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August 2011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陈有为 2011-08-26 拜登此次访问的目的之一,是要在明年中国党政领导换届之前,摸一摸高层人士的情况,并通过与未来接班人习近平的接触获取亲自感觉的第一手材料,回去向奥巴马政府汇报。 美国副总统拜登日前访华之行,是继今年一月胡锦涛访美之后,中美两国领导又一次最高层级的重要会晤。在为时六天的行程中,拜登会见了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与温家宝总理,并与陪同访问的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进行多次交流与会谈。此外,他还到四川大学进行演讲,参观访问了汶川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情况,并在行程中与中国公民进行了接触,对中国的发展成就获得了深刻印象。 拜登此次访问的目的之一,是要在明年中国党政领导换届之前,摸一摸高层人士的情况,并通过与未来接班人习近平的接触获取亲自感觉的第一手材料,回去向奥巴马政府汇报。 回顾近十年前,小布什政府也曾在江泽民即将从政坛隐退时,通过一批美国知名学者与胡锦涛见面,当面打量这位美国尚不熟悉的中国政坛储君,以了解他的内政外交方针政策。拜登此番与习近平连续六天亲密接触之后所得的印象是:习“很清楚自己想传达什么信息,处理问题的方式很有策略性,在与同事的沟通互动中也十分自信”。由此而显示出中国未来领导人的“风格将会变得更加开放和更加圆熟”。 对于习在与拜登会谈中提出的有关发展今后中美关系的四点建议,即“增强信心、放眼长远、深化合作以及相互包容”,美方印象极为深刻,认为拜登已经与习近平“建立了非常好的个人关系”。美国将欢迎习近平在不久的将来对美国的访问,以延续目前平稳发展的中美互利合作关系。 与此同时,拜登利用政治访问的机会与中国民众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例如在北京普通饭馆中品尝中国风味小吃,在四川大学的演讲,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与访问地震灾后重建的汶川,等等。 至于原来受到内外重视的美国对台军售问题,此次并未成为中美争执的一个焦点。这是因为,中美双方在拜登访问之前已经就这个问题达成协议,即美国将只对台湾现有的F—16A/B型战机提供价值45亿美元的升级支持,“短期内”对台湾急欲获取更为先进的F—16C/D的要求不予考虑,以降低台海发生冲突的风险。既然美国已经用实际行动对北京的关切做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再成为中美关系中的新阻力。 与上述问题相比,其实拜登此行最重要的任务是向中国政府当面解释美国债务危机的真相与提出保证,表明美国将承担金融风险的责任,不会将债务危机转嫁他国。 由于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美债危机席卷全球金融市场引起股市下跌,中国目前是美国最大的债主,所以中国最近不断敦促美国采取负责任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减少财政赤字,妥善处理债务问题,以解有关国家之忧虑。 拜登在访华期间强调“美国有能力、有意愿并会全力应对我们面临的严峻财政挑战”, 希望中美之间加强合作,使中美两国与全世界“更多地从中获益”。其实他向北京端出来的都是“空心汤圆”,并没有做出任何切实有效的保证。实际上,美国除了以借新债还旧债,到时候继续提高国债限额,增加发行美元货币之外,不可能有任何切实有效的手段来解救美国的债务危机。 因此,拜登此行目的除了想以副总统身份对北京进行安抚,平息中国忧虑之外,更抱有要求中国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以帮助美国度过金融危机的目的。因为举目四顾,现在欧洲同样债台高筑难以自拔,日本经济连年低迷,除了中国财源滚滚之外,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救美国于水深火热的债务危机之中。 根据以上分析,拜登此次访华不但不能使中国安心,而且更进一步地提醒中国,美国债务危机的阴影仍然笼罩在美国与世界各国头上,无论近期或远期都看不出任何解决的办法。 我们只要对美国国债的情况稍加分析,就可了解它的严重性:1980年美国国债总额只有1万亿美元,但是现在已经超过14万亿美元,20年内猛增14倍。其中9.7万亿为可供国内外货币市场上销售的公共债务,它的近一半被世界各国中央银行所拥有,而中国又占有其中的四分之一,达1.16万亿,其数量仅次于美国央行美联储。 这就意味着,表面上看中国成为美国最大债主多么了不起,而实际上是中国在背负着美国国债的最大包袱,这么大的数额由美国花钱中国买单。而且美国媒体还反过来讥笑中国:我又没有强迫你买美国债券,是你自己要买;谁叫你拥有那么多的美国债券,除了美国债券之外你还有什么别的债券可买吗?既然你自己愿买,那你就自己来担当吧。 按照目前美国的经济与金融情况,由于美国制造业已被大大压缩,高新技术根本不可能容纳大量就业人口,美国在近期内不可能大量增加就业人口。这也就意味着美国的国民收入与购买力会继续萎缩,税收与国库增加有限,不得不继续增加美元流量,以新债补旧债,如此循环往复,必须有新的债主来支撑美国财政困局,而中国正好成为美国债务无可取代的“冤大头”。 因此,拜登访华之行未能向中国提出任何保证,其原因是连美国自己都不知道如何保,因为它确实找不出能够保证任何有效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美国债券危机的前景就必须未雨绸缪,有备在先,以免到时候措手不及,遭受巨大的财政与经济损失。为此,提出如下五点对策: 第一,鉴于美国经济恶化与债务危机沉重,可能引发新的全球金融危机,而中国长期以来又缺乏这方面的应对经验,有必要立即组建一个集金融、货币、贸易与市场于一身的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专家智囊小组。以专业机构或定期联席会议的形式,对当前美国财政情况动向与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形势观察,研究对策,并随时提出可行预案(Option),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与市场波动,有效捍卫中国的货币主权与经济权益。 第二,鉴于中国的货币储备与外汇积累数量过多,有必要改变过于集中购买美国国债的缺陷,实行必要的货币储备分散化与多样化的选择。 第三,改变过去单打一的办法,将一部分外汇储备变为对外投资,乘欧洲经济衰退的有利时机,在欧洲收购大中型的英资与外资企业,或对亚非与南美新兴经济国家进行投资;或者在国际市场上大量买进重金属等重要战略原料与物资,作为货币储备的转换与补充。...
