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崔轶亮 2011-07-14 从长远计,“瓦良格”这样的防空航母不应该是中国的目标舰,中国的航母发展必须要超越防空航母这一层。 中国海军面临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维护传统的海上安全,保卫国家领海领土完整;另一个是维护发展利益,保护海上能源运输线、贸易线以及海外利益的安全。完成这两种任务都会需要航母,但航母在不同的海域价值并不相同。 如果“瓦良格”或者与其性能类似的航母在作战部队服役(事实上,如果不能突破弹射器、关键舰载机、动力等问题,中国所能建造的航母很可能只是“瓦良格”的中国翻版),那么由于缺乏预警机而且机队攻击能力严重不足,这样的航母编队不具备与美国航母进行舰队决战的能力,也不可能突防美军部署重兵的东海第一岛链。 因为即便突防第一岛链,这支编队仍然会面临很严重的威胁,比如美国核潜艇。如果搭载具备反舰能力的战术战斧巡航导弹,美国核潜艇甚至可以在1000公里之外发动攻击,这个距离大大超过守势反潜圈的覆盖范围,此时中国编队只能被动应付,一旦出现纰漏,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反航母弹道导弹服役,那么理论上讲,中国航母编队可以在其射程内出第一岛链活动,但由于缺乏制海能力和反潜能力,这种活动的价值仍然是有限的。 因此,虽然拥有航母可以极大提高中国舰艇编队的战斗力,但这样的编队仍然无法在第一岛链以东争夺制海权。 如果投入台海冲突,航母能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因为台湾海峡的距离并不长,陆基航空兵足以有效支援包括登陆在内的各种作战行动。 综上所述,如果在上述场合使用航母,那么她应该做的是为舰艇编队提供防空保护,以保持编队作战的稳定性,此时航母相当于陆基航空兵的补充和延伸。航母的价值将随着陆基航空兵能力的提升而减弱。 但是,如果有一艘类似“瓦良格”的航母部署在南海,将能使中国海军在南海获得比较充分的行动自由,同时使南海周边国家的行动自由被严重制约,这对于南海争端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当然,目前中国海军有能力到达南海任何地方,但到达和自由行动是两个概念。美军在南海的兵力相对薄弱,而且虽然南海周边国家都在努力拥有潜艇,但拥有潜艇不等于会使用潜艇,因此在较长时期里,南海的潜艇威胁是比较小的,中国海军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发展和部署反潜能力。 事实上,笔者认为,南海才是近期航母需求最迫切,而且也是近期航母最能充分发挥效力的地方。南海相较东海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更大,由于航母编队有能力取得部分海域的制海权,一旦发生冲突,编队也将有能力控制冲突规模、快速结束冲突。这会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获得非常大的主动。 如果我们的目光沿着中国的能源海运线和贸易线延伸,就会发现南海之外,仍有广阔海域在召唤中国海军的存在。这种存在并不是要挑战现有的海洋秩序,客观地讲现有秩序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中国的外贸和能源运输都可以正常进行,但是仍然存在局部地区秩序丧失的可能,因此,中国必须具备应对危机的能力。在危机出现时,迅速做出反应,首先稳定局面,继而恢复秩序,以确保中国利益尽可能少受影响。万里之外的大洋上,要快速反应并且有能力稳住局面,除了适时布署的航母战斗群外,别无选项。 这支航母战斗群必须具备比较强的进攻能力,只有拥有了充分的进攻力才有可能掌握主动权,才能获得行动自由,进而形成可靠的威慑力,“瓦良格”这样的航母是不敷用的,因为她只能提供防空保护,舰艇编队仍然只能采取守势,单纯的拦截防御不能根除威胁源,无法打赢海战。所以从长远计,“瓦良格”这样的防空航母不应该是中国的目标舰,中国的航母发展必须要超越防空航母这一层。 要做到这一点,仍然有很长路要走,有大量障碍需要克服,有些障碍甚至已经超出了军事层面。
Year: 2011
天大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王家棣 2011-07-14 在“911事件”发生近十年后,美国终于击毙了本·拉登。但是,世界头号通缉犯的死亡只有有限的象征意义,美国人在一阵亢奋以后,冷静回顾一下这场看不到头的反恐战争,应该正是时候。 在“911事件”发生近十年后,美国终于击毙了本·拉登。可是世界头号通缉犯的死亡只有有限的象征意义,美国人在一阵亢奋以后,冷静回顾一下这场看不到头的反恐战争,应该正是时候。 战争埋下仇恨的种子 长久以来,这个令美国朝野神经紧张、坐卧不安的由中情局自己培养的恐怖分子一直占据着西方各大报纸和媒体的头条,也直接导致(不管美国有意或无意)了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显示,两场战争耗费了美国4.4万亿美元巨资,造成数十万人死伤,至今战事仍没结束,弄得美国债台高筑,恐怕美国人的子子孙孙一直得还下去。