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9日,香港将举行第五届立法会选举。与回归后历届立法会选举不同,本届立法会选举首次与行政长官选举同年举行。是次立法会选举的结果将会影响新一届特区政府未来四年施政的顺畅程度。若然建制派在选举里大胜,将有助于形成行政与立法的管治联盟,让港府在立法会有足够的支持票,以顺利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有利下一届特首梁振英落实其竞选承诺,推动香港“稳中有变”。
昔日的立法会选举,其投票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可根据市民对现任政府和行政长官的满意度,对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满意度等作一预测。若然选举前夕市民对行政长官、社会状况等不满意度较高,投票时自然会较倾向反对派,以加强立法会里反对派制衡政府的能力。
第四届行政长官选举刚于今年3月底结束,梁振英将于7月1日正式上任,两个月后便是立法会选举。由于行政长官即将换人,市民对曾荫权的施政,对香港当下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等的满意度情况,未必有助判断立法会选举的投票情况,令立法会选举增添变数,政党的选举部署也增添了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梁振英没有往绩的负担,可在候任期间和上任后以政策和行动来争取民意,有利建制派的选情。但是,一旦在选举前夕施政出现失误,与市民对新一届政府的普遍期望出现较大落差,也必然会影响到建制派选情。
政治板块出现移动
本届立法会选举的另一个特点是,无论建制派还是反对派,内部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第四届行政长官选举中,建制派推出唐英年和梁振英两位候选人。在选举中尤其是选举中后期,选情日趋激烈,两阵营的支持者、支持媒体等互相攻伐,甚至两位候选人在电视辩论里互相质问。此外,竞选期间,多名建制派有声望的人士如范徐丽泰、曾钰成、叶刘淑仪等曾积极部署参选,虽然他们最终没有正式参选,但是都曾公开互相批评,令公众关注建制派内部之间的矛盾。正因为建制派内部矛盾公开化,特首选举结束后的“大和解”才令人关注。
建制派当中,自由党的走向尤其值得关注。在此次特首选举中,自由党的大多数选委提名唐英年,至投票前夕,该党党员大会决定不支持梁振英。尽管该党在梁当选后愿意与其会面,但是它是否愿意配合新一届政府施政仍是未知之数。另外,据报导,自由党在是次立法会地区直选中,无论是新界东、香港岛等都部署派员参选,按2008年立法会选举的经验,其参选势必分薄建制派的票源。建制派之间如何相互协调,也是影响建制派总体议席数目的其中一个关键。
另一方面,反对派的内部撕裂加剧,形成壁垒分明的激进反对派与温和反对派。2010年,反对派中的“社民连”和公民党发起立法会“五区补选”,而民主党不仅并未参与,更派员与中央政府及特区政府协商,在立法会支持政改建议方案。此役令反对派内部进一步决裂,形成以民主党为首的温和反对派与以“社民连”为首的激进反对派。
在2011年区议会选举里,反对派内部撕裂进一步加剧。“社民连”的黄毓民和陈伟业出走成立“人民力量”,并在区议会选举里发起“票债票偿”运动,狙击民主党和民协等。结果,多个选区出现民主党与“人民力量”对撼,一改以往多为反对派与建制派对决的情况。选举揭晓,民主党议席数目仅轻微下跌,“人民力量”却只有一名候选人当选,显示“票债票偿”运动失败。由于民主党和民协受到猛烈攻击,其支持者对“人民力量”等极为反感,已表明与“人民力量”割席,这加大了反对派内部协调的难度。
相较反对派,建制派的协调能力较强,可以尽量避免出现相互抢夺票源的情况。在新增议席的情况下,更多反对派成员希望抢得议席,各派系之间协调的难度增加,例如“人民力量”和“社民连”的候选人同时抢夺激进票源,最终可能双双坠马。
积极争取中间选民支持
尽管当下立法会选举政治形势出现上述变化,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建制派和反对派的基本盘无论如何都难以转投对方。因此,双方都会积极争取中间选民的支持,而中间选民会否出来投票以及如何选择投票方向,其中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立法会是否需要更多制衡力量。