天大研究院 港澳问题课题组 2011-08-26 从李克强的演讲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央在新形势下用好香港这个特殊优势的巨大决心。这是历史赋予香港的重大机遇,香港如果好好把握,一定可以大有作为。 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李克强本月访问了香港。与过往国家领导人考察香港有所不同的是,李克强带领了中央主管财经事务的几位主要官员一同来港,包括发改委主任、商务部部长和央行行长。如此强大的阵容一起出访,过去只在中国与美国等几个大国的战略对话中出现过。 这样一个重要的财经领导团队集体来港,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政治上,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二是在经济上,体现了中央对香港在国家的“十二五”发展中所能发挥作用的高度重视。香港的作用不单体现在“十二五”规划中有关港澳的那个专门章节,而且是在国家未来整体的金融、贸易、产业以致社会发展战略中,能够发挥到特殊的作用。 李克强访港期间,香港本地传媒做了不少报道。可惜大多数人只关心香港能从副总理宣布的新政策中得到什么实际“好处”,而对李克强访港的重头戏,即他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上的主题演讲讲辞,却没有做出足够的解读和深度的分析。 深刻阐述两地合作的根本定位 李克强这篇演讲的重要之处,在于其从总揽全局的角度,深刻地阐述了内地和香港在经贸金融合作中的根本关系和定位。 回归十多年来,香港经济曾经遇到不少因外部因素引起的困难,包括亚洲金融风暴、美国科技网络泡沫破灭、沙士(非典)病疫以至近期的全球金融危机等,但是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受惠于自由行、CEPA等政策,香港经济得到了很多新的和有力的支持。但久而久之,有些香港人有了一味伸手等待中央来“送大礼”的心态。与此同时,由于内地城市和香港的经济差距正在迅速缩小,香港有些人还产生了香港是否会被“边缘化”的担心。 李克强的演讲,用了很大篇幅阐述了在新形势下,香港如何能够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国家发展的新战略下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对香港今后如何处理与内地经贸合作关系、保持香港在国家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和启示。 内地现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不但要提高服务业的规模和比重,还要提高服务业的质素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内地正经历着快速城市化的进程,急切需要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以及提升包括住房、医疗在内的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此外,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与日俱增,在金融、贸易和投资上,都需要更多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和平台。 由于发展的历史轨迹不同,相对于内地,香港还具有多方面核心竞争优势。一是整体制度上的综合优势,这其中包括与西方接轨的市场准则和管理规则、健全的法制体系、以及自由港和低税率的优势;二是在金融业和专业服务业上,香港汇聚着具备国际级水准且经验丰富的专才,并能提供优质的服务;三是在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准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学习的东西。 正如李克强指出,香港现在拥有的这些优势,正好和内地的需求形成互补。对于香港来说,如果想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升自身的优势,香港不应该只是消极地等待中央给“礼物”。如果香港能从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角度来考虑香港的新定位,在国家发展中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必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影响和竞争力。 切实扩大CEPA的受惠面 李克强在这个演讲中,还宣布了多项支持香港发展、促进内地与香港经济进一步合作的具体政策与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中,除了原有CEPA模式的深化和补充,还包含一些有特别新意的政策举措,值得香港各界密切留意。 李克强的演讲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也就是2015年),基本实现内地和香港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这是中央第一次以提出明确时间表的方式,来推进CEPA的深化和实施。 CEPA从刚开始订立到现在,已经八年多了,这期间对促进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市场,起了很大作用,但香港服务业向内地发展仍然面对两个障碍。一是服务业不像制造业,受到内地与香港在法律制度、审批程序、资格认定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影响较大,进入内地市场难度较大;二是服务业项目的审批主管权都掌握在中央相关各个部委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手上,这是代表内地与香港签订CEPA的商务部未能完全掌控的。由于相关的审批环节多,程序复杂,时间长,且手续费用不菲,使有志向内地开拓服务业的香港专业人才面对“大门开了,小门不开”的情况。 这次李克强通过提出时间表、明确工作目标和时限的方式,来协调中央相关的部委机构,加速解决CEPA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加大服务业开放的层面和深度,切实扩大CEPA的受惠面。这对香港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长期性利好消息。 确立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先发优势 李克强演讲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要点,在于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新政策。香港自从开拓人民币离岸市场以来,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由于缺乏较好的人民币回流机制,在港的人民币用途和收益率受到很大的局限,制约了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壮大。很多香港的人民币投资者,为了得到更高一点的储蓄利率,不得不以“蚂蚁搬家”的形式,将在港的人民币储蓄转移到内地的银行存起来。 李克强这次带来的有关人民币产品的新政策,包括允许以人民币境外合资格机构投资者方式(即RMB QFII)投资内地的证劵市场,扩大国债在香港的投资规模、允许内地的金融和非金融企业在香港发债,无疑会提高香港人民币投资产品的收益率,增强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吸引力。