战争还在华盛顿催生了一个行事隐秘的庞大官僚机构,并进一步夺去了美国人引以为傲的自由。更可悲的是,舆论对为何产生针对美国和西方世界的恐怖活动的成因,不是愚而不知,就是有意误导。战争岂能播下民主的种子,世界只会变得更不安全,这就是到目前为止反恐战争的大致结果。 西方社会较难理智地看待恐怖主义威胁。代表利益集团的政客善于掩盖事物的本质,他们向人们抽象地宣传:只要击败恐怖组织,就可以平安无事了。而实际上,贫民窟、难民营、种族压迫、国际资本盘剥、失业、贫富悬殊、不公正的国际秩序才是产生恐怖主义的温床。拿着简陋武器的巴勒斯坦难民,西方的政客可以称他们为恐怖分子,因为他们的确想用战斗来夺回他们失去的土地。在高度信息化的西方社会里,传媒完全被大财团所控制。通过言论自由的包装和资本的运作,传媒无时不刻不在巧妙地引导着舆论的走向。所以,美国报纸和电视上对“911事件”的主流观点,只停留在非常肤浅的水平上,要害问题都被巧妙地回避。至于巧舌如簧的政客能解说些什么,那就可想而知了,他们为他们背后的利益集团背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们下一步要推销什么。所以,这场反恐战争是一场自欺欺人、治标不治本的战争。 反恐战争耗损美国国力 美国历任政府和总统都有着率尔开战的习惯,他们总是低估战争可能持续的时间与耗费的金钱,同时又总是高估动武可能达到的政治目标。据布朗大学的保守估计:这几场战争共夺走了22.5万人的性命,造成了36.5万人受伤。研究报告称,阵亡官兵共有31,741人,包括6000名美国人、盟军部队1200人、9900名伊拉克人、8800名阿富汗人、3500名巴基斯坦人,以及2300名美国民间保安承保商人员;平民死亡人数更高,估计有172,000人丧生,包括125,000伊拉克人、35,000巴基斯坦人和12,000阿富汗人;估计有2万到5.1万名叛乱分子丧命战火中,其中许多人是塔利班人员。 现在美国两党为提高国家借债上限争得你死我活,好好一个地大物博、科技发达的美国被那只看不见的手弄到如此地步,连借债还要吵架,真是贻笑大方。反恐战争肥了谁?穷了谁?坑了谁?利了谁?现在尘埃渐渐落定。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海军上将迈克•马伦(Mike Mullen)说过一句大实话: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是预算赤字。十年前发动阿富汗战争时,美国生产总值占全球三分之一,它的军事花费也是全球三分之一。今天,美国生产总值是全球四分之一,它的军事花费却是全球二分之一。这种情况能维持多久? 战争的政治目标达成了吗?天下太平了吗?所以,这场反恐战争对于美国来说,是一场耗损国力、得不偿失、他人渔利的战争。 被夸大的恐怖主义威胁 十年来,基地组织显然催生了许多附属组织,这些组织可能与本·拉登指挥的基地组织一样危险。基地组织及其外围组织在世界范围的广泛扩散,已经使局势非常危险。而更为影响深远的是,大量愤怒的阿拉伯年轻人加入了各种激进的政治组织,投入到街上的抗议活动中,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阿拉伯之春”运动。这种表面上争取民主化的运动,实际上显然令美国、欧洲及其阿拉伯统治者盟友们措手不及。在埃及的二次革命中,在也门的反政府军队里,在利比亚的炮火下,各派政治力量已混战在一起,变革之风所到之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已占据绝对优势。民意发挥更大作用的中东,很可能会变得不那么愿意与以色列媾和,在涉及以合理价格供应石油的问题时,中东很可能更有主见。人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基地组织不会闻风而动。 近十年来,就像“民主”成了万能的咒符,“反恐”也成了最时髦的名词。从死亡人数上,我们会发现恐怖主义威胁被严重夸大。美国学者约翰·缪勒(John Mueller)在两年前发表的一本著作中指出,自1960年以来,被恐怖分子杀死的美国人,“与同期由鹿造成的事故致死人数几乎相同”。布赖恩·詹金斯(Brian Jenkins)为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撰写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类似的观点:“美国人死于汽车事故的平均几率约为9,000分之一,被谋杀的几率约是18,000分之一”。然而,在“911事件”之后的5年内,包括911恐怖袭击中的死亡人数在内,“美国普通人死于恐怖袭击的平均几率仅为50万分之一”。 实际上,反恐一词有滥用之嫌。当以色列定点清除巴勒斯坦某派组织领导人、暗杀伊朗核科学家时,我们没有听到一声对恐怖活动的谴责。这说明了世界还在推行着丛林法则,有些国家所谓的反恐并没有道义的力量,而只是把反恐当作挂羊头卖狗肉的营生。