可以预见,如果港府出现施政失误,反对派可有更多藉口批评政府,更指责建制派在行政长官选举里盲目投票,中间选民或会倾向投票支持反对派;如果港府施政畅顺,反对派则难以寻找其他口实来鼓动中间选民投票支持他们。
在本次行政长官选举中,作为建制派核心力量的民建联和工联会,态度鲜明地支持梁振英。即使两大政团刻意与港府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任何突发事件拖累其选情,但是港府的施政表现始终会对两大政团的选情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新一届特区政府领导班子就职的施政表现将是此次选举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激进反对派方面,经历立法会“五区补选”等事件之后,部分中间选民担心激进反对派势力壮大,要投票将其赶出立法会。尤其近期的立法会“拉布”事件,令不少中间选民认为激进反对派浪费时间和公帑,影响施政。这批中间选民可能愿意投票予政治色彩较弱、愿意协助推动施政,实干而不是胡乱搅事的政团或候选人。这种思潮若然可以成为立法会选举的议题,将有利建制派选情。
基于以上的观察,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应对新一届立法会选举。
首先必须加快整合建制派内部力量,在重大问题上配合新政府,务求令其施政更为顺畅。若然梁振英与建制派连内部力量都未能整合,只会进一步削弱立法会选举中建制派的力量。
其次,新一届政府成立后,不仅特首应继续积极深入各区,支持民意支持,其施政团队也应如是。反对派常常自称能够反映民意,若然港府能够处处做到急市民所急,凝聚社会共识,自会削弱反对派的部分支持力量,减弱反对派利用“七一游行”作动员的威力。在特首选举期间,梁振英全方位地积极争取市民支持,包括探访社区、致电电台、出席论坛、网上论政、发表文章等,向市民解释其立场和政策,社会整体反映不错。
三是新政府成立后应即时公布重大有利民生的政策。特首每年十月份发表《施政报告》,宣布各项重大政策。但是梁振英不能等至十月份,而应尽量在立法会选举前宣布有利民生的政策,以争取市民的支持。最重要的是,还要让市民知道,立法会选举对建制派有利,才能可望尽快推动有利民生的政策。在众多政策范畴中,内地“双非”孕妇来港产子和房屋问题是首要处理的议题。
四是可适当争取温和反对派的支持。新一届特区政府的“组班”结果可以说是梁振英提交的第一张成绩单,其成员是否具社会代表性,是各方关注的重点。我们必须看到,经历多次选举,反对派在社会上是有其支持基础,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温和反对派与激进反对派也壁垒分明。我们可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在港府新班子的构成中适当吸纳温和反对派,不仅有助改变市民对新一届港府过于集中个别建制派政团的印象,以塑造其获得跨阵营支持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会降低中间选民投票予反对派来监察港府施政的意愿。
五是国家领导人来港出席梁振英的就职典礼时可宣布一些有助香港各方面发展的措施。特别是,这些措施若能让一般市民直接受惠,效果更佳。举例而言,去年港府施政报告提出“广东计划”,容许长期定居于广东省并符合资格的长者无须回港,便可取得高龄津贴。就此,广东省政府可与特区政府协商,配合长者在广东省定居的情况,将香港推行的医疗券扩大至适用于广东省的医院,这将有助减少长者舟车劳苦,不止令长者受惠,其家人也间接获益。
六是中央政府应要求整个建制派阵营保持低调、克制,即使是次选举建制派的选情不俗,也不宜高调表现出来。可以预计,温和反对派会一如以往地打“悲情牌”。因此,建制派的媒体要保持低调,尽量不要刺激倾向反对派的中间选民投票。对于一些刻意营造中产、专业形象的候选人,我方在选举前尽量避免过于高调、亲密地与之接触,以免引起部分中间选民的戒心。此次选举的最佳效果是温和反对派与激进反对派互相攻击,互相拖累,令两派的支持者更不相信对方。
此外,现届港府应坚守岗位,做好本分,避免出现施政失误而引起民怨。
《港澳观察》2012年5月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