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有关人民币的新政策,是允许香港企业使用人民币赴内地进行直接投资。这是在以人民币为贸易结算货币政策出台之后,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从历史上看,金融中心的发展具有集聚效应,因此“先发优势”十分重要。而国家现在从宏观战略上把人民币离岸市场这个机会优先给了香港,对香港确立在全球人民币离岸市场中的先发优势,无疑有重大作用。...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俞天任 2011-08-25 日本防卫省和海上自卫队认为的“真正威胁”是未来的中国国产航母。日本人分析中国国产航母将于2014年左右就航,至迟在2015年也能就航。 中国从乌克兰买来的那艘原来叫“瓦良格号”的航母,已经基本结束改造工程,正在进行海上航测。作为中国的邻国,日本很关心这件事。实际上从1985年中国购买澳大利亚旧航母“墨尔本号”开始,日本就在关注中国到底什么时候正式配备航母这件事了。 具体到这艘“瓦良格号”,日本的各主流、非主流媒体再加上网络更是深表兴趣,虽然不是连篇累幅,但也足够把这艘船的前生今世给翻了个底朝天。 传媒和网络对“瓦良格”的这些关心不少是属于找个人气话题吸引注意力的商业考虑。实际上,日本人对这艘“瓦良格”本身倒不是十分注意,因为在日本人看来,“瓦良格”还只是一个信号、一种姿态和一种象征。它在告诉人们:中国的航母就要来了。 中国的经济规模这十几年来一直在不断扩大,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家对中国拥有航母这件事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是没有人能公开地指责中国拥有航母这件事本身。 日本人当然也是这样,他们关心的是“瓦良格”之后的东西。一般说来,瓦良格只会成为一艘训练舰,这当然并不是由于第一代名叫“瓦良格”的巡洋舰在日俄战争还没开始就被日本联合舰队打搁了浅,从而叫这个名字的军舰有点不太吉利,而是因为这条船下水已经是二十几年前的事了,舰身就已经老朽化了。再加上从乌克兰拖回来之后的改造工程也不是那么顺利,所以这艘军舰用作实战似乎有点不太可能。 再加上一直看不到“瓦良格”的新名字,而民间所流传的以“施琅号”为多,连简氏军舰年鉴也介绍了这个非正规的说法。如果这个说法属实的话,就更加证明了这是一艘训练舰。中国海军一般以地名命名实战舰艇,而以人名命名训练舰艇,比如大连水面舰艇学院就有“郑和号”和“世昌号”等等。 日本防卫省和海上自卫队认为的“真正威胁”是未来的中国国产航母。日本人分析中国国产航母将于2014年左右就航,至迟在2015年也能就航。国产航母才是未来的中国海军守卫从日本的九州经台湾一直到菲律宾的所谓“第一岛链”,把第一岛链之内的海域变为“中国之海”的核心力量。 在中国海军力量增强的同时,日美的海军力量却开始了变弱的兆头。日本已经连续17年在裁减军费,削减自卫队的规模,而美国也开始面对着国会中越来越高的要求裁军的呼声。经济上的不景气使得即使是以世界警察的责任而自负的美国也不得不要开始收缩其军事存在了。日本人一直就怀疑美国人是否肯动用其能力来保卫日本,这样一来日本人连美国人是否有保卫日本的能力都要开始怀疑了。 这种怀疑倒不一定会导致一场立即开始的军备竞赛。毕竟即使中国国产航母在2015年按时就航,也无法立即形成战斗力。拥有航母硬件还只是第一步,舰载机的调配、海上舰载机的运用、航空兵力和水面兵力的一体化以及支持的雷达技术,空中指挥管制和护卫航母用的具备有高度防空反潜技术的水面舰艇群以及后勤补给舰只的系统磨合需要很长的时间。硬件或者硬件制造技术还可以去买,但这些经验无处去买,只能在长期的训练和实践中去慢慢摸索,从不断的错误中去寻找答案。 撇开熟练运用这个因素,日本人认为他们也没有必要去搞军备竞赛。这是因为航母虽然有强大的进攻能力,但同时也需要巨额的建造和维持经费,同时缺少隐蔽性,在兵器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航母也是敌方攻击兵器比如对舰导弹的一个并不难打击的目标。 日本海上自卫队现在已经决定把潜水艇的数量从现在的16艘提高到20艘,他们认为日美潜艇部队的作战能力是未来能否维持东北亚海域安宁的关键。 “瓦良格”的滑跃式起飞也是其作为航母的一个重要缺陷,因为电子预警飞机无法滑跃台起飞,这样就缺少了上空监视功能,影响到防御超低空接近的飞机和导弹的功能。当然,未来的中国国产航母会采取什么方式现在还未可断定。但是,未来的中国国产航母将几乎肯定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出身不同的各种武器系统之间的互相吻合。中国开发先进的武器系统的历史还不长,独立开发能力还很薄弱。基本上,中国的武器系统还都是从各种渠道引进的。像高铁一样,如何协调这些在同一艘航母上集合着的来自不同国家的技术也将考验着中国海军和军事工业。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郭正 2011-08-24 卡梅隆的演讲和布雷维克的行动,两者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其实都是一样的,在指责少数民族的价值观被极端化的同时,自己也表达着极端化的价值观。 8月6日至8月10日,英国发生了15年来最严重的社会骚乱。骚乱起因是8月4日伦敦警察在逮捕过程中击毙了持枪的黑人青年马克·达根,之后民众上街抗议警察的行为过度,并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骚乱。骚乱由伦敦北部的托特纳姆扩散至伯明翰、利物浦等大城市,共造成5人死亡,数百人受伤。这次骚乱在欧洲并非偶然,早在2005年10月法国巴黎因为类似的起因发生过蔓延至全国的骚乱事件。研究形成此次骚乱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政策导向,我们不难发现欧洲社会正处于一个痛苦的转型期。 多元文化主义的死胡同 此次英国骚乱后,YouGov公司的民调显示,68%的民众认为骚乱应归咎于犯罪投机和黑帮文化,8%的民众认为是政府减少福利财政支出所造成的。其实,托特纳姆作为伦敦贫民区之一,其居民以黑人移民为主,高失业率以及高犯罪率一直是该区挥之不去的阴影。而近年来英国的经济不景气对托特纳姆地区的冲击比其它地区更大,移民社区与警察之间的矛盾与猜忌升温。一旦遇事失控,就一发不可收拾,直至把整个英国社会各阶层、各民族的怨气与怒气激发出来。 为何伦敦会有诸如托特纳姆这样的地区?为何该地区在1985年和2011年分别发生两次最严重的骚乱?托特纳姆地区是全欧洲种族最多元化的地区之一,该区内居民使用近300种不同语言,却是伦敦最贫穷的地区!其实,不难总结这场骚乱的最终原因还是英国社会多年来奉行的多元文化政策出现了危机。虽然民调没有提及“多元文化”或“一元文化”之类的复杂概念或名词,但是不难看出英国社会不同阶层和民族间的裂痕。现实中,少数民族往往被挤压在城市周边的贫民区内,缺乏工作,不得不依赖政府救济和黑帮来生存下去。 今年2月,英国首相卡梅伦正式向多元文化主义宣战 1。他认为“英国未能向年轻穆斯林提供一个他们愿意归属的社会愿境,导致一些年轻穆斯林有一种无根的感觉,使他们在寻找可以归属和信仰的东西时,堕入极端主义意识形态中”。他认为,正是因为英国多年来推行的多元文化政策助长了极端主义的滋长,因此“必须放弃失败的多元主义”,加强推广“国家认同”和“坚决捍卫自由的西方价值观”。