美国用反恐的名义在中亚和南亚建立了军事基地,估计即使阿富汗战争结束后也不会关闭这些军事基地。美国打阿富汗,或许就是冲着军事基地来的。美国包围中国,遏制俄罗斯的心思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后,美国将会继续以反恐的名义,对付叙利亚、伊朗甚至巴基斯坦等国家,扶助日本、印度与中国角力,并支持东南亚小国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较量。所以,这场反恐战争注定了是一场挟私轻义的战争。 谁是美国下一个目标 尽管很缺钱,但美国向反恐战争投入的资源却令人印象深刻。《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去年在《绝密美国》(Top...
LIU Fang 2011-07-13 The local community should firstly be committed to breaking this mindset if Hong Kong is to nurture new industries and tackle...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崔轶亮 2011-07-13 至少在发展初期,中国航母将更像一艘防空航母。防空航母本质上是陆基飞机保护圈的延伸,主要使命是在陆基飞机无法覆盖的地方为舰艇编队提供防空保护,她的力量投送能力是很有限的。 提到航空母舰,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美国海军的核动力航母。其实航空母舰分为很多种类型,美国的核动力航母属于攻击型航母,此外还有反潜航母、护航航母等等。但是,苏联的领袖们无意细分这些区别,更重要的是,航母这个词在苏联语境里长期是个帝国主义词汇,没有航母是苏共决策层的政治正确。但是要使苏联海军有效履行职责,航空力量不可或缺,航母是非拥有不可的,于是苏联海军玩起了文字游戏,建造出一系列“载机巡洋舰”。 需要说明的是,苏联海军并不需要美国海军那种攻击型航母。总体而言,苏联海军是防御性质的,且地位上也依附于陆军,苏联也缺乏海外利益,不需要向外投送力量,苏联海军自己也很明了这一点。 图为苏联第一艘纯血航母“库兹涅佐夫”,“瓦良格”是库兹涅佐夫同型舰,基本配置与之类似。 “瓦良格”就是一艘重型载机巡洋舰,她是库兹涅佐夫级的2号舰,该舰确切型号为1143.6。1143型舰艇系苏联时代基辅级反潜巡洋舰,该型共建造4艘,分别为“基辅”、“明斯克”、“新罗西斯克”和“巴库”。基辅级舰并不是真正的航母,她是巡洋舰和反潜航母的混合体,虽然搭载有固定翼舰载机,但受限于飞机性能,其机队战斗力非常有限。其中,前2艘配置类似,第三、四艘(分别为1143.3和1143.4)原定搭载性能更好的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相较前2艘更加侧重舰载机的使用。紧接着“巴库”,苏联建造了第五艘载机舰“库兹涅佐夫”,型号1143.5,该舰是苏联第一艘纯血航母,载机为重型常规布局战斗机,以防空为主要使命,同时通过舰上的反舰导弹具备对海攻击能力。型号为1143.6的“瓦良格”是库兹涅佐夫同型舰,基本配置上和库兹涅佐夫类似,但雷达设备方面区别较大,该舰的使命同样是防空。 防空航母是苏联特有的舰种,总体而言她是防御性质的,这点和西方航母区别很大。简单地讲,西方航母兼具攻击和防御的属性,可以自由行动于任何需要的海域,可以在陆基飞机无法到达的地方有效投送力量。防空航母本质上是陆基飞机保护圈的延伸,主要使命是在陆基飞机无法覆盖的地方为舰艇编队提供防空保护,她的力量投送能力是很有限的。 库兹涅佐夫级的最大问题在于该舰采用滑跃起飞方式,如果要适应这种起飞方式,固定翼预警机将变得过于庞大并且超重,因此采用滑跃起飞的航母实际上并不适合搭载固定翼预警机,而缺乏预警机将严重制约该级舰的作战效力。固定翼预警机的作用在于全盘监控战场态势,提供早期预警,组织并引导攻防,预警直升机由于升限和机体空间的限制,其效能远无法和固定翼预警机相比。苏联海军已经意识到了滑跃起飞的局限,在“瓦良格”之后开工建造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上,已经布置了弹射器,用于固定翼预警机起飞。 库兹涅佐夫级混合搭载了制空战斗机和反潜直升机,这种机队配置并不合理,苏联海军曾对此反思,认为这样搭配既无法有效防空也不能有效反潜,如果强调防空能力,应该剔除反潜直升机。鉴于反潜战的重要性,中国海军完全可以考虑研发专用的反潜航母,以便主力航母能集中精力执行防空或攻击任务。 航母舰载战斗机的发展趋势是多用途化,比如美国海军的F/A-18和法国海军的阵风两型战斗机,既可用于防空也可用于攻击,中国海军也应开发类似的舰载机,这将使航母的战斗力获得质的飞跃。 考虑到“瓦良格”是中国发展航母迈出的实质性第一步,而且中国海军此前几乎完全没用航母使用经验,因此这艘航母的特点必然会对中国航母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从公开报道中可以发现,库兹涅佐夫级计划搭载的主要舰载机(苏-33舰载战斗机和卡-31预警直升机),中国已经仿制或引进。因此可以推想,至少在发展初期,中国航母将更像一艘防空航母。
