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英九对两岸关系的决策思维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蔡逸儒 2012-05-02 马英九尽管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其心中对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情感与认同,化独渐统、振兴中国的庭训应该仍在他的内心深处萦绕不去。 要以一、二件事情来评价一个人的决策风格和思维逻辑确实存在相当程度的风险,应该先行说明。 首先,必须强调,凡是在庞大政府体制内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对于许多事情,大家都由不同角度来尝试解读,由不同的层面切入讨论,没有人知道所有的真相。知道内情的人通常无法或不便表达正确看法,反而是只有片断理解的人却强行胡乱评论。 其次,所有善于运用文字表达观点、处理事情的人也都知道,讲是一回事,听是一回事,形诸于文字,把事情写下来又是一回事,而不了解会谈内容,缺乏临场感觉,只看书面报告的人的感受又是一回事,层层转述的结果往往失真。大家都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中国人常说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不要自以为是不是没有道理的。 另外,如所周知,人是复杂、会变化、能学习的。马英九的夫人也说过马不懂人情世故,而他也好像干过不少错事、蠢事,说是不选市长,不干党主席,要做“全民总统”,想要退居二线,莫拉克台风反应迟钝,和民意脱节,这次的“美牛事件”又处理失当。但马英九最自豪的就是家教,他的诚信、清廉大概不会有人怀疑(虽然有人把他骂成崇祯皇帝,说他机关算尽),他凡事求其周全的个性众所皆知,但也有湖南人的骡子脾气,基本上只要他承诺过的事情,大概都会加以履行。 马英九对两岸关系的一贯信念 去年10月17日,台湾已经逐渐进入选前政治旺季,马英九在谈论十年黄金愿景时,突然丢出两岸和平协议的主张。消息传出,台湾各界一片哗然,认为马英九的终极统一立场昭然若揭。各国也不明究理,不知马英九何以在此时提出这种极有争议性的主张,不知其中有无特殊政治意涵,到底是谋定而后动的立场宣示,反映的是其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念,还是一时说溜了嘴,是否会对选情造成冲击。 事后的民调显示,马的民意支持度急速下滑,选情一度告急。台湾各界痛批这种即兴式的决策模式,逼得马英九立刻出面止血,一路后撤,先说这不是新的主张,以前就曾提过,接着提出许多前提,除了民意支持、国家需要、国会监督之外,最后还又加上了事前交付公投的限制,然后重申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下“不统、不独、不武”,“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政策等等。事过境迁之后,目前各界多半认为,马的战略并无不妥,只是战术失误,提出的时机不对,并非内容有误。 今年3月22日,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率团访问中国大陆,在和大陆国家主席胡锦涛会面时,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吴伯雄提出有关“一国两区”的说法。他特别举例指出,台湾处理两岸关系的是大陆委员会,而非外交部,强调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而是两岸之间的特殊关系。消息传回台湾,立刻引起争议,绿营再度上纲上线地痛批自我矮化“国格”,“马区长”之名四处散播,而各国媒体、外国驻台机构同样更是争相探询其中有无新意。 事发之后,马政府并未否认吴伯雄的谈话内容,最多只说谈话内容被过分简化,后来马英九还亲上火线,说是从李登辉到陈水扁,“一国两区”提了二十年了。简单地说,吴伯雄的谈话既遵守了“中华民国”的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也反映了马政府的政策思维。至于其谈话是否为马总统的事前授意,是不是一个试探气球,各界可以有不同解读,但若赋予太多政治意涵恐也未必正确。某些知情人士对此大概只能说,虽不了解所有决策细节,但事出有因,所以也不会觉得太过意外。 其实,知情者多半理解,从“和平协议”到“一国两区”这些政策主张,在本质上都和马英九的一贯信念相当吻合。他在公私场合多次提到2008年9月3日接受《墨西哥太阳报》访问的内容。当时他说:“我们基本上认为双方的关系应该不是两个中国,而是在海峡两岸的双方处于一种特别的关系。