最近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发表了类似的演说。在2005年法国骚乱后,即使希拉克本人也承认了法国国民存在身份认同的危机,而四分之一的法国民众认为右翼政治家勒庞的限制移民的政策才是法国社会根本问题的正解。 欧洲国家一直都有其传统价值。只是因为在二战后,劳动力的缺乏以及对前殖民国家的开放,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前去讨生活。虽然多元文化政策旨在强制推行不同民族宗教文化背景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包容,主流社会仍然不会接受这些移民的价值观。无论制度性歧视是否被取缔,移民也因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格格不入固步自封在狭小的生存空间内。因此在欧洲的各大城市周边才会出现以不同民族居民为主的不同区域。所谓的 “多元文化主义”不过是区域性“一元文化主义”的集中表现,并不是真正的多元文化主义。而建立在区域性“一元文化主义”上的欧洲“多元文化政策”怎么可能会有成功的结果? 一元文化主义就是出路? 正当欧洲的主流政治家们宣判多元文化政策死刑的时候,挪威人布雷维克以凶残的屠杀行动更为直接地表达了他对多元文化的宣战。在制造了奥斯陆大爆炸案后,他更在于特岛上屠杀少年,共造成77人死亡。而其发动大屠杀的目的竟然是为了引起人们对他撰写的《2083—欧洲独立宣言》的关注,而这份宣言旨在反对多元文化和伊斯兰化。布雷维克希望以极端行动来唤醒民众,从理想和行动上和基地分子如出一辙。 文化融合中所经历的正常冲突让极端主义获得了空间,而短视的政治家与极端主义者却以为这就是多元文化主义的死胡同,因此转而宣布放弃“多元文化政策”,投向一元文化主义,甚至向“多元文化”发动战争。或以西方价值观排除其他价值观,或以极端基督教对抗极端伊斯兰,只是没想到这种思维的本身就是极端主义的表现。卡梅隆的演讲和布雷维克的行动,两者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其实都是一样的,在控诉少数民族的价值观被极端化的同时,自己也表达着极端化的价值观。 多元文化主义鼓励国家内不同民族和宗教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包容。而民族与文化间的融合是需要时间与耐心的,欧洲也是在经历数百年的战乱与和平后才有了今天的欧盟。而欧洲的政策制定者从根本上无心也无力尊重与执行“多元文化主义”,又经历了十年的反恐战争以及世界金融危机,才得到了今天“社会崩裂”的恶果。 在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生存空间越来越紧密相连,任何民族与文化都不得不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也越来越多。只有鼓励民族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和相互融合才能继续在世界上生存发展下去,任何孤立排他的行为只是相对的孤立自身。放弃多元主义政策的欧洲,前路只可能更为暗淡。   注释: 1. Cameron: My war on...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吴祚来 2011-08-24 现在许多城市多以民办学校不合格为由,动辄就强拆外来工子女学校,但却不动用一点力量来支持与协助,这不仅是没有良知与爱心,更是对整个社会不负责任。 8月17日,新浪微博的热门关注话题是“打工子弟学校被关停”。内地媒体报道称:北京将关停24所打工子弟学校,涉及1.4万余名学生。经济观察网的记者报道说:“我是骑车来为孩子找学校的,没想到已经被拆了!”在北京市海淀区新希望小学的废墟前,6岁男孩的父亲刘宏民(化名)对记者叹息:为了让儿子有学上,他已经前后找了8所学校,但仍然没有结果。 网络上发布的有关新希望小学的信息,多令人感伤,甚至怨愤。网民们追问:外地来京人员,是北京不可或缺的建设者、贡献者、纳税人,孩子们在郊区借读,不说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与补贴,反而一拆了之;在没有建设新学校或分流措施之前,通过强拆学校,驱使外地孩子不得不返乡就学,造成父母与孩子分离,这不符合基本的人伦之道。主流媒体因此也跟进报道,对有关部门造成了压力。 8月18日,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教委披露了拆迁学校分流学生的安置方案。其中,海淀区将接收3000余名学生,朝阳区接收4000余名学生。海淀区教委表示将确保孩子今秋全部就读公办学校,朝阳区就读学生每人学费定为350元,差价部分由政府财政补贴。既然政府可以如此而为之,为什么好事不做在前头?   去年高考前,北京教育方面令人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一直在北京借读的外地高中生不能参加北京地区的高考,必须回到原籍参加高考。这样给外地考生带来的麻烦是,他们在北京学习的是北京的教材,而原籍省市则可能使用不同的教材;还有,原籍高考录取分数线更高,而北京市因为国办与市办著名高校云集,所以机会相比其它省市优越得多。曾有媒体报道,一位来京打工者与北京建筑师对话,他们都是同一届高考生,外来工高考成绩比建筑师高却落榜,最终不得不选择做建筑工来养家糊口;而京籍考生却能进入大学,获得高等教育机会。 一些民间团体因此组织研讨会与签名,希望教育公平,让在京读高中的学生能够公平享有高考机会,但这些声音得不到主流媒体发表,会议也被以各种理由取消。为了缓解由此造成的压力,在秋季开学之前,一些地方干脆拆除部分郊区的希望小学或民工子弟学校。为什么拆校比建校快?为什么一些地方不惜违背社会良知,不敢面对无数失学儿童,强行拆毁希望小学?其根本原因在于试图以此减缓北京的教育压力,特别是由此造成的高考压力。开学之际无学可上的孩子,许多被迫回到原籍,回到爷爷奶奶身边,而不能在北京与务工的父母一同生活学习。 强行拆除学校是一种行政暴力,它对孩子们造成一种无形的伤害。为什么不先安置好孩子们学习的地方,再行拆除?由于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政府被迫做出承诺,安排被拆学校孩子的学校分流。这使地方政府形象严重受损。执政为民、服务型政府,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通过希望小学孩子入学得到印证。多建一所学校,将来少造一座监狱,已是文明社会的共识,为什么首善之都北京,不能表率于天下呢? 一方面是教育经费严重匮乏,另一方面则是挥霍浪费,建豪华办公楼,“三公消费”居高不下。百姓为了孩子学习,除了学费,还要通过更多的方式,把钱花在教育上,从补课到各种赞助或送礼。学校的各种收费使许多家庭因教育而致贫,而孩子大学毕业之后有可能会遭遇就业难,无效的教育对贫困的家庭无异是雪上加霜。社会底层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越来越困难。 有网友建议国家要启动基础教育一体化,就是国家根据儿童求学地来统一划拨教育经费补贴,例如安徽的孩子在北京完成基础教育,那么相应的教育经费就应该划拨到北京来。但现在不仅仅是教育经费问题,还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以及后续的考学、求职问题,都会接踵而至。