DENG Yuwen 2011-07-12 There has been speculation that the Chinese economy is in a fragile state and is destined for a hard landing; fears...
NANFANG Shuo 2011-07-11 In recent years, public governance has been a pressing concern on both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邓聿文 2011-07-11 对中国经济存在“硬着陆”的担忧有些过虑。目前整个世界经济都处在一个通胀走高而经济减速的阶段,中国经济虽然也在回落,但经济表现还是相对较好的。 进入6月以来,外国投行突然集体看空中国经济,下调经济增幅,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两三年内存在“硬着陆”的风险。他们的理由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工业生产放慢可能较预期严重,中小企业的财务紧张局面将蔓延至经济的其他部分;受国内劳动力紧张、限电,以及欧美订单减少的影响,今夏出口增速可能为零;仍面临更严重、更长期的通胀压力。国内也有观点认为,受信贷紧缩过猛影响,中国经济存在滞胀危险。 笔者不用阴谋论的观点看待外国投行对中国经济的集体看空。基于自身利益、预测能力及在资本市场的话语权优势,外国投行看空或者看多中国市场都很正常。不过,根据以往其对中国股市和经济的多空预测,对错基本对半开,也就是说,外国投行的预测并不总是对的。所以,对外国投行的唱空或唱多言论,不妨姑妄听之,没必要一听唱空就把自己弄得神经兮兮,一听唱多就喜形于色。 但我们对问题本身,即是否存在硬着陆风险,还是要高度重视。经济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端赖于政府调控的艺术和水平,这里面的平衡关系很难把握,现实中各国多半是以硬着陆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速的回归和通胀的降低。以此判断中国经济以何种方式安全着陆,可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从经济增速、物价水平、就业状况三个方面来分析。 先看短期,即年内经济运行状况。截止目前的信贷紧缩程度无疑堪比金融危机前。正因为此,加上有史以来的电力短缺及廉价劳动力减少,才使得外国投行做出了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的预测。通胀的加剧似乎印证了此一预测,肉价再创新高,6月的CPI预计要超过5月,达到6%以上,年初定的4%的物价控制目标肯定要突破。但这是否预示着经济增速会大幅下滑,通胀变得不可控?至少从上半年的经济形势看,答案应是否定的。 一季度全国经济的增长达到9.7%,与去年全年及四季度的经济增速分别下降0.6和0.1个百分点,比去年三季度的经济增速还高出一个百分点,由此来看,中国经济虽然在下滑,但是一个平稳下滑的过程,且幅度也不大。二季度的经济增速虽还未公布,但从各项经济指标看,除了CPI因翘尾因素的影响走高外,其余经济指标还大体正常。因此,不出意外,二季度的经济增速应能够保持在9.5%的水平。这样的降幅根本称不上“硬着陆”。 全年而言,随着夏粮丰收,物价翘尾因素的减少,以及主要工业品供过于求,进口迅速增长等,如果原油、农产品等国际大宗商品在下半年能够维持近期的跌势,或不再出现显著的价格上扬,物价虽然会突破4%的预定目标,但不大可能破5%。假如6―7月形成本轮物价上涨拐点,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微调,企业的信贷情况会好于上半年。电力短缺虽然是影响企业开工的一个因素,但中国并不存在总体上的缺电;再加上保障房下半年的大范围开工建设,接过投资之棒,全年GDP增速仍可望达到9.5%左右,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至于就业,过去三年全国城镇地区新增338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都超过预定目标。今年上半年,劳动力紧张的局面并未得到缓解,这说明就业状况良好,下半年也不存在就业骤降的问题。 再从未来几年的情况看,根据一些经济学家预计,中国未来30年还能保持7到8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速。这个预测当然是偏向乐观的,它建立在中国城市化进程还会提供大量的投资机会和投资需求,特别是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公共投资增长;消费增长;社保体系的发展和社会福利支出的增加所导致的消费品市场的增长等基础上。