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解读 苏联解体结束美苏冷战对抗 ——《从基辛格新著看大国外交与世界格局》之二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陈有为 2011-09-21 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对苏联没有太多的着墨,是因为苏联并非该书主题,早在二十年前它就已解体而从美苏中大三角关系的战略格局中出局了。 纵观二十世纪历史,大国力量对比与相互关系变化是促使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决定世界战争与和平的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苏两家在欧洲建立各自军事集团和势力范围,形成长期冷战对抗的局面。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双方海军在加勒比海一度剑拔弩张,几近引发冲突,苏联最后被迫从古巴撤出导弹而使危机趋于平息。 苏联与美国相互抗争,名义上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垒,实际上是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双方谁胜谁负的结局既不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大小,也不取决于意识形态的传播。尽管上世纪五十年代盛行过一种说法,认为社会主义阵营、民族独立运动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三大革命潮流兴起,将会加速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但事实上东欧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只是苏军占领的结果,亚非国家取得民族独立之后仍要依靠资本主义世界,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则由于实行社会福利制度而根本就没有起来。 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只是徒有虚名,它除了拥有强大军事力量与军事科技之外,没有其他东西可以和美国相匹敌。莫斯科第一没有钱,第二没有货。既没有资本和技术可供输出,也不能使卢布成为与美元一样流通世界的国际货币。斯大林当年提出的所谓世界分割为两个市场,即社会主义市场与资本主义市场的论断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苏联没有可供出口的大宗产品,卢布只能在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经互会中作为贸易货币交割时使用。社会主义市场在资金、技术、商品与物资方面仍然缺少不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由于苏联只有重工业而没有可以行销世界的轻工产品。这就使它缺乏能够占领国际市场,赚取大量外汇和影响世界各国的有效手段,从而无法在争夺世界的斗争中与美国较量。 苏联最后解体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背叛马列主义或复辟资本主义,而是极权专制体制僵化、经济比例失衡、军备负担沉重与对外扩张过度。尽管勃列日涅夫在1967年底就宣告苏联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实际上苏联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长期束缚社会发展,思想理论干枯贫乏,商品供应单调紧缺,个人自由限制,社会生活沉闷,整个国家缺乏革新求变的动力。再加上整个领导阶层老朽昏庸,到了八十年代越来越显露出苏联的社会制度与大国霸权已经进入穷途末路。当时有位塔斯社评论员对他的莫斯科大学同学、新华社驻苏记者唐修哲私下表示,愿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吉洪诺夫来换中国总理赵紫阳。他的心愿明显地表现出苏联干部与知识分子,以及普通人民对于自己国家暮气沉沉的现状感到郁闷、不满与极度失望。 正因如此,叶利钦在1991年宣布俄罗斯从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共和国退出,轻而易举地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消亡的悲剧。但这样的历史大震荡,竟然没有引起苏联人民的悲叹、骚动和抗议,也没有使整个世界感到震惊。好像这是一个本已无可挽回,人们早就料到它会发生,然而不值得为它唱赞歌或挽歌的事情。 由于苏联的消失,它原有版图、人口与资源几乎丧失了近一半,军事力量也相应地大大削弱,俄国不再成为美国的主要敌人。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对苏联没有太多的着墨,是因为苏联并非该书主题,早在二十年前它就已解体而从美苏中大三角关系的战略格局中出局了。美国通过在原苏联领土格鲁吉亚玩弄“颜色革命”,调遣美军进驻中亚西亚的军事基地,以及与莫斯科达成裁减战略核武器协议等举措,把俄国逼退到往昔的版图之内,限制了它的核力量,使苏联但求自保,再也不能成为挑战美国的重要力量了。 相关文章:从基辛格新著看大国外交与世界格局之一:中美和解阻止苏联发动侵华核战 Continue Reading Previous: 中美和解阻止苏联发动侵华核战Next: 力量消长导致中美关系变化 相关文章 完善香港选举制度改革尘埃落定 热点解读 完善香港选举制度改革尘埃落定 放棄意識形態之爭 共享RCEP成果 热点解读 放棄意識形態之爭 共享RCEP成果 台湾选举尘埃落定后的政治生态 热点解读 台湾选举尘埃落定后的政治生态 美伊战争是将来时 热点解读 美伊战争是将来时 聚焦中国之治,“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讨会在港成功举办 热点解读 聚焦中国之治,“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讨会在港成功举办 日本不再值得中國學習了嗎? 热点解读 日本不再值得中國學習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