政府既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设计,也要有现在与未来的宏观规划。不能遇到到问题,或回避,或消极应对,遭遇社会舆论强大压力后又穷于应付。 北京可以考虑让独立调查机构调查外来人员子女在北京的流动量,抽样调查他们是否有在北京入学的意愿,提前统计,提前告知,提前做好应对方案。有网友曾在微博中介绍了上海在安排外地工作人员子女入学方面一些值得借鉴的方式,比如每一年都把一些民工学校转为民办,政府给一些支持,也进行考核;让社工为民工学校提供服务,使他们保持与政府的联系与沟通等等。 现在许多城市多以民办学校不合格为由,动辄就强拆外来工子女学校,但却不动用一点力量来支持与协助,这不仅是没有良知与爱心,更是对整个社会不负责任。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今天,如果大量的儿童得不到正常的教育,这对国家、对每一个人,可能都会构成伤害与危害。如果国家在教育上不将一碗水端平,后面的问题会越发严重,一是百姓要求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大,二是年轻一代青少年公民意识增强,已习惯了城市生活,如果不能融入城市,又回不到农村,将成为夹心人。灰质化社会面积增大,使社会充满不安全感。 遥想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当他兴办私学堂之时,不知道条件是不是合格?如果当年的官家严厉对待孔子简陋的学舍,孔子还会有72弟子3000门徒吗?让我们记住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是私立学校的创始人,他说过的话,我们也应当牢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天大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王家棣 2011-08-23 美国副总统拜登于8月17至22日正式访问中国。他是在美国债务危机后首位访问北京的美国高官,此行引起美国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 美国副总统拜登于8月17至22日正式访问中国。他是在美国债务危机后首位访问北京的美国高官。除了美国正经历严重的金融危机外,新一轮美国对台湾军售也被视为拜登此行的重要议题之一,而拜登抵达北京之日,正好是中美签订《八一七公报》29周年,这一公报规定美国对台湾军售的数量和质量要逐年下降。拜登的中国之旅自然引起美国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 8月17日拜登访华首日,《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美国副总统到中国建立互信”;《纽约时报》的文章标题是“中国之旅开始,拜登面对一系列关注”;《华尔街日报》刊出的文章是“中国媒体:拜登强调更好的关系”;CNN网站发表的文章是“拜登开始访问中国”;《新闻周刊》所发文章是“拜登到达中国”。鉴于美国社会的政治倾向是中偏右,而这些报纸无疑也有它们的固有立场,但总的看来,他们对拜登访华的报道,还算平衡。 《华盛顿邮报》的文章说:“预计将是中国的下一任领导人的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星期四将主持对拜登的正式欢迎仪式。美国领导人也会会见中国排名前三位的领导人——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和温家宝总理。预计将提上议事日程的其他问题,包括中国的货币汇率、在南亚的合作、朝鲜和伊朗”。“美国副总统拜登访问中国,旨在推动两国关系,并向北京保证,其在美国的大量投资是安全的”。文章还引用美国新任驻北京大使骆家辉的话说:“尽管美国的经济有问题,但投资者仍然一直在购买美国国债”。该文还引用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的话指出:“中美之间其中一个问题是,中国要求美国,减少其在中国南海的存在。其他有争议的问题,包括美国对台军售。另外,中国谴责上个月奥巴马总统与达赖喇嘛在白宫见面”。 《纽约时报》引用美国财政部国际事务局局长莱尔•布雷纳德(Lael Brainard)8月15日的讲话,认为拜登“此行在经济层面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拜登将努力促进美国国家经济利益”,并指出,“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比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出口快,在过去一年中超过1000亿美元。拜登先生计划向中国施压,继续升值其货币。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被低估,使中国的商品出口在全球市场上占有巨大优势。人民币汇率依然被大幅低估,但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重要进展,自2010年6月以来已上升了7%”。文章还认为:“预计拜登先生不会带去对台军售的争议话题。拜登先生会强调,中国恢复与达赖喇嘛的代表对话,和平解决分歧,有很大的价值。副总统的访问是关于深化美中关系和美国在亚洲的合作努力”。 《华尔街日报》的文章说:“美国副总统拜登在访华前,接受中国主要官方报纸采访时积极表示,欢迎中国企业到美投资,并承诺解决中国主要的贸易投诉,放宽对华的出口限制”。并引述拜登先生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的:“我们有决心,在未来几十年中,把美中两国关系维持在一个稳定和可持续的轨道上”。文章还提到:“副总统还试图打消来自中国的官员和企业高管关于中国在美国投资而遭受政治阻力的投诉。拜登说,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不到1%,受到出口许可证限制,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利用许多其他的有效途径,扩大贸易和实现更平衡的经济关系。我们欢迎并鼓励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首先看看美国,外国投资者受益于我们的开放、透明和非歧视性的投资环境”。 《CNN》文章说:“(拜登)此行的首要目的之一是结识未来中国的领导人,建立与习近平副主席的关系,并和他及其他中国领导人广泛地讨论中美关系中的问题”。该文引用拜登的国家安全顾问托尼(Tony Blinken)的话:“简单地说,我们在为未来的中美关系投资”。文章引用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李侃如的话指出:“拜登需要建立一些重要的关系,并了解习近平。习很可能是中国下一任的党政军领导人。我认为拜登期待与习相处,然后回美后再接待习,认识和了解习的思维方式,他的优点是什么,他对什么事充满热情”。“拜登也希望更多了解中国经济的状况。所有的记者关注美国经济,但中国经济有其自身非常严峻的挑战”。 《新闻周刊》的文章说:“虽然最近因美国政府的债务危机,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紧张,拜登的访问很可能是一个成功的舒缓。当然,北京对在美的巨额投资感到风声鹤唳,债券无疑关联经济问题。