如果说30年时间太长,充满着很多未知因素,那么最近的两、三年,是否存在外国投行预测的“硬着陆”问题? 我的看法是,虽然未来几年存在房价高企、银行呆坏账增多、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等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但亦不大可能出现经济暴跌的情况,除非出现大的政治问题。首先,连续七年的粮食增产,使中国目前拥有充足的粮食供应,这为制约通货膨胀持续走高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其次,三年36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也足以使得投资增速仍然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再次,随着收入分配政策的出台,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保障制度的完善,消费水平会进一步提高。正如大摩亚洲非执行主席史蒂芬•罗奇所说,不管是从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还是银行业坏账等方面来看,中国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和值得忧虑的地方,但还远没有到会引发经济“硬着陆”的地步。 总之,对中国经济存在“硬着陆”的担忧有些过虑。目前整个世界经济都处在一个通胀走高而经济减速的阶段,中国经济虽然也在回落,但经济表现还是相对较好的。目前来看,全国的投资增速仍保持较高水平,消费增长基本稳定,出口还在恢复,这个趋于平缓的过程是健康而正常的,基本不存在“硬着陆”的风险。但长期而言,中国需要加强对经济和社会领域一些结构性问题和制度的改革。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石之瑜 2011-07-11 台湾真正遭逢的,是同样一群人,他们既有理想,又受权势好处所蛊惑,可说是“机会主义的理想主义”,在没权力时用理想主义思考,在有好处时就当政客。 翻开台湾的理想主义史,首先看到不反攻的“反攻大陆”,这个神圣使命塑造台湾成为“复兴基地”,但实际制造了“万年国代”等等既得利益。俟反攻无望,国民党转而宣称坚守自由民主阵营,以三民主义模范省自居,藉由人民公社与文化大革命的对比,竟仍可取信。只是在今人眼中,当时国民党其实是箝制自由民主的罪魁祸首。不过如今,国、民两党同样鼓噪自由人权不绝于耳,人们则又甘之如饴,从不及反省,这样自我良好的感觉会因此助长了哪些政客?牺牲了那些自由人权? 环保是台湾新近的价值,但是“塑化剂事件”说明,在台湾,专司环保的立委却可介入对毒物的管制,抵制管制,可见环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岂止环保如此?自由主义在台湾震天价响,但是朝野两党侵犯自由从不自觉。“台独”又何尝不够理想?每到竞选时动员选票的力量无出其右,但其领导人反而践踏最力。简言之,任何理想主义到了台湾,似乎终将成为悲剧。 政客当然无疑是所有理想主义的杀手,然而讽刺的是,他们同时是理想主义想要说服的主要对象,所以他们懂得利用理想主义替自己擦脂抹粉。理想主义者找上政客,形同与浮士德签约,就像学运如果找上政客,最后一定是遭到政治化,成为党派斗争工具。政客利用理想主义为掩护,从事与理想主义完全相反的言行,替自己谋取更大好处,造成理想主义者沦为政客帮凶的下场。 如果以为这是理想主义与政客的搏斗,恐怕太单纯。台湾真正遭逢的,是同样一群人,他们既有理想,又受权势好处所蛊惑,可说是“机会主义的理想主义”,在没权力时用理想主义思考,在有好处时就当政客。所以,国民党曾经真想要光复大陆,真愿意坚守自由民主,而民进党也真信仰“台独”,真关心自由人权。但是,他们也都随时真的会变成滥权自为的机会主义。 对理想主义掣肘最大的,就是理想主义者自己的妥协性。知识界偏偏就有人自诩进步势力,但他们的进步理想都靠泊来品,缺乏思想性、本土性,因此不能坚持,作梦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会谋杀理想主义,甚且会残忍地从事迫害、剥削。其结果,自由人权可以是斗争政敌的祭旗,环保主义可以是掩护毒物的场域,“台湾独立”可以是搜集选票的野台。 台湾的理想主义是悲情的剧本,是想象自己遭外来统治者压制的不平之鸣。理想主义者所欠缺的,因而是权力,乃利用理想主义汲取生命动力。换言之,理想与政客不是彼此搏斗,而是一体两面的自我搏斗。故一旦尝到权力滋味,往往发现权力比理想更能弥补人格中的匮乏。这就敲定理想主义在台湾的终极命运。 回忆马英九很久以前对中国统一充满了憧憬,他岂能预期自己今天变成了《中国时报》专栏作家傅建中笔下的那样,只对台湾的原乡有钟情,对于中国则是不堪回首。不过,假以时日,这未必不能改变,连战不也是同情过台独,李登辉不也是对中国曾有所向往?