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民币汇率走势回顾
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年7月21日至2008年4月10日。2005年7月21日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由8.2765调至8.1100,升值2.1%。至2008年4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6.9920,首次突破7.0整数关口。这一阶段,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5.5%。
第二阶段:2008年7月到2010年6月,金融危机爆发,期间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基本维持在6.83附近。
第三阶段:2010年6月19日至今。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强调推动人民币汇率的动态管理和调节。之后人民币进入快速升值通道。2010年12月31日,1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6.6227。步入2011年,人民币升值的节奏明显加快,人民币涨势如虹,接连创出美元对人民中间价新高。2011年3月11日,1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6.5750元。
与这三个阶段相对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也明显地分为:大幅单边升值——走稳——小幅升值三个阶段,参见图4-1。
图4-1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基本态势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1.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
2009-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先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平稳期,之后进入小幅升值的轨道。2009年全年及2010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变动幅度极为有限,一直围绕着1美元兑6.83元人民币上下微幅波动。自2010年6月19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新启动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震荡下行,人民币呈现出双边波动基础上的升值,参见图4-2。
图4-2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受金融危机时期特殊的汇率政策的影响,2009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集中在1美元兑6.8250-6.8400元人民币的区间内,全年累计升值0.12%。尽管2009年1月至5月人民币呈现出单边升值的态势,其升值幅度也仅为0.2%。随后,经过短暂的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稳定在6.8250-6.8300的区间内,参见图4-3。
图4-3 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
注:为月平均值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2010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了2009年下半年的平稳走势,6月19日之前,汇率仅累计波动了0.009%。自6月19日人民币汇率改革重新启动之后,人民币再次进入升值轨道,截至2010年12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下探至6.6227,全年累计升值达3%,参见图4-4。汇改重启的近一个月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波动幅度明显扩大,第一周就上升0.55%,第二周升幅达0.81%,第三周升幅跌回0.76%,第四周升幅重回0.81%,表明人民币对美元双向波动及振幅加大的趋势开始显现。此外,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弹性明显增强,日波幅最大为329个基点,最小为34个基点,平均为101个基点,是2005年汇改至2008年7月底期间平均77个基点的1.3倍。
图4-4 2010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走势
注:为月平均值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轨迹如下:
如果从1994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算起至今,人民币的有效汇率已升值57.9%。
如果从2005年7月21日算起至2011年4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26.5%。
2010年6月19日至2011年4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4.36%。
2011年初至4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1.2%。
2.人民币对其他货币汇率走势
2009-2010年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呈现出先升后降、再震荡回升的趋势。自2009年3月4日起,人民币对欧元大幅贬值,截止2009年11月26日,汇率由8.5309上升到10.3238,贬值幅度达21%。其后的半年中,人民币对欧元进入了大幅升值的轨道,期间伴有短暂性的震荡,至2010年6月7日,汇率下降至8.1301,较2009年11月升值21.2%,两年间累计升值7.7%,参见图4-5。相比之下,人民币对日元汇率的双向波动更为明显,但总体上还是呈现出贬值的态势,截止2010年年底汇率较2009年年初贬值了9.4%,参见图4-6。
图4-5 2009-2010年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4-6 2009-2010年日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注:单位为100日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二、影响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因素
1.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因素
尽管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有大幅度的升值,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这一事实视而不见,仍不满足,始终顽固地认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并将所谓“人民币币值低估”与全球经济失衡划上等号,继续施压人民币汇率升值,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不绝于耳。
2010年人民币升值的最大推动力来自于国际的压力,而人民币汇率在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重启汇率改革以来经历了一系列波动和调整,每个快速升值的阶段几乎都对应着美国方面施压或重大国际会议召开,参见图4-7。
2010年6月19日央行重启汇改的两天前,美国国会公布关于人民币问题的法案,而一周后G20首脑峰会于多伦多召开。
2010年9月10日人民币开始显著升值的两天前,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萨默斯到北京访问,而美国国会将在9月15日就人民币问题做出听证。
2010年9月19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旨在对所谓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的《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允许政府对低估本国货币的国家征收关税,以此来向其贸易对象国本币升值施压。这些对9月以来人民币的较快升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10年9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现明显升值的态势,幅度达0.15%。