但北京认为,这次访问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对拜登的欢迎,使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今秋访美时,收到一份同样热情的接待”。文章又说:“作为中国的副主席,一个完美的正式访美无异于一个国际亮相。北京官员使出浑身解数,包括对来访的美国官员尊为超级贵宾,以确保习近平的访美受到同样的欢迎,这会被视为一种祝福,在未来成功地担任国家的最高职位”。文章还说:“在拜登访华和今秋习近平访美期间,美中关系无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炽热。这大概是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对热点问题,双方似乎都热衷于保持亲切的语调,如美国债务,阿富汗和朝鲜问题。中国担心,最近美国的债务上限危机中没有适当解决削减美国贸易赤,而美国则希望中国允许人民币加快对美元的升值。”。 8月18日星期四,美国媒体持续关注拜登访华。《纽约时报》文章的题目是“拜登在中国开始会谈”;《时代》杂志的文章是“中国告诉美国要注重经济复苏”和“拜登向中国国家副主席喊话改善关系”;《华尔街日报》的文章是“拜登接受中国媒体采访,强调改善中美关系”;《CNN》的文章题目是“美国的中国之路:从痛苦的敌人到警惕的对手”。 《纽约时报》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副总统拜登周四赞扬中国经济的快速上升,而他的中国同行强调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合作,两人开始会谈,集中讨论全球经济,贸易和货币”。在“人民大会堂的一间会议室,互致开幕词。拜登先生发言,……他说没有任何事能像中国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变化,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习近平赞扬他对中国的兴趣。拜登说,“我相信在这个新形势下,中国和美国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共同责任”。 《时代》的文章笔调幽默:“中国评论家认为美国副总统拜登的访华是一个标志,中国向挣扎着的美国提了一个建议:停止充斥着廉价信贷的经济”。拜登抵达北京后,“等待他的处方,从削减政府预算赤字,到与贫困作斗争。和西方分析家的意见类似,但这些处方不寻常地指出,共产党领导人认为,各国政府应不干涉别国事务,这也显示出两个大国的财富转移”。“拜登有望听到西藏和台湾问题的怨言,…但是,中国对美国经济的忧虑是为期五天访问的潜台词”。“中国政府最担心的是由美联储发起的购买国债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它应该是推低利率和向经济注入资金来刺激投资,但北京担心这将推高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交易价格,加剧通胀,并令其所持有的1.2万亿美元美国国债贬值”。 《时代》的另一篇文章透露,拜登对习近平说,发展与中国的密切关系“至关重要”。“我认为,没有什么关系,比我们需要建立的美国与中国的密切关系更为重要”。“对你的开放印象深刻”。“我热衷地希望,我们继续保持良好的个人关系”。 《华尔街日报》的文章提到,奥巴马政府“坚定承诺”,维护美国经济的基础,确保美国政府债券对其所有投资者的安全性、流动性及价值。文章引用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的观点:“推出QE3可能会在短期内提振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但会造成新的资产泡沫,进一步加剧通胀预期,而这会给他们自己的经济和新兴经济体带来问题”。 《CNN》文章还指出:“现在,每年中美双方开展超过60个正式的政府与政府间的对话,包括拜登本周访问。…现在百万计的公民在对方国家访问,就互动方面说来,中美刚建交时和现在,是无法比拟的。……可以肯定的是,有些事情并没有改变。……美国对台军售、贸易、西藏和人权等,仍然是两国常年的老问题。……冷战结束,苏联已经崩溃。中国和美国……是两个全球性大国——有些人说的对手——虎视眈眈,互相警惕,但面对着共同的挑战。”。 8月19日星期五,美国媒体关注拜登与中国领导人会谈的情况。《纽约时报》发文“中国总理对美国经济听起来有信心”;《CNBC》发文“拜登旨在保证美国对中国的债务”;《今日美国报》的文章是“斗殴后乔治敦和中国队见面”;《CNN》的文章是“美国,中国副主席谈经济合作”;《华盛顿邮报》的文章是“拜登保证中国在美投资”。 《纽约时报》说:“经过华盛顿最近债务上限的僵局和中国广泛的批评以及不断扩大的对另一次衰退的担忧,可能危及中国在美债方面的巨大利益,作为一个过渡阶段,副总统拜登和中国领导人周五转换角色,力撑疲软的美国经济”。文章指出:“周五的讨论,以前直言不讳的中国,在公开场合暂停了他们的关注,而拜登先生一再保证美国将克服其财政和经济问题。然而,习近平,作为胡锦涛主席的继任者,委婉地提到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财政权力的平衡转移,谈到了一种‘根本性的变化’。他说,美国不再是资金和技术的唯一来源,中国不再是工厂和劳动力的唯一来源。‘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去美国投资和创业,对美国经济的增长和在美国创造就业机会,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拜登先生热情地支持更多的中国企业投资美国经济,他告诉习近平,‘这意味着美国的就业机会’”。 该报进一步说:“温家宝总理重申他对美国经济体系实力的信心,并称赞拜登先生对他保证,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是安全的。……拜登先生回答说:‘从来没有人能够因为打赌美国经济不行了而赢钱。’”。 《CNBC》的文章说:“习近平在圆桌会议上对商界领袖说:‘美国经济是高度灵活的,自我修复能力强’。‘我们相信,美国经济面对挑战,将更好地发展’。习近平重申了中美共同努力,恢复国际市场信心的需要,‘信心比黄金更宝贵’……习表示乐观,中国将避免所谓的‘硬着陆’,中国希望华盛顿将放宽贸易限制,并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待遇。……此前,拜登向中方承认,中国有其进入美国市场的正当关切,正如华盛顿担心美国公司在中国面临问题”。 《CNN》的文章说:“在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副总统拜登和他的中国同行——习近平,赞扬了两国之间的经济和商业联系,但他表示,双方的障碍依然存在。习近平说,中国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致力于改革开放’。拜登说,‘只有在平等的朋友之间,对不公正或公平竞争环境失衡而开诚布公,才能有利于双方”。...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石之瑜 2011-08-22 宋楚瑜像是北京可用的一根杠杆,用来牵制马英九。宋楚瑜若能配合,就会在“立委”选举上冲刺,让反“台独”的力量在“国会”更集中;但他必须在“总统”选举上剎车,以免分散蓝营的选票。 