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NG Yifang 2011-05-11 Key success factor for the six industries is that Hong Kong government should form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and planning for the...
Day: May 11, 2011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汤本 2011-05-11 第三次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5月9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这是中美双方在一个新高平台上展开的对话。中美之间,从第一阶段的单纯经济对话,到第二阶段战略为先、经济并重的双重对话,目前进入一个军方参与的新阶段:战略-经济-安全(军事合作)三合一的第三阶段。 第三次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5月9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这是中美双方在一个新高平台上展开的对话。中美之间,从第一阶段的单纯经济对话,到第二阶段战略为先、经济并重的双重对话,目前进入一个军方参与的新阶段:战略-经济-安全(军事合作)三合一的第三阶段。 部分评论家认为,中美只是对话,没有实质意义,这是片面的。中美之间共有36个部会(中方20个,美方16个)参加的会谈,每次都对上次会谈双方达成共识的内容进行落实和检讨,怎能仅仅是谈话沟通而已?怎能仅仅是避免误判?双方兴师动众,当然是寻求互利互信的合作,否则双方高层人士的时间资本、智力资本和策划资本,岂不都白白耗费? 据笔者了解,军方高层人士首次参与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这一会议的新程序、新方式最初是由美国海军智库策划的并由国防部长盖茨提出来,被助理国务卿坎贝尔称为具有创新意义。笔者个人认为,不仅有创新意义,还有创新价值。 此次参加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美军高官是美国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威拉德上将。而10年前,海军从兰德公司等一流智库延揽了包括乔纳森波拉克博士(Dr. Jonathan Pollack)等人,进入美国海军智库系统。5年前,美国海军智库开始策划中美在太平洋领域的全面合作规划。他们的系统研究,不仅坚持美国传统的亚太战略和长远的战略利益,而且努力适应新形势。由于海军智库对中国历史和当下中国政治的深入了解,同时由于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人总体的好感,他们的建言具有双重色彩:一方面,在中美关系上展现鹰派的实力;另一方面,在中美合作中采纳鸽派的立场。他们对美国各军种的将军群体中最具有国际视野的海军决策将领们具有巨大影响力,而美国海军的战略即决定着美国的战略。 此次中美战略—经济—军事三合一会谈的创新价值在于:中美商务负责人、外交负责人、军方负责人交集性的会谈将有利于加强服务于中美经济发展的军事合作。这体现出中美两国不仅意识到,而且开始采取行动,将军事安全的战略合作和经济互利结合在一起。 中美对话将会探讨新老区域安全,探讨新的反恐合作,探讨中美海军在太平洋海域的共同责任,有利于中美在太平洋海域的交通航道、资源开发、安全战略、军事演习的综合性合作。良好的开端将会创造可观的前景,中美海军加强合作,不仅为中美经济利益服务,更为双方战略利益服务。在这种合作中,既有利于中国建立深海海军,也有利于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海域以及全球海域整体战略的巩固和拓展。
天大研究院 国际关系与区域安全课题组 2011-05-11 从拉登死后中美学界、媒体和民间的反应来看,政府主导的中美关系,还需要有更多民众的理解与参与。在学界与民间存在的这种怀疑与误解,很可能会把中美关系引导向另外一个轨道。如何利用公共外交,加强两国民间交流,加深两国民众之间的互信与理解,已经成为中美关系中不应被忽视的一面。 美国击毙基地恐怖组织头子本·拉登,为轰轰烈烈的十年反恐暂时划上一个句号。中国外交部发言人5月2日认为“这是国际反恐斗争的重要事件和积极进展。”在5月3日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再次表态:“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公敌。中国历来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并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国际社会应进一步加强协作,采取综合手段标本兼治,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事实证明,在中国新疆制造恐怖事件的东突就和本·拉登有联系,部分东突恐怖分子是在拉登的基地得到培训的。