2010年11月3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希望通过买入债券的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同时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至0.25%的水平不变。美国出台的此项刺激经济的货币政策,直接导致了美元的大幅贬值,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坚力量,其持续贬值让其他国家货币,尤其是其贸易对象国家或地区本币汇率被动升值。
2010年11月2日至11月5日在美国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出台的前后4天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0.5%。
2011年伊始人民币加速升值,正值国家主席胡锦涛1月19日访美前夕,人民币汇率是双方会晤主要议题之一。上述事实表明,施压人民币汇率升值是美国的既定战略。
图4-7 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的国际环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施压人民币汇率升值之所以成为美国的既定战略,其真实意图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经济原因。美方希望通过人民币汇率升值来削减美国的贸易逆差,刺激经济增长、提振美国的制造业,解决高失业率。例如,为了提振经济,美国仍然需大量的资金,奥巴马为中产阶级减税的计划也需要巨额的资金,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庞大资金计划中,有效的经济刺激所需资金规模应以千亿计。人民币的升值就相当于向美国经济体注入了一定规模的资金。
其次,政治原因。在高失业率和经济低迷的压力下,美国议员们惟有以人民币低估为借口向中国施压,才能转移国内的政治压力。在两党为中期选举进行的拉票活动进入白热化之际,制造业手中的大量选票,理所当然成为议员们争夺的目标。因此,人民币问题一再被一些议员翻出来,作为失业问题和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削弱的替罪羊。
再次,国际战略原因。有识之士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日本伊藤忠商社理事石田护就认为,“事实上,美国施压其他国家汇率升值,这样的剧情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便在日本上演过。特别是《广场协议》的签订,让日元被迫走上了升值的道路。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当时美国国内强烈要求政府让美元贬值。1985年9月,《广场协议》签订。此后3个月的时间里,日元快速升值20%。不到两年时间,日元兑美元升值近一倍。日元大幅升值之后,日本贸易遭到重创,此后便陷入空前衰退。如果人民币被动大幅升值的话,很有可能重蹈当时日元升值的覆辙。”
简言之,美国施压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战略目的是:经济层面,可使中国外汇资产缩水,减轻对华债务压力;国内政治层面,可转嫁责任、安抚选民;国际战略层面,可遏制中国的发展。
美国为实施其战略必将不断施压人民币升值,以人民币汇率低估为借口,为其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提供依据,作为中美经济协调与谈判的重要筹码,以便向中国要价来获得更大的收益。
2.人民币升值的国内因素
(1)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处于世界前列,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汇率走强创造了条件。尽管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2009年中国GDP仍保持了9.2%的增速(参见图4-8),并跃居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而同期世界经济增速下降0.6%,美国GDP增速下降2.6%,欧元区下降4.1%,日本下降6.3%。2010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GDP实现10.3%的增长,增速明显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图4-8 2006-2010年中国GDP增长态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中国外贸实现恢复性增长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全年进出口总值比2008年下降13.9%,其中出口下降16.0%,进口下降11.2%;进出口差额1961亿美元,比2009年减少1020亿美元。2010年,中国稳定的外贸政策和国际市场库存回补短期需求共同推动中国外贸实现恢复性增长。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值比2009年增长34.7%,其中出口增长31.3%,进口增长38.7%;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比2009年减少126亿美元(比上年减少6.4%),参见图4-9。2010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473亿美元,比2009年末增加4481亿美元,参见图4-10。中国持续存在的贸易顺差以及巨额的外汇储备都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了升值压力。
图4-9 2006-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4-10 2006-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状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3)中国利差与通胀因素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即使用资金的成本或放弃使用资金的收益。利率主要通过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间接影响汇率水平。当国内利率水平高于国外利率水平并存在较大差额时,特别是当利率差额高于本国货币的预期贬值率时,将导致国际资本流入以获得利差收益。外资流入使外汇市场上的外币供应相对增加,因此利率的上升将推动本国货币汇率的上升。
2010年1月12日起到2011年4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八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并四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1年4月6日央行第四次加息后,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提高到3.25%和6.25%。然而,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一直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至0.25%的水平上,中美息差高达3%。中国2011年2月份CPI和PPI分别高达4.9%和7.2%。在为实现2011年全年目标通胀率4%的背景下,央行极有可能继续使用利率工具,中美息差将进一步拉大。中国存在的巨大利差,加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必将促使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中国,从而推动短期内人民币汇率的快速升值。
此外,中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加剧也对人民币的升值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国内通货膨胀对有效汇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货膨胀率上升会提高相对价格水平,从而引起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二是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会促使央行减少外汇冲销力度,将可能允许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调控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并降低输入型通货膨胀,从而导致有效汇率的上升。2010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加剧,CPI和PPI连创新高。毫无疑问,中国相对价格指数的上升,必然导致使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