反反复复的,不只是人格问题,而是台湾处在其历史条件下,只会临时借用随手能取得的思想资源,就算取得当时也许很认真地相信某人某学说,但长远来看,没有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所以,每一次认真,其实不过是没有意识到的对当下情境的一种敷衍策略。 今天政客厉害之处,是看出来台湾思想界没有固定灵魂,自己只能是情境的产物,所以益加玩世不恭。就像马英九这样一位人人过去印象中的正直之人,也学得比谁都调皮起来。听他一下说“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国,一下又说台湾绝非中国一省;或者一下说要称大陆为大陆,不能称中国,一下又如傅建中在《中国时报》为文讽刺他以台湾为原乡,对中国则不堪回首的态度。可见,若“台湾共和国”对选举有用,不妨敷衍偷渡,有害就俏皮澄清。 可是,如果台湾不是中国的一省,不就如从“史编局”局长退役下来的傅应川在《旺报》投书所质疑的:一旦拒绝承认国军是中国军队,不就等于影射中华民国不是一个中国吗?傅将军没想到的是,对马阵营而言,“一个中国”与“台湾共和国”都属思想兼职性质,可以轮流,也必须轮流,因为各自要满足的选民不同。 好笑的是,夜路走多碰到鬼,不小心就会在某个不习惯的场合说了其他场合才该说的话。比如,之前“新闻局长”杨永明用“台湾共和国”政府部长名义,投书到西班牙文的报纸,事后解释是对方弄错了,好像外界错怪杨永明了。但投书是他自己投的,对方为什么要改名称呢?如果要改他的名称,要不要事先问他一下呢? 所以,说是错怪,也未必错怪,本来“一个中国”与“台独”就都是兼职的,必须轮流在不同场合出现,不能因为是在自己原来没要出现的地方出现,就说是错了。 “外交部”因为有的国家在给台湾人民免签证待遇时,注明台湾是中国的一省,造成马英九的政治困扰,因此便有人图谋,应设法安排其他国家之后协商是否给予台湾免签证时,夹带一封以“台湾共和国”为对象的函件寄给台湾,这样就可以在将来需要时出示给“台独”看,免签证待遇的取得,并不是只有靠作为中国的一省而已,而是各种可能都有。这种考虑方式,不是疯狂,不是没有灵魂,而是台湾兼职理想主义、兼职“台独”、兼职“一中”的文化性格,毕竟灵魂也要生存,因此四处兼职也不为过。 《台湾观察》2011年6月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杜平 2011-07-08 菲律宾政府必须认识到,它在南海问题上拉拢美国以对抗中国的做法,是一种愚蠢的策略,不可能得到任何它想要的结果。若菲律宾继续试图在两个大国之间玩弄外交游戏,那么,菲律宾必定会为此付出代价。 在日本外相松本刚明访问中国之后,菲律宾外长德尔罗萨里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相继访问中国。虽然这些国家在不同的问题上和中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分歧和争执,但它们都知道,若要处理这些分歧和争执,那就必须放弃对抗政策,坐下来和中国进行对话。 菲律宾外长德尔罗萨里奥7月7日访华,其目的很明显,一是就南海主权纠纷进行对话,二是要为总统阿基诺三世访华做准备。阿基诺三世日前表示,菲律宾和中国有领海争执,但这不是双边关系的全部内容,所以他愿意访问中国,不放弃跟任何进行对话的机会。在双边关系气氛最近以来日益紧张的背景下,阿基诺三世总算做出了一种比较恰当、符合其身份的表态。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菲律宾政府高官包括阿基诺三世本人最近以来发表的言论是很不恰当的。7月6日,菲律宾外交部公开指责说,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一位外交官在双方就南海问题进行对话时,对菲律宾官员进行了言辞攻击,态度傲慢,因此决定禁止这位外交官参与未来的对话。 在两个国家之间,双方外交官在有争议问题上进行闭门对话,偶尔发生激烈的言辞交锋,这在国际事务中是平常不过的事情。特别在中国和菲律宾之间,领海主权争端引起言辞上的对抗,更是不可避免的。菲律宾政府在事后把闭门会谈的气氛公之于众,用发表外交备忘录的方式批评中国外交代表,甚至宣布把中国外交官列入拒绝往来的名单中,这种做法显然是反应过度了,是小题大做,更违背了东道国应该尊重其他国家外交官的待客之道。 菲律宾政府对中国外交官做出上述决定时,显然是选择性忘记了自己最近以来攻击中国的激烈言辞。就在不久前,阿基诺总统在文莱访问时,就曾对中国出言不逊,公开污蔑中国侵犯菲律宾领土,还说菲律宾虽然是个小国,但不害怕中国。其言下之意,就是中国欺负了菲律宾。 而菲律宾外长德尔罗萨里奥在此后访问美国时,也对中国进行了相同的污蔑。他要求美国出兵保护菲律宾,声称要与美国联手抗击中国。所有这些言论,都构成了对中国的伤害。而且,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攻击的言论并非是出自普通外交官之口,而是出自菲律宾政府的高层领导人之口。 按照菲律宾政府对待中国外交官的态度和做法,中国方面也有理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拒绝与菲律宾政要会面,甚至拒绝邀请其总统和外长访问中国。