月的众议院选举,就可能在2014年9月再度当选民主党代表,从而成为继小泉纯一郎以来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目前看来,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 二是野田内阁相对短命,而民主党可持续执政。今年1月野田改组内阁,邀请该党前干事长冈田克也出任副首相,以利推进增税路线;同时启用田中直纪担任防务大臣,以安抚党内小泽派。但是,如果民意支持率持续大幅下滑,民主党内矛盾加剧,导致野田在今年9月民主党代表选举中落选,民主党将推出新的首相候选人,努力争取在2013年参众两院选举中获胜。届时,不排除在参众两院同时选举的可能。在大选前,民主党将继续执政。 三是野田内阁短命,民主党下野。如果今年6月下旬野田内阁向国会提交消费税增税法案受阻,导致解散众议院,提前大选,民主党胜算不大。小泉纯一郎执政时曾为通过邮政改革法案而解散众议院并获胜,但主张增加消费税则很难获得选票。然而,即便野田不愿铤而走险,而自民党仍可能在今年内对野田内阁提出不信任案。一旦通过,势将导致提前进行大选。民主党若在众议院选举中失利,无疑将沦为在野党并可能彻底分裂。取而代之的可能是经过分化组合的新政党或多党联合体。 四是未来大选前后,日本政坛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可能形成“三极鼎立”。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企图支持小党“奋起日本”的代表平沼赳夫出面,联合大阪市长桥下徹、国民新党代表龟井静香等人组建新党。但是,目前桥下对石原态度冷淡,他领导的“大阪维新会”正摸索与横滨市市长中田宏、爱知县知事大村秀章合作,与公明党、大家之党联手,企图在未来的大选中一举拿下众议院200议席。今后无论桥下徹与哪一股势力结盟,都将形成与民主党、自民党鼎力的日本政界“第三极”,甚至可能坐收两大保守政党相争之利,取而代之。 日本政局及政治思潮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日本政治右倾化发展的程度与中日关系倒退程度基本成正比。即,日本政治右倾化越严重,中日政治关系就越冷淡;相反,日本政治右倾化越受到抑制,中日政治关系就越融洽。日本政治思潮是在摇摆、波动中向右倾斜的,中日政治关系也是在忽冷忽热中渐行渐远的。事物往往是物极必反,一旦中日政治关系恶化到一定程度,甚至严重影响日本在华经济利益,日本政治右倾化便会暂时受到抑制。 小泉执政期间,日本政治右倾化抬头,导致中日关系一度出现“政冷经热”的矛盾现象。从安倍执政起,特别是福田执政时期,日本政治思潮开始向中间状态回摆,出现了“逆右倾化”,中日关系也出现转圜。2009年9月民主党执政后,鸠山内阁成员无人参拜靖国神社,出现“脱右倾化”趋势,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好感度也随之回升。但其后不久,菅直人执政后大幅度修改鸠山内阁政策,在钓鱼岛问题上激化了矛盾,并出台以中国为主要防范对象的日本防卫计划大纲。结果,日本右翼反华势力重新抬头,中日关系再度出现类似小泉时期的“政冷经热”扭曲现象,两国民众友好感情也受到损害。2011年9月野田执政后,日本政治右倾化思潮仍在涌动。 正视过去以及正确认识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国民友好交流的基本前提。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中方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而2月20日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却对到访的南京市代表团公然发表否认南京大屠杀存在的言论,导致南京暂停与名古屋的官方交往。野田内阁官房长官藤村修表态称,“不可否认存在对非战斗人员的杀害和掠夺行为”,但并未指出河村发言是错误的。随后,石原慎太郎站出来力挺河村。这折射出日本地方右翼势力开始肆无忌惮破坏中日关系的日本政治思潮的现实。 日本政治右倾化思潮与社会心理的形成机制密切相关。其策源地是日本右翼势力;关键因素是日本决策层;引导力量是精英层与媒体;被诱导和利用的对象是一般公众。一旦公众主流意识受到右翼势力影响,投票选举的结果就必定使国会政治力量对比向右倾斜。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公众大多是好的,但长期在日本国内接受的有关信息是片面的,难免会产生偏见与误解。日本民族性的特点之一是,既“顽固”又“从众”。无论是日本的右翼还是左翼都相当顽固,而一般民众则容易跟风,处于流动状态。一旦日本社会形成某种认识,会很快地传染给许多人,从而形成主流的社会思潮,反映在各种民意调查或选举结果上。 中日关系前景与对策建议...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杨健 2012-08-15 中日关系和东亚一体化仍有许多障碍,仍然会有起伏。我们甚至不能排除两国的领土争端最终导致有限的军事冲突。人们经常只是在危机和冲突之后才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相对衰落正深刻影响着东亚的战略格局。中日关系多年来一直是研究热门,然而系统研究中日国力消长的著作并不多见。