宋楚瑜率领亲民党投入选战,势不可遏,其党人有出恶言者,有径自宣布将投入参选选区者,看似外围的第三人也有跃跃欲试企图加盟襄助者,令人眼花缭乱。国民党对此不乐见,因为亲民党会分散选票让民进党坐收渔利,但民进党则煽风点火,希望鹬蚌相争。值得分析的是,逢此三分天下之际,中共怎么想。 宋楚瑜可算是台湾政坛另一位变色龙,可以与任何人周旋,与任何人合作。过去,他与陈水扁、李登辉或连战都合作过,这四个人之间的合纵连横与轮流捉对厮杀,是当代台湾政治性格的写照。除了陈水扁,其他三人都与中共合作过,而其中宋楚瑜更过人一等,另外还能打入美国国会议员,后来牵涉成兴票案的案外案,是四人当中唯一各方都觉得可以沟通交易的对象。 宋楚瑜这次带领亲民党在2012年参与大选,是因为马英九失去做人的基本信用,蓝营选民积郁不满的结果。姑不论马政府政策是否已然为民造福,他在身份认同上屡屡引发民进党的攻讦,迫使他一再表态,并总以核心支持者祭旗,牺牲核心支持者的价值,以便向民进党表态交心。其结果,他在蓝营的选民大量离心离德,于是给了宋楚瑜可趁之机。对马英九向“台独”表态感到不满意的蓝营选民,可以转而将反台独的希望投射在宋楚瑜身上。他们在2000年大选时,就曾经摆脱蓝绿双方,给了宋楚瑜将近40%的选票。 然而,宋楚瑜岂仅是觊觎蓝营选票而已?为了能同时收拢绿营选票,他又与绿媒合作,在以“台独”为主要价值的《自由时报》上,对外释放自己将参与2012年的选举。他在2000年几乎赢得大选的关键,就是他能够说服大量属于蓝绿两个阵营的选民接受他。现在,他又在诋毁马英九不遗余力的《自由时报》透露动向,再度展现跨越两党的动员能力。他并透过蔡英文一度钟情的竞选搭档──无党籍的王文洋,由王文洋放话愿意投靠自己,来凸显自己的跨党派性,俨然比蔡英文更能取马英九而代之。 对北京而言,既然不急于统一,则马英九连任最省事,就算两岸政治僵局不能突破,起码遏制“台独”反扑,两岸关系免于动荡。不过,北京对马英九的不满由来已久,尤其不能忍受他挟“台独”以自重,看准北京反正没有其他选项。照马英九自己的说法,他的阳谋就是要对北京得寸进尺,且经常过河拆桥,却还理所当然。故若宋楚瑜若能吸引蓝营核心选民,形同代替北京教训马英九,北京自然乐观其成,甚至不无鼓励之情。以宋楚瑜过去政治纪录判断,若他此番事先与北京早已取得谅解,也不会令人意外,只不过他绝非会遵守承诺之人。 北京对于宋楚瑜这种翻云覆雨的政治纪录十分熟稔。宋楚瑜可与共产党合作反对民进党的“台独”,并反对马英九谄媚“台独”;可与国民党合作反对民进党当选,并反对北京改变两岸现状;还可与民进党合作反对国民党连任,并反对共产党推动统一。如同“三面谍”这样无所不能的弹性,旁人瞠乎其后,唯有李登辉可资比拟。所以,纵使北京期盼有人能教训马英九,然而马英九的怯懦与缺乏信仰,仍然比宋楚瑜的潜在危害要小。 在宋楚瑜不会影响马英九连任的前提下,北京愿意看到亲民党崛起教训马英九;在宋楚瑜会影响马英九连任的情况下,北京就必须另作打算。本来国民党与民进党之间没有北京介入的机会,不过,现在宋楚瑜像是北京可用的一根杠杆,用来牵制马英九。宋楚瑜若能配合,就会在“立委”选举上冲刺,让反“台独”的力量在“国会”更集中;但他必须在“总统”选举上剎车,以免分散蓝营的选票。但若宋楚瑜最后不能配合,北京就得亲自出马操作杠杆了。 北京自然不愿意介入台湾选举太深,但是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对于北京而言,已经是台湾大选结果的利害相关人之一,过去间接从旁协助国民党,如今则公开反对蔡英文的两岸政策。但是,遭逢蓝军内部的分歧与分裂,自是棘手万分。此刻,就算是北京刻意维持中立,国民党与亲民党都会想方设法援引北京的协助,谁能真正确保两岸平稳发展,就有赖北京的表态。因此可以预期,亲民党的参选,会相当程度地牵制国民党,让马英九绝不可能像上次在2008年竞选时那样脱线,一下大骂温家宝,一下威胁要退出奥运,无厘头地摆出与北京拼命的姿态。 虽然北京无论如何表态,都不见得能影响到台湾选民的投票倾向,不过候选人一定继续无所不用其极,尽量替自己加分造势,所以就会期望北京表态支持自己。尤其是亲民党,因为国民党对北京欲迎还拒,不敢太过接近,给了亲民党见缝插针的机会。然而,亲民党打北京牌能打到什么程度,则是北京才能决定的。而北京的主要判断标准,必然是不让民进党得利。在这一点上,国民党就比亲民党更有在位者的优势。但是,亲民党的大举参选,毕竟是多了一个对国民党施压的机会。 北京可以支持所有反对“台独”的政党,也可以支持泛蓝团结对付民进党,对于原本只要有政治利益可图,就会愿意和民进党便宜合作的国民党与亲民党,大概不会像在2004年与2008年那样听到“台独”就色变,他们一味讨好台独的景象,这次就不容易看到了。假如国民党确实能在选战中谨守反“台独”,不刻意挑衅北京,反而到最后亲民党对北京的意义就又会变小了。 《台湾观察》2011年8月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狄旸 2011-08-18 李克强此次讲话篇幅精炼,却十分实在,几乎句句都是沉甸甸的实际政策,特别是他在演讲中将巩固和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前提和首要目标,回应了港人一直以来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衰落的担心。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港次日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上做了主题演讲。这是“十二五”规划出台后,国家领导人首次就香港定位问题做出如此详细、大尺度的诠释。讲话不仅指出了未来香港发展的具体方向,甚至细化到个别领域的具体政策。这种细致的定位在香港回归十余年以来都是少见的。 李克强强调了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并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这是“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明确的。但李克强在表述顺序上做了调整。“十二五”规划将“支持香港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列在“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之前。此处顺序的调整,并非无意而为。李克强在演讲中将巩固和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前提和首要目标,这回应了港人一直以来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衰落的担心。上海同样是中国未来要着重发展的金融中心。香港十分担忧自己金融中心的位置在与上海的竞争中逐渐削弱。国家一直强调将香港发展为“人民币离岸中心”,但离岸中心究竟能多深、多广地开展人民币业务,仍属未知。这种不确定性使得香港担心自己从“人民币离岸中心”滑落到“离岸金融中心”,甚至最终被上海取代。李克强此次的讲话在实际层面上消除了香港的担忧。 首先,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会被轻易动摇。李克强提出了多项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措施,包括将在内地推出港股组合ETF(交易所交易基金),允许内地港资法人银行参与共同基金销售业务;支持香港保险公司设立营业机构或通过参股方式进入内地市场,加强双方在保险产品研发、业务经营和运作管理等方面合作。