因为我们的宪法无法容许在我们的领土上还有另外一个国家;同样地,他们的宪法也不允许在他们宪法所定的领土上还有另外一个国家,所以我们双方是一种特别的关系,但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这就是马总统对两岸关系的基本信念。 凡是和他有过接触的人都知道,马英九对两岸关系及“国家定位”有其一贯立场。中国与中国大陆虽然只是两字之别,但其中有很深的政治意涵。从过去到现在,只要是坚持把中国与台湾并称,惯于把两者摆在对立面的人基本上都是支持分离主义或至少是不反对台湾独立的人,反而是马英九与那些把大陆政府称为中共政权、北京当局或中国大陆的人是坚强主张国家统一、民族富强的群体,因为这些人,包括马英九在内,坚信中国属于两岸全体同胞。 统派人士习于把政权和国家区别对待,他们有意见的是共产政权而非中国。若由这个角度出发,海外尤其是大陆的朋友就应该理解,两蒋时期反共不反华的立场以及马英九的苦心,他特别要求在政府官文书中不得把中共政权称为中国,而应以中国大陆或北京当局代之,其背后的逻辑就是:中华民国就(也)是中国,台湾不能自外于中国,中共当局在两岸之间不能独占、专有中国的称谓。 “一国两区”争议的法理基础 这里,我们再回头讨论最近台湾有关“一国两区”的争议,以及去年大选期间有关“九二共识、一中各表”问题。“九二共识”中的所谓“一中”讲的是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各说各话,台湾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立场;同样的,“一国两区”中法理概念所坚持的是,在“中华民国”主权范围内,不管讲的大陆地区与自由地区,或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重点是两岸同属“一中”。在马英九心中,“中华民国”就(也)是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既然如此,马政府当然就没有放弃追求国家统一的初衷。 此外,这里面也反映出,马总统过去所主张、现在仍坚持的“主权互不承认、治权互不否认”的立场。两岸主权重迭,而其主权范围均含盖大陆与台湾两地,但双方政府不能彼此承认对方主权,否则立刻出现“一中一台”、“两个中国”或“台湾独立”的情况,而这并不合乎国际现实、两岸立场及国民情感;但是双方却又各有管辖范围,治权不及于对方,所以只能客观并不否认对方治权的事实。这就是现况与实况,马英九的坚持有其法理基础。 有关“九二共识”中“一中共表”、“一中不表”或是“一中各表”的讨论已经汗牛充栋,此处不再重复,民进党对此表示不能接受也早为各界所共知。但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对胡锦涛所说的“一国两区”中的一国讲的是“中华民国”,严格说来还不无吃北京豆腐之嫌,不过民进党还是痛批马英九自甘于担任区长,这是自我矮化,丧失“国格”。这里面反映的心态还是,只要国民党支持的我就反对,反之亦然。大家可别忘了,民进党过去曾经主张过“一国两市”、“宪法一中”,蔡英文自己也说过“一国四区(中国大陆、台、港、澳)”的概念。 中国大陆方面对于吴伯雄“一国两区”说法并无立即回应,北京后来只是就两岸同属一中这个话题,强调只要两岸当局都认同只有一个中国,其他一切好谈,然后又把胡锦涛的两岸关系新三段论重提一遍:一九四九年以后两岸虽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并未改变,中国的领土主权并未分裂。北京的立场其实可以理解,也算间接回应了“主权互不承认、治权互不否认”的现实。大陆的回应相当得体,既坚持了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也把握了问题的重点。 相似的是,今年3月29日,民进党代主席陈菊改称对岸为中国大陆,台北联合报以头版头题加以报导,认为这是民进党转变的一个迹象。过去民进党确实一向把大陆称为中国,虽然日前在云南腾冲的会议中,民进党出席人士仍然强称,用中国统称大陆并无特定意涵,也非出于政治考量,但知情人士都不能同意.毕竟所有内外各方迹象都显示,民进党的特定用语所反映的是它分离主义的“台独”主张和心态。 坦白的说,如今民进党调整对中国的称呼用语应该只是权谋的改变,而非心态及立场的转换,甚至不能说是由渐(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各界若要鼓励重于批判,虽然不是不能理解,但由陈菊讲话中所谓“台湾就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就是台湾”,而且今后他们仍会混用中国来称呼大陆政权,而其重要智库成员仍然坚持“台湾前途决议文”的立场来看,民进党仍是个不折不扣的台独政党,幻想是不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