本文先就实力的定义做一解释,并将其框定在特性实力(attributes)、关系性实力(relational power)、结构性实力(structural power)和软实力(soft power)四个方面。文章随后就中日在这四个方面的实力变迁做一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中日关系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及其对东亚的影响。 实力的定义 实力一直与国际关系学的大辩论密不可分。自由派与现实派不仅对实力的价值和在何种情况下动用实力意见不一,对实力的层面及实力主体的理解也大不相同。比如说,多元论者否定现实主义者围绕着国家来分析全球政治的方法。他们认为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在全球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篇幅所限,本文无法对中日实力做一非常全面的比较,只能探讨国家层面上的四大方面。这一理论框架主要是基于克里斯·布朗(Chris Brown)对实力的研究。布朗指出“实力具有多方面的复杂含义”,他分析了相互关联的三大方面:特性实力、关系性实力和结构性实力。 特性实力指的是可以调动的力量,也就是大部分人在谈国家实力时会首先想到的东西。国际关系的传统论述大多以特性实力为基础。我们习惯于将国家分为超级大国、大国、中等强国和小国。这种区分通常是基于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特性实力,包括军队的规模和素质、物质资源、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生产基础、基础设施、人口规模和素质、政府机构的效率和领导层的素质等。这些因素的重要性是相对的,而且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人口规模和国土面积的重要性取决于该国的行政管理能力、通信和交通设施的发达程度。 上述实力只有与其它国家相比才有意义。也就是说,上述特性实力只有在某种关系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所以实力是个关系概念。实力是迫使另一方做其原本不想做的事,或者不做其原本想做的事。前者为“胁迫”,后者为“威慑”。 关系性实力不一定完全基于特性实力。基本力量模式(basic force model)认为一种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动用的资源。布朗并不如此认为。他指出,越战期间美国的特性实力远远超过北越,其动用的兵力、坦克、飞机和军舰也都在北越之上,但最后美国还是战败了。关于美国的失败有多种解释,如两国领导层的素质、国内政治和社会结构对战争的影响、北越军队对丛林游击战的适应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融入基本力量模式,但因为许多因素都基于主观判断,如领导层的能力、对丛林游击战的适应等,将他们放进基本力量模式必然使该模式的分析失去准确性。不过,布朗承认,尽管关系性实力跟一个国家拥有的资源不能直接划等号,但这些资源的间接作用依然很关键。 上述关于实力的讨论都是以行为主体(即行动者)为导向的。也就是说,实力是某种被行为主体所运用的东西。这个行为主体可以是国家、群体或个人。然而,有时候我们并不能确定明显的行为主体。布朗注意到一个社会或体系的结构有时候能产生自身的力量,无需行为主体。这就是结构性实力。例如,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发现,意大利的资本主义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认为那是常识,想要人们改变资本主义观念极其困难。 国际关系里的结构性实力存在于国际体系中,尤其是国际游戏规则之中。人们认为所有国家都应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因为这些游戏规则被认为是指导国家间交往的常识。尽管这些游戏规则往往有利于某些国家,总体来说,人们并不认为它们只代表了少数国家的利益。 软实力是一个较新的概念,越来越时髦也越来越被滥用。人们容易将其与影响力混为一谈。乔书亚·科兰兹克(Joshua Kurlantzick)在其《魅力攻势:中国的软实力是如何改变世界的》(Charm Offensive: How...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蔡逸儒 2012-08-15 对这种区域安全的政治问题,台湾当前的基本态度应该会是:务实理性,坚定之中带点强硬,派遣陆战队重返太平岛,加强防御工事与装备都是目前会做的事情。 近月以来,南海问题数度成为国际关切焦点。越南、菲律宾屡次对我南海主权进行挑战,两岸政府相继采取一些反制行动。大陆派出渔政船强力护渔,成立三沙市展现护土决心;台湾也在“国防”部门支持下,让“国会”议员前往南沙、东沙视察,要求派遣军方人员重驻太平岛。而美国方面则是在其所谓的“重返亚洲”政策指导下,积极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密切往来,租借船舰及提供必要及时信息,间接为他国撑腰,使得问题更为复杂。 