在理解与合作的基础上,展开全球性的打击恐怖主义,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营造北京一贯主张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国际格局。 拉登之死折射中美民间猜疑 但就在美国击毙拉登、反恐取得巨大胜利的时候,从中美两国也传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信息。从网上看,有不少网友认为,美国反恐取得阶段性胜利,压力大减,将会“腾出手来”对付下一个目标,去“没事找事”,去制造“麻烦”,而这下一个目标从伊朗到北朝鲜各有不同,但令人惊讶的是,很多网友却认为,中国最终将会是美国的“目标”。新浪一位网友撰文指出:没有本·拉登这个防火墙,美国将会加大力度与频率来骚扰中国。另外一位国际关系学院的博士网友认为,美国不会让自己过上没有敌人的日子,那样会让一直在内斗与外斗中成长起来的美国走向疲软的。 与这些网友遥相呼应的,还有一些专家学者。香港著名学者丁学良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说:“(十年前)纽约和华盛顿遭受基地组织的突然袭击,一下子改变了国际形势的大局面。美国政府顿时把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它头号敌人的座位上挪下来,换上激进的伊斯兰恐怖主义组织。这实在是太幸运了……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从9·11到现在为止的将近十年的时间里,美国为了对付恐怖主义这个来无踪去无影的敌人,为了对付基地组织、塔利班、东南亚较不出名的那些小组织,为了打伊拉克和阿富汗,花了多少资源!倘若没有发生9·11事件,美国政府把用于对付恐怖主义威胁的经费的三分之一,拿来对付原本被他们视为头号潜在敌人的中国身上,这个压力将会有多大?”去年11月22日天大研究院网站的“天大聚焦”栏目发表的《美国何以选择此时重返亚洲》一文也认为,反恐压力大大减轻的美国,开始向中国周边地区渗透,符合美国的一贯战略构想。 美国《华尔街日报》3日也发表文章称,“9·11”事件是中美关系的转折点,拉登之死可能对中美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文章指出,“9·11”之前两国被深刻的战略不信任和人权问题分歧所困扰,但“9·11”之后,反恐成为美国政府的最优先政策。报道还指出,最近奥巴马政府提高了批评中国人权问题的嗓门,“华盛顿的优先政策开始转变”。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3日发表题为“该从反恐斗争中转身”的评论文章,称反恐战争该结束了,提醒奥巴马政府该将注意力转向崛起的中国和动乱中的阿拉伯世界。 与这种外媒报道、网络上传来的声音以及专家学者的看法相呼应的,还有另外一则令人不安的信息:在西方各地民众大肆举行庆祝击毙恐怖头子本·拉登的活动的同时,中国互联网上出现了大批同情、悼念本·拉登的帖子。有代表性的是凤凰网的一个民意调查,目前已经有近50万人参加。在“你如何看待美军击毙本·拉登”下面,选择“高兴,恐怖主义头子终于被打死了”的有8万多人,占总数的18%;选择“伤心,反美斗士倒下了”的有28万多人,占到了60%。这个调查是公开的网络调查,考虑到有近50万的网民参加,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网友和专家的观点,从外媒的报道,从网络民意调查,这些透露的信息已经是不言而喻的:虽然中美两国政府在双边关系上,始终坚持原则,并朝向正确方向发展,但从专家学者到民间,一种普遍的不信任、怀疑甚至对立的情绪依然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势头。 这种对立当然不是空穴来风。从美国方面来说,冷战结束后一边独大,对中国从人权到贸易,都指手画脚,而且在中国周边积极部署与渗透,又始终散播“中国威胁论”的调子。这也难怪会让中国民众有超过60%的人把拉登当成“反美英雄”,正如一位网友所言,他并不赞同拉登殃及无辜,但却欣赏他敢于反抗强权、抵抗美国。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些网友是在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美国反恐,并对美军击毙拉登表示了谨慎的支持之后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网民是持和政府不同的立场来表达“反美”的,这就让那些所谓“他们是中国政府指示”的指控不攻自破。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政府与社会就没有一点责任,长期有所偏颇的教育与宣传,让中国的青年人容易走极端。例如现在媒体一报道美国,基本上都是负面新闻,恰恰和美国媒体报道中国一样,走进了同一个死胡同(正是西方媒体对中方的负面报道,引发了2008年全球海外华人大游行)。 中美关系始终贯穿发展主线 ...