中国不仅没有这么做,反而对其外长和总统仇视中国的言论没有做出反击。这不是中国对菲律宾示弱的表现,而是一个大国以克制和包容之心对待邻国的正确态度,从而为中菲两国开展理性对话保留了空间和机会,更以自我容忍的姿态防止了双边关系的恶化。 7月8日上午,中菲两国外长在北京举行了会谈,杨洁篪外长在会谈中表示,希望双方以德尔罗萨里奥外长此次访华为契机,改善两国关系。可见,中方依然本着与人为善的原则来处理与菲律宾的交往。但是,菲律宾方面是否能体会到中国的善意和大度,是否愿意把这次访华作为一个契机,是否会停止对中国的恶意指责和攻击,我们只能继续观察。 有必要强调指出的是,菲律宾政府必须认识到,它在南海问题上拉拢美国以对抗中国的做法,是一种愚蠢的策略,不可能得到任何它想要的结果。中美之间固然有很多利益的矛盾,但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层面上,彼此是相互需要的。菲律宾政府只看到了中美之间的分歧,忽视了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以为可以利用中美之间的分歧,来获取自身的利益。这显然是错误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迫不及待地访问中国,就是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力争。马伦访华,绝不是为了要和菲律宾一起抗衡中国,而是希望寻求中国的合作。若菲律宾继续试图在两个大国之间玩弄外交游戏,那么,菲律宾必定会为此付出代价。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韦戈 2011-07-08 台湾政情一夕数变、多变,什么荒唐怪事都可能发生,大家与其追逐不能预见的偶发事件,不如回归基本面,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了。 6月底、7月初,一周时间,台湾政情就有重大发展。先是国民党前主席、曾担任“总统”长达12年之久的李登辉因为涉嫌贪污、洗钱,遭到台湾特侦组提起公诉,为政坛投下了一枚震撼弹;接着是民进党发表了它的不分区“立法委员”排名序列,也让台湾各界扰攘了一阵子,咸认这是派系妥协的结果,既无法让人耳目一新,更别说感动中间选民了;然后就是国民党“全代会”在台中举行誓师大会,正式通过马英九、吴敦义二人出马角逐下任“总统”大位,有些媒体照样酸溜溜的挖苦一番,说是表面团结,内里问题一堆,也不看好。让我们执简驭繁地看看台湾政情的可能发展方向。 起诉李登辉激发绿营凝聚力 先说李登辉遭到起诉一事。这位自称连死也不怕的老先生(已经九十岁高龄),当然不把遭到起诉一事看在眼里,还继续要发挥残余的政治影响力,高调支持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高喊“弃马保台”。但外界更关心的还是这次无由来的突然起诉,是否有政治的黑手介入其间,是否对于原本紧绷的选情产生影响,究竟是马英九或蔡英文能够因此得利? 绿营说这是政治追杀、选举操作,并透过口语小道传播,说马英九这位外省人“总统在”把陈水扁下狱之后,又要把另一位台湾人“总统”也给关进牢里,而台联党则说起诉李登辉的内情并不单纯,是奉大陆的指示办理。这简直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而马英九则强调,他担任“总统”以来,绝对尊重司法,从不介入个案,并且严肃地重申,在“中华民国”境内绝对不容政治追杀,他一路走来始终如一,一路走去还是始终如一,时间将会证明一切。双方你来我往,都想藉力使力增加利得,减少可能造成的伤害。 根据笔者与外国媒体、相关国家官员和学者对谈的结果,大家都不相信,马英九本人或其政府会敢,或还想把政治的黑手介入司法。但有些人则说,不能排除某些司法官员或许自以为是的想要讨好特定对象,所以想当然地扩大侦办强行起诉。对此,笔者只能告以:法律讲究严格证据,不能证明有罪就是无罪;不过政治则是不能证明有罪,但并不表示就是清白。李登辉到底有无不可告人之事或真的清白,当然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不过民间早有定论。人民的眼睛即使不是雪亮,但也不是全然无知。 至于这对选举的影响,持平而论,这或许对激发绿营敌忾同仇的凝聚力远大于对蓝军的号召力。绿营一向有所谓的动态道德观,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特性,透过小道消息的口语传播和有意的政治操弄,这次事情更会加深他们的危机意识;但对蓝营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与中间选民而言,挺马或为不得不然之举,没有别的选择就只能含泪投票,但司法正义更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即使大家认为某人不甚清白,但未必就愿意容忍政治介入司法。一来一往之间,蓝营未必能因此增加多少选票。 