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une 8, 2012

穆 骏 2012-06-08 中国政府加强对留学生的管理与保护,对他们提供必要的服务与帮助,不但有助于这些留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学业有成,也可以凝聚广大华人华侨与留学生的向心力,构筑中国的“软实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学子赴海外留学的人数与日俱增。虽然各国都有散布海外的留学生,但没有一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有如此多的学子分流到世界各地,尤其是欧美、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几乎成了一道风景线。这些留学生,尤其是年龄偏小的,从出国的那一天起,往往就有种“两边管不着”感觉。一方面,由于他们并非留学国的公民,很多福利与政策无法惠及他们,其中包括所在国政府与民间组织为本地国民提供的福利与服务,也大多与他们无缘。另一方面,这些留学生虽然不在中国国内,但绝大多数是中国公民,而中国政府鞭长莫及,无法对这些留学生实行有效的管理,更不用说提供必要的服务了。 笔者注意到,中国并无一个综合的政府部门对这些留学海外的学生实行必要的管理,提供的服务也很有限。从家长或者孩子计划到国外留学,寻求移民中介开始,政府的监管与引导就缺失了。例如,政府并无有效措施监管大量的留学移民公司,以致有一些移民留学中介走在法律的边缘,向家长和学生提供不实信息,并以伪造文件与条件的形式帮助家长送孩子出国留学,结果让一些学生到海外后遭遇了无法克服的困难。 当留学生身在海外、远离家乡,他们需要一些帮助与服务。目前中国驻各地使领馆承担了主要的工作。然而,由于大使馆的工作性质、规模,尤其是肩负外交职能,对留学生的服务工作受到诸多限制。甚至曾经在一些国家,由于中国使领馆工作人员关心留学生而引起所在国政府部门的警惕。 留学生是中国公民,而且是祖国的一笔宝贵财富。由于中国同其它国家在历史、文化与制度上的不同,很多学生到国外后,并不能马上适应,遭遇一些法律、观念上的困扰,这个时候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尤其是向他们提供必要资讯与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注意到,直接移民到西方国家的中国人,都有机会免费接受当地国家政府部门提供的短期培训,帮助这些移民快速认识所在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与风土人情,协助他们克服移民之初遇到的一些问题。然而,由于留学生并非移民,当地国没有义务对他们提供这种帮助与教育,而他们反而是最需要这些帮助的。尤其是一些年纪偏小的留学生,他们对所在国的法律与文化不太了解,曾经造成了很多、很大的问题。例如,澳洲曾经出现中国留学生不及时报案而遭受到侵犯的,原因就在于他不了解在澳洲,受到侵犯、感到威胁时必须马上报案,警察也会及时赶到并给予保护。一些到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普遍对西方的法治状态不太了解或者不太信任,这就让他们在同本地人打交道中处于劣势。这些现象普遍存在,并不是留学生的个别问题,而是中外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问题。如果在出国留学之前或者到达所在国后,有相应的机构提供必要的咨询、培训与教育,对这些留学生尽快适应所在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笔者建议,第一,在国家政府层面,应尽快设立一个综合处理海外留学生的政府机构,负责处理留学生的内外事务,统筹安排,提供服务与建议。第二,在海外则应该根据当地国的法律,尽快设立独立于使领馆以外的海外信息、培训基地,以企业或者民间组织的形式运作,以加强对海外留学生的管理并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三,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不妨在其中设立培训项目,在教外国人与老华侨(子女)中文的同时,对一些刚刚到海外的中国留学生进行短期培训,请当地人或者老华侨就所在国的历史、法律与文化提供资讯,展开讨论与交流。另外,还可以组织动员散布在各地的华人侨团、社团,设立更多的帮助中国留学生的项目。一些老华侨对所在国的法律与文化都有较深的理解,若多设立机构,搭桥沟通老华侨与留学生,不仅会帮助了留学生尽快适应当地社会,也可以借此增进海外华人的团结与凝聚力。 这些年,中国留学生在澳洲、美洲等都遭到了一困难,严重案例包括受到当地极端分子的骚扰与歧视,留学生被当地人欺负与毒打的事也时有发生。