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I Yiliang 2011-07-14 At its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stage, China’s aircraft carrier will be more like a defensive aircraft carrier, which in nature is an...
Day: July 14, 2011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崔轶亮 2011-07-14 从长远计,“瓦良格”这样的防空航母不应该是中国的目标舰,中国的航母发展必须要超越防空航母这一层。 中国海军面临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维护传统的海上安全,保卫国家领海领土完整;另一个是维护发展利益,保护海上能源运输线、贸易线以及海外利益的安全。完成这两种任务都会需要航母,但航母在不同的海域价值并不相同。 如果“瓦良格”或者与其性能类似的航母在作战部队服役(事实上,如果不能突破弹射器、关键舰载机、动力等问题,中国所能建造的航母很可能只是“瓦良格”的中国翻版),那么由于缺乏预警机而且机队攻击能力严重不足,这样的航母编队不具备与美国航母进行舰队决战的能力,也不可能突防美军部署重兵的东海第一岛链。 因为即便突防第一岛链,这支编队仍然会面临很严重的威胁,比如美国核潜艇。如果搭载具备反舰能力的战术战斧巡航导弹,美国核潜艇甚至可以在1000公里之外发动攻击,这个距离大大超过守势反潜圈的覆盖范围,此时中国编队只能被动应付,一旦出现纰漏,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反航母弹道导弹服役,那么理论上讲,中国航母编队可以在其射程内出第一岛链活动,但由于缺乏制海能力和反潜能力,这种活动的价值仍然是有限的。 因此,虽然拥有航母可以极大提高中国舰艇编队的战斗力,但这样的编队仍然无法在第一岛链以东争夺制海权。 如果投入台海冲突,航母能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因为台湾海峡的距离并不长,陆基航空兵足以有效支援包括登陆在内的各种作战行动。 综上所述,如果在上述场合使用航母,那么她应该做的是为舰艇编队提供防空保护,以保持编队作战的稳定性,此时航母相当于陆基航空兵的补充和延伸。航母的价值将随着陆基航空兵能力的提升而减弱。 但是,如果有一艘类似“瓦良格”的航母部署在南海,将能使中国海军在南海获得比较充分的行动自由,同时使南海周边国家的行动自由被严重制约,这对于南海争端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当然,目前中国海军有能力到达南海任何地方,但到达和自由行动是两个概念。美军在南海的兵力相对薄弱,而且虽然南海周边国家都在努力拥有潜艇,但拥有潜艇不等于会使用潜艇,因此在较长时期里,南海的潜艇威胁是比较小的,中国海军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发展和部署反潜能力。 事实上,笔者认为,南海才是近期航母需求最迫切,而且也是近期航母最能充分发挥效力的地方。南海相较东海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更大,由于航母编队有能力取得部分海域的制海权,一旦发生冲突,编队也将有能力控制冲突规模、快速结束冲突。这会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获得非常大的主动。 如果我们的目光沿着中国的能源海运线和贸易线延伸,就会发现南海之外,仍有广阔海域在召唤中国海军的存在。这种存在并不是要挑战现有的海洋秩序,客观地讲现有秩序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中国的外贸和能源运输都可以正常进行,但是仍然存在局部地区秩序丧失的可能,因此,中国必须具备应对危机的能力。在危机出现时,迅速做出反应,首先稳定局面,继而恢复秩序,以确保中国利益尽可能少受影响。万里之外的大洋上,要快速反应并且有能力稳住局面,除了适时布署的航母战斗群外,别无选项。 这支航母战斗群必须具备比较强的进攻能力,只有拥有了充分的进攻力才有可能掌握主动权,才能获得行动自由,进而形成可靠的威慑力,“瓦良格”这样的航母是不敷用的,因为她只能提供防空保护,舰艇编队仍然只能采取守势,单纯的拦截防御不能根除威胁源,无法打赢海战。所以从长远计,“瓦良格”这样的防空航母不应该是中国的目标舰,中国的航母发展必须要超越防空航母这一层。 要做到这一点,仍然有很长路要走,有大量障碍需要克服,有些障碍甚至已经超出了军事层面。
天大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王家棣 2011-07-14 在“911事件”发生近十年后,美国终于击毙了本·拉登。但是,世界头号通缉犯的死亡只有有限的象征意义,美国人在一阵亢奋以后,冷静回顾一下这场看不到头的反恐战争,应该正是时候。 在“911事件”发生近十年后,美国终于击毙了本·拉登。可是世界头号通缉犯的死亡只有有限的象征意义,美国人在一阵亢奋以后,冷静回顾一下这场看不到头的反恐战争,应该正是时候。 战争埋下仇恨的种子 长久以来,这个令美国朝野神经紧张、坐卧不安的由中情局自己培养的恐怖分子一直占据着西方各大报纸和媒体的头条,也直接导致(不管美国有意或无意)了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显示,两场战争耗费了美国4.4万亿美元巨资,造成数十万人死伤,至今战事仍没结束,弄得美国债台高筑,恐怕美国人的子子孙孙一直得还下去。