蔡英文两岸政策受各界关注 再说民进党的不分区“立委”名单出炉之后,不但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而且还可以看到其党内派系不断反弹,由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民进党的斗争性格。民近党反正是谁也不服谁,大家都是大鸣大放惯了,一有不平就要大声批评。名单好坏、排名先后见仁见智,所谓的社会贤达部分不足以服众,完全没有清新面孔这些都是事实,虽然蔡英文的选择不无选战策略考虑,但由于事关被提名人是否在当选的安全名单之内,所以大家当然都要大声嚷嚷,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好处。 提名名单一经公布,马上就有被提名人因为有犯罪前科而放弃被提名资格。好像这还不够坏似的,民进党现任不分区“立委”王幸男又跳出来炮打党中央,矛头针对“立法院”党团总召、前代理主席柯建铭,要求撤销其提名,说是要把疮划破、让脓流出;而前“副总统”吕秀莲则是公开要求,蔡英文应该公布提名决策过程,痛骂派系菁英怯战,只想抢占安全名单;其他有关派系分赃,蔡英文培养国王人马,自己成了党内最大派系的各种指控不一而足。表面看来,民进党有这样的同志似乎不需要再有外面的敌人了。 民进党内当前的抗议风波不过只是茶壶里的风暴罢了。民进党人本来就是长于斗争、不平则鸣,对内、对外都是如此,但当他们在党内斗完之后,就会像狼群一样的团结一致对外。只要蔡英文能够坚持定见,不做退让,这些不同派系之间的不满声浪终将退去。比如说被以世代交替给摆了一道的“公妈派”蔡同荣、王幸男就是再有不满又能如何,难不成他们会去投效国民党,或是积极地从事反辅选,公开进行造反行动?这种事在民进党内是不会发生的。 换句话说,民进党当前的区域及不分区“立委”提名名单,对于大选结果只有部分加分、减分的作用,目前党内的部分不满情绪不足为虑。最后,外界主要观察的对象还是蔡英文的副手人选以及民进党的整体竞选主轴,而这其中当然以蔡英文对两岸关系,包括“九二共识”和ECFA的立场最为重要。不但大陆、国际希望对此有所了解,国民党会以此做为攻击主轴,而一般的台湾选民也会希望,蔡英文在选前总要把立场和政策一次讲个清楚,不要再四处躲闪,大打迷糊仗了。 蓝营支持者含恨投票马英九? 最后,再谈国民党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指出,国民党这个百年大党有其本质上的缺陷,许多人表面上是温顺乖巧,但其实都是师心自用,已经没有主体价值及论述能力,而缺乏战斗力更是其致命伤。这一群人只是利益和地方派系的结合,凡事都要靠党中央的奥援,才肯办事打仗,不合己意时连公开呛声都不敢,还专搞黑函的小动作。他们完全不像民进党人的敢于对内造反、对外却又展开团队作战。难怪有人要说,民进党是乱党,国民党是烂党,这或与事实相去不远。 马英九执政三年多来不能说是没有建树。客观的说,其在两岸关系、国际空间及经济复苏方面的努力应该是有目共睹,但问题在他没有办法将这些成就转化成为选票的支持,要不然这次选战也不会打得如此艰苦。难怪有媒体要说,马英九至少要面对政绩无感及世代交替和南北差距等几大问题。直到目前为止,国民党在全台各地还有五个艰困选区居然找不到参选战将,已被征召的人居然还说尚未决定是否接受党的征召。国民党人怯于外战、勇于内斗之说显然并非无的放矢。 三年多来,马英九固然是夙夜匪懈,但其让人埋怨、不通情理的个性、用人不当的问题也给他惹来了不少麻烦。钱复月前指他想要做“全民总统”的不当认知确实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马是戕害了不少支持者的热情。许多人已由过去的含笑投票到含泪投票,目前甚至有人鼓励大家要含笑不投票。难怪即使是国民党荣誉党主席吴伯雄也要喊话说,虽然大家对有些人、有些事不满,但在大是大非的时刻,只有把不爽搁一边,大家还是要全力支持马英九。 整体来说,马英九确实既不想换工作,也不想找新工作,而“总统”胜选、“国会”多数更是个必须全力以赴的目标。国民党现在正在塑造大团结的形象,希望全力打赢这场选战,现在许多指标性的人物,如新同盟会的许历农上将等均已出面挺马。最后选情紧绷时,蓝营支持者再有天大的不满,大概也只有含恨投票给马英九。根据各国驻台官员及相关学者的评估,这将是一场旗鼓相当的选举,双方得票差距大约将在三到五个百分点之内,马英九胜选希望仍大,但其“国会”席次将告减少。 没错,台湾的选举结果将对两岸和平发展,对大陆的战略机遇,甚至对区域安全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台湾政情一夕数变、多变,什么荒唐怪事都可能发生,大家与其追逐不能预见的偶发事件,不如回归基本面,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了。2012年,马确实有较大的胜选机会,但未来仍要越少犯错越好,对民进党的蔡英文等人来说,表面上这虽然是一场实力相当的选战,但更有人认为,他们其实是把真正的目标放在2016年。是耶、非耶?咱们不妨静观其变,中国有句老话“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