这些合作领域都是首次提出,是香港一直渴望内地开放的。这几个投资领域的开放对未来内地向香港开放资本市场有着明显的试验意义。 ETF是股票化的指数投资产品,是一种跟踪“标准指数”变化的开放式交易基金。投资者须以一篮子股票换取基金份额或者以基金份额换回一篮子股票。ETF综合了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的优点,交易成本低、交易方便、操作透明度高、效率高。由于投资者可以以较低成本购入一篮子成份股,有效分散了投资,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因而,像ETF这种成本低、风险小的投资产品有可能成为重新开启港股直通车的前奏。 此外,允许内地港资法人银行参与共同基金销售业务拓宽了港资银行在内地的金融产品,是未来港资银行在内地进一步丰富业务种类的良好开端。香港保险业进入内地一直是比较敏感的话题。现阶段,内地保险业无论在产品种类、产品收益、正规程度、经营理念、服务品质上都与香港有较大差距。内地一直担心,对香港保险公司开放市场会挤垮内地发展不成熟的保险行业。但实际上,这是狭隘的保护心态。开放香港保险业进入内地只会迅速提升内地保险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实力,同时一大批没有竞争力、服务质量差、信誉低的公司和产品必然会被市场淘汰。这种一种十分健康的市场洗练,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意义深远。李克强果断提出开放香港保险业确实是大力度的举措。这几项切实的措施为香港带来的利好将在短期内见效。 其次,李克强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下,强调要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但目前香港人民币业务种类尚不丰富,人民币存款远远多于贷款数额,大量人民币以存款的形式滞留在香港,没有形成健康的人民币循环渠道。因此,李克强此次提出的几项措施都旨在将滞留在香港的人民币吸回内地,拓展香港与内地人民币资金循环流通渠道是发展香港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措施包括:开展外资银行以人民币增资试点;支持香港企业使用人民币到境内直接投资;允许以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方式(RQFII)投资境内证券市场;允许境内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这些新的投资渠道都是吸纳在港人民币存汇回流内地的强有力措施。根据金管局数据,6月底人民币贷款只有110亿元,存款已滚存到5536亿元。在港人民存量过多且流动性差,不利于港币的健康地位,会加速港币贬值,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会加剧香港已有的高楼价、贫富悬殊等深层社会问题。李克强此举的直接效果是拓宽在港人民币业务,实际上同样有助于缓解香港深层次社会矛盾,被吸纳回内地的人民币又可称为健康的资金流,参与投资、刺激内地经济发展,可谓一箭三雕。 再次,在生产性服务业上,李克强此次讲话力度比较大的措施是继续深化CEPA。CEPA签订八年以来为港人北上提供了很多机会,但比较明显的问题是“大门开小门不开”——不少港人反映虽然CEPA为港人进入内地敞开大门,但具体办理准入手续时,不同手续分管部门各不相同,手续繁杂,要得到实际的准入证明十分困难,这为港人北上制造了很多障碍。此外,对于香港有优势的产业,如医疗、法律、会计、建筑等,内地并没有完全放开。李克强借CEPA补充协议八即将签订的契机,提出扩大对香港传统优势服务业和新兴现代服务业的开放,包括香港关注的医疗服务、建筑服务、律师服务、检测认证等领域。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李克强明确指出“到‘十二五’末,通过CEPA,基本实现内地和香港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这意味着内地对香港的服务贸易不再有任何限制。虽然目前仍不确定未来内地对香港在医疗、建筑、律师等服务领域会有何种具体政策,但可以畅想的是,未来五年香港医院或许会在内地开设分院,香港律师所也可能在内地挂牌。“内地和香港服务贸易自由化”意味着,港人不仅以专业人士的个人身份进入内地,香港服务产业链将延伸到内地,李克强的讲话是对CEPA质的突破。 李克强此次讲话篇幅精炼,却十分实在,几乎句句都是沉甸甸的实际政策,这个礼包的份量确实不轻。此次讲话消除了港人一些不必要的担心,肯定了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香港。可以想见,只要把握好机遇,“十二五”期间香港在与内地的经贸往来上将达至一个新高度。附: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来源:新华社) 一、经贸 1. 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对香港的开放。争取到“十二五”末期,通过《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内地对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切实做好CEPA及补充协议各项优惠措施的落实工作。抓紧磋商并于今年内签署CEPA补充协议八,进一步深化服务贸易开放,充实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合作内容,继续推动在广东等省(市)先行先试。 2. 继续支持香港积极参与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近期,将以支持香港参与东亚区域合作为重点,探讨香港加入内地已签署自贸区协议的可能,或支持香港与已和内地签署自贸协议的贸易伙伴直接商谈,并在今后对外商谈自贸区时,更多兼顾香港的利益和诉求。同时,增强两地在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中的协调与互动,不断提高香港参与多边和区域合作水平。 3. 推动内地与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充分发挥香港在金融、法律、会计及投资咨询等服务方面的优势,鼓励两地企业以联合投资、联合投标、联合承揽项目等多种方式,共同开拓国际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4. 支持在内地的港资加工贸易企业稳定发展和转型升级。继续保持加工贸易政策的基本稳定,推进珠三角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加工贸易企业内销便利化机制,加强就业服务和用工指导,提供融资保险支持等,鼓励港资来料加工企业转型升级。 5. 支持境外企业(包括香港企业)使用人民币赴内地直接投资。修订外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规范和推动人民币的外商直接投资。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