战争还在华盛顿催生了一个行事隐秘的庞大官僚机构,并进一步夺去了美国人引以为傲的自由。更可悲的是,舆论对为何产生针对美国和西方世界的恐怖活动的成因,不是愚而不知,就是有意误导。战争岂能播下民主的种子,世界只会变得更不安全,这就是到目前为止反恐战争的大致结果。 西方社会较难理智地看待恐怖主义威胁。代表利益集团的政客善于掩盖事物的本质,他们向人们抽象地宣传:只要击败恐怖组织,就可以平安无事了。而实际上,贫民窟、难民营、种族压迫、国际资本盘剥、失业、贫富悬殊、不公正的国际秩序才是产生恐怖主义的温床。拿着简陋武器的巴勒斯坦难民,西方的政客可以称他们为恐怖分子,因为他们的确想用战斗来夺回他们失去的土地。在高度信息化的西方社会里,传媒完全被大财团所控制。通过言论自由的包装和资本的运作,传媒无时不刻不在巧妙地引导着舆论的走向。所以,美国报纸和电视上对“911事件”的主流观点,只停留在非常肤浅的水平上,要害问题都被巧妙地回避。至于巧舌如簧的政客能解说些什么,那就可想而知了,他们为他们背后的利益集团背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们下一步要推销什么。所以,这场反恐战争是一场自欺欺人、治标不治本的战争。 反恐战争耗损美国国力 美国历任政府和总统都有着率尔开战的习惯,他们总是低估战争可能持续的时间与耗费的金钱,同时又总是高估动武可能达到的政治目标。据布朗大学的保守估计:这几场战争共夺走了22.5万人的性命,造成了36.5万人受伤。研究报告称,阵亡官兵共有31,741人,包括6000名美国人、盟军部队1200人、9900名伊拉克人、8800名阿富汗人、3500名巴基斯坦人,以及2300名美国民间保安承保商人员;平民死亡人数更高,估计有172,000人丧生,包括125,000伊拉克人、35,000巴基斯坦人和12,000阿富汗人;估计有2万到5.1万名叛乱分子丧命战火中,其中许多人是塔利班人员。 现在美国两党为提高国家借债上限争得你死我活,好好一个地大物博、科技发达的美国被那只看不见的手弄到如此地步,连借债还要吵架,真是贻笑大方。反恐战争肥了谁?穷了谁?坑了谁?利了谁?现在尘埃渐渐落定。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海军上将迈克•马伦(Mike Mullen)说过一句大实话: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是预算赤字。十年前发动阿富汗战争时,美国生产总值占全球三分之一,它的军事花费也是全球三分之一。今天,美国生产总值是全球四分之一,它的军事花费却是全球二分之一。这种情况能维持多久? 战争的政治目标达成了吗?天下太平了吗?所以,这场反恐战争对于美国来说,是一场耗损国力、得不偿失、他人渔利的战争。 被夸大的恐怖主义威胁 十年来,基地组织显然催生了许多附属组织,这些组织可能与本·拉登指挥的基地组织一样危险。基地组织及其外围组织在世界范围的广泛扩散,已经使局势非常危险。而更为影响深远的是,大量愤怒的阿拉伯年轻人加入了各种激进的政治组织,投入到街上的抗议活动中,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阿拉伯之春”运动。这种表面上争取民主化的运动,实际上显然令美国、欧洲及其阿拉伯统治者盟友们措手不及。在埃及的二次革命中,在也门的反政府军队里,在利比亚的炮火下,各派政治力量已混战在一起,变革之风所到之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已占据绝对优势。民意发挥更大作用的中东,很可能会变得不那么愿意与以色列媾和,在涉及以合理价格供应石油的问题时,中东很可能更有主见。人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基地组织不会闻风而动。 近十年来,就像“民主”成了万能的咒符,“反恐”也成了最时髦的名词。从死亡人数上,我们会发现恐怖主义威胁被严重夸大。美国学者约翰·缪勒(John Mueller)在两年前发表的一本著作中指出,自1960年以来,被恐怖分子杀死的美国人,“与同期由鹿造成的事故致死人数几乎相同”。布赖恩·詹金斯(Brian Jenkins)为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撰写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类似的观点:“美国人死于汽车事故的平均几率约为9,000分之一,被谋杀的几率约是18,000分之一”。然而,在“911事件”之后的5年内,包括911恐怖袭击中的死亡人数在内,“美国普通人死于恐怖袭击的平均几率仅为50万分之一”。 实际上,反恐一词有滥用之嫌。当以色列定点清除巴勒斯坦某派组织领导人、暗杀伊朗核科学家时,我们没有听到一声对恐怖活动的谴责。这说明了世界还在推行着丛林法则,有些国家所谓的反恐并没有道义的力量,而只是把反恐当作挂羊头卖狗肉的营生。美国用反恐的名义在中亚和南亚建立了军事基地,估计即使阿富汗战争结束后也不会关闭这些军事基地。美国打阿富汗,或许就是冲着军事基地来的。美国包围中国,遏制俄罗斯的心思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后,美国将会继续以反恐的名义,对付叙利亚、伊朗甚至巴基斯坦等国家,扶助日本、印度与中国角力,并支持东南亚小国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较量。所以,这场反恐战争注定了是一场挟私轻义的战争。 谁是美国下一个目标 尽管很缺钱,但美国向反恐战争投入的资源却令人印象深刻。《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去年在《绝密美国》(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