除此而外,由于日本右翼分子的不断挑衅,东海钓鱼台(钓鱼岛)问题再度成为争议重点。日本政府有意将钓鱼台(钓鱼岛)收归国有;大陆外交部强硬表示,中国领土决不允许买卖,解放军则从7月10日起进行军演;台湾方面则由海巡署派出舰艇前往护渔,马英九谈称,日本窃占钓鱼台(钓鱼岛),基于民族大义及国家主权,我们对钓鱼台(钓鱼岛)主权一寸都不退让,但也不会与中国大陆合作解决钓鱼台(钓鱼岛)问题;美面则是继续煽风点火,表示钓鱼台(钓鱼岛)在“美日安保条约”协防范围,华府仍然唯恐天下不乱。 简单的说,南海及东海问题事涉国家主权,相关国家觊觎已久,美国想要从中渔利。虽说两岸兄弟阋墙,但当两岸宣称拥有南海及东海海域部分岛礁主权的立场受到挑战时,由于事涉国家主权及民族大义,两岸当局能否在不把问题搞得更为复杂,在不增加解决问题的困难度,不借机扩大自己利得,不搞小动作造成海峡对岸损失,或让外国误以为两岸仍然血浓于水的前提下,如何捐弃成见、携手合作,追求最大的国族利益,这正考验着双方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与手腕。 开宗明义,其实台湾当前的困境在于,一是怕把事情搞得更为复杂,对大家或自己更为不利;二是怕北京又借机给台湾穿小鞋,弱化“中华民国”为主权国家的事实;三是担心遇事如果不积极表态,不但会有内部的压力,相关国家也更不把台湾的主张当成一回事;四是有美国如影随形的关切,两岸不得有任何公开或私下的合作。只要稍一处理不当,且不说要和北京公开唱和,自己就要惹事上身。简单的说,台湾在乎的是身分与名分,担心的是被边缘化,忧虑的是美国的压力。美国担心两岸合作应对南海问题 先说南海问题。南海海域面积350万平方公里,由于海底蕴藏丰富,各方觊觎,目前共有中国大陆、台湾、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宣称对南中国海部份海域及岛屿拥有主权。南海争议由来已久,台湾坚持U型线的主张,北京则在二次大战后在南海地区画了九段(原为11段)断续线,后来又通过了几个法律,确立对整个南中国海地区岛礁的主权。 但是根据1982年通过、1994年实施的《联合国海洋公约》,每个国家(包括岛礁)享有12海里领海,以及外延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包括美国在内的相关国家都反对大陆的九段线和台湾的U型线主张,而且实际上两岸政府都并未对所有的南沙岛礁实行有效控制,大多数岛礁为邻近国家占领并进行开发。有些国家还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对这些岛礁的主权,形成了目前的争端局面。 如所周知,2010年是中国和东盟关系的转折点,北京把南海问题等同于新疆、西藏、台湾问题,视为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引起相关国家关切,美国则适时深化、强化各国对北京的不安。今年4月,菲律宾军舰干扰在黄岩岛的大陆渔船,后来和大陆派出的海洋巡逻船发生对峙。菲律宾的目的是希望扩大事态,争取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的关注和支持,而正在重新调整其亚太战略、重返亚洲的美国也表达了一定程度的关切。 对此,美国表面的态度是敦促相关各国在2002年《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基础上落实行为准则。“美国对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的争端表示关切,争端的解决事关美国的国家利益。” “美国支持所有提出主权要求的国家,在不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通过合作外交进程来解决争端,反对任何一方使用武力或者是以武力相威胁”。美国一方面反对中国的强势作风,但另一方面也无意为此蕞尔小岛与北京发生更大的冲突。美国只是想要借着自由通行的借口来增加各国对大陆的猜忌,困扰北京。 4月25日,大陆国台办发言人强调,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海峡两岸都有责任加以维护。北京学者认为,在南海问题上,无论是维权还是开发,两岸在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上均是一致的。不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亚洲各国在南海、东海海域争夺海洋资源的态势仍会持续,美国强势插手亚太事务只会加强不会削弱,不论大陆和台湾都不能置身于外。台湾应该与中国大陆携手合作,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但由美国的角度来看,美方极为担心台海两岸联手处理南海争议。华府智库战略暨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于六月间曾针对南海主权争议举办研讨会,美国国务院主管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于会中重申,美国关切的是航行自由与经贸畅通,期盼各方以和平方式解决争议。在现场问答中,当记者问及美国是否担心台湾和大陆联手处理这个议题,坎贝尔答称,美国和台湾讨论过南海议题,“我们了解,台湾不论是公开或是私下都是非常、非常谨慎”。