中国政府加强对留学生的管理与保护,对他们提供必要的服务与帮助,不但有助于这些留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学业有成,也可以凝聚广大华人华侨与留学生的向心力,构筑中国的“软实力”。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蔡逸儒 2012-06-08 如果马英九的第一任期是创造和平,第二任期则为巩固和平,既要巩固和平,又要深化接触,更要扩大交流,这里面就有很多可以着力之处。 5月20日,马英九先生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十三任“总统”,并随即发表就职演说。马的演说内容触及台湾的发展方向、未来愿景,对内政、两岸关系以及国防、外交都有讨论,可以说是一篇相当周延、广泛的施政蓝图,一般认为对台湾的未来会有相当程度的影响,理所当然会引起台湾内部、中国大陆及国际社会的注意和不同解读。 本文重点分析马就职演说中涉及两岸关系的内容。具体而言,马英九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与原则,仍然主张在“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之下“不独、不统、不武”的政策,坚持“九二共识”,重提“两岸主权互不承认,治权互不否认”。在“一国两区”方面,他并未有丝毫让步,甚至明确表明,这个“一中”就是指的”中华民国”。不过他特别强调的这是由“我们”的角度来看,话中有话,并未强北京之所难。其言外之意是,北京对于“九二共识”与“一个中国”也可以有自己的解释与立场。这就是求“一个中国”之同,存其内涵之异。 此说重点在于,既然台湾要遵守“中华民国”宪法,当然就没有两个中国或国家分裂的问题存在,因此两岸关系绝非国与国的关系,追求国家统一仍就是马政府的终极目标。他在演讲中特别提到,“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双方均尊崇国父孙中山先生”。仅此数点就足以展现马先生对国族的认同与情感,但他也期望中国大陆当局能在民主人权及法治方面也能有进一步的改善和发展,以缩短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马英九的谈话言所当言,对北京释出部分善意,应当予以肯定。 再进一步分析,马先生细数其第一任内在两岸关系方面的成就,由经济到文化,从教育到司法,由交通到卫生都有很大的改善,在降低紧张、创造和平方面已经有了具体成果。在其第二任内,他要进一步巩固和平,要达到此一目的,应为、可为之事甚多,其中他特别提到要扩大繁荣,要深化互信,要加强两岸之间各种团体的互动与交流,只要能够充份落实,突破虽然或有难度,但荣景依然可期。笔者希望强调的是,如果马的第一任期是创造和平,第二任期则为巩固和平,既要巩固和平,又要深化接触,更要扩大交流,这里面就有很多可以着力之处。 关于两岸关系未来走向,显然马英九仍会循着“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先缓后急”的原则往前推动,不会有太过激情的举动。就目前看来,两岸政治对话与和平协议应该不在他的短期政治议程上,但这并不表示学界及相关单位不会、不应对这些问题有些事前的研究及规划。他既然在谈话中提到巩固和平,并强调要深化互信、加强各个领域的互动与交流,我们仍然可以合理期待,有些应做、能做的事情还有待各方进一步摸索尝试。比如说,如果双方是否能由治权互不承认逐渐往治权相互承认的方向努力,这或许不失为一个可以思考的课题。 总而言之,由台湾朋友的立场来看,马英九的就职演说不但有理想、有坚持、有善意,还刻意避开使用过去曾经说过“台湾前途由两千三百万人决定”的说法,其主轴在于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经济的永续发展、良好的两岸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壮大台湾、振兴中华。马英九坚信,台湾人民的活力与创新、热情与善良是一项宝贵的资产,台湾的发展经验更是无可替代的软实力,台湾不但可以藉此自保,更可进一步对中国大陆的现代化发展产生正面的示范作用。北京若将其过度解读成为台湾想要利用民主、人权来和中国大陆进行对抗,恐怕未必得当。 由求全责备的角度切入,也可以批评说,由于马英九的演讲内容触及的议题太多,反而失去了焦点,而且其中有些主张是否能够落实也仍然有待观察。有关权责单位如果要加以执行恐怕也要有个先后顺序,其中有些主张还有前后矛盾及牵涉不同利益团体反对的可能等等。但整体而言,通篇演说内容仍是瑕不掩瑜。 如果一如某些媒体所报导的,中国大陆相当的理性务实,知道马英九的局限性,只是低度的期望马英九今后第一不要讲不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话;第二不要讲阻碍政治关系进步的话;第三不要讲违背中华民族利益的话。如果拿这个标准来检验马英九的就职演说内容,他的表现已经相当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