显见美国并不乐见两岸之间的合作可能,台湾对此也有一定程度的顾忌。构建南海问题两岸沟通机制 就目前看来,大陆官方、学界对于两岸如何共同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一事仍有不同看法。据知,大陆外交系统对此仍然有点意见,认为台湾不是主权国家,不宜介入或肯定台湾的角色,只要双方各自把自己控制的区域管好、守好即可;军方学者则多次呼吁两岸共同维护“祖权”。但根据笔者的理解,北京需要的多半是台湾在情感上的表态,表明两岸同属一中,南沙、东沙、钓鱼台(钓鱼岛)属于中华民族,大陆重视的是宣示性的作用,而非台湾实质上的助力。 有些大陆的鹰派学者认为,两岸不妨先从共同护渔开始,各挂各的旗,由台湾海巡单位与大陆渔政船相互配合。两岸学者或准军事部门可以公开举办研讨会,但不妨先由民间、低层再逐级往上。双方甚至可以先有默契,假设中方有公权力的执法人员如果因病必须紧急后送,可送往太平岛机场,然后由台湾以飞机载运后送。这种因为人道救援的合作与接触,确实可以让外界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但要由台湾政府高层做战略性的处理。 其实,比较务实的来看,部分台湾学者建议,本着平等原则,透过协商,参与南海权益分配的前提下,双方可以合作维护“南海诸岛及其12海里领海范围”海洋权益;对“U型线内历史性水域”更要合作,坚持两岸享有南海权益优先权;对其他国家存在争端的海域暂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对于“U型线”外的其他相关诸国的主权和相关争端,则主张以和平或共同开发方式解决。两岸可以考虑把南海问题列入两岸协商议题,并成立“两岸南海事务协调小组”,纳入两岸两会或更高层次讨论。 7月10日,两岸学者在海南海口举行会议。期间大陆学者又提出具体主张:第一,加强两岸学界在南海科考、资源调查等领域的合作;第二,进行两岸南海作业渔民救助合作;第三,加强两岸学界在南海生态环保、生物多样性调查以及南海水下考古等领域的合作;第四,推进南海油气开发勘探与合作;第五,构建台湾海峡和南海东北区域海上溢油事故快速应急反应与合作机制;第六,探讨构建两岸南海事务性工作的沟通联络机制。笔者认为,这些原则性的主张或许有进一步试探的可能。 就台湾官方的立场而言,“中华民国”政府认为,不论任何国家以任何理由或方式予以主张或占据相邻南海各岛礁,台湾方面一概不予承认。台北呼吁相邻南海各岛礁之国家应自我节制,并透过协商对话,和平解决南海争端。台湾愿意积极参与相关对话,解决纷争,共同促进区域之和平稳定与发展,问题应依据相关国际法之原则与精神,避免采取任何影响南海地区安定和平的片面措施。台湾的一贯立场是主张拥有主权,各方应该以和平方式来解决争端,保障公海航行自由,共同开发、共享资源。 至于如何共同开发,专属经济区的使用范围与方式当然都还有待从长计议,目前工作重点之一是在主权冲突获得解决之前,大家要先进行冲突管理,南海行为准则则成为冲突管理的重要工具,而其内容包含了军事演习、天然资源之探勘,以及对于区域冲突之适当回应,希望各方在和平、合作的框架下,尊重在南海中海空的航行自由以及国际法原则。但由于北京的反对,台湾并非南海行为准则参与国,这当然是让台北深深引以为憾之处。大陆或宜对此问题有所处理。台湾当下难以明确表态合作 在有关东海钓鱼台(钓鱼岛)问题上,中日台三方同样积怨已久,尤其是在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之后,大家均已心生芥蒂。这次日本方面主要出于右派人士的鼓动,再加上日本政府基于内政的考虑,有意将钓鱼台(钓鱼岛)国有化,终使事态日益扩大;中国也以军演回应;台湾唯恐被排除在赛局之外,适时加入争执,派遣海巡署船舰以护渔之名前往钓鱼台(钓鱼岛)宣示主权,马英九也表示寸土不让的决心,“外交部”更拒绝接受日本的抗议。 事态眼前看来虽然不至于失控,但在好转之前恐怕还会有相当大的变化。整体来看,相关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坚持主权立场绝不退让,但大家应该并无闹到鱼死网破的决心,战争仍非任何国家的最佳政策选项;中国大陆在南海与东海同时面临挑战,局面并非有利;台湾虽然不是主要参与争端的一方,但由于事涉主权及国家尊严,若不及时表态,不但利益受损,也将更被区域国家视如无物,所以也不得不有所表示;美国方面则是在只要不引发军事冲突的前提下,逼得中国大陆被迫双线应对,华府坐收渔人之利,真是何乐而不为。 海疆风云日紧,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双边或多边争议问题。对这种区域安全的政治问题,台湾当前的基本态度应该会是:务实理性,坚定之中带点强硬,派遣陆战队重返太平岛,加强防御工事与装备都是目前会做的事情。不管两岸关系将来何去何从,即使双方或有某种程度的默契,带点理解的善意或配合或有可能,但台湾应该不会、也不宜明言表态合作,两岸最好把握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的态度。在方法上,如果双方可以进行学术、人道、护渔、开发、旅游的探讨和合作,并非不能尝试。未来如果菲律宾、越南、日本万一与中国大陆发生冲突,台湾应该仍会视乎个案发生的原因表达看法,坚定“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平解决”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